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代帝后从水路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未入园中,便可以看到绣漪桥洁白俊逸的身影。南湖碧波万顷,水色岚光,令人眼界一新,豁然开朗,犹如进入天堂。(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7日)</h3> <p class="ql-block">清晨温柔的阳光抚摸着冬天的颐和园,昆明湖南端有一凤凰墩,小岛上一凉亭,似乎从未见人在此休憩,冰封的湖面给了我们亲近它的机会。据说老佛爷从皇宫沿昆玉河坐船进园子,内急竟在此小岛上解手,好事的太监为这个老佛爷风露骚泽的小岛取名:凤凰墩。它仿造无锡大运河中的黄埠墩,建有一座精巧的凤凰阁,道光年间,崇信道教的皇帝因为连生了几个女儿,求子心切,以为凤凰阁不利于生子于是命人将其拆除。(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7日)</p> <h3>从东堤远眺玉泉山,柳桥相映,夕阳穿金孔。(照片拍摄于2017年2月5日)</h3> <h3>廓如亭始建于清漪园时期,是乾隆为十七孔桥和望蟾阁(现在叫涵虚堂)点景而建。清漪园时期文昌阁以南是没有围墙,亭北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干顷稻田,登亭远眺,一望无际,在亭中八方的湖光稻影尽收眼底,廓如亭由此得名,民间又俗称八方亭。(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9日)</h3> <h3>原来西郊海淀住着一条青龙王。他每次外出,总要水淹良田,玉帝一怒,把他关在延年井里,让耶律楚材管教。乾隆修清漪园,南迁了耶律楚材墓。青龙王趁机钻出了延年井,绕着清漪园转了三圈,看中了南湖岛,就给乾隆托了个梦。乾隆就在南湖岛上修了龙王庙,塑了金身。青龙王在南湖岛上没安分几天,又托梦给乾隆说:"南湖岛太小,我活动不开。"乾隆一琢磨说:"好!朕给你地方,四面八方都给你!"。于是乾隆在十七孔桥头建了八方亭(廓如亭),让青龙王在这里观看四面八方。又在亭边安置了镇水铜牛,一下子就把青龙王困住了。(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7日)</h3> <h3>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五百四十四只石狮子,比芦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全长一百五十公尺,东连八方亭,西接南湖岛。那十七个券洞上边,是雕刻着石狮子的汉白玉石栏杆,它就象是一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照片拍摄于2016年11月28日)</h3> <h3>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7日)</h3> <h3>每年冬至左右,夕阳西下,十七孔桥全部桥孔金光闪闪,倒影成金。(照片拍摄于2017年1月14日)</h3> <h3>相传,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转游吆喝了三天:"谁买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样子,都以为是疯子,没搭理他。老头往东走到六郎庄,夜里就睡在一颗大槐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照片拍摄于2014年5月16日)</h3> <h3>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就让他到家里来住。老石匠搬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无以报答,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9日)</h3> <h3>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工程总监来到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的王大爷家,看到那块龙门石,量了量尺寸,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象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照片拍摄于2015年6月8日)</h3> <h3>南湖岛原是瓮山泊东界长堤的一部分,乾隆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昆明湖的湖中岛。它与颐和园西湖中的治镜阁和养心湖中的藻鉴堂一起,象征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26日)</h3> <h3>传说清漪园建好后,四海龙王相约来游。西海龙王敖闰愁眉不展,众人不知所措,龟丞相在敖闰耳旁嘀咕了一阵,大王喜笑颜开:"事成之后,我让你位列仙班"。在风高月黑的夜晚,龟丞相从海眼悄悄来到昆明湖,绕着万寿山转了一圈,背了满满一龟盖的轩堂殿宇。正要回东海,又看到了一座彩虹般的石桥,背上放不下了,就把石桥放在了长脖子上。又看到岸上的廓如亭,舍不得可又真没地方搁了。龟丞相聪明,一低头就把廓如亭顶在了脑门上。转身要回去,可是贪心太重,压得它一步也挪不动了,龟丞相就背着、顶着这些亭桥楼阁留在了清漪园。龟丞相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它竟然忘了昆明湖原名叫瓮山泊,龟入了瓮,它还能走的了吗。(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27日)</h3> <p class="ql-block">镇水铜牛,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慈禧要将颐和园时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还要有牛郎和织女。在八方亭的铜牛,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以昆明湖为界,左有"牛郎"右有"织女"。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这头铜牛突然活了,朝着织女亭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而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了。