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蒙阴县建于西汉年初,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自西汉初建县以来,共有四次建城,一是西汉初,二是西晋初,三是南北朝,四是1313年(元皇庆二年),即今县城。蒙阴古城分内城外城,内城有东马道 ,西马道,衙门后街,城隍庙街。外城有大东关街(今古城路东端),北道沟街(今兴隆街),西关街(今古城路西端),北关街(今城关路)</p><p> 古城路:从现在的东关弓子桥至西关街,全长850米。</p> <p> 兴隆街:北起新城路,南至县委老招待所,全长600米。</p> <p> 古城街:南起县公安局,北至外环路,全长1O8O米。</p> <p> 城关路:西起实验一小,东至老城的文化馆,全长600米。</p> <p> 这是处在古城路中段的老县府所在地,现有经委改建后在此办公。清末,蒙阴地方政府称县暑 ,1912年(民国元年),建立中华民国,改县署为县公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月改称县人民政府,1954年7月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改称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改称县人民政府。当时的县人委大门口两侧有兩棵大柳树,大门是铁制的,进大门后就是各科室了,当时的县人委办公室是一个四合院,现在几经拆迁,一点旧时的痕迹也没有了。</p> <p> 这是老人委的家属院,也非当时的模样。</p> <p> 部分石墙似乎还有点旧时的痕迹。</p> <p> 在家属区的东边,是老人委的食堂,青砖、青瓦。因为是食堂嘛,房间的跨度比较大,食堂内分卖饭窗口、卖菜窗口等。去食堂打饭时要交饭菜票,那时也有自家中做饭的,但多数人还是去食堂打饭、菜。记得食堂前有一棵老槐树,树上挂了一口钟,每当饭时,食堂的职工就会拉动绳索敲响铁钟,人们一听到钟响就知道开饭了,就会去买饭。现在想想 ,那时的生活也是十分的有趣,可惜的是那时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p> <p> 和现经委对着的路口应该就是老县委的大门口了。老县委门口两侧也有两棵大柳树,老县委的大门是木制的,通向前这条路的左右兩侧,就是县委的办公区,再往前就是家属区了。</p> <p> 老县委的家属院现已拆迁的差不多了。</p> <p> 大礼堂亦称县委礼堂,建于1956年春,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砖石结构,为当时县城第一大建筑物。该礼堂是当时召开大型会议,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必需场所,她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后随着新城的建设和县委县政府的搬迁,此礼堂就不再使用了。这座礼堂是目前老城中惟一尚存的老建筑, 她代表了一个时代,很有标志性,成为了一种象征。在现在的老城中,让人一看到就能引起回忆和亲切感的东西也只有她了。目前的大礼堂走过了60多年的春秋,现已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四周堆满了垃圾 ,可她的正面依然显得非常挺拨和坚韧,远远的望去,心里充满了对她的敬抑。同时心里也充满了无限的凄凉。</p> <p> 1963年蒙阴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在礼堂隆重召开。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在礼堂前合影留念。</p> <p> 当时的会议场景。与会人员身后的木梯就是通往小楼台的通道。</p> <p> 礼堂的房顶。</p> <p> 礼堂一侧。</p> <p> 礼堂中不足10平米的小楼台,小楼台的下方就是进入礼堂的正门。历经6O多年的苍桑,木制的小楼台依然存在,红漆依然可辨,真可称其为“木坚强”。</p> <p> 礼堂中的主席台。</p> <p> 天花板。虽年代久远但纹理依然清晰。</p> <p> 玻碎的门窗。</p> <h3> 在完成这篇《老城中的回忆》不久,县委礼堂就被拆除了。这是尚未拆完的一部分,再过一些日子,她将从我们的视线中完全消失了,要想再见到她,只能靠留下的图片和回忆了。再见了,那儿时的记忆,永别了 ,曾经的大礼堂。</h3> <p> 在县委礼堂的前面应该是一个篮球场。那时候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县电影队经常会在球场放电影,除了放正片以外,通常都会加映一部记录片,那时人们叫“加演”。在此看电影时要自带座位 ,或搬几块砖头、石头充当座位,虽不舒适 ,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乐趣。</p> <p> 古城路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大部分的商业门头都座落在这条街上,相当于今天的新城路。现在仁和堂门头的前址是经营食品付食的,旧门头已拆除。</p> <p> 现司法局的旧址是药材公司门头和工商银行所在地。</p> <p> 仍在老城的酒厂。蒙阴酒厂建于1945年,著名的老窖酒于1975年研制,同年生产。该酒有窖香浓郁,入口绵甜,回味悠长等特点 ,成为地方名酒。</p> <p> 老城中经营日用百货的门头。</p> <p> 老城中的旧商业门头,外观上稍有些变样,但还是老房子。