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家大院—了解王氏家族的故事

乐逍遥

<h3>山西灵石县静升镇有一处享誉中外的堡院建筑,号称中国民间故宫,它就是赫赫有名的"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它历经明清两朝、用了300多年修建而成,25万平方米以上,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h3><h3>现王家大院是1976年开放,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h3><h3>大院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院内的建筑装饰,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形式多样,做工极佳。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h3> <h3>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h3> <h3>王家大院还是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一走进大院曾经在这里拍过的电影剧照,映入眼帘。</h3> <h3>王家大院模型</h3> <h3>五兽图</h3> <h3>珍品</h3><h3>圣旨:王家后人历经数代保存,后来自愿捐赠的嘉庆年间颁发给王家的一道圣旨。<br /></h3><h3>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凝瑞居大厅内陈列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为刊印本,但对研究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是一份宝贵的科学资料。</h3><h3><br /></h3> <h3>始祖子乔阁</h3> <h3>王家大院主人是谁?能建造这么大的大院?王家大院的老祖宗王实只是一个务农兼卖豆腐为生的小商贩,据说在元朝皇庆年间一位名叫王实的人定居静升。在事耕的同时,王实兼做豆腐,由于技高一筹,加之为人敦厚,生意渐兴,因此王实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他用过的卖豆腐的扁担一直作为王家的宝贝,被放在王家的祠堂内,直到1940年前后,而且在大院中也保留着醋坊和豆腐坊。其实王家在十四世前,一直靠着勤劳俭朴、节衣缩食来度日,置地修房也不过是零打碎敲而已。</h3><h3>到了王家的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店铺开始增多,资产也逐渐雄厚起来,开始成为了豪商巨贾。</h3><h3>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嘉庆时期,王氏家族受朝廷封官二品至五品达42人,朝廷授、封、赠各种大夫达101人。</h3><h3>王家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行的名门王族,王家的院落也从明朝天启年间的三巷四堡五祠堂,发展成清朝康熙年间的三座府第豪宅,司马第宅和一座旗杆院,实现了由商到官质的飞跃。<br /></h3><h3>王家发迹后,便大兴土木,不断建造住宅、祠堂、牌坊、坟茔,从康熙年间一直修建到嘉庆年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也是为什么王家敢把大院建造的如此之大的原因,甚至连北京城里的王府也望尘莫及。目前对外开放的部分,仅是王家鼎盛时期大院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h3><h3>王氏家族在清朝道光以后开始逐渐走向了衰败,但是到了民国初年,王家的店铺仍然覆盖着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一带,在卢沟桥事变日本入侵以后,王氏家族为了逃避战乱开始举家南迁,自此以后便流落他乡。大院也就人去楼空,只留下了少数的一些佣人来管理。。。</h3><h3><br /></h3> <h3>祭祖堂</h3> <h3>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quot;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quot;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h3><h3>高家崖建筑群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h3> <h3>窑洞样式的设计,夏无酷暑,冬无严寒。</h3> <h3>精美的彩色木雕窗。</h3> <h3>院子中的砖雕、石雕、木雕都非常精美,且随处可见。</h3> <h3>背着小猴的母猴,津津有味的吃着果子。</h3> <h3>母子戏球</h3> <h3>楼梯扶手都是精美的石雕,手捧桃子的猴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好似恭候着主人。</h3> <h3>手拄拐杖的老者,在晚辈的搀扶下一定要上楼看个仔细。</h3> <h3><br /></h3><h3>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 "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h3> <h3>为善最乐</h3> <h3>凝瑞居为三进四合院</h3> <h3>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是院内有院,门里套门,让人感觉就像迷宫一般,细部处理上又好似南方园林。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又独立成章。</h3> <h3>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h3> <h3>精美的书画</h3> <h3><br /></h3><h3>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依山而建,似堡又似城,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同时隐含"龙"的造型。</h3> <h3>连接高家崖景区和红门堡景区的桥</h3> <h3>红门堡建筑群外墙一角</h3> <h3>从高家崖到红门堡的小门</h3> <h3>门上的匾额及装饰物</h3> <h3><br /></h3><h3>红门堡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与高家崖建筑群类似。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h3><h3>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设立于红门堡的中华王氏博物馆……</h3> <h3>柱础石</h3> <h3>走上外围护院墙,可从高处看整个红门堡景区外景。</h3> <h3>红门堡景区正门</h3> <h3>王家大院的历史资料来源于网络查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