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海之一.踏访外滩源

周民锋

<h3>  前周六,10月28日,偶然兴发,去外滩走了走。</h3><h3> 吃惊的是,发现那一带弄得很漂亮。不仅街道整治得清洁有序,那些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美称的楼房也已得到或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修缮。更意外的是,许多建筑物的门前挂上了铭牌,写上了它们的来历。</h3><h3> 我觉得,上海开始变得更有深度,更有味道了。我也想,人们去国外旅行,无非是想了解这个多样化的世界的各种精彩。那么,对于当下的自己生活于其中,过去的自己留下过足迹的故乡,我们对于她的关注和了解够了吗?</h3><h3>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参考消息上读到过一篇外国记者写的报道,说是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个曾经伟大而多少年来没有太大变化的城市的话,那就是上海。</h3><h3> 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上海开始了她的新发展周期。在浦东,在市中心,在每个区的一些角落,负责勾勒城市天际线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几乎一直在日长夜大。</h3><h3> 然而,上海还有值得关注,值得珍视的过往历史。比如,她有过半殖民地记忆的屈辱,也因此而拥有中西文化交汇的成果。所有这些,理应为上海这座城市储存着一份特殊的遗产。若是去仔细辨认,它们不会消失,只会隐藏起来。</h3><h3> 这种遗产首先应该是精神性的,可以内化为这座城市的性格。同时,也会是物质性的,事实上早已外化为这座城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外滩一带的那些优秀历史建筑。</h3><h3> 于是,我想,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来做一些踏访的工作,也算是在本地的旅游观光。</h3> <h3>  计划的第一个目标当然是外滩源。</h3><h3> 百度上这样写道: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h3><h3> 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现存有15幢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h3><h3> 可以不夸张地说,外滩源也是近代上海的城市之源。</h3> <h3>  2017年11月4日上午,我在地铁2号线的南京东路站下车,沿河南路向北,至北京东路口右转,向东。在接近虎丘路的路口时,看到位于丁字路口东北角的中实大楼。</h3><h3> 这里是我踏访外滩源路线的起点。我将从中实大楼开始,沿虎丘路向北,至南苏州路。然后,先向西走,看了路口边的两幢楼,然后回头沿南苏州路向东,至圆明园路路口。同样,先向东走,看了路口边的两幢楼,然后回头,再沿着圆明园路向南走,回到北京东路上。就在这一个环形圈里,我找到了共16幢优秀历史建筑。</h3><h3> 在这份地图上,用蓝色铅笔划出的线,便是我走过的路。沿途有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的顺序,每一个序号后面都有该建筑物的曾用名或现有名。</h3><h3> 滇池路被设定为外滩源的南面边界。它在北京东路之南,且与之平行。不过,在百度地图上输入外滩源,仅止于北京东路。</h3><h3> 以下按地图上所列的序号,罗列我所拍的照片。</h3> <h3>  1,中实大楼。照片共2张。</h3> <h3>  中实大楼坐落在北京东路和虎丘路交接处的东北角,现为北京东路130号。</h3><h3> 中实大楼建于1929年。由通和洋行设计。其风格为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结合的作品。</h3><h3> 这里曾是中国实业银行总部的所在地。中国实业银行是中国近代的一家银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四大银行之一。1915年由北洋政府财政部筹建,于1919年4月26日在天津正式成立。1932年,因华北局势不稳,中国实业银行将总行迁往上海。</h3><h3> 1949年以后,陆续进驻中实大楼的有水利电力部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等。</h3><h3> 中实大楼为洛克外滩源项目,由百事达控股与洛克菲勒集团共同开发。</h3><h3> 以上资料采自走进上海yuchen的博客。该篇博客还提到,修缮完成后的中实大楼已经举办过多次艺术方面的展览。从陈列的照片看到,室内装修得华贵典雅,美轮美奂。</h3><h3> 这个地方可能属于外滩美术馆。不过,门口未见标牌。</h3><h3> 这一天,大门紧闭,无从窥见内部的任何部分。</h3> <h3>  唯一可见的是外墙上有这样一行英文字。</h3> <h3>  离开中实大楼。看见马路对面的虎丘路路牌。接着,我向北走。</h3> <h3>  2,亚洲文会。照片共9张。