慈禧亲自一看:铜牛不见了。仿造一只铜牛,用铁链锁上。第二年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几个保镖前去拼命拽着"牛"尾巴,尾巴拉断了。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才将铜牛锁住。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接续的痕迹还在呐。不过,这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哪!慈禧下令拆掉了织女亭,铜牛这才安稳了。(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4日)</p> <h3>颐和园新建宫门内的牌楼及其彩画。它的级别低于排云门前的大牌楼,因为它是冲天柱式,还是灰瓦硬山顶。总的来讲,柱不出头儿式高于冲天柱式。(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5日)</h3> <h3>文昌阁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文昌阁为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5日)</h3> <h3>文昌阁在乾隆时期是具有防卫作用的关卡,不过,城关南面老百姓可以游览观望,守卫并不森严。看来皇帝也有开放的心态。据说整个园子的保卫人员才60人。(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4日)</h3> <h3>万寿山下有一小岛,名知春岛。将西堤与湖心的知春岛相连的,是一座红色的栈桥,名"知春桥"。岛上坐落着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的彩绘木构方亭,名"知春亭"。知春亭畔叠岸缀石,植桃栽柳,每至"五九、六九"之际,此处冰融水泛,一派嫩绿娇红,早早就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5日)</h3> <h3>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照片拍摄于2016年1月12日)</h3> <h3>大戏楼在颐和园德和园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大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勃兴,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曾在此为慈禧演戏。(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5日)</h3> <h3>乐寿堂原为两层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时,改成现在的式样,并成为西太后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5日)</h3> <h3>"乐寿堂"的"乐寿"二字,追溯起来,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乐寿堂》里,亦有自注,他说:"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名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此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27日)</h3> <h3>乐寿堂前的庭院里,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的手书:青芝岫。相传,这块山石出在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大官叫米万钟,他爱石成癖,大青石运到良乡,耗尽家产,只好把它丢弃。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大青石,就问刘墉:"为何弃置路旁?" 刘罗锅子揣度皇帝的心思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 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了清漪园。(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2日)</h3> <h3>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想发大财,竭力要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于是重贿太监李莲英,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待傍晚时,慈禧从外面回来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干吗就在我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电灯开关打开,即刻五颜六色的灯光大放异彩。慈禧好奇而惊喜,李莲英毕恭毕敬地奏道:这就是电灯,并说明用电灯的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从此慈禧便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了。(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5日)</h3> <h3>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没吃没喝,没有驿站。就花银子包了一片地,把豇豆和青老玉米摘采煮熟,光绪皇上吃了一个熟玉米,侍女给慈禧太后剥的玉米粒吃。出逃后的第一次午餐,就是这样度过的。太阳落山来到了西贯市,一行人不敢说出来历,谁家也不愿收留。这村里住的全是回民,生活上不愿和汉民掺杂。(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4日)</h3> <h3>村头上有个旧的清真寺,年久失修,有几间房闲着,出逃的第一夜慈禧连躺的地方都没有,只是靠在轿子中的坐垫上忍了一宿。