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巴黎

时光小屋

<h3>无论我们是否到过巴黎,通过电影或文学的形式,巴黎已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每当看到巴黎二字,我们就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塞纳河,法国梧桐,香榭丽舍大道…,随之而来的就是印象中的巴黎:艺术,浪漫,悠闲…</h3><h3><br /></h3><h3>金秋十月,我们来到了巴黎,而到达第一刻的感觉是有些失望的。我们在晚间到达,下榻在巴黎十四区的万豪酒店 (Marriott Hotel),算是不错的选择,可人却未能进入巴黎状态。巴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些脏乱,街道拥挤,太多太多的车,夜晚城市的灯光也不够明亮,看不到这个艺术和浪漫之都的魅力所在。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才慢慢感受到一点真正的巴黎。她即非电影小说里的巴黎,也不是第一眼印象中的那个巴黎。巴黎,要细细的看,慢慢的品。现在,跟着我的镜头和笔记看看我眼中的巴黎。</h3><h3><br /></h3><h3>在巴黎的第一天,我们去了莫奈 (Monet,1840-1926) 的故居和花园,这天的游览让我对巴黎的感觉好了很多。莫奈故居并不在巴黎市内,它位于巴黎郊外50英里的吉维尼小镇 (Giverny),但这里悠闲又富艺术的环境有点接近"印象"中的巴黎。莫奈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他善用光影和色彩,他的画呈现一种朦胧的美感,画面线条自由,但层次依然清晰。</h3><h3><br /></h3><h3>莫奈在此处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40年,并创作了大量作品,但大部分都收藏在巴黎的奥赛艺术博物馆里,其故居中展出的基本是复制品。</h3><h3><br /></h3> <h3>莫奈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个出色的园艺家。他故居的园林是由他亲自设计的,分为花园和水园两部分,据说这里大部份花草是他生前从日本购买来的。他酷爱日本艺术,尤爱收藏日本的浮世绘。&nbsp;</h3><h3><br /></h3><h3>参观时看到一园丁正在打理莫奈故居前的花园 (下图)</h3><h3><br /></h3> <h3>莫奈花园的特点是将各种花草树木混在一起种植,不刻意修剪,任其自然的生长,天然形成的各种色调犹如画家手中的调色板,让这园林的画面都自带着莫奈油画的特色。</h3><h3><br /></h3> <h3>从莫奈故居客厅的窗户望出去,花园里的花高低错落,色彩稍偏冷色,也许与花开时节有关~</h3><h3><br /></h3> <h3>下两张摄于莫奈故居的水园。水,花草树木,天光和水影构成莫奈心目中最理想的"印象",莫奈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睡莲》系列创作~</h3><h3><br /></h3> <h3>从莫奈故居出来,我们在吉维尼小镇悠闲了一个下午,还在一家餐馆的前院享用了一次户外午餐。</h3><h3><br /></h3><h3>据说,自1887年至20世纪初,除了莫奈,还有大批画家搬到此地,使吉维尼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家村。二战期间,小镇及莫奈故居都遭受到破坏。战后,莫奈的儿子因无法承担房子和花园的修复费用,将其捐给了政府。1992年,美国企业家和收藏家 Daniel J. Terra 在此建造了美国艺术家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上个世纪之初生活在此地的美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让小镇再次充满了吸引力。</h3><h3><br /></h3> <h3>来小镇参观的人挺多,但并不显拥挤,也许是因为街上机动车近乎绝迹的缘故。所有来此参观的车辆都停在小镇的外围,游客是走路进来的。