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

杨梅良

<h3>  每年的十月上旬,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开奖时刻。每当这时,人们会想到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而此刻的我,则会想起2010年10月采访莫言的一段经历。</h3> <h3>  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获奖使国人期待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梦得以在中国实现。</h3> <h3>  2012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莫言获取诺贝尔文学奖。</h3> <h3> 当莫言2012年12月10日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我所在报刊社的报纸还及时推出一期专版,刊发了我采访莫言的文章。<br></h3> <h3>  早在十年前,我就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坛,莫言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因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而惹人注目,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乡土情怀和含泪幽默。我一直在关注这位低调的作家,寻找着同他见面的机会。抱着探寻幽默的愿望,靠着一股执着的劲儿,在2010年10月的一天,我费尽周折,终于在一个部队院落里找到了莫言的家。</h3> <h3><b>“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动力</b></h3><h3> 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话题时,莫言说:“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从事写作的最初原因是希望一天三顿饭都能吃上肉陷饺子。” 莫言告诉我,儿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时没东西吃,肚子半饥半饱的,见了食物眼睛就会发红。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尝遍了百草百虫。有一天,当他听邻居说有个作家很“腐败”,一天三顿饭都吃饺子。莫言竟然问邻居:“假如我能写出一本书来,是不是可以每天吃饺子?”</h3><div> 小的时候,莫言很孤独,没有人与他说话,他只能与牛对谈,跟鸟对喊。在没学上的日子里,莫言看见邻村石匠家有套插图本的《封神演义》,为了读书,莫言就主动给石匠家拉磨,拉一上午,换取两个小时的阅读。</div><div> 童年那些辛酸生活和苦涩的记忆,成为莫言最好的创作源泉。</div> <h3>莫言的童年照片</h3> <h3>在军艺读书时的莫言</h3> <h3><b>民间是每个人心底的故乡</b></h3><h3> 莫言出生时,奶奶到大街上扫来一簸箕土垫在母亲身下,表示他是落土而生。</h3><div> 在近二十年中,莫言的创作一直在表现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孕育出的一种浓重的乡土氛围。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为莫言的创作提供了生活的积淀和基础。</div><div> 莫言有很深的乡土情结,他常说:民间是每个人心底的故乡。正是在故乡这片土地上,莫言摸到了小说的经络,找到了乡土文学叙事的 “泉眼”,发掘出其所蕴藏着的创作资源。莫言的作品有着浓重的中国味儿,他能把土得掉渣的东西写到极致,在老外看来很有中国特色。</div><div> 谈到小说的“乡土意识”,莫言说:“真是要把小说写得土得掉渣也不是特别容易,我实际上土了半天也没掉出多少渣来。所以还是土得不够,我要走向民间,向民间生活寻找我们文学宝贵的资源。”</div> <h3>山东的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魔幻故乡</h3> <h3>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被拍成了电影</h3> <h3>莫言的小说《檀香刑》《蛙》《生死疲劳》</h3> <h3><b>幽默视角 激活奇想</b></h3><h3> 莫言小说的故事性强,叙述视角十分独特。在研究小说的切入视角时,他甚至设想用牛的视角去说话。在《四十一炮》中,他又选择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故事。莫言说:不是我选择了这个视角,而是这个视角选择了我。从某种意义上说,牛的视角也许比人的视角更加接近文学。我强调的是作家的个性化和作品的个性化。看来,莫言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与常人不一样,有着鲜明的个性。莫言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多义性,他的思想应该小于它的形象。《檀香刑》的口语韵文,《四十一炮》的炮腔炮调,《丰乳肥臀》的厚重广阔。在这些作品里,莫言充分运用各种写作方式-------从悲剧到讽刺,从寓言到淳朴的现实主义。莫言的创造精神使他的语言表达获得最大的解放,他用神来之笔,自由恣意地挥洒着灵性与幽默。</h3><div> 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是莫言最满意的作品,他在创作中运用寓言化叙事方式,对乡土中国历史的书写加以戏谑化的表达,那种黑色幽默渗到骨子里,构成一种“含泪的笑”。</div><div> 从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自嘲描述,到写小说追求“含泪的笑”,莫言的话语也越来越幽默。</div> <h3>莫言长篇小说全系列</h3> <h3>  当采访临近结束时,我拿出专门为莫言绘制的肖像漫画给他看,莫言看到后十分高兴。