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感悟〕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郝莹老师工作室——五月活动纪实

<h3><font color="#010101"> 2017“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有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0月最后的这个周末是我这大半年经历的最为充实和快乐的两天。我有幸参加了2017“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活动。每天早晨我都是不到六点起床,还要经过公交和地铁的颠簸才能到达西安89中会场。幸运的是有咸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娟老师的同行和指导,有众多英语同行的共勉和分享。两天的交流让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欣赏到很多精彩的示范课。这些满满的收获把所有的辛苦,化成了一汩汩快乐的清泉注入我的心田。虽然还感冒,但是精神上的极大收获和满足,让我已经忘记了一切身体上的不适,甚至久久不能入眠。正如刘老师所说,两天的学习胜过数年的闭门造车!</font></h3> <h3> 两天的活动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公开课的展示和说课;另一部分是微报告;第三部分是对公开课的点评。第一天早上的活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来自于西工大附中张登峰老师展示的一堂语法课《形容词的最高级用法》;以及英语学术界的常青树,易仁荣老师的公开课《英语书面表达是“变”出来的!》和他的微报告《转变英语教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张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拉进了和学生的距离,而易老师对于写作的“四变”的诠释,让写作变得更加具有操作性。易老师在报告中讲到要通过“三种语言”,即:简单的语言,肢体语言和支撑性语言,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洋起来”。</h3> 28号下午,来自上海的钱勇老师关于《Our invention》的写作课,以及她的微报告《立足教材,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最为令人激动的!她通过蛛网图,清晰地阐明了她的设计意图。无论是她的课,还是她的讲座,都具有指导性,观赏性,实用性,学术性等综合方面的引领。她的优秀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div> 来自于山西的申彦敏老师的阅读课《Who's Got Talent》,巧妙的设计,清晰的思维导图,也是很大的亮点。来自甘肃的王铖老师的公开课《Where is my schoolbag》,给我们展示了一堂朴素的原生态的听说课。</div> <h3>  这里和大家分享几张钱老师微报告的照片!她主要谈论的是支架式教学和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希望大家能从中捕获到灵感,感受到她的智慧!</h3> <h3>  第二天早上的活动的亮点,毫无疑问是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宋春艳老师的听说课《When is your birthday》。她的课给正准备上一节听说课的研究课的我很多灵感和启示。虽然是七年级的课,但是她的课容量相当饱满。训练到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巧妙的课堂导入让教学贴近生活,非常的真实;外国友人的录像,既让课堂“洋”气实足,又让任务型教学体现的游刃有余。</h3><h3> 来自于西安的洪琳老师的公开课《It must belong to Carla》,以她贴近生活的导课,流利的口语,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h3> <h3>  这里是宋老师微报告的一些照片。她的《浅谈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让我把日常教学中经常混淆的练习和任务这两个环节得到了很好的区分,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任务型教学。</h3> <h3>  下午,来自浙江宁波的章宁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听说课。她对听力任务的分解,很好的处理掉课堂的难点。新颖的导课,对教材资源的灵活运用,让我们关注到了很多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她的微报告是围绕有关核心素养下思维品质培养在听说课中如何体现展开的。“与人相处的最基本、最有力的方式就是聆听。也许我们能够给到彼此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关注了。”章老师用这句名言结尾,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听力教学的重要性。</h3><h3> 在来自甘肃的王翠玲老师的公开课《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mountains》中,我看到了她的板书设计的独具匠心。</h3> <h3>  这里再和大家分享几张章老师报告中的照片。她的关于听前,听中,听后的三步活动设计链,让我明白没有很好的听力储备,怎能有精彩的口语输出?</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后,不能忽略的就是易仁荣、王兰英,张晓玲和冯保珍四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他们的大智慧,让我也看到了自己日常教学的不足,为我以后在教学设计上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运用。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次大会的组织,让我感受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气。我个人深深体会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来”的执着与艰辛?幸运的是,今天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远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