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在程教授的指导下,共同对《猫》这篇课文进行备课。</h3><h3> 首先我们确定了文本体式,《猫》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最近,我们知道了,小说是作家心灵的历史,读一本小说就是经历一种人生。既然是小说,我们要注意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方式(作者叙述和人物对话)。</h3><h3> </h3><h3> 《猫》,郑振铎先生写于1925年11月7日。他秉承着"为人生" 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视角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所杀,由观照社会转向"内视",开始审视,控制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既然小说是作者心灵的历史,结合背景又旨在讲人性的多面性,我们这篇课文的讲解就要落实到心灵和人性的高度。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绝不只是写猫,但里面的意蕴该如何让小读者们解读到呢?</h3> <h3> 看了程教授带过来的《我在台湾教语文—让学生爱上写作的阅读地图》。里面可爱的思维导图,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能不能引导学生去画这样的导图呢?</h3><h3> 在课间休息时,看了程教授女儿班上的班报,她设计了那个精致又意蕴深远的班级LOGO。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绘画能力,让人叹绝,连精致的,颜色干净和谐包含多层意蕴的LOGO都能做好,那画思维导图应该也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吧?画思维导图可以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小组讨论在本子上画,同时请一个小组上台讨论,在黑板上画下来。也可以放在预习环节,接着第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孩子交流讨论。</h3> <h3>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准备用填表格的形式来了解学情。表格内容包括三只猫的外貌、性格、命运,我对三只猫的态度,三妹对三只猫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通过填写这张表我能很直接的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和三妹的情感变化。</h3><h3> 然后,我们就开始品读文本。</h3><h3> 首先何老师解读了文本的深层意蕴——"博爱""平等"。然后我们通过对人物的剖析,进行进一步阐述。</h3><h3> 接着我们从视角出发,分析文本。</h3><h3> 叙述视角为何选择"我"而不是三妹,小猫,李婶或张嫂?</h3><h3> 叙述时间上,第三只猫花了最多时间去写,必然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花最多时间写它?</h3><h3> 叙述方式上,人物对话不多。正因为不多,所以,每一句话都有研究的意义。作者的叙述,有些句子还是很有意思的。第25段"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这句叙述独句成段,有什么意图么?</h3><h3> 第30段,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这个"又"字有意思吧?</h3><h3> 张婶和李嫂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为何要把这两个人放在文章中,为何要有这样的叙述呢? </h3><h3> 我在和卢老师一起吃午饭时忽然想到。我们可以让孩子画两个表格。一张表是"我"和妹妹对猫的情感的变化,一张是三只小猫对主人的情感。第一张表,通过与三妹对比,让孩子知道"我"的心路历程,思考与内省。第二张表,让孩子把猫当作和人一样平等的生命来思考,或许更能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文本可以多元解读。但是,我们要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有一致性。</h3><h3> 我们的讨论没有继续下去了。因为,时间已匆匆过去。下午或许可以继续。</h3><h3> </h3><h3> </h3> <h3> 课后,程教授又和我们在一起交流。聊到小说的叙述视角时,程教授跟我们分享了她的理解。男作家和女作家写堕落风尘的女子,视角的不同。男作家一般写女子堕落前或堕落后,女作家则刻画女子堕落时。视角的选择中大有文章。因为视角的不同,故事的呈现和意蕴就完全不一样了。(程教授她推荐我好好研读一两篇张爱玲的文章。我竟然拒绝了。我是一个活在壳子里的人。我相信世界是我眼中的样子,阅读是我世界的一部分,为了确保我的世界是我想要的样子,我拒绝悲剧,拒绝消极,拒绝无能无力的感觉。如果读小说就是在经历人生,那么何不选择好一点人生,哪怕是粉饰太平的歌舞升平?情愿看论文也不看让人难受的东西。这就是我没有深度的原因吧。真正好的文字必须是经历过难受的人才能写出来的吧。)</h3><h3> 读一篇文章就是读一颗心。作者的心是否高贵,体现在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上。程教授推荐了《鸽子的天使》,《地下室的猫》,王淑芬《我是白痴》,这三本儿童读物。有时候读懂了孩子就读懂了人性。愿人人都有颗童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