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天气忽冷忽热的,许多朋友急忙换上了长袖长衫,甚至更厚的衣服。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那么,时下我们要如何科学地冻一冻才健康呢?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我们的宝贝,怎样关注好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呢?</h3><h3>1</h3><h3> </h3><h3>春捂秋冻的意义是什么?</h3><h3>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厚衣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h3><h3>从中医角度讲,人体和大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气温不低于20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同时,秋冻也有防止穿衣过多引起出汗生病的作用。提醒大家,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达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h3><h3>2</h3><h3> </h3><h3>秋冻的原则是什么?</h3><h3>"秋冻"不意味着要挨冻</h3><h3>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可能会生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h3><h3>"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h3><h3>有些部位绝不能"冻"</h3><h3>"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h3><h3> 腹部</h3><h3>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h3><h3>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h3><h3> 双脚</h3><h3>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是人体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h3><h3> 脖子</h3><h3>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h3><h3> 肩膀</h3><h3>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h3><h3>3</h3><h3>秋冻的禁忌人群有哪些?</h3><h3>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h3><h3>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很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出现新的疾病。</h3><h3>所以,对于有些患者来说,"秋冻"要适度;尤其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不仅不能"秋冻",反而还要注意保暖。</h3><h3> 特别提醒:幼儿的衣、食、住、行</h3><h3>1.衣</h3><h3>由于温差较大,幼儿早上入园时应加件连帽的外套,到了幼儿园把外套脱下,离园时家长来接再穿回去,这样就避免幼儿在路上着凉。对于好动、易出汗的幼儿,在其玩耍时可在其背后垫一块毛巾或玩后及时给他更换衣服。</h3><h3>2.食</h3><h3>多让幼儿吃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A、C多的食物。大蒜、萝卜、生姜、韭菜都是可以增加幼儿抵抗力的食物,可能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但家长可以通过改变食用方法让幼儿食用。对于常在秋季咳嗽的幼儿,可以多炖些冰糖生梨水给幼儿吃。</h3><h3>3.住</h3><h3>虽然天气会逐渐变冷,但在家时还是要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幼儿的被子需要经常晒太阳,每2周可以把被子洗、晒一下。</h3><h3>4.行</h3><h3>秋天最适合户外运动,家长有时间应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如:玩球、跑步等一些亲子游戏,还要带幼儿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同时也增强幼儿的体质。</h3><h3>再次提醒广大朋友与幼儿家长,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秋冻要顺应自然变化,盲目"秋冻",切不可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