</h3> <h3>  中实大楼的北边就是昔日的亚洲文会。两座大楼之间有一条窄窄的弄堂。</h3><h3> 虎丘路也太窄了。我几乎靠着西墙,而且蹲下了身子,还是无法拍全对面的这幢大楼。</h3> <h3>  在二楼和三楼之间挂着一块石质的匾额,上面有用篆体写的亚洲文会四个字。</h3><h3> 二楼的石头阳台扶手,一楼的有与上端为半圆形的铁栅门围成圆形空间的大门洞,立刻给人以古朴厚重的感觉。</h3> <h3>  大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太极符号。令人叫绝的是,用一白一黑两个太极图形来表达太极精神。其一,这提醒我们太极本身也是阴阳互补的。其二,中国历来的太极符号,只用一个,强调的是道生一,万变不离其宗,一是元一,是根本。根本只能是一。大一统是一。其三,近代以来,康德的二律背反试图证明,终极的一其实是人类的精神不能感知的合目的性。人类可知的仅仅是在每一个命题之下的两种对立且内在贯通的阐说。所以,其四,两个太极图形的设计者是想把西方哲学观念掺入中国哲学观念吗?</h3><h3> 这个结论似乎意味深长。</h3> <h3>  大门左边墙上的白色太极符号之下,有上海外滩美术馆的牌子,英文简称为RAM。</h3> <h3>  大门右边黑色太极符号之下有一块同样的牌子。在它们的左边,一上一下挂着两块牌子。</h3> <h3>  上面一块铭牌上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nbsp;</h3><h3> 虎丘路20号&nbsp;</h3><h3> 原为亚洲文会即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公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32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竖向构图,入口券门,八卦窗,2层栏杆,压顶等为中国传统装饰。室内4,5层为通高两层的大厅,原为博物馆。 &nbsp;</h3><h3> 上海市人民政府 1999年9月23日 公布</h3> <h3>  大门可以推开。</h3><h3> 进门之后,迎面看见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广告牌。广告牌前的那位女士没走开,我也不愿多等。她知道我在拍,也许不介意进入。我也觉得这比单纯拍广告要漂亮。</h3> <h3>  绕过大广告牌,里面是一个不大的房间。中间和右面陈列着一些好像不那么重要的展品。左面是长排的桌子。桌子后面坐着几位工作人员。也许,这里只是接待处。</h3> <h3>  我退出来。询问在门口值勤的男子,楼上是否有展厅。他说有,不过需购票参观。</h3> <h3>  走出美术馆,看到大楼左侧有大幅的广告牌,罗列着近期的各项活动,有讲座,游读,校园计划,儿童工作坊,还有在周日担任导览的工作人员的名单。</h3> <h3>  离开亚洲文会,站在虎丘路上向北望去,马路的右侧是连绵的工地,正在建设的楼房似乎已经封顶。下部的4层空间比较高,像是用来作商场之类的。上部的8层则稍矮些,像是用来作住宅的。</h3> <p class="ql-block">  3,广学大楼。照片共5张。</p><p class="ql-block"> 那片工地的北面,便是广学大楼。</p> <p class="ql-block">  据黄浦区档案局提供的资料,广学大楼位于虎丘路128号。1933年建成。占地面积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089平方米。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座西朝东。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深褐色面砖饰面,以锐角状竖线条作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入口处第二层至第八层有一通贯各层的实墙面,中间为拱形。原为英国长老所创文化团体广学会会所。199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另据如是说的博客资料,广学大楼占地面积4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8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是同文书会所在地。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成立同文书会。1894年改成广学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经过多次搬迁才入驻这里。1949年,广学会中的外国人撤离中国。1956年,该出版社与其他基督教出版单位合并,组成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p><p class="ql-block"> 广学会出版的书籍对清末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产生过很大影响。自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到宣统三年,即1911年共出版约400种书籍,初版和重印合计共达100多万册。