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三个名字四段人生

秀才

<h1>  在《红楼梦》里,香菱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人物,却是一个让我特别动心的,有着独特气质和魅力的女孩。她告诉了我一个被压在社会底层的苦难女孩,也可以拥有更饱满、更高贵的灵魂。</h1><h1> 《红楼梦》中拥有三个名字的恐怕只有香菱了,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四个。童年的名字是甄英莲,被拐后不知姓名(假设是X),卖入薛家后叫香菱,薛蟠娶妻后又改为秋菱。四个姓名,正好对应着她的四段生命。</h1><h1> 而红楼群芳中,能有幸让作者从童年写起,有始有终,写完一生的,恐怕也只有香菱一人了。</h1> <h1>  在红楼众钗中,第一个出场的就是香菱,第一回出场的也只有香菱。她是这样出场的:“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步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的粉装玉琢,乖觉可喜……”癞头和尚见他抱着英莲大哭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这句话让人心惊,一个这么可爱的女孩会有怎样的命运?怎样累及爹娘呢?</h1><h1> 作者并不让我们着急,很快就有了交代。元宵佳节她被拐卖,家被寺庙的火烧毁。于是我猜测这女孩的命运大约是很惨的,但不明白,毁掉他家的是寺庙的火,怎能说英莲累及爹娘呢!</h1> <h1> 英莲这段生命是一至五岁左右,家境殷实,父母疼爱,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是受尽宠爱的富家小姐。但作者已经用甄英莲这个名字,预示她的一生可能是真应怜的。从被拐走的那个时刻,她就变成了无根的飘萍,任风吹雨打了。这一回出场的还有两个与她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人——贾雨村、娇杏。一个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因甄家的帮助,开始走上了仕途。一个是甄家丫鬟,因甄家成全最终成为贾雨村夫人。</h1> <h1> 香菱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作者一笔带过,人贩子将她养到十二三岁再去卖人。七八年时光一笔带过,只用了“受了那拐子几年折磨”九个字,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在受尽折磨后,她甚至期待被卖掉,至少还可以期待卖给一个好的人家,从此远离苦难。</h1> <h1> 香菱再次被提起是第四回,作者仅用了“生的不俗”来形容她,她却并未出场。贾雨村审理因她而起的人命案子,并得知了恩人女儿的下落。若是知恩图报之人,贾雨村夫妻定会想办法救出并养大这个孩子。但没有,他决定为了自己的前程,借着香菱结交富贵。不知曹雪芹为什么对贾雨村如此厚爱,让他遇上了甄士隐、林如海两个贵人,然后又以他们的女儿为台阶接近了贾、薛两大家族,从此得以青云直上。但也正是这个案子,暴露了贾雨村的中山狼的本性,也预示着给予他帮助的人最终会成为被他害的人。</h1> <h1>  香菱作为香菱出场是在第七回,她随薛家人来贾府,住进梨香院。贾雨村的判决使她成了混世魔王薛蟠的性奴,我用这个词是因为她连妾的身份也没有。然而幸运的是薛姨妈和宝钗待她不错,更幸运的是后来她进了大观园接触到了像黛玉这样的女子,从此使她生命有了瞬间光彩,灵魂有了香气。</h1><h1> 从后面的描写看,香菱这个名字应该是宝钗起的,因为菱有着淡淡的独特的香气。我觉得这个名字和人尤其相称。</h1> <h1>  以她的身份原是与诗书不搭界的,她偏偏接触到了,读了,爱上了而且出手不凡。大观园丫鬟众多,即使鸳鸯、袭人等地位最高的丫鬟也是不读书的。为什么偏偏香菱读了?我想这大约与出身有关,尽管被拐时只有五岁,不记得家乡和姓氏,或许隐约有关于诗的记忆,或者父亲教她吟诵过,或者基因里就有着诗书情结。要么是作者太喜欢她,不想让如此美丽聪慧的女子不绽放就枯萎下去。要么就是作者太残忍,有了这段生命才映衬出更悲惨的结局。</h1><h1> 香菱是美的,美得很独特。