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胜典故拾遗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  本人杭州生,柯桥长,居城区二十年。为促己多知晓古城今昔,欲助人出行时多些便利,萌意制此册,遂边行边记边摄存于云。一偶发原因,即制册并上传。</p><p class="ql-block"> 毕竟居期不长,典故了解甚少,拟文多有谬误,敬请读者指正。</p><p class="ql-block"> 照片系手机拍摄,限于篇幅,仍有不少景点未编入。</p> <h3>  蕺(ji)山,又名王家山,位于城区昌安立交桥西南脚,南麓就是书圣故里。游客从高铁或自驾到绍兴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点,便是蕺山顶的文笔塔。</h3><div> 据传当年越王有口臭,久治未愈,后从蕺山上採蕺(菜)草服用后治愈,蕺山名声大振。蕺山也因多长蕺草命名(至今,民间仍有服用蕺草治病的偏方)。</div><div> 位于蕺山之巅的文笔塔又叫王家塔,是蕺山的标志性建筑,它与府山飞翼楼(望海楼)、塔山应天塔在城内(诸塔均有楼梯可登顶层环廊瞭望赏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环顾城区景观的便利地点。</div><div> 从蕺山公园内沿石台阶上山,进文笔塔后可顺晋代风格的楼梯逐层登顶,每层有外环的观望走廊,游客览景拍摄非常方便,顶层内有一枝长达一米多的大毛笔(许是塔名出处)搁展在桌。登塔环顾,古城风貌水乡景色可尽收眼底。</div> <h3>  蕺山南麓,便是闻名海内的书圣故里,在此,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h3><div> 绍兴书圣故里--荟萃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绍兴名士“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是目前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这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与古居住区融合在一起,游客漫步其中既可感受悠闲的慢生活,又可体验最纯粹的市井生活。四街六弄之间,名人足迹和文化气息不减当年;里弄小巷、青石板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庭院深深,让老街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和街市文化,成为最值得到访、最让人留恋的绍兴历史文化古城缩影。</div> <h3>  书圣简介及戒珠寺的来历。</h3><div> 一代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琊,定居山阴。 其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爱好书法,不慕荣利,书法荟精集萃,精研体势,被人奉为“书圣”。《兰亭序》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既为文学名篇,又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div><div> 王初崇道,与高僧支遁友善。遁善文学,兼有诗才,又好谈玄理,把佛学引入文学,逸少与谢安十分推崇。王的二位朋友孙绰与许询对佛教都很倾心,有较高的佛学修养。孙绰所著《喻道论》,是中国文人所写的佛学文章,遂使王羲之与支遁交往甚密。后王弃官归隐,徏居金庭,支遁则结庐沃州,彼此谈佛谈玄,往返更密。晚年,王羲之舍琅琊老宅建普照寺,将山阴别业建昌安寺(后改为戒珠寺)。</div><div>  除了喇嘛寺外,我国的寺院头山门前皆为笑呵呵的弥勒佛把守,而戒珠寺头山门坐的是一位头戴纶巾、身穿朝服、脸皮白净、留着三绺长须的官员,这位端坐的官员便是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大书法家王羲之。</div><div>  相传王羲之有两样所好,一是爱鹅,一是癖珠。一天,王羲之正在玩赏一颗宝珠,适值有一位上人前来造访,王即把珠子放在桌上,与这位僧友叙谈。其间,又有人来见王羲之,王请僧人稍候,出去会另一客人。回来后,桌上的珠子却不见了,王疑是这位尘外之人,欲心未净,虽不便明言,但脸上流露出鄙夷之色,僧人无端遭此不白之冤,有口难辩,回去后郁郁而死。几天后,一只大白鹅屙屎屙出了一颗珠子,家人洗净后呈给王羲之,王一看,原来此珠即是他失去的稀世之宝,心中悔恨交加,自此戒绝了玩珠之癖,并舍宅为寺,亲自把持山门,以赎前愆。后王羲之西归,其子遵乃父遗命,将尸体涂以火漆,继续尽其职守,奈火漆难以防腐,后遂以塑像代之,故与他寺独特。而寺起名为“戒珠”,一是取《法华经·序品》中“精进持净戒,犹如获明珠”之禅意,二是阐明舍宅之本意。</div><div> 戒珠寺不称禅寺,因此寺历来是讲经之处,听者云集,蜚声东南。</div> <h3>  题扇桥,位于书圣故里蕺山街中段,东西向。题扇桥为越中遐迩皆知的一座古桥。相传,晋代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每当从宅第出来途径蕺山街走上小桥时,总见到有一老婆婆在桥头摆小摊卖六角竹扇,但买者寥寥。一日,王羲之又过小桥,见老婆婆守着扇摊,不断招呼行人,虽已时近晌午,却仍无人买扇,老婆婆不由得一脸愁容。王羲之见之,顿生恻隐之心,便提笔在老妪所卖扇上各题五字。老婆婆见状面露愠色,埋怨王羲之道:“哎呀,这可如何是好,你把我的扇子涂成这样,我还怎么把扇子卖出去呢?”王羲之笑着对老婆婆说,你只要对人言这是王右军题的字,每把扇必能卖出百钱的好价。老婆婆将信将疑,按照王羲之的嘱咐卖扇,不一会儿,由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便被行人抢购一空,有的甚至还多给了一些扇钱,老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题扇桥也缘此成名。</h3> <h3>  躲婆弄,在戒珠(讲)寺南的蕺山街上,现已与笔架桥弄统合成一条胡弄,东西走向,与笔飞弄垂直。</h3><div> 王羲之为了帮助在石拱桥上卖竹扇的老妪,便在其扇子上题了几个字,扇子即被闻讯而至的行人抢购一空。老妪见王羲之题了字的扇子不仅抢手,而且还能卖出好价钱,喜不自禁。第二天一早,老妪便拿了更多的扇子站在桥头等候王羲之,请他题字。此后,这位老妪每天都站在桥头缠着王羲之给她的扇子题字。为了躲避老妪,王羲之只得绕过石拱桥,从旁边的一条小弄堂出入。后来,人们便将这条小弄堂称为“躲婆弄”。 </div> <h3>  墨池(图左上角放大后,“墨池”二字清晰可见),北临戒珠寺(王羲之故居)正门南的西街,因王羲之清洗笔砚而将池水染黑得名,详情目前已无从考证。另有一说王羲之爱鹅,将鹅放养池中观赏,故又称鹅池。</h3><div> 绍兴民居多涉水而筑,正面为街坊,居户多在后门临河修筑踏道(方便去河中汲水与洗物做成的石台阶,考究的人家还将房顶延长,用翻轩盖住踏道,以免日晒雨淋),如今居民仍有在自家后门河埠头清洗的习惯。</div> <h3>  笔飞弄和笔架桥。据传,王羲之舍宅为寺后,将住宅迁到了戒珠寺附近的一条巷弄之内。当时,王羲之的书法已是远近闻名,字值千金。许多人为能得到王羲之的书法而感到莫大的荣耀。王羲之虽善书,却不肯轻易予人。一富商以厚礼求其墨宝,被羲之谢绝。富商声言必得王之书法。其时王羲之邻居家的一位老妪养有一大群白鹅,王羲之生性爱鹅,空闲时总要踱到鹅群前观赏,神态十分专注痴迷。一日,老妪提出愿以白鹅换羲之几个字,羲之慨然答应。但不久,先时曾到其住处求字的那位富商从老妪处拿着他的字笑嘻嘻出来,王羲之立即明白自己上了当,觉得十分懊恼,就将那支飞狐笔狠狠地掷向窗外。不料这支笔破窗穿户,飞过整条弄堂,在前面一座桥上停了下来,于是后人便将这条弄堂称为“笔飞弄”,将这座桥称为“笔架桥”。</h3><div> 今笔架桥已拆除,填河筑路后,将道路取名为笔架桥路(现已与躲婆弄统合称一)。</div><div><br></div> <h3>  蕺坊桥原来在躲婆弄里面,后来搬到了蕺山街与题扇桥平行稍微靠北的地方。</h3><div> 绍兴有十大古桥美称,历来传誉坊间:一桥大木桥,二桥凰仪桥,三桥三脚桥,四桥螺蛳桥,五桥鲤鱼桥,六桥福禄桥,七桥蕺(绍兴话音同七)坊桥,八桥八字桥,九桥酒务桥,十桥日晖桥。</div> <h3>  2017年10月25下午,多云有阳光,稍有轻霾。在蕺山文笔塔,自西向东北环顾,从老火车站广场南的玛格丽特大厦、老火车站、大滩(过去绍兴人盛夏戏水,学游泳的最佳栖息地)、白鹭金滩、昌安立交桥及城东世茂天际中心为最的建筑群(图上立交桥北,世茂天际中心西为建设中的迪荡湖,下载放大后也能看到),在轻霾下摄的图片中仍清晰可见。</h3> <h3>  与上图为360度环一周视图。国庆节上午 在文笔塔顶,逆光下自东向西全景扫视,从绍兴最高楼~迪荡世茂天际中心、香炉峰、王朝大酒店、电力大厦、胜利与解放路交汇口的大厦、中心路人民路口几家银行大厦、到侧光中的府山望海亭(飞翼楼)、绍兴国际大酒店、火车站南的玛格丽特大厦,视界内的地标性建筑尽收眼底。</h3> <h3>  学界泰斗蔡元培故居,在书圣故里笔飞弄,坐西朝东 。 </h3><div> 蔡元培(1868年-1940年),绍兴山阴县(今绍兴)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div><div> 蔡元培提出废止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初步建立近现代的新教育体制。他在北京大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后,影响全国。</div> <h3>  蔡元培曾三顾茅庐,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请进北大。他更海纳百川,将众多才子学者汇聚一堂。</h3><div> 1940年3月5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逝世。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一位贫病交加的读书人,受到国共两党一把手的尊崇,只因为蔡元培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之父。