</h3><h3><br /></h3> <h3>漫步在小镇的街头巷里,感觉空气中似乎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h3><h3><br /></h3> <h3>这些幽静的小巷深处说不准就住着哪位艺术家~</h3> <h3>闲逛中,看见一幢小楼开着门,里面好像有画展,我们就走了进去。与门旁坐着的女士打了个招呼,聊了两句,才知是她母亲的画展(不太知名,也许是我孤陋寡闻)。</h3><h3><br /></h3> <h3>楼下的房间和走道里都挂满了画,看过后,有两幅画还真心有点喜欢。我问了一下价,每幅上千欧元,嫌贵,没买(对艺术的热爱程度还是不够)。若干年后,如果此画家出名了,我想我的肠子会要诲青~</h3> <h3>吉维尼小镇是一个休闲和了解近代艺术的好地方,当然若想看真品和研究近代艺术,还是要去巴黎奥赛博物馆。而要了解巴黎的古典艺术则不得不去看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博物馆了。</h3><h3><br /></h3><h3>据导游介绍,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名列世界五大"皇"宫,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这里曾经是国王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却在路易十四时期被改建成了王宫,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豪华的宫殿,直到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王宫被废弃多年后,现已被修建成历史博物馆。下图是凡尔赛宫正面的全景照~</h3><h3><br /></h3> <h3>带着太阳王(路易十四)头像和皇冠的金色大门~</h3> <h3>凡尔赛宫从里到外都是金壁辉煌,典型的巴洛克设计风格。皇宫内的装饰及各种艺术展品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皇室的奢华,而外面的园林设计和各种雕塑也显尽了皇家的豪气。</h3><h3><br /></h3><h3>我们很幸运的请到一位懂行的中文讲解员,整个室内参观过程听他生动有趣的讲解,让我们多少了解到一点那个时代的西方艺术文化和法国王室轶事,但要真正看懂还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只是到此一游就算了,毕竟那个遥古年代里的那些国王离现实太遥远了点,不是研究西方艺术文化和历史的人很难真正感兴趣。</h3><h3><br /></h3><h3>下图是皇宫内的大厅,想象一下整夜整夜灯火通明,莺歌燕舞的奢华年代,简直太耀眼了。</h3><h3><br /></h3> <h3>两幅太阳王的画像,非常自信又自恋的国王,据说他喜欢跳芭蕾舞,还喜欢穿蕾丝长袜(让我有点无语)</h3> <h3>皇宫的后门,同样是金光闪闪的~</h3> <h3>皇家园林一角(皇宫侧面)</h3> <h3>皇宫正后方的部分皇家园林~</h3> <h3>园林中贮立着很多很多的雕塑,这是其中一尊,维娜斯女神。她与卢浮宫里的断臂维娜斯有多大差别呢?除了知道在创作年代上落后了一千多年,多了一双手臂,脸部的表情看着柔和随意些,头发松散一点,我还真讲不出其它的道道。</h3> <h3>来巴黎当然要去看卢浮宫(Louvre Museum),卢浮宫与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起名列世界三大博物馆,里面的文物和收藏品都是举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品,但要在几小时内看完整个展馆是件挺困难的事情。幸好我们的讲解知道如何带我们看重点,一进馆,他就带着我们向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奔去了,《断臂维娜斯》石雕,《胜利女神》雕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油画。再不懂艺术的人,也会想要亲眼看一下这几件著名的真品,否则会有白来一趟的感觉。</h3><h3><br /></h3><h3>我们运气不错,在《断臂维娜斯》石雕前,居然沒见到拥挤的人群。