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结缘德育课程,相聚白露讲堂。27日上午,兰溪市黄店镇中心小学的白露讲堂里座无虚席,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品德学科教研员邬东星、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部主任毛玉文、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品德教研员邵彩仙、兰溪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兰溪教研室主任郭慧和来自金华各县市的近200多位德育骨干教师相聚在这里,参与金华市小学德育课程整合研训活动。 本次德育课堂观摩活动由兰溪市教研室的高亦菲老师主持。
兰溪市黄店镇中心小学的方伟仙老师和金华市东苑小学的季幸幸老师为老师们呈现了两堂精彩纷呈又充满温情的德育观摩课。
两位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演绎,让凝固的教材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文本,又从一个个小活动中体验情感,回归生活。 方伟仙老师展示的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吃饭有讲究》。本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培养健康文明的就餐礼仪。这一课时由“干干净净吃饭”和“我在餐桌上”两个版块组成,分别指向用餐的卫生和礼仪。 课堂上方老师通过观看视频、诵读儿歌、现场洗手、做洗手操等方式,引导学生当场练习、实践六步洗手法,达成了教学的重点——洗手技能的指导。
孩子们都知道手上有细菌,也都知道饭前应该洗手。但是很多孩子还是知行分离,并没能真正这样去做。如何使认知内化为孩子的行动呢?方老师运用 “显微镜下的脏手”这一材料,让孩子真切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提高了孩子对该话题的认同感,实现应该要洗手到必须要洗手的转变,从而实现从认知层面到行为层面的转变。突破了教学难点——洗手习惯的培养。
为了习惯的更好养成,方老师还通过布置实践作业,让家长拍摄洗手过程等手段,帮助并督促孩子养成餐前洗手的好习惯。这一板块教学的拓展点在于小主持人的话:吃饭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卫生习惯呢?方老师通过引导孩子联系生活,思考交流,从而了解用餐的其他卫生好习惯。
方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就是在这种生活的反刍与回味中呈现在学生的心中。
第二板块“我在餐桌上”,方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儿童可以主动参与的活动,课前拍摄了班里一位孩子家里的用餐过程,用视频的方式复现孩子们熟悉的用餐场景。通过一个个场景的复现,让孩子们入情入境。
整个板块,随着场景的呈现,按照就餐的时间顺序,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指导。比如就餐前,要主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一环节,方老师以视频的方式创设妈妈端菜这一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让孩子说说自己会做什么以及视频的播放,引导孩子懂得就餐前应该主动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接着,情境推进,呈现给孩子的是食物已经准备好,而长辈还在劳动的场景,再次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做法。随后,视频展示同班同学的做法,在孩子们身边树立了一个可触可及的榜样,让孩子们懂得要尊老爱幼,请长辈先入座。 方老师还对“座位的讲究”进行了拓展活动。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贴一贴,给一家人安排座位的活动,懂得了简单的用餐座位礼仪。最后通过一家人和乐融融吃饭,互相夹菜的情境创设,让孩子在讨论交流中懂得感恩,感受幸福。
座位礼仪不光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孝的表现。兰溪市黄店镇是中国孝道文化发祥地之一,黄店中心小学以“孝文化”为特色,开发了《孝文化教育读本》。这是兰溪公开发行校本教材的首创,值得我们点赞!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孝道文化自然而然地浸润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课堂的最后,方老师巧妙地设计了黄店小学小孝星介绍礼仪环节,以此作为对文本的拓展补充。
季幸幸老师展示的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孝心献老人》。
一个简单的符号,它凝聚了咱们中华几千年尊重老人、敬爱老人的美德。季老师先从猜“孝”的甲骨文入手,引出课题《孝心献老人》。接着通过读《诗经》中孔子的名言,让孩子懂得孝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天经地义的。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季老师巧用生活资源,通过收集老人和孩子一起的温馨照片,观看“陈芝博奶奶的一天”视频,让学生体会老人为我们的付出,触动学生的情弦,让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让教材走向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生命深处的“孝心”意识,从而迈出“孝敬老人”的第一步。
孩子们在回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怎样照顾他们的,哪件事最让他们感动。想着想着,眼眶湿润了,眼角不禁泛出了感动的泪花。
即将迎来传统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季老师把三位老人请到现场,同时采访老人,让孩子们直接了解老人的真正需求,懂得回报和感恩,从而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行为,试着学会尊重老人的意愿,孝敬老人。
“孝为德之首”,古往今来,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在为我们书写着“孝”的榜样。从古至今,孝敬都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孝渗透在与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为拉近学生对孝道的感知和认识,教学时,季老师以黄店小学孝文化为教学的载体,让孩子们充分寻找从古到今孝敬老人的故事,让他们通过说一说、看一看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孝敬是一种美德。在学习交流孝敬典故和孝敬事例中,懂得百善孝为先,更需要一代代人把这至真至善的孝道传承下去。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孩子们通过互相交流和课本学习,明白了我们国家制定了许多关爱老人的措施,还出台了系列相关法律,为广大老年朋友做了许多实事。
《打电话》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再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挡不住寂寞的困扰,再好的物质享受也比不上家人的关心和陪伴。
课堂上,师生还共读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观看了视频《顺,也是一种孝》。孩子们懂得了表达孝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让老人开心满足,就是孝。在学生讨论如何行孝后,通过出示古人孝的三个层次,更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如何将“孝心”化为“孝行”。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季老师始终注重挖掘学生已有的但没有体验到的事物,强化他们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促进道德的内化。课堂的尾声,季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安排了“对长辈表达爱”这一环节。孩子们纷纷邀请长辈上台,和爷爷奶奶面对面,眼睛注视着对方,大声地喊出:“爷爷奶奶,我爱您,谢谢您!”
“我爱您”这三个字如此难以出口,因为我们都是“爱在心里口难开”,我们都在含蓄的文化中长大。我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提要求。这样庄严的感恩仪式是如此陌生。虽然陌生,却是我们每一个生命渴望的,每一个灵魂都具备的。拥抱,说“我爱您!”是帮助每个孩子回归,击响天堂的乐章。所有的长辈都有资格得到这份爱,所有的孩子都有能力付出这份爱,因为这份爱本来深埋在心中!
拥抱是深深的触动,拥抱是满满的感动,拥抱是浓浓的感恩,拥抱是暖暖的祝福……一个拥抱承载了所有关爱和期许。让我们拥抱长辈,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如此精彩的课堂,如此及时的活动,如此感动的瞬间,真是今年重阳节,爷爷奶奶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一次拥抱,一份祝福,一份感动,季老师用“感性的呼唤、理性的回归”给我们展示了难忘的40分钟。这是生活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感动的课堂,它无声无息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弦,触动了在场所有听课老师的心弦。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两位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进来”。丰富多彩的活动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走近春天,冰雪就会悄然融化;走近音乐,生命就会轻舞飞扬;走近清泉,心灵就会澄澈明净;走近孩子的心,就能播下德育的种子。让我们用心浇灌,将来定能收获一片至真至善至美的礼赞!
信息来源: 兰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文: 董 娇 图:卢燕萍
责任编辑: 董 娇
审 稿: 高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