</div>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江桥在肖山街西端,过去桥北坡西侧即是下大(堤)路,(解放前大江桥南为大街,桥北无走路),与毗邻的大江桥同为旧时城内名埠,是城乡物资交流场所和坐船出行地点(编者小时就坐过埠船,在此上岸进城区)。</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金紫光禄大夫,著名文学家的江文通故居所在,故名江桥,始建于宋代。该桥是古代山阴、会稽两县的重要分界桥(城内以府河为界)。桥西侧立有“永作屏藩”碑(即图左边侧石碑),意为两县友好相处,永做好邻居,好朋友。</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嘉庆《山阴县志》卷四:“城外之河,日运河,自西兴来,东入山阴,经府城至小江桥而东入会稽,宋绍兴年间运漕之河也。运槽河(南岸有绍兴运河文化馆)东去先到广宁桥,再过龙华寺至都泗门。(图右为标有“中国大运河”字样的立碑)。</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绍兴民间有联曰:“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及言绍兴城内古小江桥与古大善塔相映成趣之美。</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小江桥南200米不到的府河上,有过一座利济桥,它就是绍兴民谚“山阴不管,会稽不收”这句名言出点所在。</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说是明朝年间,有一天早上,有个穷人死在了桥上,因为是死在界线上,两个县互相推诿,谁也不来收拾。暴尸数天,两岸百姓只得摇头感叹,这事传到徐文长(徐谓)耳里,愤懑与不平的他,心生一机,取来纸笔,书就一卖利济桥文告,贴于桥旁。两个县令见此理穷,只好共同处理了这件事。</div> <h3>  大善塔,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西营大善寺内)。与大善寺同建于梁天监三年(504),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h3><div> 日本国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云游越州,曾驻大善寺,获赠佛教经籍150余卷。日本高僧圆珍也二度临寺学经,巡礼求法,著有《开元寺(大善寺曾用名)求得经书记》。日本游客来绍,多有到访瞻拜。</div><div> 民间传说塔顶产藏有定风宝珠一枚,大如龙眼,可保绍兴免受巨风之灾。可惜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殃及大善塔,将塔内木梯、楼阁及腰檐等焚为灰烬,塔刹无存。唯塔身内壁砖块上“绍定戊子重修”字样犹可识。</div><div> </div> <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草藐弄位于兴文桥与大江桥之间,向东北伸至解放路。</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解放前大江桥南是大街,桥北原先无路,草藐弄位置是一条溇,溇与下大路河连通,此处有一座桥,桥名叫草藐桥。溇西侧原有一条走路,解放路修建后,填溇成路,因桥而名草藐弄。</div><div> 《嘉泰会稽志》云:“旧传此地在州城外,即城郊结合处。俗谓征税之所为藐,此以在郊,故名草藐”,可见原先古城方圆不大,此处即为城乡收税之要充,桥名也因此为草藐。<br></div> <h3>  兴文桥与能仁桥:现今人们仅知城区连接下大路与上大路的兴文桥,其实,与兴文桥垂直连接属于下大路一段的二个坡段(东西方向)叫能仁桥。能仁桥以(小)能仁寺(院)命名,能仁寺在桥北首旁。</h3><div> 北宋开宝(973)年,由观察使钱仪建造能仁寺,初名不详,几年后称地藏院,后又改为承天院,政和七年改为能仁院。时城区诸寺,唯能仁院习禅持戎,具食接众。凡渡海谒普陀者,往返必供一餐,当春时,人以百千计,邑人多担米助之,小能仁寺遂闻名于四方丛林。宋王十朋撰《寓小能仁寺即事书怀》云:“小园青径梅溪老,绿水红莲越幕宾。药里随身多半夏,花枝照眼只常春。郡楼鼓角听殊远,僧舍钟鱼闻已频。窗外清风数竿竹,澹然相对净无尘。”小能仁寺在清未民初逐渐衰落,解放初期仅存山门,旁屋也改为民宅。后山门改为市第二运输公司业务处,寺废。</div> <h3>  绍兴市药王庙,位于下大路。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药王庙在县北三里东光坊。"</h3><div> 今存遗址系民国建筑。有门厅、大殿、后楼。坐北朝南。门厅七开间,通面宽20.75 米,通进深10.4米,10檩。大殿五开间,通面宽20.55米,通进深17.15米 。正贴五架抬梁造,边贴穿斗式。后楼五开间,通面宽20.55米,通进深9.40米,7檩。门厅后戏台已毁。为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br></div> <h3>  来王殿(来王陆顺德系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水师主将)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下大路。系清代建筑,以来王陆顺德府第而得名。原屋规模宏大,日军侵华时被毁。仅存门厅、第二进前石库门楼及西厢房。门厅南向。面宽九开间,现存明间及西侧四间,残余部分宽19.60米、深6.80米。石库门楼天盘石硕大,额坊有人物浮雕,两侧石柱有云龙纹彩绘。西厢房面宽10.45米 、深6.05米,保存尚完整。</h3><div> 1818年10月,来王生于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里古制村,原名陆海平。他父亲叫汝森、母胡氏,兄弟6人,顺德最小,他身材魁伟,性好游侠, 善驾舟船。</div><div> 1861年10月,顺德作为领军主将,与忠王的儿子李容椿、李容发等率军从临浦向绍兴进发。攻克绍兴后,顺德奉令率军镇守。</div><div><br></div> <h3> 光相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区下大路。光相桥是通往光相寺的必经之桥,建于晋义熙年间,寺、桥同名同建。</h3><div> 光相寺址原为东晋会稽太守沈勋故宅,义熙二年,宅生瑞光,掘得舍利子数粒,被尊为舍利放光胜地,遂舍宅为寺,晋安帝赐额为“光相寺”。明代曾改名“越王寺”,明万历十一年,僧广誉在寺西复建光相寺,清康、乾年间僧智尚、德心等次第修缮,成一时名刹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入城,寺毁于战火。后又重建,1930年尚存寺舍18间,1953年改为绍兴酒厂仓库。</div><div> 乡心且莫道林泉,</div><div> 即论城居也似仙。</div><div> 桥市玲珑隔秋水,</div><div> 山亭峭倩出寒烟。 清 文史学家李慈铭如此描述光相桥。</div> <h3>  迎恩门又名西郭门,现存城门,是根据隋朝越国公杨素设计的重建,分为水门(即有名的吊桥处)与旱门两部分,是历史上绍兴府通往外埠的重要路径。</h3><div>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报吴王夫差的一箭之仇,在西郭门附近建箭楼,卧薪尝胆,为复国雪耻积极练兵。</div><div> 迎恩门前,有一座著名的古桥——迎恩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向跨越古运河,是绍兴跨度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重修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古代皇帝驾临绍兴府,百官需在此迎候,故迎恩门(桥)由此得名。</div><div> 孙中山先生来绍兴时,绍兴各界也在此欢迎。</div> <h3>  左为迎恩门,右为传说中越王勾践为复仇,炼兵需要的箭楼。</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绍兴城西大树江的传说:泥马渡康王,世人皆知,松扬救高宗,则鲜为人知。</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宋二帝被掳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称帝,建立南宋。金太宗完颜晟派出精兵剿杀宋高宗一行,高宗一路南逃至临安,金兵紧追不舍。惊魂未定的宋高宗急渡钱塘江入越州(今绍兴)境内,离城西北10余里时,被一条大江挡住去路。时风高浪急,找不到一条渡船。眼见金兵越追越近,马蹄声、喊杀声已隐约传入耳中,正在万分危急之时,江边的一棵松树和江对岸的一棵杨树忽然自拔其根,相向而接覆在江面上,恰如一艘覆舟,宋高宗一行又惊又喜,连忙渡江。金兵追至,见宋高宗到达对岸。金兵环顾空无一船的江面,不解宋高宗如何过江,忽见江边松树的根部有断裂的痕迹,且树干树叶滴水不止,隔岸的杨树也是如此,不由大怒,挥刀将松树砍成数段,扔于江河中,倖倖而返。</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被金兵砍成数段的松木,犹如显灵,漂泊于大江中出没自如。松木漂泊于城之西北保护城郭时,虽疾风不为上,虽湍流不为下,犹如坚守岗位的守护神。行舟遇之,常常能化险为夷;若有意冒犯,则灾祸立至,故无人敢犯。从南宋至清初500余年的时间中,松木多在江面5里之内漂泊,最远时离于数十里之内,忽又返回。</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清顺治三年(1646)以后,邑人有十余年未见松木,顺治十六年(1659)冬日,忽见松木横眠这条河道东南隅,于是,邑人焚香祀之,并将松木迎置于岸,建庙供奉。“松杨长官”助宋高宗赵构渡江之事,亦在民间闾里广为流传,并记入绍兴方志中。邑人还将此江取名“大树江”。