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_____延安异地教学记

梦之蓝

<h3>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是我最早接触的歌颂延安的诗歌,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神秘的窑洞以及高亢的信天游是我脑海中延安最初的印象。初中时我就受《回延安》的影响,对革命胜地延安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虽从未涉足,却“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17年10月,我有幸踏上了这块神圣的土地,终于圆了少年时期的梦想。</h3> <h3>2017年10月19日到10月23日,我们党校培训班一行43人远赴延安进行为期五天的异地教学。我们是10月20日中午到达延安,吃午饭后办理入住手续,在酒店稍事休息后,下午两点半举办开班式,三点钟开始第一堂专题教学课,由延安干部学院王东仓教授讲授《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晚上7点安排进行激情教学,由刘梦老师教我们学唱陕北民歌。</h3> <h3>10月21日早上8点,我们来到宝塔山下,听解说员现场讲解。宝塔山,海拔1135米,始建于唐朝,现在看到的宝塔山是明代建筑,结构是平面八角形,共九层,高约44米,是阁楼式砖塔。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听完现场讲解后,全体党员学员在巍巍宝塔山下高举右手,庄严重温入党誓词。</h3> <h3>延安市总人口219万,20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仅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延安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图为宝塔山下的延河水、延河桥以及延安老城新貌。</h3> <h3>全体学员在宝塔山下合影留念</h3> <h3><font color="#010101">离开宝塔山,我们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纪念馆展有革命文物1300多件,历史照片200余幅,还有图表、油画、雕塑、模型等辅助陈列展品,详尽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以及党中央在陕北13年的革命历史。</font></h3> <h3>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三易其址,于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是国家一级博物馆。</h3> <h3>参观结束,大家在馆外广场合影。</h3> <h3>参观王家坪革命旧址。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居住过的地方。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在这里领导解放区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来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图为中共七大的会场。</h3> <h3>下午两点,参观“抗大”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历史业绩而建了一个专题性纪念馆。毛泽东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h3> <h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h3> <h3>参观完抗大纪念馆,学员们带着小马扎坐在纪念馆门前的空地上听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谷少杰教授现场教学,他授课的内容是《弘扬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h3> <h3>现场教学之后,学员代表发表感言。</h3> <h3>下午4点,我们来到凤凰山革命旧址参观。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著作。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者飞机首次轰炸延安,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随即迁往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h3> <h3>第二堂现场教学课,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刘凡超教授讲授《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h3> <h3>刘凡超教授是河北唐县人,受白求恩精神的感动,孤身一人从河北来到延安向人们宣传白求恩精神。她的讲授声情并茂、发自内心,是用心在讲述,大家被她的讲述所感染,听得非常投入。</h3> <h3>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是毛泽东为追悼张思德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1944年9月8日,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一千多人,为一个普通党员战士----张思德,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大会在介绍张思德生平和革命生涯后,毛泽东神色凝重,走上临时修建的土台子,做了《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讲演。毛泽东在延安的112篇著作基本上都是用笔写出来的,而这篇是讲出来的,是根据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讲话整理成篇的。</h3> <h3>10月22日上午8点,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听完延安干部学院教授杨延虎《张思德精神与&lt;为人民服务&gt;》后,我们来到枣园革命旧址进行现场教学。</h3> <h3>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成为中央社会部驻地,改名“延园”。1944年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等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28篇!</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午九点多,太阳出来了,蔚蓝的天空一碧如洗。此时南方的银杏树叶还刚刚青黄交接,而枣园大门里人行道两边的银杏树已经在阳光照耀下越发金黄灿烂,成了黄土高原上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一道靓丽风景。</font></h3> <h3>学员们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述。</h3> <h3>党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将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即分别称谓董老、林老、徐老、谢老、吴老。“延安五老”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长期并肩协作的过程中,毛泽东曾对他们有过详略不一、独到生动的点评。毛泽东称赞林伯渠“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评价董必武“董老善五律”,说吴玉章是“一辈子只做好事的人”,把徐特立称作“坚强的老战士”,称赞谢觉哉“惩治腐败雷厉风行”。参观枣园后,大家在“延安五老”铜像前合影。</h3> <h3>上午10点,我们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干部学院薛琳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刘少奇与&lt;论共产党员的修养&gt;》的现场教学。</h3> <h3>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在杨家岭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并领导了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和解放战争,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党的七大。</h3> <h3>1942年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是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是中共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h3> <h3>毛泽东于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毛泽东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陆续从杨家岭搬往枣园。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光辉著作。</h3> <h3>杨家岭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也发生了不少影响重大的事件。例如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毛泽东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h3> <h3><font color="#010101">十月二十二日下午,怀着崇敬之情,带着虔诚之心,我们前往延川县文家驿镇梁家河村参观。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并入了党,后来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font></h3> <h3>参观完村史馆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刘沁潇教授在旁边空地上现场教学《习近平的知青生活与他的群众观》,为我们讲述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村插队的故事。习近平生在大城市,长在大城市,从未接触过农村和农民,更未体验过农村的劳动和生活。这对时年不到十六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是,这些并没有吓倒习近平。他谦虚好学,敢于吃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掌握了掏地、送粪、播种、收割、拦羊、砍柴等简单的劳动技能,习惯了农家生活;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融入了村民中间,与乡亲们打成了一片。梁家河村的父老乡亲们也没有小看和嫌弃这些北京来的娃娃们。那时候,正是陕北最困难的时期。村里一下子添了这么多人口,就等于在老百姓的碗里争饭吃。然而,梁家河村人张开了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习近平和北京知青们,让他们吃最好的饭食,干最轻的农活,像自己的娃娃一样疼爱着他们。村支书梁玉明最先看到了习近平的档案,知道了习近平的身世,但是他没有声张。后来通过其他知青之口,村民们也知道了习近平的家庭情况,更知道了他父亲“犯过错”。可淳朴善良的乡亲们非但没有歧视、没有冷看慢待习近平,反而对他的遭遇报以同情,这使得初涉社会的习近平感受到了梁家河的温暖。</h3> <h3>习近平睡的炕是左数第二个。</h3> <h3>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村时住的窑洞,是六个人住在一起。我仔细得看了墙上糊的报纸,日期都是1974年2月份的报纸。</h3> <h3>后来习近平搬到了知青屋,住左边数过来第五间窑洞。</h3> <h3>当年和习总书记来梁家河插队的北京知青一共是15人,他的工作得到了梁家河村民们的拥护和认可,不到21岁的时候,他就成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1975年,他被保送上了清华大学,是15个知青最后离开梁家河村的。</h3> <h3>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向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这个原本安静的小山沟沸腾了,在梁家河他与村里每个大家族都一起合影留念,还给每户人家带来了对联、年画以及米、面、油、猪肉等年货。</h3> <h3>10月22日晚上,是我们离开延安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晚上七点,延安干部学院的徐建国教授牺牲休息时间,为我们做了一场专题教学《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使我们懂得了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h3> <h3>短短的延安三日,安排了三场专题教学、六场现场教学,三个晚上有两个晚上在上课,大家一点都不觉得累,都觉到非常充实。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来得及去南泥湾和壶口瀑布参观,期待下一次延安之行。</h3> <h3>延水悠悠,千年不断;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此次延安异地教学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学习、实践、发展、弘扬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才刚刚开始。我们,为了寻找一种精神而来,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而走,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前行。回到工作岗位上,我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秉承延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竭尽全力、继续奋斗!</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