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乡记《苹果红了》剧组的场景创作

赵怀军

<h1>好像已经是很久远很久远了的故事,窑壁上的大寨两个字既熟悉又有些模糊,木门和木窗已经饱经了岁月的磨砺,麻纸糊的窗子,黑灰色的窗棂,时间在这里定格到了一九六九年的秋天。</h1> <h1>刚刚被砍倒的玉米,地边上的杂草和酸枣刺是那样的夺目,没有一丝丝的改变 还是那样的原始,那样的沧桑。晨起的雾,灰蒙蒙的天,山区里的样子又呈现在眼前。</h1> <h1>在知青的窑院前,富县的马副县长在和当年的知青、剧中老党员在探讨影片的创作,场景的穿越基本达到了那个年月的特征,一到这里就会让人感觉到回到了那个年月,回到了知青下乡所住过的窑洞。</h1> <h1>两串辣椒挂在窑洞旁,生活的气息由此而更浓烈,为了欢迎知青的到来,队里特意给知青糊上了新的窗户纸,因此而花去了生产队近五分之一的现金。</h1> <h1>知青窑标准的配置 ,只有文化人才特有的桌子是土窑里最高档的家具,知青们早请示晚汇报的地方就是那尊伟人的瓷像。</h1> <h1>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无边无垠的麦田已经不见了踪影,替代它的是望不到边的苹果园,鲜红鲜红的苹果缀满枝头,丰收在即的景象令人垂涎。如今这里的人民依靠高品质的苹果走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果农几乎家家有了小汽车 ,每年的收入不会低于十万元。昔日为温饱而挣扎的人们已经富了起来。</h1> <h1>这就是让富县人民致富的苹果</h1> <h1>弯弯的山路上走来了北京知青,这个故事就是讲他们在黄土地上所经历的苦乐年华,讲的是他们情感的升华,讲的是他们对黄土地的感恩和挚爱。</h1> <h1>昔日的土窑依旧,当年的知青已经白了双鬓,今天他们给我们讲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黄土地的雄浑和厚重,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人们更加清晰的记住纯朴的黄土情。</h1> <h1>醒目的标语</h1> <h1>当年唯一的白菜</h1> <h1>知青在窑院</h1> <h1>马副县长和著名摄影家在交流。</h1> <h1>四五十年前知青写下的标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除了国字已经斑驳其它的清晰可辨,</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