</div><div>&nbsp;&nbsp;&nbsp; </div>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会龙桥,位于西廓门外、浙东运河通往鉴湖钟堰一条往南支河上,河流经此处沟通鉴湖的钟堰头。 会龙桥几经修缮,现屈居于越城区越西路廊桥东南脚运河边(迎恩门风情水街西端)。</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宋理宗原名赵与莒,据《宋史•理宗本纪》记载:理宗,“讳昀,太祖十世孙,父希垆,追封荣王,家于绍兴府山阴县,母全氏,以开禧元年正月癸亥生于邑中虹桥里第(鹅头桥附近,绍兴莲花落:“过了五牌楼来到会龙庵,过油车虹桥到烂犯鹅头桥”)。”另据《越中杂识·古迹》记载:理宗童年时,值秋暑,偕弟与芮浴于河。适逢鄞人余天锡自杭来,舟行抵,忽雷雨,赵与莒与弟与芮趋避舷侧。天锡卧舟中,梦龙负舟,惊起视之则两儿也。问之,为保长全家儿,乃登岸访全氏。主人具鸡黍,命二子出侍,谓天锡曰:“此吾外甥赵与莒、与芮也。日者尝言二子后当极贵。”天锡时丞相史弥远客,弥远有废立皇嗣意,嘱天锡密访皇室宗子之贤者,以承皇嗣。宁宗崩,与莒接位就是理宗。当时余天锡相会理宗兄弟处,后人称之为“会龙堰”,堰上之桥谓之“会龙桥”,桥上之亭曰“会龙桥亭”。与莒兄弟沐浴之处后人称之谓“浴龙宫”。</div> <h3>  位于蕺山东南五百多米的东大池,是另一个皇帝(宋度宗)的诞生地。从书圣故里牌坊,穿过中心路笔直向东顺白马路向东,不远处折南即可进入东池花园。可惜年代久远,福王府早已不知何在,东大池也昔非今比。</h3><div> 宋嘉定十七年(1224),理宗皇帝登基,封其弟赵与芮为荣王,后又改封为福王。赵与芮在蕺山之东南建造了府第,即福王府,人称东府。福王府占地颇广,规模恢宏。福王府花园内有一大池,水质清甜,与外河相通,被人称为东大池。清《越中杂识》上卷有记:“东大池,在东府坊,通广宁河。宋理宗封母弟与芮为荣王,开府于蕺山之南,此其台沼也。”宋嘉熙四年(1240)四月,福王赵与芮的儿子赵禥出生于福王府中,即后来的度宗皇帝。</div><div> 传说赵禥生母齐国夫人黄氏曾梦见神人将一条龙放入黄氏怀中,不久便有身孕。赵禥出生时,夕阳照得满室通红,家人都甚惊奇……日后果然登位成帝。</div> <h3>  梅陇湖畔,轻倚高楼为谁遐?</h3> <h3>  迪荡湖边,移步换景,可圈可点。</h3> <h3>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宋明理学的重要人物。他创立的“心学”,(如,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的四句名言)……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遍及海外,在日本、朝鲜、韩国影响尤大。他一生著作宏富,明清时期称之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的人物。</h3><div> 明正德十六年(1521),王拜官为南京兵部尚书,封诰“新建伯”并赐建伯府第,伯府东起王衙弄,南至大有仓(新河弄不到一点),西至西小河(船舫弄),北到上大路。根据王阳明十六世孙王诗棠的说法,伯府占地16亩,无论其规模抑或质量均为上乘,堪称绍兴之最。绍兴民间有“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之说。</div><div> 伯府如今仅存几间平屋,碧霞池(俗称王衙池)和观象台仍在,可惜全无当年英姿。</div> <h3>  王衙池即碧霞池,位于王阳明故居正南的中轴线上。池左侧高墻稍前为平房,问当地居民,门牌为王衙弄19号的平房,系王阳明故居伯府遗址。</h3> <h3>  位于上大路假山弄的观象台,在伯府最北面,传系居所南边的碧霞池开建时,挖掘出的土方填高而成。</h3><div> 当年名扬海内的通象台,已成为平台一处,现王阳明研究院(稽山书画院?)驻此,管理人员在平台上督运草被,站在台阶顶端的白衣老兄(管理员)诚邀编者小憇添水,顺便谢过。</div><div> 最新讯:为更好地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着力打造绍兴以阳明学为核心的国学高地,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主办,10月28日起,举办“阳明文化周”活动。</div><div> 活动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阳明学爱好者约300人赴阳明墓参拜,追思先贤、洗涤心灵,表达对王阳明的崇敬,进一步弘扬传统国学,坚定文化自信。</div><div><br></div><div><br></div> <h3>  所谓新河,指的是西小河中段垂直向东抵达解放路口的新开河流,文革期间已填平为新河弄,我的记忆中,好像分二次填的,一直填到如照片所示的吕府门口为止。</h3><div> 新河弄口的解放路,过去叫大街,最闹热地方,仅仅是大江桥、大善寺、大时呜钟(国商大厦)、鹅行街(县前街)、轩亭口至东街口一线而已。<br></div><div> 新河弄路口,有过一家有名的望江楼餐馆,它的馒头是老绍兴的最爱,至今仍有人赞叹不已。原先新河上的福禄桥在它西边,再向西便是万安桥(为吕府东界)。<br></div><div> 旧时绍兴城内新娘出嫁的花轿,都会特意从福禄桥,万安桥,如意桥(址不详)这三座桥去抬一圈。福禄寿禧,是千百年来民间吉祥瑞兆;祈求万安,反映了老百姓内心的期待与冀希。</div><div> 附:绍兴曾经有名的点心:</div><div>“丰乐”的芝麻汤圆,“荣禄春”的小笼,</div><div>“同心楼”的葱烤,“望江楼”的馒头,</div><div>“水澄桥”的饺子,“梅林”的蒸馄饨,</div><div>“四姐妹”的烤饺,“江桥头”的磨籽,</div><div>“大云桥”的印糕,“星郎桥”的出笼,</div><div>“塔子桥”的烧饼,“五福林”的金枣,</div><div>“酒家”的桔红糕,“二零”的椒桃片,</div><div>“一零”的刹琪玛,“孟大茂”的香糕,</div><div>“八字桥”的咸甜烧饼,“大坊口矮子”的甜酒酿,</div><div>“县前街”的面波波,“新建路”的奶油小攀,</div><div>“年糕工场”的条头糕……</div><div>如今仍在营业的已不多,得抓紧品尝了。</div> <h3>  吕府位于绍兴新河弄与铁甲营交汇处,是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礼部尚书(明从洪武十三年起废除宰相,吕是一品官,内阁五位阁员之一)吕夲府第。吕府是浙江省内最具文物价值的两出明清代古住宅建筑群之一。</h3><div> 吕府东起万安桥,西止谢公桥,占地48亩。南向共有十三座厅堂,故又称吕府十三厅,现仅永恩堂保存较为完整,但目前不开放。</div><div> 永恩堂原为正厅,吕夲死后改作祠堂,是吕府主要的建筑,面宽36.50米,进深17米,共分7间,彩绘清晰,用材硕大,结构简洁,制作规整,风格朴素宏伟,是一处有代表性的明代古建筑。为什么是7间?据考,这是明朝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表现。明代规定:官位一品至二品的厅堂为7间,厅中有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神宗皇帝所赐"齿德并茂"及吕本所立"永恩堂"两匾。</div> <h3>  谢公桥,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新河弄西端,跨西小河而建,与西小路垂直相交,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后晋,清康熙四年重修。宋《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h3><div> 谢公谢灵远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过营养。</div><div> 谢公桥周围是绍兴的旧城区,东侧是明尚书第吕本府第,西侧即为西小路(保护的最好绿水,白墻,黑瓦水乡风貌小区之一)。站在谢公桥头四望,旧日水城绍兴的韵味十足。</div> <h3>  国庆中秋双节,为配图去谢公桥,来到新河弄西端与桥东坡连接处,见那西小河畔,一派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像:微风中,碧水蓝天、绿树红花、青石黑瓦、古韵尽显;几个游客正忙着寻景留影;偶尔,乌蓬船载客顺西小河,穿过谢公桥洞,船“头脑”(划船者)操着绍普(带严重土话音的普通话),边划船边介绍(兼职导游);三、二闲客沿河垂钓;临街台门口数堆人悠闲聚谈;有挽竹篮上街买菜;有推自行车过桥抄近;多有居家清理、洗晒;几只小狗也在近旁喜怼闹玩。此情此景所感知的安逸,实才无需多言。</h3> <h3>  西小路东靠西小河,南与胜利西路锂鱼桥相连,西贯府山西路,北止老国道(北海路),三面环路,一面临河,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因街区内保存着大量名人故居、遗址等人文景观,加上住宿与进餐很便捷,受到游客的热捧。</h3><div> 图中山巅之塔为府山顶的飞翼楼。</div><div> 西小路历史街区,曲水流觞,尽现古越风流,诗竹文墨,更彰人文鼎盛。街区内的“一河一街、街河并行”格局,粉墙黛瓦、石板小巷的隽美建筑形态,讲究规整、布局对称的台门学府传统建筑,以及水埠拱桥,山水相映的秀美风光,增添了历史街区的优雅、恬静氛围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div> <h3>  图中左为武勋坊起点,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西小路在此垂直丁字相交。</h3> <h3>  图为鹿湖园内与大门相望的浮雕碑,它再现了“康乾二帝驻跸”的历史场景。</h3><div> 鹿湖园(苑)位于环城河西大门鹿湖庄,在马臻南路与龙横江东南,其出名源于清朝康、乾两位皇上,驾迎绍兴祭禹,都在这里的码头上岸驻跸。因了帝皇的王气,这个并不见大的地方,便变得名望起来。</div><div> 鹿湖苑在越城西部,是一处典型的水乡园林。园区免费开放,面积不大,但小桥流水,绿荷满池,柳枝抚岸,连廊婉转,形态各异的桥、楼、亭、廊、舫给人一种如临桃源的感受。