兰溪老故事一通洲桥之谜

一山一史

<h3><br></h3><div> 兰溪老故事一通洲桥之谜</div><div> 此文要写兰溪的一个旅游景点,叫通洲桥。</div><div> 有人说,写通洲桥的文章太多了。</div><div> 百度一下,度娘会告诉你:通洲桥“为古时金衙通往严州的咽喉”。我且不说“金衙”为误,我要说“NO”!娘整句都说错了!</div><div> 一个本地的旅游景点,如果我们自己都未搞清怎么表述,那会让外地游客怎么看?</div><div> 我实地考察多次,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奉献给大家。</div><div> 先说说国内的廊桥,让大家对廊桥有个概念。</div><div> 据说“廊桥鼻祖”是武义的熟溪桥。始建于南宋。明朝时的1576年改为廊桥,距今441年了。</div><div> </div><div><br></div> <h3>  永康的西津桥是仿熟溪桥建的。是国内最长的廊桥。</h3><div> </div><div><br></div> <h3>  廊桥最多的是浙南山区的庆元县,据说清朝年间有廊桥230座。现存97座。最有名的是国内单跨最长(37米)的兰溪桥。</h3><div> </div><div><br></div> <h3>  国内现存的古廊桥220座。古廊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桥梁建筑中的活化石。</h3><div><br></div> <h3>  兰溪北乡建于梅溪之上的“通洲桥”,与国内大多数廊桥有所不同。</h3><div> 这桥采用的是“赵州桥”的拱桥结构。且有五拱。好处是承重量大。不像其他廊桥,桥面为减重采用木板为面,木栏杆。这桥桥面用石料铺面,加上桥边那高四尺的石墙当作栏杆,坚固无比。这在古廊桥中不说唯一也算数一数二的。</div><div> 廊桥都建在村庄的水尾。桥中间都有阁楼和神龛,供观音、关公或本地名人,以保佑本地平安,财氣不外流。通洲桥也不例外。</div><div> 唯此桥特宽。“广一丈八尺”,比其他廊桥都宽,武义的熟溪桥宽四米,永康的西津桥宽四米八,而通洲桥比它宽了一米多。</div> <h3>  其他廊桥的龙柱到桥拦杆之间没有横隔档,因而可以“中间走车马,两边走行人”。而通洲桥两边每间都有横隔档,很显然不为走人。</h3><div> 通洲桥桥上有二十一间“水榭”。这与其他廊桥有别。所谓水榭,就是建在水上或水边的休闲、娱乐之所。</div><div> 四方乡邻休闲之时,会来到桥上喝茶聊天,麻将,棋类也会搬到桥上,再加上传说此桥是界桥,上有廊屋,在兰溪浦江一带尚属稀罕,外地人也会到此处游玩,难免也会有赌徒混杂其中。桥的负荷也相当沉重。</div> <h3>  通洲桥是咱兰溪一宝。为开发兰溪旅游,应对它加深研究,找出它的几个全国之最,介绍给全国。</h3><div> 那么回到正题。通洲桥到底古代是不是“交通要道上的必经之桥”呢?</div><div> 我们看一下地图。</div><div> 通洲桥北有个自然村,处于塔山脚下,就叫塔山脚村,梅溪北岸与塔山之间有一片溪滩田,塔山脚村东面,穿过溪滩田也有个村子,叫潘宅。潘宅与河对面也有一座古桥,叫普济桥,宽八尺。如果没桥的话,丰水期这两个村子就连外出的路都没有,只能翻山或沿山脚小路走,更不要说通洲桥北岸有什么大路古道。</div><div> 通洲桥南端的近外阳村有通兰溪,通浦江的古道,虽不与现在的314省道重合,但应该差不离。</div><div> 离通洲桥东南六里的白沙村,有一条去金华潘村、曹宅的古道。翻过太阳岭就是金华地界。从龙门也有小路古道,但要翻海拔近五百米的山垅也可到金华的石佛寺。</div><div> 这些古道,自古不过通洲桥。</div><div><br></div> <h3>  那么,为什么史志上,有关文章会一致认为通洲桥古代是古道“必经之路”呢?</h3><div> 原来,解放后兰溪县境有过八次变更。1958年前,这地方不属兰溪属浦江,这个塔山正是浦江与兰溪的界山。塔山脚村古代也一直属浦江。</div><div> </div> <h3>  我在当地了解这个疑问之时,一位村民说,这是“外来的和尚念歪了经”。</h3><div> 在浦江的有关史志中,我找到了蛛丝马迹。</div><div> 通洲桥清朝之前就有。据说乾隆年间桥墩改为石质,但桥面是木质。它就是塔山脚村民的出入通道。</div><div> 不知何时,当地村民给桥加了廊屋。逐渐地桥上热闹起来,四方乡邻都来桥上享受美景,休闲娱乐。这当然有个过程,这里不是集镇却胜过集镇。</div><div> 嘉庆五年,洪水冲垮了廊屋。修了一次。