这是当时经营日用白货的。</p> <p> 这是当时经营布匹和成衣的。在挨着它的东面不远,是老城中的照相馆,是国营单位。1955年县供销社在大东关街建照相馆一处,1961年移交给商业局。此处的照相馆后迁往新城路,大概在原电影院以西的位置。</p> <p> 这是新华书店的旧址。</p> <p> 在新华书店的对面,是老城中两处国营理发店的其中一处。这应该还是理发店的老房子,但外观有了很大的变化。</p> <p> 这也是经常营曰用百货的。</p> <p> 经营布匹的门头,亦称门市部。</p> <p> 图片的右侧是经营百货的门头,左侧是经菅五金的。五金门市部的对面是修理自行车的车行,是国营单位。</p> <p> 五金店石砌的老房子。</p> <h3> 邮电局的旧址,旧营业室早已拆除。老营业室是几间平房 ,承接居民的信件、邮件、电报、电话业务。那时的电话是“摇把子”,和对方通话需接线员接通,那时人们不叫他们叫接线员,而是叫“总机”。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手机的问世,给邮电局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于是一个邮电局派生出了三个单位,也即我们现在所知晓的邮政公司、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h3> <p> 处在古城街北端,现大合宾馆对面三禾鞋店的前址是经营布匹的门市部。</p> <p> 处在公安局十字路口中的门头,是经营食品和水果的。在这个十字路口正西约几十米处的北边 ,原是经营付食的门头,这是老城中最西边的商店了。</p> <p> 此处的旧址是山果店,原山果店的后边是县水利局所在地,院里有两辆德国轿车,虽然已不能开了,但能亲眼看到轿车什么样,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种乐事。</p> <p> 县委县政府迁往新城后仍在老城办公的地震局。</p> <p> 仍在老城中的供销合作社。</p> <p> 城关供销社。</p> <p> 现在古城饼屋南侧附近应是老城中的大众澡堂。当时此处的澡堂里只有两个水泥大浴池,一个用于泡澡,一个用于洗头、冲身。因全县只有这一处公共澡堂 ,所以居民要分男洗日和女洗曰前往洗澡。1979年澡堂迁往蒙阴旅社建设的公众澡堂,新建的公众澡堂分男池、女池,有盆浴和淋浴等设施 ,一次可容纳160人,有服务人员8人。</p> <p> 县武装部几十年一直坚守于此,但非当时的模样了,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p> <p> 蒙山中学的前址是职工倶乐部后成了体委所在地。在职工俱乐部时期,现教学楼址是县里的灯光篮球场,当时县职工篮球队在全临沂地区赫赫有名,是前三的水平。在职工倶乐部的中间,是一广阔的平地,靠北的位置是水泥砌成的主席台,那时,县里召开万人大会或举行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平地的东边是相连的两个藕汪,满池荷花盛开时非常好看。那时所产莲藕是公家财产,由县农业局负责采挖后交于县人委食堂和县委食堂。</p> <p> 文化馆旧址。1952年县里在此建立了阅览室和借阅室。在此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从1980年开始经常参加会演。</p> <p> 现蒙山中学对过的门头,前址是理发店,当时老城中共有两处国营理发店。是1965年成立的国营单位。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梁兴才工作的理发店,也就是此处,因其技艺精巧,并擅长按摩推拿技术,成为当旳的著名人物。</p> <p> 老城中的影剧院。建于1967年,面积1700平方米,885个座位。该剧院的建设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以前城里只有一座露天电影院,在现在酒厂西门附近,露天电影院的座位是用水泥砌成,呈长条状,大概只有几十排,可拥百人左右观看。而影剧院建成后,结束了城里无剧院的历史。</p> <p> 剧院的石砌墙。</p> <p> 剧院放电影的售票处。那时票价只5分钱,在当时未普及电视的情况下,看电影是人们最喜爱的文化生活。那时遇到一部好电影,剧院一天中要连放6场。观众可累达近5千人,这在当时只有几万人的县城来说是空前的。</p> <p> 剧院中的老墙。</p> <p> 剧院的内部,现成了经营家电的场所。当时所放映的电影大都是国产片,进口片多依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前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其中朝鲜最多,其《卖花姑娘》看哭了整整一代人。在此院中,大多数观众见证了电影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的转换过程。剧院中也不是单放电影,后来县豫剧团迁入剧院,曾为居民出演过全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朝阳沟》等剧目。省京剧团也曾在此出演过现代京剧《沙家滨》。</p> <p> 汶溪公园。原系下庄河,是东汶河的支流。1967年以前,此河河中清水流趟,洁白的细沙在河的两岸,堤上垂柳青青。1967年在此河上游修建黄土山水库,1969年竣工,从此,下泄的水流被截留,河床慢慢的萎缩,逐步成了一条河沟。后虽经改造成了公园,但仍失去了她的洁净与秀丽。</p> <p> 1993年10月19日,汶溪公园竣工开园。</p> <p> 这是县委老招待所的旧址。