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为了了解西学和参考西法,找来阅读的129种新书中,其中89种为广学会出版。</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的番禺路129号,有邬达克纪念馆。他在上海的作品有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市三女中,武康大楼等。</p> <h3>  它的大门正面。</h3><h3> 门口伸出两块建筑工地常见的金属跳板。里面正在进行修缮工程。</h3> <h3>  贯通第二层至第八层的实体墙面。</h3> <h3>  从右到左,正在建造的楼房,广学大楼,光陆大楼。</h3> <h3>  4,光陆大楼。照片共5张。</h3> <h3>  资料显示,光陆大楼为虎丘路146号。不过,这个门上挂的门牌号是142号。显然,146号指的是位于大楼北端的大门。</h3> <h3>  门前的上方有一块路牌,显示与之垂直相交的马路是南苏州路了。</h3> <h3>  光陆大楼北端的立面呈弧形。它的大门不仅是对着南苏州路的,而且是正对着乍浦路桥的。</h3><h3> 大楼占地面积92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129平方米。大楼主要部分高8层,部分区域高6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扇形,顶部设有一座塔楼,建筑整体为装饰艺术风格。</h3><h3> 迎面对着乍浦路桥的大门是剧院的出入口。光陆大戏院占据大楼的底部两层,共有730个坐席,两侧设有包厢。</h3> <h3>  百度上有光陆大楼的条目。</h3><h3> 光陆大楼所在的虎丘路,当初名叫博物院路。 &nbsp;</h3><h3> 英国侨民曾经组织了一个名为话剧票友的剧社,经常上演各类欧美话剧。后来,剧社失火,英美侨民决定在博物院路上兴建更豪华的现代化剧院。</h3><h3> 1925年,英商斯文洋行出资,沪上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的一座集剧院,办公楼,公寓于一身的大楼在博物院路的末端开工兴建。</h3><h3> 1928年2月25日,光陆大楼落成。设在底层的是光陆大戏院。在那里播放英美电影,上演西方歌舞剧。</h3><h3> 1929年6月,美商远东游艺公司收购光陆大戏院,增添有声放映机,和派拉蒙影业签约,成为派拉蒙电影在上海的首轮影院。</h3><h3> 1933年,光陆被兰心大戏院收购。</h3><h3> 1941年,剧院被汪伪政府的中华电影公司强行接收,更名为文化电影院。</h3><h3> 1945年,驻沪美军俱乐部设置于此。</h3><h3> 1953年,剧院更名为曙光剧场。后来成为专门放映新闻记录片的电影院。</h3><h3> 目前,光陆大楼属于外滩源的一个部分,正在进行重新装修和功能调整。</h3> <h3>  站在乍浦路桥上看过去,楼顶的塔楼有了。大楼的左面像是现代建筑。它是众安保险公司的所在地。</h3> <h3>  自北向南看虎丘路。</h3><h3> 路的左面是光陆大楼,路的右面是另一幢历史建筑。</h3> <h3>  5,颐中大楼。照片共5张。</h3> <h3>  颐中大楼同样占据着路口的转弯处。它的东面是虎丘路,北面是南苏州路。它好像刚刚完成外墙面的翻新。我拍照的时候,正好有2名工人踩着梯子爬上去弄着什么。</h3> <h3>  大门正对着马路的交叉口。大门右边墙上挂着一块南苏州路175号的门牌,一块铭牌。铭牌上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南苏州路161_175号</h3><h3> 原为颐中大楼,英美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砖木结构,1920年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三段式对称立面结构,清水红砖外墙带有水平凹槽线条,两翼中部排列上下贯通的券窗。</h3><h3> 上海市人民政府 1999年9月23日 公布</h3> <h3>  墙面上有一行英文字母。</h3> <h3>  每两个大玻璃橱窗之间的墙上都有一行同样的英文字母。</h3><h3> 在手机上搜到,VANVORY艺术中心是这幢大楼目前的定位。不过,跟中实大楼一样,没看见挂牌。</h3> <h3>  颐中大楼在南苏州路一边的最西端还有一个小门,同样为南苏州路175号。小门两边挂满了各省驻沪办事处的牌子。我在童年时代就看到过它们,至少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h3> <h3>  6,原英商电车公司大楼。照片共3张。</h3> <h3>  向西,紧挨着颐中大楼的是原英商电车公司大楼。</h3><h3> 一块同样的铭牌挂在大门左边隔开一扇窗户之外的墙上。上面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南苏州路185号</h3><h3> 原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大楼。1908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建筑平面为矩形,平屋顶。外墙为水泥抹面,立面构图规则,严整,北立面横纵三段式构图。装饰简洁。