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

安泰农夫

<h3>今日出行的目的地是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早上7点40分许,依旧一人一"驴"跨富阳大桥,穿隧道抵溪北洋,过高岩,溪潭、湖头、兰田、王里、磻溪、上洋、白照、长林,一路风和日丽,山重水复,柿红橙绿,蔗青稻黄,好不愜意。</h3> <h3>  8点50分抵芹洋,稍作休息继续前行。过芹洋不久,虽依旧顺山谷而行,但路较先前变陡。</h3> <h3>  9点10分许,过华岩,抵茶洋。至此,溪谷穷尽,路左拐折向山上盘行。</h3> <h3>  原以为杉洋位于茶洋村后山上,不曾想它竟在山的背后。差不多盘山上行4公里,再盘山下行4公里。下行半道有一拱桥,桥下有一山涧,涧中岩石错落,水流淙淙有声。桥左有路通山涧上流,不远处有一吊桥,有数名小儿在此野炊嬉戏。</h3> <h3>  9时50分许,抵杉洋。杉洋坐落在一山墺中,是个大村庄,村中多为多层新洋房。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数座石拱桥横跨溪上交通左右。</h3> <h3>到杉洋,其实是奔三样东西去的。一是林公祖殿,二是思源坊,三是古民居。林公祖殿(林公宫)位于村头水尾,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背倚巍巍青山,山上翠竹修茂,苍松挺拔。面前一溪环绕,流水潺潺,环境清幽,风光怡人。<br></h3><div><br></div><div><br></div> <h3>  林公宫按传统的中轴对称风格建有一殿二楼三阁,可谓设计精巧,在有限的空间内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安排得当,热闹而不拥挤。建筑做工精妙,造型典雅,具有传统宫殿特色。其中雕梁画栋,融木雕、石刻、泥塑、书画于一体,颇有欣赏、研究价值。</h3> <h3>  林公名亘,生于宋宁宗庆元3年(1198年),生于福安溪潭芹洋溪墘头,父林珠为猎户,善狩猎,通医草。母徐氏娶自溪潭吉坑。林公五岁能言,是年丧母,十二岁丧父,后辗转到杉洋村,被詹氏收养。从此便在詹家茁壮成长,且精承父道,孔武有力,神勇无比。</h3><h3>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十月间,杉洋展旗山一带老虎结群作害,以至于村民荒废耕作,闭门不敢出。于是,林公率领村人勇除虎害,《林公神话》中一段精彩记述:“近午时分,风声作,群虎起,村人骇而夭之,唯亘公神骨铮铮,镇静自若。人虎峙视眈眈,虎性起,扑将来,似山倒;亘公臂落拳出如流星,似岩倾;人往虎迎,惊天动地,腥风血雨。亘公凭神威,连毙三虎于地。”虎患由此而绝。</h3><h3> </h3> <h3>  《林公神话》中还记载着林公扶危济世的二件大事。一是发明大排铳。“淳佑元年,兽害纷起,孽害众生,野猪为害最烈,民往驱之,反受其害。亘公审时度势,发明大排铳,轰震驱之,兽闻响声,逃之夭夭。人畜安泰,农业兴旺。”二是治瘟疫。“淳佑七年,福宁各邑瘟疫横生,人人相染而殂,遍地哀鸿。亘精通医药之理,积善好施,设坛驱疫,指草为药,无不立效,普救众生,尊为神医。”</h3><div> </div> <h3>  相传林公晚年,村中牲畜连连无故丢失。一日林公赶猪过白马王塔,眨眼不见不见踪迹。林公仔细观察,知道是塔中白马王作怪。白马王实是汉闽越王郢的三子白马三郎,因不慎连人带马落水中溺亡成了神灵。于是,林公与白马王斗法,双方苦战一天后不分胜负,决定第二天再战。</h3><div> 当夜,林公托梦给村民:次日辰时村外空有中黑白两鸦相斗,应齐喊“黑赢白输”助威。村民梦醒都聚说梦,竟然所梦一致,都觉得奇异。第二天辰时一过,果然天昏地暗,两只黑白神鸦空中相斗,十分惨烈。此时,一屏南程姓行商挑着锣路过,当地坎下村周姓村民挑着“硋(陶器)”路过,两人敲锣打硋,村民齐呼“黑赢白输”,连路边杨树柳树也齐声呐喊助威。终于白鸦落败逃遁。原来,红鸦和白鸦分别是林公与白马三郎所变。</div><div> 此战后,林公自知年高用神过度大限已至,便告示村民,地上有一米筛,我坠地后血溅米筛里只护本境本村,若血溅筛外则能护佑十里八乡。言罢黑鸦坠地,血溅四处,村人便知林公已得道成神,保佑四方,便葬于白马王塔内加以祀奉。</div><div>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当朝刑部尚书林聪(今蕉城七都人氏)赴杉洋详细考证了林亘得道的事迹,于当年表奏朝廷。第二年二月,明宪宗敕封林公为“杉洋感应林公忠平侯王”。</div><div><br></div> <h3>  《林公神话·拾遗篇》记载着林公助阵郑成功大军光复台湾的故事,很神奇。</h3><div> 相传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军跨海收复台湾,船只抵达台湾鹿门海面,准备在禾僚港登陆,因台南近海海塘泥泞积深,航道阻塞,战船无法靠岸,军情十分火急。此时,军中一战士(杉洋詹氏后裔)见势不妙,朝天长跪,呼唤林公助阵。