青砖青瓦石墙 ,虽然残缺但仍然能看出那旧时的模样,很富有时代感。</p> <p> 1981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临沂地区和县领导的陪同下视察蒙阴。他们身后的平房就是当时的县委招待所。</p> <p> 现在的大合宾馆。以前是粮所所在地,所谓吃国库粮的人们都要到此处买粮食,是按需供给,买粮时要交粮票的。它的后边就是原县面粉厂的所在地。</p> <p> 此处的建筑大家应该都熟悉吧?这个地方是县机械厂的旧址。1956年由城郊利群木业合作社与县农机修配站合并建成,当时名为县农具制造厂,后改为县机械厂。</p> <p> 新城路。新城路西起汽车站 东至齐鲁杯,全长2780米,宽38米。1980年建成,砂石路面,1983年至1987年分铺沥青路面。新城路的建成,为新城的建设打下了基础,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县委县府以及一些部委办局,金融,商业等单位陆续迁往新城,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p> <p> 这是新城路西端的起点,左侧是当时的物资宾馆,右侧是当时的蒙阴旅社。</p> <p> 汽车站。最早的蒙阴汽车站在现在西关幼儿园处,1975年迁入此处。占也3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砖石结构。目前,该车站也即将完成它的最后使命,不久,它将迁往西部新建的车站。</p> <p> 这是拆迁前的物资宾馆。</p> <p> 现在站在汽车站前看新城路,视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放眼望去,一座座高大建筑尽收眼底,路上车水马龙,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但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环境的污染,总让人感觉似乎要透过纱幔才能看清世界。</p> <p> 蒙阴旅社,后称蒙阴宾馆 ,再后称服务楼。1976年施工,1979年建成,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5层,砖混结构,为弧形楼房。旅社的建成使其成为县里最高档的宾馆,而能体现为高档的标志是,房间里有了间易的沙发,床上用品也略上了档次,再后来房间里配上了尺寸较小的电视机。这座楼的后边就是迁入的公众澡堂了。后来根据经济等方面的需要拆除后,县供电总公司在此处建设了桃源超市及两憧高层住宅楼。</p> <p> 物资宾馆拆迁后,在此处建设了贵和阳光住宅区,商住一体。</p> <p> 仍然的购物中心。</p> <p> 县医院门诊楼。1983年建成使用。</p> <p>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业务的需要,县医院迁到了东外环路附近。现在正在建设中的是县中医院。</p> <p> 1984年建成的沂蒙宾馆。现随着新城中的改造已拆迁。</p> <p> 此片废墟中的原址就是沂蒙宾馆。和相邻的电影院(后称人民会堂)同拆后,这两处地方将要建设为吃、住、乐、玩为一体的商业区。</p> <p> 现废墟中的原址是电影院,紧挨着沂蒙宾馆,同其一同拆迁。此处的电影院建成于1983年1月,座位1516个,分上下两层。该电影院拆后,至此蒙阴再无大型的剧院或电影院了,这在城市化建设中应该是一件憾事。</p> <p> 新城路上的明珠商厦。其实就是县百货公司大楼。老城中的百货用品都迁入此楼经营。虽然起名明珠但没照耀全城。后因政策的改变和改革开放,百货的经营越来越困难。目前的百货公司己属倒闭企业。目前这座楼已租给个体经营,名字也进行了变更。</p> <p> 迁往新城的新华书店。</p> <p> 县委办公楼。1987建成使用,一共五层。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属于县城中较为宏伟的建筑,气势非凡。</p> <p> 随之而迁的县委家属院。红墙红瓦,有着十分的时代特征。</p> <p> 县政府办公楼,位于县委办公楼的西边。1981年建成使用。</p> <p> 时代是发展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新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似乎又成了旧城。在新的一轮旧城改造中,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又再次进行了拆迁。迁岀后的位置现已建成了蒙阴最大的超市及商业网点。至此,新城路中段可谓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或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p> <p> 在临沂地区,蒙阴属于较小的县城,但历史悠久。这几十年县城的变化非常大,地域面积已有老城的几十个大,一个现代城市的面貌逐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的居住、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相信,全县的人民群众定会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发进取,再创辉煌 ,天佑蒙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