中部入口两侧设有爱奥尼亚式双柱。</h3><h3>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5年8月17日公布</h3> <h3>  大门两边同样挂满了各省驻沪办事处的牌子。</h3><h3> 以前,两幢驻沪办大楼门前停满了车。现在则被整治得干干净净。</h3> <h3>  这是整幢大楼的模样。</h3> <h3>  随后,我掉头向东,回到虎丘路口。</h3> <h3>  7,众安保险大楼。照片1张。</h3> <h3>  照片右边露出一小条的房子是光陆大楼。光陆大楼弧形的立面从虎丘路弯到南苏州路。而众安保险大楼的弧形立面弯进了圆明园路。</h3><h3> 圆明园路与虎丘路平行,两条路之间的距离其实不远。</h3><h3> 众安保险大楼不是历史建筑。它在圆明园路的西边。圆明园路的东边是一座小教堂。它们都面向南苏州路。</h3> <h3>  8,新天安堂。照片共9张。</h3> <h3>  隔着马路看过去,新天安堂精致得像是一件艺术品。</h3><h3> 门口停着两辆车的是南苏州路,而搭有白色帐篷的是圆明园路。</h3><h3> </h3> <h3>  百度百科称,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中非英国国教信徒,即圣公会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联合礼拜堂,而圣公会信徒则在江西路上拥有自己的圣三一堂。</h3><h3> 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借给旅沪闽人堂使用。旅沪闽人堂是一个使用福州话的基督教堂会。他们没有建造自己的礼拜堂。自1905年成立以来,一直借用教堂举行礼拜。1954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h3><h3> 1958年,上海市各基督教堂实行联合礼拜,将基督徒集中在少数教堂礼拜。新天安堂建筑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塔尖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该处成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h3><h3> 2005年,灯具公司迁出。按照外滩源改造项目的规划,新天安堂将恢复原貌及原有用途。</h3><h3> 2007年1月24日凌晨3时,一场大火烧毁了东侧礼拜堂。</h3><h3> 2009年,新天安堂遗址被夷为平地。</h3><h3>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预计此处将作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地点。</h3> <h3>  我从大门的门洞进去。迎面的墙上是大幅的广告。</h3><h3> 广告宽约2米多。这里也就是一个2米多见方的一个过道厅。</h3> <h3>  过道厅的左面是通向教堂大厅的门。教堂是新建的,门却像是旧的,可能是原物。</h3><h3> 透过门上方的玻璃,隐约可见与过道厅墙上广告相似的图样。也许是曾在这里举办过活动留下的。</h3><h3> 这扇门现在推不开。</h3> <h3>  过道厅右边有3个窗,上部有1个通风口。</h3> <h3>  这是新天安堂在南苏州路上的另一个门。</h3> <h3>  这是新天安堂的后面,即南面。</h3> <h3>  这是新天安堂的西面。</h3><h3> 据说,新天安堂的设计师是英国人道达尔,是当时上海少数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身份的正规建筑师之一。他为教堂确定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在中部设计了一座高达33米的钟楼,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在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因此,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h3> <h3>  从圆明园路上回望新天安堂。</h3><h3> 据说,1890年,第二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h3><h3> 1900年9月28日,丁韪良在上海新天安堂发表演说。</h3><h3> 1907年,第三届在华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之一。</h3><h3> 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上海新天安堂演讲。</h3> <p class="ql-block">  回到新天安堂的北面。在苏州河之北,有地标性建筑上海大厦。在它的右边,是外白渡桥。苏州河的南岸,则是一片草坪。</p> <p class="ql-block">  9,原划船俱乐部。照片共7张。</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原划船俱乐部会所的东墙。开着一家SHANGHAI ROSE的餐馆。显然还没有正式营业。