我赶紧拍了一张,等回去再慢慢研究她到底美在哪里。</h3><h3><br /></h3> <h3>在《胜利女神》雕塑前也很运气,又是只有我们,别无其他参观人员!拍,赶紧拍下来!以后再慢慢细读有关她的故事。</h3> <h3>来到《蒙娜丽莎》的画前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卢浮宫三宝之一被我拍成了这样(下图),不知多少人看后会哭晕过去。可我真是尽力了,那幅画前人多的让我根本挤不进去,只能远远的拍,还不知把谁的手指头也拍了进来。</h3> <h3>据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蒙娜丽莎都是对着你微笑的。于是,我想从侧面拍一张,那里人少些。可我却无法看到整个画面,看到的还是拥挤的人群。</h3><h3><br /></h3><h3>看来,人们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比较感兴趣,站在她的画像前都想琢磨出她在笑什么。或者想仔细看看这幅画到底是不是作者达芬奇的自画像?否则三宝中为何唯独此处人头涌涌?不好理解~</h3><h3><br /></h3> <h3>除了三宝,讲解还带我们看了很多其它的艺术珍品,每件都有它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就不在此一一叙述了。逛博物馆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是需要时间的。如果真心感兴趣,还是先查找资料学习,有机会再去博物馆看实物吧。</h3><h3><br /></h3><h3>卢浮宫在凡尔赛宫之前是法国的皇宫,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因此这座建筑本身也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室内很多古典设计和装饰与凡尔赛宫很相似,透着皇室的豪气和奢华(如下图)。</h3><h3><br /></h3> <h3>可卢浮宫的历史并不是从皇宫到博物馆的历史,事实上要复杂得多 (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也正是这些复杂曲折的历史,加上不断的更新改进,使得卢浮宫的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即古典又现代的特点。</h3><h3><br /></h3> <h3>宫外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似乎与卢浮宫的古典风格很不一致,但是,从古老的建筑里望出去,这玻璃金字塔也显得挺美(下图),更不用说它如何改变了卢浮宫原始建筑构造上的一些弊病了。</h3> <h3>进展厅前见到的倒金字塔,怎么看都觉着象一颗大钻石,据说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是闪闪发光。</h3> <h3>展厅外走道上的设计装饰,给古老的建筑又披上了一层现代化的色彩。走在卢浮宫里,感觉自己的视线在古典和现代艺术之间来回的转动。</h3> <h3>其实,今天的巴黎给人们的印象也是如此,古典和现代艺术的结合体。我们可以从巴黎的许多方方面面体会到这一点。</h3><h3><br /></h3><h3>比如,去老佛爷百货商场 (Galeries Lafayette) 购物,除了买买买,是否记得抬起头或低下头去看看这座商场的设计和布局呢?这里连名字都艺术味十足,商店不叫 Department Store 而是叫 Gallery (法文 Galerie),带有画廊和美术馆的意思。我有时在想,不知谁将其译成了老佛爷,豪气十足,却丢失了原有的美感。</h3><h3><br /></h3><h3>下图是在商场的三层抬头仰望天花板时所看到的,感觉有些古老是吗?</h3><h3><br /></h3> <h3>可低头俯视一下,见到的是妥妥的现代设计,视觉在古典和现代设计中跳动着~</h3> <h3>下图是兰蔻品牌柜台处的装饰,视线又回到了现实~</h3> <h3>当视线刚转回到现实中,我们又离开了商场,去了巴黎歌剧院。在歌剧院里,再次被古典艺术风格冲击的眼花撩乱…</h3><h3><br /></h3><h3>巴黎歌剧院是知名建筑师 Charles Garnier 在1861年受拿破仑三世之命而设计的,竣工于1875年,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精美的剧院之一。