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况味

在原地

<h3>以此篇献给心朗若初、笔耕不止、八十二岁高龄的父亲孙建英。</h3> <h3> 文章作者:孙建英<br></h3><h3> 拍摄配图:在原地</h3> <h3>乙未年重九日,按民间习俗,乃登高赏秋的好日子。登山野游是我平生的喜好,适逢登高节,自然是坐不住的。</h3><h3>是日阳光融融、金风徐徐,我满怀兴致地离开家,沿着郊区小路朝着山边走去。等我行至山脚下时,却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这时才幡然醒悟,老身已近耄耋之秋,纵有登高的情怀,却已经力不从心了。</h3><h3>勉强爬上一段浅山坡,驻足在一块平坦的崖石上,仰望着重峦叠嶂的高峰,只有忘山兴叹。</h3> <h3>伫立山腰,凝望远眺,用心灵与山对话。绵延无际的山峦,早已脱去夏日的盛装,披上了秋天的锦袍,没有了春的艳丽和夏之浓绿,呈现一派凝重、壮丽的金色。</h3> <h3>山间的林木,随着候鸟南迁、霜叶飘落,显得疏朗、空灵,宛然一副"删繁就简"的画卷。野菊花的金黄,枫叶的艳红,松树的浓绿,杂木丛的赭黄,将山崖装点的五色斑斓,犹如抽象派的画作,呈现着隐喻的哲理。山区的秋天,是一种沧桑的美。这是秋风的杰作。</h3> <h3>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果实因成熟而坠落,叶子因成熟而凋零,那遍山的野草也因成熟而枯萎。难道成熟意味着消亡吗?大山不会消亡,大山以经千百年风雨不变的姿态,承载着山间众多生灵的生息繁衍。大山是一部无字的经典,读懂它就读懂了人生。</h3><h3>大山告诉我们,果实的坠落、叶子的飘零、百草的枯萎,都不是消亡,而是新生,是超脱,是生命的涅槃。正如病树的倒下是为了迎来万木春天。这是大山的哲理。其实,秋天给人间带来的不只是萧索境况,还有累累的稻粮和果蔬、希望和喜悦。</h3> <h3>我站立的山脚下,原有一座小小的村落,村口有一棵老银杏树,有条上山的小路打树下绕过。以前我们登山野游,经过这里时,都会看到村头玩耍的孩童、村边草丛中觅食的鸡鸭,听到牛羊的叫声,下山时还能看到村院里升起的炊烟,在晚霞的映托下,飘绕出一道如幻般的风景。</h3> <h3>那是一座有生机的小山村。</h3><h3>如今,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小山村已是人走屋空,变成残桓断壁。</h3><h3>老银杏树还在,它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兵,坚守在通向山顶的路口,缀满橘黄色叶子的树冠,正如英雄的金盔,使老银杏树显得岿然古朴。金黄的叶子成熟了,在秋风中纷纷坠落,一片、两片、三片……,像许多金色的蝴蝶,在秋风中旋转出各种优美姿态,化作时光的碎片,坠入大地。</h3> <h3>村边的这条上山的小路,已经荒废多年了。离它不远,便是新修的盘山公路。当地政府为了方便游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公路修到了山上。</h3><h3>公路是水泥路面,各种交通工具都可以直达山顶,原先走小路要用半天的时间,乘车沿公路不要半个小时就可到达高处的景点,无须再受爬山之累,省下许多汗水。那些蚰蜒小路,慢慢的被人们忽略了,遗忘了。</h3> <h3>我却固执的留恋着脚下的这条小路,在我的意念中,蚰蜒小路是山峦的经脉,沿着小路攀登,可以拥抱大山,亲吻大山,感悟大山的神韵,吐纳山间的清新空气,走累了,随时可以停下来,坐在溪边小憩片刻。</h3><h3>身边有泉水琴音般的流动声响、鸟们悦耳的鸣唱、森林里传来的风涛声,都是大山心律的涌动。</h3><h3>慢慢地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边浏览自然景色,边聆听天籁之音,让心灵融入大自然,便会忘却疲劳和汗水,让心情游仙一般闲散、轻松。</h3><div>我极少乘车上山,觉得乘车虽然可省却许多体力,却失去了触摸大自然的机遇,减少了登山的趣味。</div><div>出门时,妻子提出让孩子们开车送我,我不让,我说,坐着车飞快地开到山上,再飞快地开回来,倒像是赶集,不像野游,况且,我喜欢独自漫步郊野的清静。我这种观念,不但年轻人觉得陈腐,我自己也晓得追不上时代的潮流了。</div> <h3>今天是九九重阳节,盘山公路上已是人车如流,各种颜色的轿车和摩托车队伍,伴随着衣着缤纷的人流,形成一条艳丽的彩带,向山上飘去,时时有汽笛鸣叫和童男少女的欢笑声在山间荡漾。眼前的境况,使我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曾几何时,吾辈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常云集友朋,登山揽胜,大家携手挽臂,助力攀登,昭示的是一种友谊、一种豪情壮志,大家朝着高远的目标前进,心中只有前方,没有身后,一路上吟山泉、沐清风,吟诗抒怀,播下了多少青春的热情和豪言壮语!</h3><h3>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沧桑岁月把吾辈催进了人生的秋天,心灵也变得秋山一样凝重、秋池一样平静下来。往事如烟,当年的景也淡了,情也远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沉甸甸的记忆。</h3> <h3>秋天是一段生命的过程,就如没有任何绳索可以拴住太阳、没有任何利剑可以斩断溪水一样,万物生灵都无力回避生命的秋天,这是上苍的造化,是上苍给万物的平等待遇。既然步入了秋境,就需坦然面对,把心境降到底处,不再高攀,无须强求,努力把身心融进秋色之中,便是人生最佳的境界。</h3><h3><br></h3><h3> 乙未重阳节次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