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佑民(上篇)

闽商书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岩位于福建安溪县城西北蓬莱山,为仙山佛国,清水祖师道场。清水寺依山而建,梵宇僧楼,层层叠叠,法界庄严,气象万千。其山门上书“清水法门”四个庄严的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音译“达摩”或“达磨”。“法谓轨持”,即是规范,这里指佛教的教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门,指通过习修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一般指为便于宣讲佛法而划分的门类,有分宗立派的含义。不是任何佛寺庙宇都可以“法门”标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摩诘经》卷八僧肇注:“为世则谓之法,众信所由谓之门”。——即为世界立规矩,而信众由此进入大门。《法华经·方便品》:“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增一阿含经》卷十中有:“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禅宗“东山法门”,指湖北黄梅县的双峰山,在县境之东,相传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东山讲学,接引学人,故称其倡导的禅法为“东山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禅宗中有“临济法门”、“曹洞法系”、“沩仰法脉”,大抵都是同一个涵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古长夜,以禅为灯。清水岩显然是个已获“佛果”,开宗立派的所在。清水祖师禅杖芒鞋,驻锡清水岩,在此接引人,点化人,弘扬佛法,越祖分灯,以心传心,遂开“清水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而,清水岩无疑为禅宗南宗法系的一个祖庭,这我在后面将进一步论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法派的创立者高僧普足大师,亦称清水祖师(1037—1101年)。清水寺北宋元丰年开岩,其祖殿始建于公元1083年,距今有900多年。——这是闽南宗教和民间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山头林立,大师辈出,流派纷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代清水岩(寺)屡有维修、重建、改建,达20多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久远,岁月阻隔,宗风流变,仰止名山,唯一灯长明于千载,寺宇甲泉南之藏林。千百年来,清水岩游人如织,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师远去,连飘忽的背影都难以望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寺在元明之间几经兴废,一度没入山野草木。清水溪上帆影远,蓬莱道上行人绝。于是,其法脉源流典籍失传,变得模糊起来。</p><p class="ql-block">当代,一些研究者对清水祖师及其宗风的来龙去脉,缺少明晰的了解,对清水祖师开创的法门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清水宗与佛教的基本 教义和闽南固有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缺乏研究,仅凭某些表象,甚至是佛还是道,是民间信仰还是佛教流派世俗化,都出现了歧见和争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遮雾罩,诸说纷纭,影响了人们对清水宗风和清水祖师研究的深入。“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多情听断肠”,如何全乎民命,破此迷情,正本清源,薪火相续,光大宗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2008年、2010年两度寻访安溪蓬莱山清水岩后,我又远赴印度,走过了从蓝毗尼、王舍城、菩提伽耶、鹿野苑和祇陀园、灵鹫山,到那烂陀寺的朝圣之路。以期通过实地考察,求索2000多年前佛祖光临时人类文明所处的“轴心时代”。探佛教宗本,明其流变,察思想之所来,动机之所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尊寂灭后,其所悟出的真理,所布传的言教合称为“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法的真义,当然超越时空,影响了世界几千年——“佛以法为身,有法即有佛”。禅灯相传,代代不已。于是我想,对于清水岩和清水祖师亦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公元前500多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佛以来,佛教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渐渐有了流派的分野,有了传承的分灯。早期佛教的分门立派,直接表现在戒律的宽严上,同时也反映在对教义的不同解释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经典和语录的整理,开始于佛祖去世3个月后,500多位高僧大德在古印度灵鹫山的第一次集结。当时“小行大隐”——即小乘佛教兴盛而大乘佛教隐而不显。而大乘(梵文Mahayana)佛教的形成,当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此时离佛祖去世已有数百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上座系(小乘)与大众系(大乘)的争论。前者则重于理论,认为佛陀异于常人之处,主要在于他的思想伟大,精神纯洁高尚,智慧深湛。坚守传统教义,以自我苦修为主,以上座系为主各派形成了“小乘”,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原教旨”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大众系各部兴起,离佛陀时代已远。佛教徒对佛陀的生平开始神化,并有了各种故事,有了众多的菩萨罗汉。神圣总与不神秘相伴,只要通过修持,众人皆可成佛,对于民众才有吸引力。佛教也开始走向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北传佛教具有重要意义的500罗汉第四集结圣地为迦湿弥罗,即位于克什米尔的罽宾。