</p> <p class="ql-block">  正在拍婚纱照的新人背后,是原划船俱乐部会所的西墙。</p><p class="ql-block"> 西墙的第二层留下了棕色的木质衍架的痕迹,令人想起这幢房子的西面原来有一个室内游泳池。木质衍架象征性的表示游泳池曾有的顶盖。而草坪被分割出4条跑道式的矩形,同样令人想起泳池里的泳道。</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30日,路过此地,发现又被改建了。现在可以想象原来游泳池的模样。</p> <h3>  泳道南面临街的一边有门楼,意思是当年游泳池的入口。我少年时曾来这里游过泳,却不记得走过这样的门楼,好像都是从会所的房子里进去的。</h3> <h3>  这是朝向南苏州路的正面。</h3><h3> 在原有的形态中,这幢房子是会所。房子的西翼是泳池,房子的东翼是船库。</h3><h3>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建设吴淞路闸桥时,其东翼即船库被拆除。</h3><h3> 2009年,这幢建筑的其他部分同样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据说,阮仪山教授给市委书记俞正声写信,上海媒体则发出呼吁,从而挽救了这幢老房子。</h3><h3> 后来,它成为外滩源改造的一个项目。</h3> <h3>  这是在正门右边的一块石头匾额。上面有上海两字,下面的一行字被凿去了。</h3><h3> 据hbcai的博客提供的资料,苏州河畔的上海划船总会约成立于咸丰九年,即1859年。总会的主要成员为英国侨民,参加俱乐部比赛的则有英,美,德,丹麦,瑞士,比利时,挪威,日本等国的侨民。</h3><h3> 划船总会最早修建的船坞和码头是在苏州河口,当地曾被称为舢板厂。后因苏州河里船只增多,交通日益繁忙,码头迁至今恒丰路桥边。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划船总会回迁至外白渡桥西侧,苏州河南岸。在这里设立码头,建造会所。</h3><h3> 会所由英商马礼逊洋行设计,样式为英国维多利亚坡顶建筑基础上略带巴洛克装饰的折中风格。会所占地面积为1446.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28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坐北朝南,入口面向沿街。会所平面为正方形,清水砖墙,四坡屋顶,挂红瓦。西北向屋面设塔楼一座,文革中被拆除。</h3> <h3>  这是在正门左边的铭牌。上面用中英文书写。中文写道:</h3><h3> 原划船俱乐部</h3><h3> 南苏州路76号,原为划船俱乐部,建成于1905年。建筑风格折中,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原建筑由会所,即中部和游泳池,即西翼,船库即东翼等三部分组成,现保留的为中部会所建筑和原西翼游泳池的门楼。原东翼船库建筑因建设吴淞路闸桥需要于1989年拆除。</h3> <h3>  与原划船俱乐部一街之隔的是原教会公寓。当然,教会公寓的西边邻居就是新天安堂。</h3> <h3>  10,原教会公寓。照片共4张。</h3> <h3>  与新天安堂毗邻的原教会公寓。</h3><h3> 现在,它与原英国领事馆,新天安堂,原划船俱乐部一起归入外滩33号,成为其中的3号楼。</h3> <h3>  位于顶部的墙饰非常漂亮。</h3> <h3>  大门右侧墙上有铭牌。上面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南苏州路79号</h3><h3> 原新天安教堂教会公寓。毕士莱洋行设计,1899年竣工,砖混结构。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建筑平面为矩形,平屋顶。清水红砖外墙,立面构图严整,规则,北立面横纵三段式构图。细部装饰典雅,阳台立柱为爱奥尼柱式。曾为新天安教堂神职人员宿舍。</h3><h3>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5年8月17日公布</h3> <h3>  大门左侧墙上的牌子写着:</h3><h3> 南苏州路79号,中山东一路33号3号楼,原为教会公寓,建成于1899年。建筑为砖混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由毕士莱洋行设计。建筑以帕拉迪奥窗套及花环装饰为特色,既活泼又不失庄重。</h3> <h3>  原教会公寓的左边及东边,便是原英国领事馆的花园。于是,我掉头,去走圆明园路。</h3> <h3>  11,真光大楼。照片共4张。</h3> <h3>  从圆明园路的北头进去,马路的左面是原英国领事馆的地界,而马路右面的每一幢大楼都是储存着百年历史记忆的优秀建筑了。</h3><h3> 紧挨着众安保险大楼的是真光大楼。真光大楼的后面,即西面,就是大门位于虎丘路上的广学大楼。</h3> <h3>  真光大楼和广学大楼一样,都由邬达克所设计。而且,邬达克还曾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安置在真光大楼的顶层801室。</h3><h3> 真光大楼位于圆明园路209号,于1930年竣工。大楼原为中华浸信会办公大楼,是一栋具有宗教色彩的建筑。后来此教会机构出版了题为真理之光的刊物,大楼遂取名真光大楼。</h3><h3> 当年,真光大楼是一处学术重镇。