慈禧对此地的印象太深刻了,在返回北京后,仿照当时所住民居模样修建了这所如意庄,以纪念那段不堪回首的落魄境遇。屋前空地还辟为菜畦、麦地、围以竹篱。1902年,建造乐农轩,门前种着十几株腊梅,数量虽然不多,是北京有名的赏梅之处,腊月腊梅开花了,枯瘦的枝干上点缀着一个个蜡黄色的小花骨朵,映衬在洁白的雪地上,给人无限惊喜。(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6日)</h3> <p class="ql-block">养云轩意为"养蓄云气之轩"。是颐和园中现存不多的乾隆时期的建筑,位于乐寿堂以西,排云殿以东,长廊以北。为一所四合院,正殿五楹,东厢房名"随香",西厢房为"含绿"。是随慈禧来园时嫔纪、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慈禧的女画师缪素筠曾住于此。养云轩门前有莲塘,俗称葫芦湖,上架一孔汉白玉石拱桥。过桥即是长廊。轩东有叠石洞穴及天桥通往乐寿堂的西花园扬仁风。(照片拍摄于2014年9月16日)</p> <h3>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他酷爱园林艺术,又对母亲非常孝顺乾隆十五年,为了给母亲办六十大寿,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园,在翁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此后,改翁山为万寿山。(照片拍摄于2017年1月9日)</h3> <h3>乾隆的母亲常在园中游览赏景。为了让母亲游圆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照片拍摄于2017年1月9日)</h3> <h3>乾隆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4日)</h3> <h3>冬日初升的阳光,洒在金色的地面上。(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4日)</h3> <h3>颐和园排云门前的云辉玉宇牌楼,四柱三门七楼琉璃瓦庑殿顶。这个牌楼有庑殿顶、金龙和玺彩画,是等级很高的建筑。(照片拍摄于2014年9月16日)</h3> <h3>转轮藏是由两层的北殿(转轮藏)、东西转经亭、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和牌楼组成的一组佛教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帝后们贮藏经书、佛像念经祈祷的场所。转轮藏景区1860年躲过英法联军的大火,光绪时大修,2005年再次大修。(照片拍摄于2016年1月12日)</h3> <h3>乾隆修清漪园的时候,这佛香阁本是仿照杭州六和塔,按照九级浮屠设计的,也就是九层。没成想这塔修到八层时居然倒了。与此同时,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发生火灾。乾隆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改变设计,变成了三层。可要说佛香阁最离奇的事,那还得说是发生在建国后的一次灵异事件……(照片拍摄于2016年5月7日)</h3> <h3>从1966年到1989年,佛香阁里面的佛像一直是空的。到了1989年建国四十周年大庆时,希望把佛香阁开放给群众,佛香阁里面如果没有佛像的话,觉得很别扭,但是时间比较紧,重新铸一个佛像也不太可能。况且重新铸的佛像到底是恢复慈禧时期泥的呢,还是恢复乾隆时期铜的,也是个争议。当时就有人提议,说能不能找一尊佛像,搁到佛香阁里面。这时就有人说,北京城里头鼓楼西边那边有一个庙,里面有尊佛像,而且佛像的体积、体量及规格,和历史上佛香阁里面的很相像。(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0日)</h3> <h3>这个庙当时是一个小学,找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佛像,据说是用直升飞机连夜运到颐和园,但是运来的佛像并不完整,在佛像的脑袋顶上少一个盖子。这时有人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颐和园昆明湖中游泳的时候,捞起过半个佛头,也是铜的。当时交到青龙桥革委会,经鉴定不是颐和园的东西,但由于是在昆明湖发现的,所以暂时就放在了颐和园的仓库中,不如把那个佛头拿来试试。这一试不要紧,不当不正,正好放在佛像上,严丝合缝,看样子这两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体的。一个是从城中庙里找来的佛像,一个是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为什么会合到了一起呢?这个谜到今天也没能解开。(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3日)</h3> <h3>智慧海琉璃牌坊正面题额"众香界"。"众香"是佛国名,据佛经《维摩经》称:积香如来之净土为众香国,其楼、阁、苑囿皆香,香气流通十方无量世界。智慧海琉璃牌坊背面题额"祇树林"。"祇树林"指祇园精舍,在《金刚经》开篇佛祖宣法讲经的缘起里面就有提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聚……"。它是古印度最早的两座佛教寺院之一,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后,曾在祇园住了25年之久,他的大部分经典都是在那里宣讲的,后市常用祇树林或祇园泛指佛教寺院。 关于"祇树林",比较有意思的是,从侧面看好像是"纸树林"或"柢树林";同时"祇"字有两种读音,一念qi,又念zhi,这里念qi,字典里说qi是"地神"的意思。(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0日)</h3> <h3>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8日)</h3> <h3>后山大庙香岩宗印之阁,是仿照西藏桑耶寺设计的金刚宝座神殿,内供二十四臂观音,1860年被毁后也因慈禧重修而改建单层建筑。所幸今天在承德普宁寺还能看到它的姊妹建筑。此外后山三层的构虚轩、花承阁也仅剩遗址。(照片拍摄于2014年4月5日)</h3> <h3>多宝琉璃塔,也称"多宝佛塔"。高16米,八面七层。 