日后,北传佛教主要以大众系为主,向内容日益庞杂、普度为特色的大乘佛教转化。——大乘佛教先影响了中亚,再遍及中国内地。其确立年代,为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佛寺数千,北朝亦庙宇塔刹无数。大乘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流行传播和广为发展,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人民遭受的普遍苦难祈求精神寄托有关。特别中南北朝时期的道生法师,在《涅槃》大本未传之前,孤明先发,提出的“佛性常有”和“顿悟成佛”,遂为佛教中国化作出了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个佛教非常发达的地区,《大集经·月藏分》记载,佛祖在世时,中国便有众多人修证成圣,化佛示现。“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门面放种种光,照耀诸方,即时于天下种。而有无量百千诸佛出现。……震旦国二百五十五佛现,罗罗国二十四佛现,吴地国五十佛现。新陀跋持国二十五佛现。佛言:诸仁者!如是等佛,于此四天下国土城邑村落山林处处而现,我今神力之所加故,如起如是等数塔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为四大菩萨的道场。此外还有众多的灵山圣迹都是“化佛示现”处。安溪清水岩亦应是佛现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宗的形成,当在唐代禅宗南传以后。</p><p class="ql-block">清水祖师遵循禅宗六祖慧能提出的“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理念,以纯任自然,依心而行,不加造作的修行生活,出世入世,弃虚而务实,传承法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宋代,普足大师傲然独立于东南沿海,不辞艰辛,深入到闽南山区,走遍了乡间村社,与百姓交朋友,为乡民办实做好事。在他的身上有其他禅者所没有魅力和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足大师积极入世,济世度人。他进一步改革了“只管打坐”的禅风,吸收并实践民间祈祷仪式,栉风沐雨,在民众中传教。大师躬身践行,数十年间,倡导和主持数十项修桥铺路工程,治病救人无数。同时,在赤地百里,苦旱禾焦之际,为民祈雨,以诚致灵,感动上苍,普降甘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祖师以独立高标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张扬佛法,影响极广。可以说,他在闽南清水岩创立了新的传教中心。“生则慈云法雨,在世利民;死则遗波余澜,沾被无穷哉。因真空之名并论,其所以不朽者在乎此”——在我国宋代佛教史上,有不少高僧大德,但像普足大师一样,深入民间、深入人心,流布台海和东南亚,经历千年而依然有崇高影响,声誉日隆的却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足大师圆寂后,被僧众称为“清水祖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其在世时,“偶有祷雨之役,请师沛雨”,且每每灵验,在气候变化急剧,自然灾害频繁的年代,祖师又被广大民众供奉为“雨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不断加快,隋唐时已无比隆盛,宗派亦造其极致。至宋明,又启发了理学时代。官方、文人或士绅、百姓对此都有不同的解读,或许有不的声音和认知,但其内核,应是对佛教传统的坚守和发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化佛陀,不断造神,和不断把菩萨世俗化、民间化,都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因此,神与佛的世界并不矛盾。即使像观音菩萨,民间还要给加上“送子”这样的神仙圣母职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不论释道,无论哪个流派,都要看系统有序的传承,然后看立宗者的宗旨,是否开风气之先,有比较独特的宗风,有固定的经常性道场,有较广泛的影响力,然后才能判断一个佛教宗派的形成与确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祖师用自己丰富修行活动的实践,大大推进了传统宗教改革的要求,从入世中见出世,在现实人世中成就佛门的正觉。清水岩气象氤氲,遂成为闽南佛教重要流派“清水法门”的发源地,并被称为“佛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留诗句传千古,今在蓬莱第几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法门,从佛教禅宗的一个法脉,最终曲折流转,与民间信仰汇流结合,在闽南获得了新生命力,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一叶一菩提,一佛一世界。就像佛教传入中国后,禅的迅速本土化一样,禅宗的清水法门在闽南落叶生根,其地方化、乡土化、民俗化,使宗教文化有了进一步拓展,其久远的超越性和广泛的普遍性——这也是一个信仰时代的起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佛则名。清水祖师后,法门大振,香火鼎盛,宗风远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年花红,岁岁莺啼。于是历代逸客骚人,登临清水岩揽胜,题词赋诗。乡里百姓,摩肩接踵,朝山进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人追思怀想,令人梦魂牵绕。几百年来,随着闽南人移居海外,清水岩不断分燈,香火延绵,清水祖师宗风和清水岩文化,蜚声海外。福建、台湾、东南亚各国千座庙宇,供奉清水祖师,尊清水岩为祖庭,几百万信众奉清水祖师为守护。</p><p class="ql-block">————朱幼棣</p> <h3>福建安溪清水岩弘法广场大型清水祖师石雕像设计者——著名雕塑家、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马心伯教授。</h3> <p class="ql-block">新柏堂(厦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清水禅风文化艺术馆</p><p class="ql-block">地址:厦门集美北站大地书画院内</p><p class="ql-block">电话:13950185500、1390605084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