大楼内进驻过诸如福音书局,中华浸会书局,沪江大学等重要机构。沪江大学原为教会的综合大学,其创办者在这里又办起了沪江商学院。据说,上世纪30年代,在这条街上行走的都是大学教授和大学生。</h3> <h3>  大楼坐西向东,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整幢大楼的立面造型与室内设计均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主义特征。深褐色的面砖和竖线条的处理,层层收进的顶部造型,带有哥特式复兴的意味,反映出当时美国装饰主义摩天楼的特色。</h3><h3> 以上资料采自走近上海yuchen的微博。</h3><h3> 对我来说,大楼上半部作为装饰的层层叠叠的尖厉锐角,有如真理之光直刺人心。</h3> <h3>  马路上一长排白色的帐篷阻挡了大门。以至于忘记去门前看那块登记着优秀历史建筑资料的铭牌了。</h3> <h3>  12,兰心大楼。照片共5张。</h3> <h3>  真光大楼的南面邻居,就是兰心大楼了。它的左边像是一个塔楼,另一边没有对称的部分。</h3><h3> 这张照片基本上拍出了它的全景。之所以没有从正面拍它,只是因为圆明园路太窄,距离不够。</h3><h3> </h3> <h3>  这是塔楼部分的正面。距离不够,无法拍全。</h3> <h3>  这是大楼的正门。正门的右边墙上有铭牌和铜牌。</h3> <h3>  铭牌上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圆明园路185号</h3><h3> 原为兰心大楼,是外侨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竣工。褐色面砖饰面,装饰简洁。主入口处略前出,饰齿状隅石,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和山墙花装饰,塔楼饰拱券,券心嵌锁石。</h3><h3> 上海市人民政府 1999年9月23日 公 布</h3> <h3>  铜牌上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兰心大楼</h3><h3> 建于1927年,折中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墙用褐色面砖和白色贴面。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和洋行设计。</h3><h3> </h3> <h3>  我在上海外滩美术馆RAM的一条官方微博中找到了更为详尽的资料:</h3><h3> 兰心大楼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其为上海著名剧场兰心戏院旧址。1850年,一部分英国侨民爱好戏剧者在英租界借了一个洋行的旧货栈搭台演戏,演出势均力敌和梁上君子两出戏,开了在中国本土最早演出话剧的先河。以后,外侨成立业余演剧团体,如浪子和好汉。</h3><h3> 1866年,浪子和好汉合并,成立上海西人爱美剧社,简称A.D.C.剧团,即大英剧社。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会董事会出资在诺门路,上圆明园路,即香港路,圆明园路造了一座木结构简陋的剧场,这就是最初的兰心。兰心为英文Lyceum的音译,意即学园或文艺团体。虽然简陋,却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剧场。但是,4年以后,毁于一场意外火灾。</h3><h3> 1872年5月,A.D.C.剧社通过上海纳税西人会募集了一笔基金,又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临近英国领事馆附近买下一块地皮,重建兰心。</h3><h3> 1874年1月27日,伴随着剧团的第37次公演,新的兰心剪彩开张。直至1929年4月,A.D.C.剧团在这里演出了不下100多场。</h3><h3> 1929年1月,剧社董事会将兰心卖出。</h3><h3> 之后,A.D.C.剧社在法租界蒲石路迈而西爱路今长乐路茂名路找到地皮,由哈沙德打样兼委托建筑师戴维思和勃罗克设计,于1931年初建成新的兰心大戏院。</h3><h3> 圆明园路的兰心大楼竣工时,曾纳入国民政府外交部驻上海办事处。1949年之后,曾有英国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等银行及多个公司事务处进驻。</h3> <h3>  从兰心大楼门口朝南看这条百年老街圆明园路。现在的她已焕然一新。</h3> <h3>  13,无名楼。照片共2张。</h3> <h3>  再往南,与兰心大楼几乎可以说是连在一起的一栋房子不知其名。从它的楼层数及建筑样式,与兰心大楼相近。最明显的区别是窗框不一样。无从确认它的来历。</h3> <h3>  从玻璃橱窗上的洛克.外滩源字样以及墙上蓝色牌子上写着的租赁热线电话号码,可以断定这里现在是房产商的办公处。</h3> <h3>  14,协进大楼。照片共6张。</h3> <h3>  下一处是协进大楼。在这张照片上,刚才提及的房产商办公处有一个房间在这幢大楼的右下角。也许,两幢房子本为一体。它们的窗框结构一样,外墙面不一样。</h3> <h3>  正门右边覆盖在玻璃橱窗上的广告显示,这里有米其林二星级的意大利餐厅。</h3> <h3>  餐厅广告的右边,有铜牌挂着。