</div><div> 园内有茶室、餐馆,节假日约上三五好友,聚坐在竹椅、籐櫈上,品一口香茗,或喝一口绍兴酒,必定会有幽雅脱俗的感受。</div><div><br></div>   鹿湖苑西北,龙横江马臻南路大桥上摄到从城东的绍兴最高楼~迪荡世茂天际中心,到老城区府山顶的望海楼(飞翼楼),再到城西的鹿湖园中的宸游龙横行牌坊(清康、乾二帝来绍祭禹时的登岸处)大跨度图片。<div>  左中上飞鸟凌空,日益见长的生态环境,仿佛在热心推介景点。</div> <h3>  大通学堂在绍兴市区胜利路西端。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练习革命党人、培养军事干部的地方,也是我国最早创设体育专修科的师范学校。校址原为宋代贡院,清代改作豫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锡麟、陶成章在此创办大通学堂。1907年2月下半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校长)。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事失败,徐锡麟遇害,案涉大通。7月13日,绍兴知府带清军包围大通学堂,当时在校人员近十多人,秋瑾临危不惧,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学堂坐北朝南,共五开间,三进,有别于一般为三开间和以楼房为主的绍兴民居。大通学堂办学前后不过两年,却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为辛亥革命积势蓄力,加速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且开我国师范教育体育专修科和女子干校的先河。大通学堂为光复会的活动中心,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堕民,绍兴话叫“大贫”。老一辈人都知道,绍兴城内有三埭街,即永福街、唐皇街和学士街,为旧时堕民的聚居之所,现位于新建北路以东,中兴北路以西,胜利东路与劳动路之间。</h3><div> 据民国廿五年(1936)编的《浙江新志》记载,“绍兴堕民的职业有:屠夫、抬轿、剃头、梳头、绞面,及婚丧、祭祀时唱戏乐手、值堂喜娘……”。</div><div> 新中国成立后,三埭街的堕民得以真正翻身,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素养和民风习俗,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堕民作为一个边缘性群体回归到了正常的社会当中,求学、就业、通婚已与百姓一视同仁,居住地亦非堕民专住区域,堕民的称呼也随之消失并成为了历史。</div> <h3>  贺秘监祠坐北朝南而建,俗称湖亭庙,与东边的周恩来祖居相邻为伴。相传宋绍兴十四年,郡守莫将在贺知章读书的故地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太守张津重修。宝庆三年,太守胡矩重新进行维修。</h3><div> 贺知章,字秀真,会稽永兴县(萧山)人。唐征圣元年举进士,以后累官至正授书监等职。大宝二年十二月,因病辞官还乡。贺知章既工文辞,也擅草隶,性旷夷,善谈说,平时嗜酒,与杜甫、李白等结为好友。至晚年尤加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又称"秘书外监",以邀游里巷为乐,醉后挥舞笔墨,顷刻间写成好文章,可惜他流传下来的墨迹极少。 </div> <h3>  周恩来祖居,原名锡养堂,位于城区劳动路东端,距蕺山正南不到二公里,从书圣故里沿中心路向南穿过胜利路即到。周恩来故居原名锡养堂,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典型的丝竹台门。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周懋章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特给"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一方志贺,故又称"百岁堂"。</h3><div> 周恩来祖居,多用后图中的室外立像,本册用像为室内摄取,缘于对墻上那幅照片的崇敬(同年代的读者有同感)。白塑雕像取样于抗日战争期间,当年周恩来来皖浙抗战前线视察时的形象。</div><div> </div> <h3>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h3> <h3>  广宁桥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宁桥在八字桥北,龙华寺右边50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梁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h3><div> 广宁桥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是绍兴现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桥拱下有纤道,可供行走。桥上桥下两条道路交叉通行,故称古代立交桥。</div><div> 绍兴古桥专家罗关洲最近通过实地考证,认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应是与八字桥相隔不远的广宁桥,他的新论已得到一些专家肯定。</div>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绍兴城区龙华寺,位于都泗门西不到一公里的龙王塘。南朝宋元嘉二十年,由吏部尚书江夷建造。龙华寺面秦望,水环前后,左有龙华小桥,右为广宁古桥。江夷六世孙,历南朝陈、梁及隋朝三朝的大臣江总,字总持(文学家),曾避难龙华寺,撰有《修心赋(并序)》,对寺景与清幽生活有过描述。</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龙华寺殿宇高敞荘严,布设清幽整洁,入寺梵修礼佛,多为文人雅士、有识信众。后因年长岁久,几经兴废:明万历二十六年,僧如悯重修;清康熙四年僧茂生募资重修;嘉庆六年,光绪二十四年先后重修,时有殿宇二十余间,后有田地园圃。民国部分寺舍被作龙华小学。抗战胜利后,南齐维卫尊佛造像《制于齐永明六年》移奉于寺内。1958年,县佛教协会设于寺内,佛事照常。文革期间,佛像遭毁,寺宇改作民房。2004年,政府拨资重建,对一批保存完好的石柱、梁坊、构件尽力修复,基本保持历史原貌。2006年重塑佛像,寺前建立牌坊一座,面临漕河,上书“南朝古刹”四个大字,二边镌刻寿能仁撰“烟雨忆前朝,万里尘寰留胜景;昌明逢盛世,千年梵宇庆重辉”,道出了绍城寺宇的沧桑变迁。</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牌坊正北为正门,寺内殿堂齐全,殿宗气势雄宏,堪称城区之最。</div> <h3>  八字桥位于绍兴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h3><div> 据《嘉泰会稽志》记,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镜湖之水,北达中国大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div><div> 图为编者从桥东全景旋拍照。</div> <h3>  西园,在龙山(即府山)西麓,故名之,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园林。五代钱镠建吴越国,建都临安,以越州为东府,在此穿渠引水,营建园林,为后宫游乐之地。</h3><div> 西园还是颇具规模的,山水相映,景色清丽。堂前一泓碧水,坐于小湖边的石头之上,清风徐来,水波荡漾。典型的江南景致,亭台楼阁,门廊百转千回,显得十分的幽雅。</div> <h3>  越王峥的传说,时期稍早于越王台、越王殿及绍兴建城,因为绍兴建城是雪恥复国后的事。</h3><div> 越王峥位于绍兴西部夏履镇和萧山所前镇的接壤处,海拔354米,俗称越王寨。越王峥是会稽山麓的一座小山,山峦叠嶂,林木苍翠,山顶有九条山垅伸向四周,故又有“九龙盘顶”之称。据说,此山曾是越王勾践栖兵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地。公元494年吴越之战,越大败后,越王看中此山雄险关隘,领五千残兵在此保存实力,经过十年休整练兵,使越兵强盛精锐无比,出山打败了吴国。至今,山上仍有越王栖兵时留下的饮马池,走马岗,伏兵路等古迹。越王峥因传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又因颇具龙腾脉象,被古人誉为“灵山乐地”,吸引了众多香客和游人,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div><div> 越王峥以勾践兵败亡国后卧薪尝胆,曾于山顶厉兵秣马而得名,史籍典章(如《越绝书》、乾隆《绍兴府志》、嘉庆《山阴县志》等)都有记载。</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  仓桥直街与府横街向西不足200米,就是有名的府山公园,其左侧坐北朝南的是曾为越国王府的越王殿与越王台,越王台三字由沙孟海题。</h3><div> 府山公园因过去绍兴府设在其东而得名,府山为该街区的核心景区,是城市公园,也是游览胜地。府山在不作王宫之时,常为府治之地。府山是绍兴古城内的主要名山,因形状若卧龙,又名卧龙山;越国大夫文种死后葬于龙山之上,故又称文种山。府山之上,亭台楼阁、古砖残碑,琳琅满目。绍兴府山公园主要景点有越王殿与越王台、清白泉(宋宝元二年,范仲淹因遭贬黜,徙知越州,范去龙山时,发现山岩间有一废井,清理之后名为“清白泉”,非但取其颜色清澈,而且在当时贿赂成风的环境中以清白告诫自己)、文种墓、唐宋名人摩崖题刻(自唐代开始,陆续有人在此崖壁题刻。保存较为完整的题刻是“动静乐寿”四字,系明代绍兴太守汤绍恩所作)、飞翼楼、风雨亭(风雨亭在府山的西南角,秋瑾被捕后曾被关押于此)、革命烈士纪念碑等。