应我的要求,他在画像旁边题写了自己对于幽默的感悟,“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信仰。庚寅十月 莫言”。</h3> <h3>  莫言在画像旁题写了自己对于幽默的感悟: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信仰。庚寅十月 </h3> <h3><b>后记:一次追寻智慧的采访</b></h3><h3> 我对作家莫言的采访,是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完成的,至今已过去了七年时间。</h3><div> 这次采访对我来说,还确实是值得引以为豪的。作为一名企业报刊的编辑,经过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心力,完成了一次十分艰难的采访,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精神。</div><div> 说起来,这次采访还真是有些故事性。譬如,我是在没有任何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完成采访的,我当时是通过什么途径寻找到莫言的呢?</div><div> 莫言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或许是为了安心创作,他始终躲着媒体。莫言曾经说过:对我来说,蛰伏数年也许比频频露面要好很多倍。</div><div> 为了完成采访,首先要做的是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联络,预约采访时间。因此,采访前必须要有对方的联系方式。为了得到莫言的联系方式,在采访前,我曾尝试过向作协等机构询问,希望得到帮助,结果是以失望告终。</div><div> 为了找到莫言的联系方式,我如同“侦探”一般,在网上搜寻信息。后来,在一位作家的文章中找到了一些线索,由此确定:莫言住在北京的一个部队大院儿里。</div><div>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某位文化传媒的记者不知是丢失了采访本还是手机,他采访文艺界名人的电话号被人发到网上,这些电话号被我无意中获取,上面竟然也有莫言的联系方式。</div><div> 借着一次去北京出差学习的机会,我开始寻访莫言,我记得当时是去了两次,第一天是探路,得到的消息是:莫言前几天出门了,可能明天回来。</div><div> 第二天是下午去的,我在小区大门口的门卫收发室里询问莫言的信息。门卫说:好像他们家有人出去买菜,还没回来。我只好在收发室里等待着。门卫接着又问我:你预约了吗?我心中暗想,我要是预约了,还能有这么麻烦吗。</div><div> 我对门卫说:我有莫言的电话,打过电话,但是没人接。你看看,我这个电话号儿对不对?说着,我将那个从网上记录下的电话号码递给门卫看,他看过后,确认这个电话号码没有错。</div><div> 接着,又用收发室的电话挂了一下,还是没人接,我分析原因,一是家里确实没人,或者是出门买菜还没回来。二是家里有人,为了不受干扰而故意不接电话。</div><div> 就这样,我坚持等了好几个小时。到了傍晚,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我忽然发现莫言家的灯亮了。这时,恰巧有一位大爷从楼里出来。我把想要采访莫言的事情,跟这位大爷一说,他还真是热心肠,对我说:“我跟莫言是邻居,我帮你找他去。” 说完,他就上楼去了。</div><div> 不一会儿,大爷又从楼里出来,他告诉我说:“莫言在家呢,他得知你从长春来,又等了这么久,同意见你了,我这就领你去找他去。”</div><div> 真是要感谢这位大爷和门卫,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采访就不会成功。</div> <h3><font color="#010101">  对于莫言来说,我是一个陌生之人,采访也是 “突如其来” 的,刚见面时,我感觉莫言向我投来的是一种审视的目光,他是在用 “作家的眼睛” 观察着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先是以 “杂志社美术编辑” 的身份 “自报家门”,并向莫言说明自己的采访意图,又将带来的一本采访资料册递给他看,里面有我以往采访名家的一些成果,还有一幅我特意为莫言画的漫画肖像。莫言很认真的看着,感觉我给他画的还挺像。看来,我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还不错。</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接着,我们顺着我准备的采访话题聊了起来,从他的生活故事到文学创作的理念,莫言侃侃而谈,话语也越来越幽默。</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我请莫言</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写下了自己对于幽默的感悟,莫言拿起笔来,在漫画肖像的旁边写下了一句: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信仰。庚寅十月 莫言</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接着,莫言又</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师傅越来越幽默》的书上为我题写了一句勉励的话语:杨梅良先生 研究幽默,有益身心。庚寅初冬 莫言</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考虑到作家的时间宝贵,我在给莫言拍完照片后便结束了采访。</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简短的采访,至今印象深刻,莫言的风趣幽默,大气从容,对文学的真知灼见,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span></h3> <h3>莫言在《师傅越来越幽默》单衬页上题字</h3> <h3><br></h3><h3>(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点评点赞,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