上面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协进大楼</h3><h3> 建于1923年,折衷主义风格立面。入口大厅楼梯间极具时代特征。钢筋混凝土结构。会差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h3><h3> 圆明园路169号</h3> <h3>  协进大楼曾是中国基督教和中国民众本身统一的象征,民国时期长期为基督教协进会使用。</h3><h3> 1922年,基督教中国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有来自全国19个行省的中国代表,共10多个宗派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为期8天,专门讨论了传教,出版,慈善等问题,肯定了本色教会是中国教会发展的关键,教会的前途在于合一,本色,成圣三端。会议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选举了会长,副会长,总干事。会址设在上海,即今天的协进大楼。</h3><h3>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上的上海外滩源的经典历史建筑群。</h3> <h3>  协进大楼的左边,含顶部。</h3> <h3>  协进大楼的近似全貌。</h3> <h3>  15,哈密大楼。照片共3张。</h3> <h3>  这是哈密大楼。</h3> <h3>  &nbsp;大门右边墙上挂有铜质铭牌。上面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哈密大楼</h3><h3> 建于1927年,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比例适当,细部精美。钢筋混凝土结构。新马海洋行设计。</h3><h3> 圆明园路149号</h3><h3> 从其他地方找到的资料称,哈密大楼的建筑共8层,总建筑面积为2924.90平方米。1至7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_剪力墙结构。加建的第8层局部有钢柱。外立面上细致丰富的装饰,很好地体现和表达了新古典主义的折中主义风格。</h3> <h3>  &nbsp;横向数,大楼有5个开间。所以,从这个角度基本拍全了。</h3><h3> 大楼曾进驻过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文汇报馆,沙咪洋行,瑞和行等。1949年之后,进驻的有新华通讯社华东总分社,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近年来进驻的有赛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郑和运输有限公司,文汇报社等。</h3> <h3>  16,女青年会大楼。照片共4张。</h3> <h3>  再向南,是女青年会大楼。</h3><h3> 大楼全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h3><h3> 1923年,中国传教士华铨夫人等创建该协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女青年会组织,志在联合全国女青年会组织,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权益。该会是宋美龄的第一个就职所在地。当时她是女青年会的英语教师。</h3><h3> 1930年,该会通过社会募捐和赠款,购得圆明园路50号,今133号地块,自建高层会所。大楼于1933年落成。同年10月7日举行开幕仪式。</h3><h3> 除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之外,该大楼还进驻过中国徵信所,谭垣和黄耀伟建筑事务所,中国建筑研究会,捷克领事馆,中央宣传部国民印刷所,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等。</h3><h3> 1957年,大楼由房产部门管理。</h3><h3> 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单位。</h3><h3> </h3> <h3>  据如是说的博客载文上海历史建筑编号005介绍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h3><h3> 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建于1908年。坚持尔识真理,真理释尔的会训,以实际的行动,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h3><h3> 自1984年复会以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和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合作至今,努力把团体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基督教背景的,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团体,旨在推动志愿者运动,以平等,公义,爱心,和平为服务原则,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坚持面向昨日的青年,今日的青年,明日的青年,不分信仰,种族,男女,年龄,提供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服务,为倡导积极人生,建立完善社会而努力。