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据说多宝佛塔还可以分身成为成千上万个,只要听到有人在说《法华经》时,就立即从他面前的地下涌出。颂文中用"恒河沙"来比喻多宝佛分身的数目,恒河是印度最著名的河流,河底的积沙特别多。释迦牟尼就常在恒河流域说法讲经,所以,涌出的多宝佛塔就像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得数不清楚。乾隆皇帝建多宝佛塔的用意是为他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祈福,并祝她健康长寿。(照片拍摄于2016年4月22日)</h3> <h3>宝云阁位于万寿山佛香阁西侧,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称铜殿或铜亭。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的样式,重檐歇山顶。(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0日)</h3> <h3>宝云阁内原有铜铸佛像,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铜亭虽幸免于难,但亭内的陈设却被掳掠一空,铜制门窗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93年才最终由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将十扇铜窗购买,无偿赠还颐和园,后经多方努力,才最终恢复了宝云阁的完整。亭内现存一张铜铸供桌,重约2吨,曾给侵华日军抢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才从天津追回,放归原处。(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0日)</h3> <h3>铜阁是采用失蜡法熔模铸造的。这种铸造法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之一。据考证,这种铸造法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唐、宋以后,更有较大发展,成为通常应用的一种铸造技术。(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0日)</h3> <h3>"长廊舞龙":据说在慈禧登上佛香阁,向下一望,总觉得昆明湖边缺点什么,便问一个建园的老匠人:"这湖里、湖边没有龙?"老匠人忙说:"回老佛爷,佛香阁上只有凤尾廊,湖里湖边都没有龙......"慈禧一听大怒,脸色煞白地命令:"把附近耍龙的百姓召来,让他们在湖边舞上几天,不许停歇!我要看见龙。"慈禧一天只看半个时辰,但从不叫耍龙的人停歇。那老匠人想着因为自己一时疏忽而连累了大家,如万箭穿心。苦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想出个办法。(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5日)</h3> <h3>这天夜里他刚刚闭上眼,忽见走进来一位老人,口口声声向老匠人要口饭吃。老匠人忙把一碗没吃的肉面端来。这白发老人看了会儿肉面说:"我心里堵的慌,吃不下去!"说完把肉面呀碗扣在饭桌上,从碗里取出几根面条围在那个低朝天的碗边,叹了几口气就走了。老匠人猛然惊醒,原来是一个梦。他回想着那位老人的面容、举动,越想越象传说中的鲁班师傅。他对着桌上的扣碗和碗边的几根面条思索起来......忽然,他心里一亮:着底儿碗朝天的饭碗多象万寿山呀!只碗边的几根面条多象一条龙,弯弯曲曲地围在"山"下,面汤在面条边溅了一片,多象昆明湖啊!为什么不设法修建个龙一样的长廊呢!(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9日)</h3> <h3>老匠人赶忙禀报慈禧说:"三个月内让她看见湖边的龙,还请求放了舞龙灯的穷苦百姓。慈嬉放了舞龙灯的人。马上传令,全国一流匠役再这里集中。三个月过去了,当慈禧登上佛香阁,猛地发现昆明湖边真的有一条长长"龙"。这就是那个二百七十三间的长廊。慈禧心满意足地重赏了那位老匠人。(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9日)</h3> <h3>听鹂馆原为慈禧小戏院,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92年重建,以后成为慈禧太后常来欣赏戏曲和音乐的地方。(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5日)</h3> <h3>现在听鹂馆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宫廷风味饭庄,国家级特级餐馆,北京市旅游局四星餐馆和中国药膳名店,以经营正宗的宫廷风味菜肴、满汉全席、宫廷御膳、宫廷寿膳、宫廷滋补药膳闻名于世。(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5日)</h3> <h3>据说当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景致造清漪园。他先找来工匠制作模型,可模型完成后他总觉得听鹂馆后空着块地方不合适,找人设计了多种图样,均不满意。乾隆日思夜想,后于梦中见一白须老者带二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照片拍摄于2016年1月12日)</h3> <h3>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兴致勃勃,边游边吟:</h3><h3>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h3><h3>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h3><h3>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h3><h3>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h3><h3>梦醒后乾隆把梦中所见画了下来,命内务府制成烫样,这就是画中游。(照片拍摄于2014年9月16日)</h3> <h3>沿昆明湖东堤,转进长廊,登佛香阁领略颐和园全景,在画中游休憩,再至石舫。(照片拍摄于2017年1月9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