下图是歌剧院里三十米高的豪华中堂的一侧~</h3><h3><br /></h3> <h3>雕刻精细的&nbsp;Parterre 坛顶壁(前往中堂前经过此处)</h3> <h3>我们进来晚了点,参观不到一小时,剧院就要关门了。关门前一刻,我和一位学姐正在二楼的冰厅参观 (Galerie Du Glacier)。一位热心的剧院工作人员进来问我们是否想看王后的专用包厢?当然想看!我俩就这样进了王后专用包厢(下图)。从这里望出去,见到国王的专用包厢及其柱子上的雕刻。</h3> <h3>然后,我们又去参观了对面国王的专用包厢,从那看了一下王后包厢柱子上的雕刻。这位工作人员点出了两边雕刻的不同之处,还告诉我们包厢里其它几个小机关和小秘密,最后才补充说国王和王后一次也未来过剧院。</h3><h3><br /></h3> <h3>参观完包厢,他又提出带我俩去看剧院地下的湖(法国人的英文表达有限,后来才知是一条小溪),我们好奇的跟着去了。在地下室里走了好长好长一段路,我开始有点心慌了,因四周太安静,只有我俩跟着他,让我想起《歌剧魅影》中的一些场景。</h3><h3><br /></h3><h3>走到一个小门前,正当他推开门说"到了",我却彻底崩溃了。看着那半开着的漆黑门洞,我拉上同伴转身就往回跑。一边大声说 "谢谢,没时间看了",一边脚步飞一般的朝出口奔去,直到上到地面一层见到其它人,我们才停下脚步向他道歉和解释。而他却是一脸茫然,问我们是不是疯了。现在我还在想,不知该遗憾错过奇景还是该庆幸躲过一劫。答案只有天知道。</h3><h3><br /></h3><h3>也许真正遗憾的是未能有机会在巴黎歌剧院看一场演出。那晚我们去了红磨坊 (Moulin Rouge) 看表演。</h3><h3><br /></h3> <h3>红磨坊位于巴黎十八区,靠近蒙马特高地,屋顶上装着闪烁红光的大风车 (上图),它始于1889年,据说因著名的法国"康康舞"而闻名。康康舞 (Cancan) 是一种充满诱惑力的舞蹈,最初是红磨坊中的交际花为营生而编排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nbsp;(Auguste Renoir) 的名画《红磨坊》更是让这个歌舞厅蜚声世界。</h3><h3><br /></h3><h3>今天,红磨坊作为一个旅游地,只是为游客们提供音乐舞蹈之类的娱乐活动。</h3><h3><br /></h3> <h3>都说来到巴黎应该看看红磨坊的表演,我们就来了~ 看后感觉与拉斯维加斯的表演挺相似,很多踢腿歌舞,也有一些特技表演,虽不属高雅艺术,但挺欢快,并不粗俗。上图是进入表演大厅的门,人们在门外接待厅等候进场。</h3><h3><br /></h3><h3>下图是红磨坊表演厅一侧的投影图,梦幻般的场景~</h3> <h3>在这看演出的人是围桌而坐的,有些人会在演出开始前在此享用晚餐。我们一桌六人,每桌赠送三瓶免费香槟。整个演出厅显得有些拥挤,桌子挨着桌子,加上播放着流行音乐,让人感觉有点象大众餐厅而不是演出厅。</h3><h3><br /></h3><h3>下图是演出开始前拍到的舞台侧前方的景。演出开始后,禁止拍照,喧闹的大厅也即刻安静下来,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间无休息。看到精彩之处,人们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有时甚至带些呼叫声。</h3><h3><br /></h3> <h3>除了红磨坊所在的街区保留了巴黎古老的特色,不远处的蒙马特高地(Montmartre) 也是具有传统巴黎风貌的街区。据说很多艺术家曾在这里生活过(如毕加索),或曾是这里咖啡馆的常客(如肖邦,李斯特,莫纳,雷诺阿)。即使是现在,每天白天仍有很多艺术家在此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而夜幕降临时也许就是他们在咖啡馆里探讨艺术的时候了吧。</h3> <h3>上下两张都是夜游巴黎时,我在蒙马特的 The Place du Tertre 小广场拍的景,很经典的巴黎街边咖啡馆的景象。这里几乎不见机动车辆,坐在街边用餐或喝咖啡应该是件很暇意的事情~</h3><h3><br /></h3> <h3>在小广场旁不远处是位于蒙马特高地最高点的圣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oeu)又被称作白色教堂。