</div> <h3>  公元前490年,越国卧薪尝胆战胜吴国雪耻复国后,越王勾践嘱大夫范蠡“立国树都”,按“坐西朝东为尊”的周制,依山水形势、据四达之地等条件,选中山阴(绍兴)作都城,即开始修建古城,也开始修建越王殿(王宫)与越王台。2500年后今天,绍兴城址稳定未变,格局依旧,历史文脉绵延一贯。</h3><div> 越王殿位于府山南部山坡的高处。殿依山而建,飞檐高墙,颇具气派,又富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越王殿几经兴衰,抗日战争时期又一次被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现有殿宇为1982年按原样重建。与越王殿对应的就是南面的越王台,其中间有大道连接,道旁古木参天,有名千年龙柏依然苍劲傲立(据传系宋高宗亲手所栽)。 </div><div> 图为越王殿内《卧薪尝胆》壁画,对称画有《雪恥复国》。</div><div> </div> <h3>  飞翼楼位于府山之巅,越大夫范蠡受命建,存"以压强吴"之意。后废。唐时其址即建有望海亭,历代曾易名为五桂、越望、镇越。屡圮屡建。1981年重建,仍名望海亭。1997年10月1日拆望海亭建飞翼楼,仿春秋时期之建筑风格,1998年1月10日竣工。</h3><div> 经过摩崖题刻处继续向上数十米,即可见飞翼楼,也即府山的最高点。建楼之本意是越军为观察吴国军事动静,如同现今的军事瞭望哨。楼高15丈,是绍兴城区内的最高点。楼周围树木葱茏,环境幽静,是古城最佳的登高观景处。塔内有木台阶逐可逐层登顶,每层皆有外环廊,游人可沿廊可观赏美景佳色。</div> <h3>  飞翼楼顶层外环廊中,自西向北再到东偏南全景扫描,古城中线偏北一方一一展现。</h3><div> 读者能找出文笔塔(王家塔)与大善塔吗?</div> <h3>  在飞翼楼顶层,从东向西南环顾,逆光下积云层层,鳞次栉比,越州胜景,一揽无余。 </h3><div> 读者能找出香炉峰、永和塔与大香林兜率天宫的影子或方位吗?</div> <h3>  古轩亭口相传始建于唐,屡建屡废,现存碑牌处历来是绍兴的闹市中心,正处贯通南北的大街和府治前的府横街的交接处,景点在绍兴市城内解放路轩亭口,1930年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建,碑址为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之地,碑呈纵长方体,通高7米,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边长3米,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 碑身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字样。碑四周设栏板加以保护。</h3><div>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div> <h3>  国庆期间,编者在城市广场西北、环山河北岸雁雨茶艺馆楼下,临河坎踏道中欲摄水岸一体景时,忽有乌逢船急划而过,只见船内二女子在优闲地下国际象棋,为留奇景,纳闷中急按快门,余光又扫见另一船中数人“长枪短炮”追拍,顿时明白了,噢……原来是微电影爱好者在摄取外景。</h3> <h3>  仓桥直街北起胜利路、城市广场西北角,南至鲁迅西路,景区由河道(环山河)、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2003年获"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h3><div> 绍兴有名的老街,都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青石板、白墻壁、黑瓦片、湿苔藓、乌篷船就是这里的标志。</div><div> 与街坊平行的环山河两侧,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其中有各式台门40多个,这些建筑基本上建于清末民国初期,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筑。</div><div> 仓桥直街目前是游客最乐意到访的景点之一。</div> <h3>  仓桥直街上的老字号震元堂,位于府横街与人民路之间,坐西朝东。它初创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历史之久乃绍兴诸店之魁,相传创始人杜景湘(慈溪杜家桥人),原在水澄桥摆药摊起家,"震元"二字出自《周易》系其向阴阳先生占卜而得。因经营有方,信誉卓然,遂得以创下震元堂坚实的基业。迄今震元堂已有250年的历史(即为上市公司震元药业前身),其历来营业鼎盛,久而不衰,被广大人民美誉为"店运昌隆三百载,誉满江南数一家",号称“百年震元,千年御医”。 震元堂在经营上的首要特色是货真价实,真不二价。旧社会大小药店无不挂上"朔望九扣,逐日九五"牌子,而震元堂却不折不扣缺一不卖,民间素以"金字招牌"相称。</h3> <h3>  远近闻名的石门槛与仓桥直街垂直,正西二十多米处为跨环山河的石门桥,温家宝总理仍到此处的居委会(社区)视察。</h3><div> 传越国战胜吴国后,越王命范蠡选址修建都城,定都后,大军从南部的会稽山移师绍兴城。并在府山现越王殿筑王宫与越王台,街坊由范蠡负责布局,府横街、府直街、井巷、石门槛为当时小绍兴城的核心。</div><div> </div> <h3>  青藤书屋: 徐渭(1521—1593年)山阴(今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老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等。青藤书屋为徐渭出生地和读书地。</h3><div> 徐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颇为难得。他的诗歌创作,注重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风格近李贺,问学盛唐,杂取南朝,出入宋元,对改变晚明诗风具有重要意义。</div><div> 徐渭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是公认的写意画宗师,影响及于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等。郑板桥对徐渭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哉!”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div> <h3>  青藤书屋位于绍兴老城前观巷西大乘弄。白围墙中一扇小门,里面便是小院,院中右侧一小片青竹,一口古井,井边二棵石榴树,墙角几株芭蕉,简朴自然。青藤书屋只有三间平屋,有一月洞门与院相通。月门上挂有徐渭手书匾额“天溪分源”。书屋前有一狭长天井,尽头花坛中种有一棵老根紫藤,曲杆虬枝,郁郁苍劲。 </h3><div> 书屋内徐渭的自潮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特别醒目。</div><div> 内间门口 “青藤书屋”竖匾系沙孟海书。</div> <h3>  作揖坊(为纪念而辑入)。</h3><div> 作揖坊南北走向,北起为人民西路,南至鲁迅西路,长约400米,石板路面,东侧临环山河,河二侧民居背河而筑,典型的水乡特色,道路两侧多系清末民初建筑。</div><div> 几乎未改变旧貌的古城只有绍兴和苏州。宋代绍兴府城共设5厢96坊,厢等同区,坊即街、胡同了。作揖坊临河,据考证古代在此建有造船厂,因此在南宋时称为船场坊。绍兴自古水路发达,加之北口坐落着城隍庙(已经损毁拆除),故作揖坊乃是古人迎送客人之处,久而久之这作揖之礼便成了路名。自元朝始,船场坊更名为作揖坊。</div> <h3>  凰仪桥位于鲁迅西路,东脚接仓桥直街,西坡连作揖坊,跨环山河。</h3><div> 据传当年绍兴的官员在“拜王桥”上参拜唐末吴越王钱镠时,仪仗队在此迎候,故得名“凰仪桥”。</div><div> 清嘉庆《山阴县志》中此桥记为王仪桥。 后又将王仪桥改成了凰仪桥。所以此桥应定为始建于嘉泰以前的古桥。 此桥拱高3.00米,桥拱跨径7.30米,桥面宽3.05米,桥长10.55米。桥拱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该桥东坡石阶15阶,西坡石阶12阶。凰仪桥即是取“凤凰来仪”之意。</div> <h3>  马臻,字叔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一说是会稽山阴人(今绍兴人)。章和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广陵(扬州)。马稜之子,过继给从兄马毅。东汉水利专家,是和帝时最后一位会稽太守。</h3><div> 马臻到任之初,即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非宋以后的鉴湖)。堤长127里, 湖周长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溉田,使山会平原9000 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马臻参与泗涌湖的施工,为保护富中大塘、庆湖等越国时的生产基地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因马臻创立镜湖之始,多淹冢宅及部分富田,引起富户的不满,为豪强所诬,遂致马臻于死地。</div><div> 马臻被害于永和六年(141年三月十三日),终年54岁。。</div><div> 后人思其功,将遗骸由洛阳迁回山阴,安葬于镜湖,并立庙纪念。</div><div> 马臻墓与马太守庙,建在偏门外鉴湖前街对岸的跨湖桥直街1号。</div>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传城西的风则江与城东的则水牌相当于现在的气象机构,有测风测水报警功能。风则江一刮大风,便告警官民预防风灾:则水牌水位一高,就令三江闸放水降低水位防水患。</h3><h3> 风则江廊桥建成于2003年5月。是绍兴环城河上规模最大的一座桥,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廊桥。