过了二十三年,也就是道光三年,当地再次发起修缮。他们派一个叫倪望莲的人去浦江城里,找到了当时的县太爷方功钺。</div><div> 这个方功钺是四川巴陵人,三年前刚中进士。他听了情况后,十分支持,不但带头捐款,还给写了一份捐款倡议书。</div><div> 因为地处偏僻,来回一百多里,去要宿夜,县太爷公务繁忙,他只根据倪望莲口述,洋洋大篇,写上“实车马之冲衢,为往来之要道”。当地人将此文当宝,刻碑流传。</div><div> 也许这就是后来误传成“通洲桥在交通要道上”的原因吧。</div><div> </div> <h3>  咸同年间,梅溪下游是古战场,清军,民团,太平军在此搏命,造成数万人死亡。同治六年(1867年,太平军退后三年),当地对通洲桥进行过维修。</h3><div> 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于此桥不堪重负,方园几里的村民聚集在当地的学校“广学书院”,协商一致将此桥重建,要求牢固耐用,不再为修桥费脑,他们发起集资,从史料看,这次重建不是官府发起的,而是当地四方乡邻的自发行为。共化纹银一万两千两,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动工,第二年十一月完工。将此桥修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即便过了一百三十年,还如此坚固漂亮。</div><div> 桥重建完工验收后,董事们请广学书院的学究主讲张渌将修桥过程记录下来。並将当时参与捐款集资的近两千人的名字刻上碑,专门在桥旁建了个“通洲亭”,将碑固定在墙上。可惜刻碑太浅,字太小,现在大多难以辨认。</div><div> 我们今天能知道这些事。应该感谢这位书院讲习老师。</div> <h3>&nbsp;附</h3><div> 明清浦江县志&nbsp;光绪志&nbsp;卷二&nbsp;第426页</div><div>通洲桥&nbsp;&nbsp;县西南五十里,塔山脚。梅溪水经此入兰溪。乾隆二十三年倪云征捐造。嘉庆五年洪水冲坏,暂布木桥。&nbsp;&nbsp;道光三年倪望莲等劝捐重修。&nbsp;&nbsp;知县方功钺引云&nbsp;:&nbsp;“盖阖为倚为彴,占利济于行人;成杠成梁,修志完之美政。是则雁齿遥连,无楫不愁呼?野渡鼍身,高峙驱车,免叹夫津迷者矣。邑有通洲桥者,建自乾隆之岁,地当通化之乡。路达兰江,桥居浦地。实车马之冲衢,为往来之要道。上建廿椽之水榭,风雨堪遮;下临百尺之长波,浅深无虑。斯桥之利,洵莫大焉。乃于嘉庆庚申之六月,天雨连绵,山水暴发,津梁尽坏,基址徒存。虽经邑人勉加修葺,然而风吹雨洒,薄板难支;木落冰坚,后输足惧。日暮停骖,谁惜远遊之客?霜华印迹,可怜羁旅之人。本县叨宰斯土,念切民瘼。嗤小惠之济人,怀古风于遵道,首捐鹤俸,爰为鸠工。唯是采凿艰而鞭石谁能,工程大而输金尚寡。因诸君之请,特冠数语于前。所望共结胜缘,快成美举,各解五铢之金错,用建十丈之银梁。庶几落成有日。不烦乌雀之填;褰涉无歌,长看彩虹之驾,浦引。”&nbsp;&nbsp;&nbsp;同治六年倪允慧等捐葺。&nbsp;&nbsp;光绪十二年合乡筹捐,以木为石。长二十一丈,广一长八尺,高三丈许,为垜六,为洞五,石栏高四尺。余上建水榭二十一间。中龛观音大士像。费钱一万二千两。 &nbsp;&nbsp;&nbsp;邑人张渌记略:吾浦水源大宗有三:浦阳江发源于西,经流而东,经绍兴三港入海;北曰壶源,出源口入富春江:南则合蜀溪,梅溪诸流,西入兰江而出洲上,此通洲桥所由名也。桥创始与续修详见方公序文。旧制架屋为之,横亘三十余丈,上建水榭,所负既重,且当孔道,易致损坏,都人士恒患之。丙戍春,会酌于广学书院,擬易为石,为一劳永逸之计。全曰善。即席开捐,不浃旬,已集资六千余金。虽工繁费大,非巨万不足兴是役。然桥工之大致亦已粗定。越一月而兴工。维时主持全局者,陈君周学也,总司会计者,倪君宪章也。捐收支付弹压工匠及泛应一切者,则陈君尹罴,道根,文通,倪君安法,陶君君杰,王君章华,克盛,吴君道惠,祈靖之力也。始事于丙戍夏四月葳事于丁亥冬十一月,春秋仅一易,而功已告竣。且凉亭、旁屋及两桥路墈,罔不坚固完好。余忝主书院讲席,董事嘱为文记之。自维谫陋,何足言文?惟诸君奋发有为,洁清自矢,事无不成,成又如是速也。余嘉诸君勇于为善,遂不计同之工拙,而书其颠末如此。是为记。 &nbsp;&nbsp;按:此次乐输姓氏暨岁修田亩,刊有《通洲桥志》一卷</div>

通洲桥

廊桥

兰溪

浦江

塔山

古道

水榭

通洲

此桥

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