它由一种特殊的石灰岩建成,这种岩石会不断渗出一种碳酸钙类的物质,使得圣心堂在风化与污染的影响下,仍能保持白色的外观。</h3><h3><br /></h3><h3>圣心堂是巴黎的重要地标之一,我们夜游巴黎时,教堂已关门,只拍了张教堂外的夜景(下图)。若是白天,站在圣心堂前的空地上能俯瞰到巴黎的城景。可惜那晚巴黎的灯光不够明亮,未能拍到巴黎城夜景。</h3> <h3>说到巴黎地标,不能不提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它是巴黎地理位置上的中心,也是一座非常精美的建筑物。下图是在夜游巴黎时拍下的圣母院正面景观,夜幕下的圣母院似乎显得更美。</h3> <h3>这是圣母院侧面一角,上面那大大的玫瑰花窗刻着圣经里的故事。</h3> <h3>玫瑰花窗里面的玻璃也同样印着圣经的故事。据说,那个年代里,很多教徒不识字,靠着看图和听讲道来记住圣经的内容。</h3> <h3>除了在宗教和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巴黎圣母院还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始于1163年,完工于1345年。</h3><h3><br /></h3><h3>据说,之前的教堂建筑大多是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而巴黎圣母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后来的许多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h3><h3><br /></h3> <h3>上图是白天看到的圣母院正面景观~ 据导游介绍,它的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四层:一层由"三个拱门"(从左到右:圣母门,审判门,圣安娜门)和上面的"君王长廊"(圣经旧约里记录的28位君王)构成;二层是两个棂窗和中间的大玫瑰花窗 (中间刻着亚当和夏娃);三层则是雕刻精致的细栏杆,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精灵;最高层是两座塔楼,右边那座悬挂着雨果笔下的那口大钟。</h3><h3><br /></h3><h3>下图是圣母院的后面景观~</h3> <h3>整个大教堂的平面图是一个十字架,走进教堂里可以感觉到。下图是构成十字架长轴的大殿~ </h3> <h3>横轴的一侧(右侧)是教堂的宝库,里面收藏了几百年间各大主教的一些神职用品 (如圣餐仪式用具),拿破仑一世加冕时主教穿的袍 (下图),一些主教的塑像,教堂收到的珍贵礼品,等等。</h3> <h3>参观宝库时,里面摆放了太多物件,我一边听录音讲解一边拍照,有些对不上号了。下面两件好像都是礼品,金光闪闪的感觉~</h3> <h3>巴黎圣母院正面广场地上的原点 (下图),标志着它是巴黎地理位置的中心,巴黎的土地仗量从这里开始。那八个角代表巴黎周边的八个城市~</h3> <h3>从原点出发,沿着塞纳河向西北方向走去,可见到巴黎政治意义上的中心点,凯旋门 (Arc de triomphe)。巴黎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非常有气势。</h3><h3><br /></h3><h3>凯旋门于1836年落成,其高度和宽度相近,厚度是宽度的一半左右,四面都有门,而中心拱门要比两侧拱门高大些。凯旋门上有很多组浮雕,两侧墙面上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最醒目。下图是其中的两组《出征》和《胜利》(从右到左)~</h3><h3><br /></h3> <h3>在建筑物的另一面是另两组浮雕,一组是正在修复中的《抵抗》(下图)~</h3> <h3>最后一组是《和平》~</h3> <h3>凯旋门的四个门内都刻有文字,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的名字 (下图右侧墙上所见,名下划线的是阵亡的将军) 和96场胜战的名字(在下图中远一点的那面墙上)。