桥身全长180米,宽33米,桥面绿化隔离双向四车道,桥两侧人行道设4.5米宽的木结构古典廊道。<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廊桥连接着绍兴目前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内外,四方学子、远来之朋,皆循桥而过,成为学校与社会主要通道。“风则”之意,为言行举止符合规范,蕴意高雅。廊桥上有对联曰:“文理自成风行水面,往来不息则在人心。”将风则江廊桥建造在大学路上,蕴涵了对文理学院学子的殷殷期望。</div> <h3>  鲁迅故里位于中兴路鲁迅路西。</h3><div>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div><div>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iv><div>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div>   三味书屋在鲁迅纪念馆斜对面的小河边,走过一座长石板小桥方能到达。<div>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div><div> 猜猜看:排队进入三味书屋者扭头观望什么?(谜底在最后推出)。</div> <h3>  清光绪甲午年,鲁迅堂叔周仲翔等在绍兴城内的都昌坊口开设一家小酒店。店主从易经"含弘广大,品物咸亨"句中,取"咸亨"两字为店名,寓意酒店生意兴隆,万事亨通。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风波》和《明天》等著名小说中,把咸亨酒店作为重要背景,使咸亨酒店名扬海内外。</h3><div> 咸亨酒店既是酒店更是景点,它与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土谷祠等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解读鲁迅的原典钥匙。</div> <h3>  鲁迅故居不到一里路处~新建路与咸欢河沿交叉口的塔子桥脚,有一间小小的土谷祠,也就是阿Q的栖身之所。提到阿Q两个字,“和尚摸得我摸还不得”与“吴妈,我要和你困觉”等经典语词,或许会蹦入了脑海,穿越时空在耳边响起。</h3><div> 惋惜啊!活跃舞台多年,将阿Q演活的严顺开老师已离世,每当看到阿Q,人们必然会联想到严老师的。</div><div> 土谷祠坐东朝西,与长庆寺隔新建路相对,除了大门,还有一道木栅门,涂成赭红色。门口上面有宽宽的翻檐,下面是不高的石门槛。进内一个很小的天井,两边有二条石凳,还有两条通向庙堂的窄窄的走廊。过了天井便是庙堂,供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泥像。平时挺冷清,每到土地生日(农历四月十四),便有人来烧香、拜佛,冬至则来点蜡烛,才比较热闹。</div> <h3><font color="#010101">  沈园是5A级景区,位于绍兴市春波弄,鲁迅故里稍为东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沈园系宋代著名园林,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又名"沈氏园",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景区</font>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钗头凤碑、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h3><h3> 陆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公元1192年重游沈园,又赋诗一首,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h3> <h3>  唐琬 ,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唐琬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大约在二十岁左右,与唐琬成婚。</h3><div> 婚后伉俪相得,感情很好。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后陆母认为唐琬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琬。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数年后,陆游去游览沈园,正巧遇到唐琬夫妇也在园中。唐琬征得丈夫赵士程同意,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陆游饮后,在沈园题写了那首《钗头凤》,写罢,搁笔而去。</div><div> 沈园一会后,唐琬悲恸不已。回家后,反复玩味陆游的词,便和了一首同样的曲牌的词,不久即怏怏而卒。陆游直至晚年,仍常常凭吊遗踪,追忆当年,不能忘怀旧情,为此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人们在感动于这些诗句时,也便记住了他与唐琬的故事。 </div>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能仁寺位于城区塔山西南麓的和畅堂,晋代名流许询,深入经藏,宿明佛法,恒从高僧支遁游,于晋成帝咸和六年,舍宅建寺,名祇园寺。唐会昌年间废。吴越国晚,观察使钱仪复建,号圆觉寺。宋咸平六年,从知州事兵部员外郎康戬说请,用承天节名,改赐承天寺。政和七年,又改为能仁寺。同年,因徽宗崇奉道教,诏建神霄玉清万寿宫,越以能仁改之。建炎中兴,命道观复为僧寺,能仁寺复。因城内另有能仁寺(小),故称此为大能仁寺,有僧寮达三十余间。元初寺毁,元至正年间重建。明嘉靖三十年后,因倭寇成患,官府卖诸寺助饷,寺又废。明大学士吕本以其地建别墅,名樛木园。崇祯十五年,由祁凤桂(字德公)以三千金购回,仍为大能仁寺,苦行头陀无量募资增建寺舍,并置寺田120亩,大能仁寺再兴。康熙三十年后,主持失人,寺又颓败。康熙四十五年,僧庆庵名德禧持缽募资立誓复兴,数年后修整重建,更显恢宏,邑人姚陶撰文“大能仁碑记”述庆庵功德。释傅洽撰有《送会天住绍兴能仁寺》诗云:许询故宅祇园寺,童稚嬉游不记年。楼阁参差霄汉上,山川迢递斗牛边。萦池昼引芙蕖水,负郭秋登䆉稏田。今日送君迷旧迹,他时回首定依然。</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03年邑人王子余(周恩来姑父)与众加弥,在该寺组织越郡公学,1930年寺东楼宅建警察训练所,1931年主持了尘,尚有寺舍三十余间,1939年有僧十数名,1945年又办农业研究所,并驻军。1953年寺屋扩建为绍兴茶厂,最后一名主持逸尘回北方原籍,寺废。</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仅存塔山西麓的伽蓝殿地标虚名。</div>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塔山,又名怪山、飞来山、宝林山、龟山。在南门内,是绍兴古城内三座小山之一,与府山、蕺山鼎足而立。越王勾践曾在此山上建"怪游台"以仰望天气,观察天怪,恐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它和旧有的巨人迹、锡杖痕、宝林寺、圣母阁、望云楼,均已成为历史陈迹。</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应天塔位于塔山之巅,原系宝林禅寺之七级浮屠,始建于东晋。《许询,晋高阳人,父旼,从晋元帝过江,迁会稽内史,居山阴。询幼读五经,颇好释典,熟读般若、涅槃。询善诗书,与孙绰,王羲之,谢安及高僧支遁等多交往。询隐居不仕,咸和六年舍山阴,永兴(今肖山)二宅为寺,山阴旧宅曰袛园寺(大能仁寺)。 许询还与沙门昙彦在宝林山巅(即塔山巅)造砖木二塔,塔未成,而询亡后人建成称应天塔,塔旁置一祠,曰玄度祠》。唐乾符元年重建并改名应天塔,宋代重建,明嘉靖前几经毁废再继修,1524年复建,万历年间修葺,十拱飞檐,建筑雄伟,佛像碑雕备极精致。1910年被香火烧成空心塔。今塔系1984年重修。&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塔山今为塔山公园,这几年为了让游客更好的在塔山上游玩,市政府在山中开辟了众多新景点等你来游玩。</div><div>  </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br></div> <h3>  秋瑾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和畅堂48号,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h3><div> 秋瑾故居原来是明代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部分。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秋瑾所居住的二进房屋有客堂、会客室、餐厅、卧室,秋瑾曾在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议起义事宜。卧室的后墙为夹墙,在夹墙的密室内,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经多次修缮,在第三、四进设立有秋瑾史迹陈列室。</div> <h3>  塔山东南,是有名的投醪河。照片在投醪河路北的稽山中学(绍兴二中)南侧拍摄。当年的名泽,现只存连溪水也不如的小小河。</h3><div>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终于等来了报仇雪耻的机会。勾践乘吴王在黄池召开诸侯大会,国内军力空虚之际,亲自带兵讨伐吴国,并最终消灭了吴国。