</h3> <h3>  这是正门以及正门周围的装饰花纹。端庄,大方,精致,内秀,不同凡响。</h3> <h3>  大门右边隔着玻璃窗的墙上挂有铜牌。上面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女青年会大楼</h3><h3> 建于1933年,装饰艺术风格外墙,清水砖墙面,既有现代建筑的体型轮廓,又具有中国建筑特色。钢筋混凝土结构。李锦沛先生设计。</h3><h3> 采自其他资料显示,建筑坐西向东,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8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34平方米。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虚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h3> <h3>  17,圆明园公寓。照片共6张。</h3> <h3>  刚刚离开女青年会大楼,紧接着就看到下一幢大楼的精致一角。</h3><h3> 这里是圆明园公寓。</h3> <h3>  有文章介绍,这幢大楼在建筑沿街的两个角部,建筑师作了切角处理,而在底层则做了一个半圆的浅门廊,用两根爱奥尼短柱支撑,自然地为二层退出一个别致的阳台。门廊上还有十分精美的砖雕装饰。</h3><h3>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部分。</h3> <h3>  这是整幢大楼的形象。</h3> <h3>  这是大楼的正门。同样非常别致而且漂亮。</h3> <h3>  据说,进门以后,像当时的许多洋行一样,在中部有一部很宽的精美的直跑大楼梯。楼梯的雕刻十分仔细。虽然已经百年沧桑而仍可见其美。在建筑的后部则有一部较小的楼梯。建筑的层高也要比一般的洋行高。</h3> <h3>  大门外右边的墙上同样有一块铜牌。上面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圆明园公寓</h3><h3> 建于1904年,典型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外立面的分割和材料细巧多样,建筑内的中央直大楼梯最大特色。砖木混合结构。爱尔德洋行设计。</h3><h3> 圆明园路115号</h3><h3> 据称,大楼曾进驻过谦信洋行1882,汉成洋行1935_1948,亚洲花边厂1948等。其中谦信洋行为当时德商在华的最大洋行。</h3> <h3>  18,安培洋行。照片共7张。</h3> <h3>  圆明园公寓和安培洋行的交接处,都呈圆角。两者的风格似乎相近,且都以红砖砌筑。</h3> <h3>  大楼的全貌。</h3> <h3>  这是大楼的正门。门边站着的的侍者是慧公馆揽客的服务员。</h3><h3> 据说,大楼里面同样有一座漂亮的直行大楼梯。</h3> <h3>  安培洋行建于1907年。由通和洋行设计。4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03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平面矩形。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坡屋顶,红平瓦,南北两端置硬山墙。东立面基础用花岗石砌筑,底层立面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入口开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半圆形挑出窗。</h3> <h3>  大门右边的墙上挂有铜牌。上面写着:</h3><h3> 优秀历史建筑</h3><h3> 安培洋行</h3><h3> 建于1907年,三段式立面,以砖工为主的装饰细巧多样。一楼中央楼梯是建筑内部主要特色。砖木混合结构。</h3><h3> 圆明园路97号</h3> <h3>  大楼左面的圆角。</h3> <h3>  &nbsp;从大楼的左侧看到的大楼全貌。</h3><h3> 据说,大楼内的1,2层还空置待租,3,4层则已有慧公馆经营餐厅。</h3><h3> 另有消息说,2014年,佳士德拍卖行进驻安培洋行大楼。</h3> <h3>  站在安培洋行的门外,向北直望圆明园路。</h3> <h3>  回过身来,发现安培洋行的南端已经在北京东路的街边了。</h3> <h3>  向西看,是高耸的在建工程。在它的后面,就是位于虎丘路和北京东路交界处的中实大楼,也是我今天踏访外滩源的起点。</h3><h3> </h3> <h3>  回顾今天拜访过的历史建筑,它们是:中实大楼,亚洲文会,广学大楼,光陆大楼,颐中大楼,原英商电车公司大楼,新天安堂,原划船俱乐部,原教会公寓,真光大楼,兰心大楼,协进大楼,哈密大楼,女青年会大楼,圆明园公寓,安培洋行。共计16处。</h3><h3> 2017.11.7于上海家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