门上还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史~</h3> <h3>凯旋门的正下方,是一座无名烈士墓,墓地上嵌着墓志 "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 。墓地里是一位在一战中牺牲的士兵,代表著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燃着一团不灭的火焰 (下图)。</h3><h3><br /></h3><h3>据说,每逢重大节日盛典,一个身穿拿破仑时代盔甲的战士,手持劈刀,守卫在《出征》雕像前;每年国庆日,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下通过;而每当法国总统卸职的最后一天,他也会来此向无名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h3><h3><br /></h3> <h3>从巴黎圣母院到凯旋门的轴线上有好些重要的巴黎地标,以下列举几个我们去过的。从圣母院起点,沿着塞纳河朝西走,最先见到卢浮宫,杜乐丽花园 (Tuileries Gardens),然后是协和广场;连接协和广场与凯旋门的是香榭丽舍大街,这中间会经过大小皇宫博物院(我们未进去),亚历山大三世桥,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h3><h3><br /></h3><h3>下图是协和广场 (Place de la Concorde) 上的标志物,方尖碑,据说是埃及政府在1829年送给法国政府的礼物。而之前这里曾竖立着断头台,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此被处决。</h3><h3><br /></h3> <h3>协和广场是一个八边形的大广场,广场上有很多的雕塑,下图中的雕刻灯柱和雕塑喷泉只是其中两件~</h3> <h3>下图是从协和广场通往凯旋门的香榭丽舍大街 (Champs Elysees) ,大街两旁修剪整齐的法国梧桐,及街上繁忙的交通~</h3> <h3>想知道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漫步的感觉吗?(当然是说在人行道上漫步)起始的感觉是这样的:沙土地,小树林,人影稀疏悠悠行。可惜巴黎的秋叶不够迷人,颜色太晦暗枯干了~</h3><h3><br /></h3> <h3>走着走着,沙土路变成了石砖路,右边出现了楼房和商店。这里基本都是带着法式小阳台的楼房及较高端的品牌商店~</h3> <h3>靠近凯旋门时,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脚步似乎也越来越快。在这最好还是随大流,忘掉漫步吧~</h3> <h3>到了凯旋门下是这样的:拥挤不堪,小心包包!而且时刻准备着,等红灯一亮,先冲到马路中间拍一张凯旋门前的留影,然后再到马路对面参观凯旋门。</h3><h3><br /></h3><h3>若有时间,可以上到凯旋门顶上俯瞰巴黎城景。仔细看看下图,看到顶上那些比蚂蚁还小的人影了吗?现在你可以想象出凯旋门的高度了吧,大约50米~</h3> <h3>除了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漫步,也可以拐到旁边一些其它的景点走走。从靠近总统府后门的位置朝塞纳河岸走去,可见亚历山大三世桥 (下图),这是塞纳河上最漂亮的桥。桥上有很多的雕像,艺术装饰和有寓意的标志物。</h3><h3><br /></h3><h3>这座桥建于1896 -1900年,得名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他在1892年缔结了法俄同盟,这是送给法国的礼物。1896年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为该桥奠基。</h3><h3><br /></h3> <h3>漫步在亚历山大三世桥旁的塞纳河岸,可见桥头的两尊镀金铜像,它们分别是 "科学" 和 "艺术"的像征。有空也可以上桥走走,桥上有很多的雕塑~</h3> <h3>在荣军院桥上漫步,桥上可以与相邻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合个影,转身又可以与对面远处的埃菲尔铁塔合个影~ </h3> <h3>漫步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不远处的大小皇宫博物院附近,见到一片树荫地,巴黎城繁华区不太多见的景色(下图)</h3> <h3>从塞纳河岸回到香榭丽舍大街的总统府后门处,由此继续前行则可以走到总统府的正门。