</div><div> 出征那天,父老乡亲给军中送上几坛酒,为了激发士气,勾践把百姓赠送的美酒倒入一条小河之中,并号令全体将士一起迎流共饮,以酒激励将士,终于士气振奋,信心百倍,打败了吴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称之为“箪醪劳师”,也称“投醪劳师”。“醪”在当时是一种带糟的浊酒,即后来的米酒,也就是绍兴黄酒的前身。对此,《吕氏春秋·顺民》篇上有“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之记载。《水经注·渐江水》中载:“《吕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嘉泰会稽志》云:“师行之日,有献壶浆,跑受之,覆流水上,士卒承流而饮之。人百其勇,一战而有吴国也。”</div><div><br></div> <h3>  稽山公园系绍兴改建护城河时新建,位于绍兴环城南路稽山桥西侧的环城河畔。公园依水傍路,景物错落有致,是座全开式的公园。绍兴的传统文化气息,给予设计者独特的灵感,使公园独具灵气。公园滨水而建,将鲁迅笔下的绍兴古镇的风貌在这里重现,各种民居和桥的运用使内容丰富多采。特别一提的是,晚上可以在稽山公园那里坐游船夜游环城河。</h3><div> 园内桥桥相对,舟楫穿行,共有桥梁17座,形态各异,逶迤近水者,状若游龙,凌空跨越时,形同彩虹,洞含桥影,远近相映成趣,栏连近邻,高低毗接相亲,游人可一睹水乡、桥乡老绍兴微缩的特殊风采。</div><div><br></div> <h3>  2016年12月27日,应唐姓老同学盛情邀约(见绌作:状元酒楼,冬日意暖),十数位大学同学在稽山公园状元酒楼小聚。编者抵达时,见酒楼外夕阳西下、小桥流水、拱桥廊沿,实在太美啦!忙按下快门,记下这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瞬间。</h3><div> 有酒趣的朋友,不妨约上数名知己,前往观赏小憇、品茗雅谈、喝酒吟咏呵!</div> <h3>  大禹陵位于绍兴稽山门外,距城3公里。大禹陵本身是个庞大的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作为中国第一王朝的创建者,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h3><div> 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百姓历尽艰辛,终于治平了洪水之患。后来,“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禹陵为大禹之葬地,以山为陵。明洪武年间,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36座王陵之一。明嘉靖考定墓址,由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碑,并书刻“大禹陵”三字于其上,覆以亭。禹陵右侧有一个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俗称鼓乐亭,传为祀禹奏乐之所。亭旁有近年新建的“碑廊”,内立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命丞相李斯撰写的《会稽刻石》等珍贵碑碣多通。</div><div> 正殿殿宇气势雄伟,斗拱密集,画栋朱梁,正中央大禹塑像高5.85米,执圭而立,神态端庄。两侧楹柱有“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巨联,系沙孟海据康熙所撰原联重写。殿脊间有康熙手书的“地平天成”四个遒劲大字。 </div> <h3>  香炉峰,与大禹陵系会稽山诸峰之一,相传山上有"金简玉字之书",夏禹发之,得"知山河体势",终于治平洪水。香炉峰高 354 米,峰顶数十米见方,形似香炉,峰由此而得名,这是一处佛教寺院与风景名胜兼有的游览胜地。</h3><div> 香炉峰四周景色十分壮观,山脊有半月岩、一片石、云门石、飞来石等厅峰异石。东侧有大老鼠塔,顶上有巨石。据古籍记载,峰下有罗汉潭,峰旁有千丈坑。香炉峰旧有庵,倚岩而筑,名南天竺,现已重建,并在山上新建了三圣殿和观音宝殿。山脊线石壁上,有近现代题刻七处,摩崖中字数最多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div><div> 相传宋代即于此供奉观音像,时称南天竺。香炉峰现规模最大的建筑当数炉峰禅寺,是1990年华侨出资,于峰巅建筑而成。占地15.3万平方米,包括观音宝殿、配殿、僧寮及客堂等。</div> <h3>  东浦素有“水乡,酒乡,桥乡”之称,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 绍兴生产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吕氏春秋》记载,越王之栖于会稽,以酒投江,命军士饮其流而战气百倍。北宋朱肱《北山酒经》则 说“东浦产最良酒”,东浦在绍兴西北。清康熙年间的《会稽县志》云:“越酒行天下。”清代后期人梁章距在《浪迹三谈》卷之五中称“品天下酒者,自宜以绍兴酒为第一”,可见绍兴酒不仅生产历史长,而且出名也很早。从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金奖以来,先后六次获得国际金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和奖杯,1953年第一届中国评酒会上被评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h3><div> 黄酒大师王阿牛(编者同学的老爸,先后担任过会稽山,古越龙山等绍兴酒企业的领导。如今,93岁的王老生活能自理,仍活跃在黄酒发扬广大的事业中)就是从东浦学艺成名黄酒界。</div> <h3>  辛亥革命先驱徐锡麟故居在绍兴东浦镇。</h3><div> 东浦镇西接中国轻纺城,东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北连国家级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浦是人文荟萃的全国历史名镇,从贺知章,陆游,到徐锡麟,这里人才辈出,曾谱写了绍兴乃至中国古今的诸多辉煌。走进古街,小桥流水,石板步道,台门深巷,三里长街,古貌依然。</div><div> 东浦原为杭州湾边的滩涂, 东汉永和九年(140 年)会稽太守马臻围筑鉴湖后这里始成陆地。东浦老街头朝东,尾朝西,它形成于南宋,繁华于清代,早在元代,老街逢六设猪市。沿河南北店铺林立。在250余家店(铺)中酒楼就有45家。酒旗招展,酒客满座,觥筹交错,佳酿飘香。</div><div>  清人李慈铭曾写道:“夜市趋东浦,红灯酒户新。隔村闻犬吠,知有醉归人。”诗歌逼真地写出了东浦酒店夜市盛况。</div> <h3>  去年12月,编者与几位同学到访东浦,冬日暖阳中,见到几个男孩玩耍的背墻上,“久安洋龙局”标志醒目,已为古董级的消防机构设在河道交叉的河埠头,连同其建筑格局,多少印证了古镇的规模及与时俱进的风尚。</h3> <h3>  柯岩是以古越文化为内涵,融古采石遗景,水乡文化,山林生态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百多年历史,至清代,已有云骨,石佛等著名“八景”。经近期开发,景色,景观及景区面积比过去更上一层楼。</h3><div> 图为云骨,它从平地上直插云霄,下窄上宽,形体刚折,一柱擎天,可称奇观。其高30余米,底围仅4米,耸立如锥,顶端古柏苍翠,虬枝横斜,据考证树龄已逾千载。</div> <h3>  柯岩石佛,是位于石窟中,高20.8米的弥勒像,佛相宽颊广额,仪态端庄,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最奇特的是大佛两耳相通,可容一人自如往来,为了让凡人的祈祷,能句句进入佛耳,石佛的开凿者匠心独具,运用浪漫的手法将佛耳缕空,使其两耳得以贯通。据测,这石佛耳洞之高竟达1.2米,耳洞中可允一小孩直立通过(曾有玩童在大人帮助下,爬上去证实过)。</h3><div> 柯岩石佛在开凿手法上,与众多的名山石佛还有一处不同。开凿石佛大都采用浮雕法,而柯岩造佛,所采用的是罕见的悬雕法,即佛像背部凿空,独立于岩,只有底部仍与岩体相连。</div><div> 注:拍石佛早上较佳,佛迎南偏东。</div><div> 摄云骨则下午为好,上端文字朝西。</div> <h3>  香林化雨景区位于柯岩西南,以“香”为特色,有桂花飘香、烟火熏香、花果蕴香、民居古香,堪称四绝。因香而生的山村幽谷,寂静而清新的山峦林地,香林景区正象一部神秘的诗书,等待您细细解读。</h3> <h3>  龙华寺位于的会稽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也是中国弥勒信仰的发祥地。在这里,晋代高僧支遁翻译了大量的弥勒经典,撰写了著名的《弥勒赞》;诞生了中国第一尊弥勒造像,建造了中国最早的龙华寺—会稽山龙华寺,唐时获朝廷赐匾为皇家寺院;是古唐诗之路的源头,四百七十多位唐代诗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赞美会稽山的美丽诗篇。</h3><div>  龙华寺景区由原东晋高僧支遁创建的弥勒庵和宝林峰组成,位于绍兴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峰顶;南毗书法圣地兰亭,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遥相呼应,西临杭州市区。</div><div> 龙华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将两个山头南北贯通,建筑风格融合了皇家寺院的大气恢宏和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红墙、金瓦组成的礼佛殿堂群与富有江南民居风格的白墙、木柱、黛瓦组成的人居楼阁群相映成趣,移步换景,美轮美奂,彰显了二十一世纪皇家寺院的建筑典范。</div> <h3>  兜率天宫的弥勒佛像,与普通寺庙笑口大开,挺着大肚的外形完全不同,若非向虔诚的信众请教,编者还真不知道该尊称何佛?</h3><div> </div> <h3>  虽未开放,香客、游人早已纷至沓来,观赏留影,瞻仰膜拜。