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泥、柴与窑、心与火的共鸣

阿里郎

<h3>摄影: 阿里郎</h3><h3>文字文献: 痘姆古陶 程柏全<br></h3><h3> &nbsp;</h3><h3>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善良的老奶奶用单方治服了肆虐当地的天花病毒,挽救了许多儿童的生命,当地百姓深感其德,尊其为“痘姆娘娘”,并改地名为痘姆。<br></h3> <h3>  安徽潜山县痘姆乡有“千年陶乡”之称,周边老百姓家里用的坛坛罐罐盆盆碗碗十有八九都出自痘姆。此地处于黄泥岗,沉积了大量天然优质的粘土,具有得天独厚的制陶条件。这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照充足,为晒土、晒坯提供了丰富的光照资源,避免了制陶过程中出现暴晒、暴冻和风化,因此陶器的品质一流。<br></h3> <h3>  痘姆古陶,因陶得名,凭古生辉,由窑添秀。贴地而卧的百米龙窑,古朴斑驳的土坯瓦房,粗砺质朴的手工陶器,勤劳智慧的制陶艺人。痘姆古陶积存了太多的过往、写满了太多的故事、记录了太多历史、传承了太多记忆。窑烟袅袅,千年不绝,痘姆的陶和窑是历史鲜活的面孔。<br></h3> <h3>  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是有形与无形的完美结合,其复杂的手工工艺有别于现代工业制陶,对季节、温度、湿度、光照环境要求极为严格,主要体现在选泥、制坯、烧制环节上,整个周期需要25天以上。其胎质细腻、叩叩有声,千年不腐,制作过程中唯一添加的物质就是水。全凭艺人们摸索出的因时令气候不同而变化的一整套秘笈,采用独特的封窑技术和渗碳工艺来控制陶坯氧化程度,火候要求渐渐由表入内,恰当精准,靠的是代代相传、日臻完善的“眼学”。</h3> <h3>  装窑时的坦然,开窑时的亢奋,都是为了邂逅那未知的惊艳。壮丽的燃烧,妩媚的火痕,那一件件铭记着土地温暖和季节更迭的作品,饱满古拙,浑朴喜人,令众多玩家情有独钟。炼泥冶陶是人与泥、柴与窑、心与火的共鸣。在痘姆,一直延续着祖先们留下来的技法,这些祖祖辈辈制陶的艺人,伺弄龙窑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他们轮流添柴火,轮流打瞌睡,他们把厚望寄托在钟爱的手艺上。</h3> <h3>  千百年来,痘姆古陶与痘姆这片土地牢牢地长在一起,它们历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嬗变,至今仍然保持着原真性、完整性,其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尤其是它的工匠精神和优秀传统仍然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发扬。</h3> <h3>  痘姆古陶的血脉中有沧桑的历史,有传承的呐喊,也有现实的对接。痘姆古陶是历史与自然赋予的瑰宝,需要敬畏,需要发现,需要装扮。<br></h3> <h3>  保护传承发展好痘姆古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深刻介入的热情与耐心,需要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指导,也欢迎更多的非遗爱好者来共同推动,让痘姆陶“双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强起来!让传统手工技艺留得住,做得响,出得名,走得远,传得开!<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