虽然爱丽舍宫门前停着警车,警察持枪荷弹地守在那儿,只要你不跨过警界栏,没人会打搅你,安心地漫步吧。</h3><h3><br /></h3> <h3>看完以上这些重要地标,是否发现埃菲尔铁塔 (Eiffel Tower) 不在这条重要的轴线上?上述轴线地标都在塞纳河右岸 (北岸),而铁塔在河的左岸 (南岸)。</h3><h3><br /></h3><h3>埃菲尔铁塔是世界著名建筑,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也是法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始建于1887年,得名于其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塔高约100米,是巴黎的最高建筑物,因此在巴黎很多地方都能望见它。</h3><h3><br /></h3><h3>下图是在塞纳河右岸的夏乐宫 (Palais de Chaillot) 隔河望到的铁塔。铁塔位于河对岸的战神广场 (Champ de Mars),图中可见连接铁塔和夏乐宫的伊阿纳桥 (Pont d'lena),及远处的战神广场。</h3><h3><br /></h3> <h3>我们上到铁塔的第二层,站在面朝塞纳河的一侧,看到夏乐宫和伊阿纳桥 (下图)~</h3><h3><br /></h3> <h3>站在塔的另一侧则看到整个战神广场 (下图),铁塔在广场的西端。</h3><h3><br /></h3> <h3>铁塔一共三层,大多数人乘电梯到二层观景。如果想上到最高层(三层),请尽早买票,因一天只限400人上去。下塔时可以从二层走到一层,从而观看到一些塔的细节构造,如下图中的铆钉和铁架等,然后再从一层乘电梯到地面。据说整座塔有250万颗铆钉和12,000个金属部件,是模仿人体的的骨架结构而建的。</h3><h3><br /></h3> <h3>这是从铁塔南面的楼梯里拍到的塞纳河下游的风景及河上的桥。邻近铁塔的那座桥是比哈坎穆桥 (Pont de Bir-Hakeim ),一座公路和铁路两用桥,下层走行人和机动车,上层走巴黎地铁。这座桥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过多次~</h3><h3><br /></h3> <h3>下到一层时,朝地面看了一眼,看到我们排队上铁塔的地方已是人影稀疏,但广场上仍有很多人在走动。</h3> <h3>下到地面,站在塔底朝塔上再望了一眼~</h3> <h3>然后再扫视一下塔的最底层,这就算是看过埃菲尔铁塔了。</h3> <h3>若还没看够,就再拍一张壮观一点的铁塔景~</h3> <h3>最后讲一下巴黎的母亲河,塞纳河,它将巴黎城分为两半,右岸和左岸。若用简单的两句话描述两岸的差别,则是:右岸是权力和高贵的象征,而左岸是普罗大众的乐园。当然,今天的巴黎不是用2个城区来代表的,它有20个区,各具特色。</h3><h3><br /></h3><h3>塞纳河的风光主要是河两岸的建筑和河上的37座桥,要想了解它们,应该慢慢走着看,但对大多数游客来讲是不可行的,游船便成了经典的游览方式。游船一般覆盖从巴黎圣母院到埃菲尔铁塔这段河面,船上有法文和中文解说。下面是在游船上拍到的一小部分塞纳河风景。</h3><h3><br /></h3><h3>穿过比哈坎穆桥后回拍的桥和左岸的埃菲尔铁塔,船将在此处调头后往上游行驶。</h3><h3><br /></h3> <h3>朝上游行时,在卡卢索尔桥底(Pont du Carrousel)回头拍到的奥赛博物馆,卢浮宫在河对岸(不在图中)~</h3> <h3>继续往上游走,穿过苏利桥 (Pont&nbsp;Sully) 后拍下的巴黎圣母院,苏利桥前面那座桥是都尔奈勒桥(Pont&nbsp;de&nbsp;la&nbsp;Tournelle)。</h3> <h3>除了河岸上的建筑,塞纳河上每一座桥都有其特点或故事。下图的都尔奈勒桥(Pont&nbsp;de&nbsp;la&nbsp;Tournelle),建造于1924到1928年之间,其特征是桥头那座雕像,圣-热那维埃芙 (Sainte-Genevière)&nbsp;巴黎的保护女神,传说公元451年由于她的祈祷而击退了入侵者。这座15米高的雕塑作品是兰登斯基(Landowski)1928年设计。