</h3> <h3>  绍兴东湖在城区东郊,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也是绍兴的著名胜迹,号称“天下第一盆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东,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称为著名园林。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称为罕见的“湖中之奇”。日本旅游机构交通公社,曾在同时游历过杭州西湖与绍兴东湖的日本游客中作过问卷调查,对东湖的印象超过西湖,可见对东湖的赞誉并非绍兴人的自我感觉。</h3><div>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为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与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div> <h3> 去东湖要看"一堤","二桥","三洞","四亭"。一堤就是那条长长的白玉堤,二桥是秦桥和霞川桥,三洞是仙桃洞,喇叭洞和陶公洞,四亭就是寒碧亭,香积亭,饮渌亭和听湫亭。"一堤","二桥","四亭"都能走过去看,只有"三洞"必须得坐乌篷船进入。</h3><div> 最好坐乌篷船进去,走白玉堤走回来。 </div> <h3>  乌篷船,水上的士,是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乘坐乌篷船是湖中游览的特色,初次到东湖的人可以去体会一下绍兴的独特风味。</h3> <h3>  吼山位于东湖风景区东约八公里处,原名"犬亭山",又名"狗山",后取当地方言谐音,改为"吼山"。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历史悠久。自汉以来凿山采石,经过千百年的石砍斧削和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山奇、石怪、洞幽、水深的奇特自然景观,是绍兴石文化的杰出代表。</h3><div> 吼山风景区由吼山园内、山水园区、水乐园区、花果园区、瞻仰园区五部分组成,48个景点,以石景见长。吼山桃花节是绍兴县皋埠镇吼山每年桃花盛开时节,今天举行"吼山第十九届桃花节",让游客感受"踏青赏桃花,登山观奇石"的乐趣。"棋盘石"为吼山石景之精华,"云石"为越中12胜景之一。 </div> <h3>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历史上,兰亭原址几经变迁,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h3><div> 历史记载,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名流应王羲之的邀请,亮相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在兰亭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著名的《兰亭集序》。 </div><div> 兰亭也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发源地,自兰亭后,中国兴起造园之风。有诗"山阴座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传说王羲之是沉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 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这件书法珍品到唐太宗手里,他爱不释手,竟命人用来殉葬。从此后世便看不到 《兰亭集序》的真迹了。</div> <h3>  在兰亭,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 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并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h3><div> 图中 兰亭牌旁边的鹅池里的大白鹅正在欢畅戏水(华为MATE9手机拍摄,动感真不错!)。</div> <h3>  流觞曲水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流觞曲水,亦称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觞,是旧时上巳节(三月三)的一种饮宴风俗,其大致方式是众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将特制的酒杯(多是质地很轻的漆器)置于上游,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酒杯漂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文人则将此俗发展成名士雅集--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还得赋诗一首,其乐趣略同今人的"击鼓传花"或"丢手绢"。魏晋时,文人雅士喜袭古风之尚,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淡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还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使之不同凡响。</h3><div> 据记载,类似上巳曲水之类的"雅事",其余韵一直蔓延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而"禊赏亭"、"流杯亭"之类的景致,迄今还可在北京故宫、绍兴兰亭等处可见,不过均为在石基上凿成迂回曲折之沟槽的微型景观,无复王羲之笔下"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那种大自然的情趣了。</div> <h3>  二湖公园占地7.3平方公里,在迪荡新区正北方向,由临靠群贤路越王路口东南的洋泾浜湖和稍东南洋江路南的湖则坂湖二个自然湖泊组成。目前洋径浜湖景观工程施工已近半,这里今后会是一个百花迎宾岛,作为两湖广场的主入口,向东南展伸,共有5个各具特色的精品岛屿供市民们游玩、休闲,未来将会有一座集旅游、观光、休憩于一体的优美‘两湖’休闲主题大公园。</h3><div> 作为绍兴中心城市“六湖”之一的袍江“两湖”与迪荡湖、镜湖、瓜渚湖、大小坂湖,将会以各自的定位融入绍兴人民的城市生活中。</div><div> 图为拟建的洋径湖主题公园中“火炬塔”在逆光下与太阳混成一体的趣景。</div> <h3>  洋径湖畔有一座红色圆形旋条形装饰梁建修的桥,木板桥面,别具一格,游人驻足、留影,那是必须的。</h3><h3> 注: 洋泾浜湖建设似已过半,稍东南隔洋江路的湖则坂湖仍待开发。</h3> <h3>  建设中的二湖公园地处越城、柯桥、上虞、袍江新区中枢,位置优越。</h3><h3> 目前二湖还少有人影,除了绍兴电视台的蹲守者(已有二湖开发和初具规模的信息播出)与附近的健身者外,偶有踏鲜者步入镜内。不过,你若有兴致探访,就会发觉,至迪荡不足五公里,离中兴路仅三千余米,北临群贤路,二湖南北夹洋江路成双又合一,地铁2号线将从与洋江路平行穿越二湖、东西各设一站,尤其是那宽敞的路面,环湖公园旁边特多的停车位,交通便捷,很具人性,特有吸引力。</h3><div> 当你离开城区喧嚣,漫步设计者巧思布局后的广袤水乡,去欣赏湖景、拥抱自然、还我自在,有多遐逸呵!……朋友,相信你也会有留连忘返的感受的!</div> <h3>  绍兴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处于绍兴大城市"绿心"核心部分,是淡水湖泊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公园东起解放北路西侧河流及梅山公园,西至张家潭等河流,南临鸭沙滩、荸荠泾,北依犭央犭茶湖环湖路,总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h3><div> 8月28日早晨六时许,编者随晨练者抵达公园,非双休日,景区内人数不多,显得特别雅静。只见朝阳已毫不吝啬地将它的光芒射向河面,微风乍起,细浪跳跃,搅起碎金无数; 白鹭在河空与芦苇间飞旋,空气异常新鲜;七彩斑斓的阳光透入环山步道,林荫间充满了奇妙的光彩,宁静而舒畅。这氛围,让一个执坳在股市中的老玩童,真的舍不得离开。</div> <h3>  绍兴十里荷塘景区,与镜湖湿地公园隔解放路东西相邻,在解放北路绍兴奥林匹克中心北面。每当夏季,荷花盛开,引来成群的市民与外地游客(下高速南行10多分钟车程)前往观赏,摄影爱好者也纷至沓来拍摄美景。</h3><div> 荷塘景色美、环境雅、交通便(非节假日,自驾车可进入环湖堤塘,直击荷池)。因荷花品种多、花期特别长,已渐成赏荷休闲一大胜景。</div><div> 抵达荷塘,池中隐现的木质步道,迂回曲折;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荷塘按自然小泊分成若干片,互有石板路、石桥、石坎连通;已有“十里荷塘”、“十里锦香”、“小莲庄茶艺”、“杭越海鲜”及“小莲庄”等餐馆或休闲场所营业。邀三两知己,至临湖雅阁,既可赏荷留影、品茗细语;亦便赋诗歌咏,畅饮尽兴。</div><div>  漫步堤塘,只见处处荷花、荷花处处,荷花连天,荷叶铺地,其间偶露步道、长廊中的帅哥美女,竟一晃又失;虽相近,耳间本地音、外地声连绵不绝,却不知老者还是少壮;唯有亭台楼阁,在不远处闪现……近处,荷花触手可及,含苞的、初放的、盛开的、也可见蜂采菡萏、蜓婷苞尖……观远,荷云田田,层层密密,浩浩渺渺,红花绿叶,绿叶白花,目不暇接。那场景,逼人眼目,不论你摄技如何,都会情还自禁拿出“长枪短炮”,留下这难忘美景。</div> <h3>  见过这幅画面,前页描述不为过吧?!</h3><div>  </div><div><br></div><div> 谜底揭晓:鲁迅故里三味书屋前排队者扭头观望的是,小桥下刚好有乌蓬船载客驶过。</div><div><br></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