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午休时间,学校走廊的“读书漂流册”前,一个女孩儿全神贯注的沉浸在书海中,连我在旁边走过都没有发现。看着窗外透过的暖阳勾勒出孩子逆光的身影,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多么幸福的孩子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有书可读,是一种幸福。</font></h3> <h3> 如今的孩子们,家里有自己的书架,学校里有图书角、阅览室,大大小小的书屋、书店、书城、书海,“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图书馆尽可以免费阅读,全民阅读如春风拂过华夏大地,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如海潮般送到孩子们眼前。</h3> <h3> 回顾童年时光,陪伴我成长的读物只有《中国少年报》和《中国儿童》。</h3> <h3> 我的启蒙老师把全班仅有的两份订报刊名额之一给了考试第一名的我。那个凭票限量购物的七十年代,家里只有几本巴掌大的翻烂了的小人书,而我每个月都能得到一本渴望已久的新报刊,将那些喜欢极了的彩色画页贴在心爱的本子里,这一藏就是四十年。 </h3> <h3> 《格林童话》里的小红帽和灰姑娘,那些神奇美丽的故事如同远洋的航船,开启了我一生的阅读之旅。《中国少年报》里的“知心姐姐”和“动脑筋爷爷”,给我插上了一对梦想的翅膀。</h3> <h3> “我国少数民族”和“世界节日服装”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推开了中国这扇大门看到了全世界。渐渐地,随着年级升高,《少年时代》、《文学名著》等一系列优秀课外读物让我如虎添翼,日记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在作文比赛中屡次获奖。更受益的,是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一直跑在同龄人的最前面。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有好老师,更是一种幸福。</font></h3> <h3> 妈妈小时候的老师,叫“字典”。尽管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只念到五年级就辍学了。班主任老师几次家访,苦劝姥爷让妈妈继续上学,只要三年,妈妈就可以上师范校养活自己了。重男轻女的姥爷固执的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那一年,妈妈十五岁,只能将头埋在臂弯里无声地哭泣……<br></h3> <h3> 妈妈悄悄地对姥姥说出自己小小的请求:“娘,少给我爹吃几个鸡蛋吧!我不上学了,只想要一本《新华字典》。”慢慢攒起来的五分钱一个的鸡蛋,换来四角八分钱的新华字典,成了妈妈爱不释手的宝贝。每当遇到不认识的字,她就去查字典,熟记于心的3500常用字,让妈妈的世界不再只有春种秋收、柴米油盐,还有《青春之歌》、《英雄儿女》……</h3> <h3> 繁重的农活之余,妈妈如饥似渴的读一切可以读到的书,直到迎来人生的《艳阳天》。《醒世恒言》、《活着》、《狼图腾》、《读者文摘》……无数文学经典读物丰富了妈妈的精神世界,她在阅读中变得自立坚强而勇敢,养大了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又带大了四个孙辈儿,强大的内心支撑着她闯过生活中的所有艰辛磨难,换来幸福安心的晚年。</h3> <h3> 就在我写到此处之时,仿佛有心灵感应一般,妈妈的电话打了过来,顺便详细听妈妈讲她失学的童年……此时此刻我早已泪流满面,恨不能早生五十年……半个世纪几经搬家辗转,才知年逾古稀的妈妈把那本《新华字典》一直珍藏在身边。我也终于明白,省吃俭用的妈妈,为何常常把积蓄捐给贫困的女孩,生病的少年,那是妈妈在圆童年未了的心愿啊! </h3><h3> 时光流转二十八年后,妈妈欣慰的看到她的女儿成为一名老师。看着依旧在阳光下看书的女孩,心中默默祈愿全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书可读,伴着书香花香,共享祖国同一片幸福的蓝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