她对诗的痴迷,使黛玉忍不住倾力相助,宝玉则感叹“这正是人杰地灵,老天爷再不虚赋性情的。”探春则说“明儿我补个柬来,请你入诗社。”宝钗则先说她呆子,后又说她疯了,可真成了诗魔了,进而又说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写诗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兴趣、爱好或功课,但对于香菱,是生命也是她心灵的避护所,她为诗如痴如醉,全身心投入。她用尽全力去抓住命运投来的一线光明,用以寄托生命与青春。那些日子对于香菱来说,诗就是一切,为它废寝忘食,为它辗转反侧,也为它欣喜欢笑。她最向往的地方大约就是潇湘馆了,最想见的就是老师林黛玉。尽管这期间,没有多少感情的流露。但能感觉到她每天都充实、快乐、有所期待、有所憧憬的。这是她人生最美的阶段,散发着青春的活力。</h1><h1> 香菱不同于其他丫鬟,红楼梦就是从她家的毁灭拉开的序幕,她不知自己来自哪里家在何处,仿佛被丢弃在世间的孤儿,冷暖自知生死由命,这足以使不少下人在她面前都能找到优越感。然而她遇见了诗,才使她显出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不俗气质。诗使她懂得除了人间的苦难,她还有另一美好可以品尝,进入一种与世俗无关的意境,去爱、去追求,她不再是任人驱使的奴婢,而是自己灵魂的主人。使她的人生也活出了另一种境界,她是精神上的贵族。</h1> <h1>  从另一方面说香菱对于自己的命运有时逆来顺受的,突出了一个憨字。和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同,她是人未到,绯闻已先到。大家都用猎奇的眼光,想看看惹出人命的女子长成什么样子,有人甚至毫不隐讳的当面品评。这时候憨就是她的武器,她平静的对待议论,也不猜忌别人的用心 ,她从不向人倾诉和抱怨,只是默默忍受。她的憨呆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我怀疑她对于家的记忆也不是完全没有的,而是潜意识的选择忘记,是一种自我保护。她性情温和,做事专注。她是下人,却没有下人们之间的互相倾轧、算计、争宠的劣性。她不像袭人那样去讨好主子,也不像晴雯那样苛责下人,她善待每一个人,即使取笑她的人,甚至开开心心的期待薛蟠娶妻。然而从写的诗句中又能看到她的敏感和细腻,特别是“精华预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仿佛就是她自己的写照。我觉得很难走进她的内心,去体会她在历尽劫难后,是如何依旧保持着一种纯厚和善良的,真是让人敬、让人爱、让人怜</h1> <h1>  然而她毕竟是越界了,越界就会受到惩罚,这就是社会等级。</h1><h1> 于是香菱变成了秋菱。这不仅仅是改了一个字,而是命运的改变。夏金桂来了,作为薛蟠的妻子,她不能容忍有香菱这么一个貌美、聪明、在大观园比她更有人缘、更受欢迎的人。其实,她并不是吃醋,吃醋往往与爱有关。她不是为了爱,她只是在享受美被她摧残的快感。秋菱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凋谢枯萎了。</h1> <h1>  英莲是惹人怜惜的,X是苦难中顽强生长的,香菱是在低处悄然绽放的,而秋菱是被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品读香菱,更觉87版《红楼梦》的精彩,王立平先生的一曲《叹香菱》,痛彻心扉。想来,《红楼梦》最值得一叹再叹的也就是香菱了。好像她始终不在作品的主线上,其实正是由她引出了这诸多的悲欢离合,一层层剥开了世态炎凉,人性的丑陋。</h1> <h1> 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至使芳魂返故乡。”莲和菱都是水生植物,娴静、脱俗、清香幽淡,只有心静才能品味。又都是生于泥沼而自保清白,有着不容玷污的高贵。叹息之余,我想,香菱有没有机会改变命运?答案是否定的。贾雨村能救不救,香菱是不知道的,知道又能如何?其实宝钗也是可以救她的人,但宝钗不是黛玉,宝钗眼里她就是哥哥的奴婢。</h1><h1> 细细品味,真应怜的不只是香菱,是诸多女子的命运。凋谢的也不只是荷花,而是群芳散尽。我只能将我的眼泪和喜爱敬献给她,祝福她的芳魂可以找到故乡。</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