</h3> <h3>下图是阿尔玛桥 (Pont&nbsp;de&nbsp;l'Alma),桥下有一座名叫"如阿夫"的轻步兵雕像,它是由著名雕像家迪鲍尔制作,因此雕像能观测塞纳河水位使这座桥小有名气。巴黎人知道当塞纳河水面到达轻步兵雕像的脚部时,河堤人行通道关闭;当水到达轻步兵雕像的大腿时,河流不可通航。</h3><h3><br /></h3><h3>让阿尔玛桥成名的另一原因是戴安娜王妃1997年在此桥北端的一个地下遂道内殒命,隧道左边第十一根柱子,就是黛安娜王妃出车祸的地方。</h3><h3><br /></h3> <h3>新桥 (Pont&nbsp;Neuf),它是塞纳河上最老的桥,之所以叫它"新桥"是说它样式新颖,它也是巴黎第一座石拱桥。新桥的桥拱上方装饰有三百多个形状各异的面具,这些面具是根据中世纪博物馆和巴黎卡那瓦雷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为模型而制的。</h3><h3><br /></h3><h3>下图只拍照到新桥的一小部分,全景应有十二个桥拱。</h3> <h3>艺术桥 (Post des arts) 是巴黎的第一座铁桥,也是一座人行桥,没有汽车通行,它连接法兰西学院和卢浮宫中央广场。这座桥曾有一个奇景,来自世界各地的情侣们买一把锁锁在桥上,然后将钥匙扔进塞纳河中,后来大家把它称作"爱桥"。2014年6月8日,由于"爱情锁"过多,桥体因无法承受而部分坍塌,事后巴黎市政清除了桥上的大部分锁。</h3><h3><br /></h3> <h3>塞纳河上有37座桥,河两岸有很多古老建筑或重要地标,我无法将它们都拍下来。若真感兴趣,就去塞纳河两岸漫步吧~</h3><h3><br /></h3><h3>巴黎城充满了古老和现代艺术的气息,除了很多很多的古老建筑(如下图卢森堡公园里拍到的城堡)和有创意的设计,还有的就是在不经意间让人眼睛一亮的小惊喜,它们常常给我们带来愉悦和舒心~</h3><h3><br /></h3> <h3>这是卢森堡公园的门牌,看上去古典又温馨~</h3><h3><br /></h3> <h3>塞纳河岸一幢正在修建中的建筑物,上面覆盖着一幅广告图,它美丽了河岸的风景~</h3><h3><br /></h3> <h3>在大巴上看到路旁的一面墙,不知是涂鸦墙还是专门的设计,挺有艺术味,给灰暗的街边增添了色彩。</h3> <h3>香榭丽舍大街上,古老的建筑有时也会点缀着色彩鲜艳的现代图案~</h3><h3><br /></h3> <h3>小皇宫博物院前的草坪上见到一个现代艺术塑像,一点小惊喜~</h3><h3><br /></h3> <h3>路边普通的楼房偶尔也会出现不一样的风格和色彩~</h3> <h3>高低错落的楼房给视觉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h3><h3><br /></h3> <h3>这是通往机场的高速公路上拍到的高低错落的楼房~</h3><h3><br /></h3> <h3>机场候机楼里见到的色彩鲜艳,线条优美的楼梯~</h3><h3><br /></h3> <h3>从机场大厅上到楼上的安检厅是一条长长的电动扶梯,走着走着,突然见到了蓝天和一条美丽的弧线,还有一支箭一样的铁架,一切都显得如此协调~</h3><h3><br /></h3> <h3>巴黎机场的候机室有点奇怪,登机前2小时左右才有商店开门,去早了,里面除了坐椅和稀疏的几个人影,什么也没有。而那些小商店的门面到也装饰的挺温馨,下图中带有柸碟的那个小角落在某个时间会神奇的变成一个小咖啡室~</h3><h3><br /></h3> <h3>对巴黎的印象就暂写到此,美食部分就不写了。在巴黎吃了蜗牛,鹅肝,香酥烤鸭等,酒店每日的西式早餐非常丰富,应有尽有,巴黎从不缺美食。</h3><h3><br /></h3><h3>最后的感觉?毫无疑问巴黎是个艺术之都,古典和现代艺术的结合体,而悠闲浪漫与否就很难一概而论了。巴黎的街道太拥挤,太多太多的车,无论是走动的还是停在街道两旁的,都成了巴黎城风景中的一道败笔。当然,艺术的魅力和这座城市的创意,加上它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会不断的吸引人们走向巴黎,衷心的祝福巴黎!</h3><h3><br /></h3><h3><br /></h3><h3>文/ 禾佳</h3><h3>图/ 禾佳,2017年10月摄于巴黎</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