此刻,林公正观战云头,忽听有人呼唤救助,有感郑军的英雄气概,便握指行云,呼风唤雨,倾刻间水涨船高,战船顺风抵达鹿门港,军士大振斗志,杀向赤嵌城,荷兰军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林公信仰流行甚广,闽东各地几乎村村有林公宫,或在神宫中主祀林公。每年正月村村"请林公",祈求林公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可以说闽东大地人人都有林公情结,此次翻山越岭,长途奔驰,就是在这种情感驱使下进行的。</h3> <h3>  在林公宫流连了一个多小时,问宫中写疏文老先生,杉洋离玛坑8公里,玛坑到方广寺十多公里,遂萌生一鼓作气一览方广寺的思想。11时55分填饱肚皮出杉洋向玛坑进发。杉洋都是个好地方,一出村口,一簇树林就将偌大一个村庄遮得严严实实,隐成世外桃源。</h3> <h3>  出杉洋一路下行,直到长峰村右拐进山。路小,七拐八弯,盘山向上。一路骑骑走走,下午一点五分抵玛坑桥头。在桥头饭店外洗一把脸,降一降暑气,顺便打探去方广寺路径。</h3> <h3>  都说"路在嘴边",今天我才知道路也砸在嘴边。一中年男人手指桥的那一头,说顺着这条路就可到方广。我问有岔路吗?他说到山头有路牌标识。</h3> <h3>  桥那边是一条新建的二级路,宽敞平坦。一路观赏着远山近景,悠哉游哉着寻找上山的路口。可公路总呈下行趋势,且好几公里过去了,不见什么提示路标,直茶梁大桥处,有一入山岔路,下车查网络,却无明确路径。在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深山里,真有无助之感。</h3> <h3>  林公保佑,正当手足无措之时,远处走来一人。一问方知,上方广寺的路就在玛坑大桥的那一头,现在从岔路入山绕回山顶,将要走七八公路,但只回到玛坑村上方,从那里到方广寺仍有十几公路。此时,已过十三点三十分,无奈之感更甚。</h3> <h3>  硬着头皮从岔路入山,九拐十八弯,大汗出如浆。十四时三十分许,绕行一大圈,返回周玛线,上方广寺征途由此正式开始。</h3><h3> 由于周玛线拓宽,路面多石子,只得少骑多走。至山顶有岔路,路旁有长亭,亭中有人学长号,呜呜啦啦响彻山野。亭中可观景,高岭低峦,苍苍茫茫,尽收眼底。</h3> <h3>  从岔路口起,过灵风山,至首章村十多公里,多下行及平缓路,十分愜意。首章至方广寺五公里,一路上行,较艰辛。</h3> <h3>  十六时四十五分抵方广寺周宁入口,见“入三摩地”门坊,如释重负。</h3> <h3><font color="#010101">方广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因供奉“方广佛”而得名,至今有近700年历史。寺院现有6座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呈三进式对称格局。天王殿上悬挂明成化年间(公元1463—1487年)刑部尚书林聪(宁德七都人,咸村梅山人的女婿)题写的“慈云广庇”匾额。大雄宝殿为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保留古代建筑风格。1983年,方广寺被周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获中共宁德地委批准对外开放。</font></h3> <h3>  方广寺有独特的更衣佛节。寺院开山祖师平麓活佛于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4月23日出生在今宁德洪口乡溪里村,七岁时进入咸村川中村凤山寺(清朝初期已毁),拜云衲法师为师。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平麓法师来到现在方广寺所在地修建佛龛,建立道场,刻苦修行,方广寺建成后,当任第一任住持,至正元年(1341年)正月初一戒行圆满而坐化,享年74岁,圆寂前曾嘱咐徒众为其“十年一更衣”,因其肉身不腐世称“活佛”。刑部尚书林聪知道此事后表奏朝庭,明成化八年宪宗皇帝朱见深敕封平麓法师为“大圣平麓祖师活佛菩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宁德县志》记载:“肉身自如,座下鞋一双并衣,十年一更。”明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初八,因殿宇失火,保存287年的活佛肉身焚毁,僧众特制木质佛像,将骨灰藏于佛像之中,供人瞻奉。由此,就近各村檀越集体筹办更衣节,十年一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改为一年一次。</h3><div><br></div> <h3>这里群山屏立,古木参天,地点隐蔽,1932年,安德县游击队在方广寺建立活动据点,1935年(民国22年)2月,中共周墩凤山区委在方广寺成立,民国23至26年间(1936至1939年),闽东红军独立师和地方游击队经常过往驻扎在方广寺,叶飞、曾志、叶秀藩、阮英平、范式人等领导人均在此指挥革命活动。有一次叶飞同志在方广寺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时,因国民党兵突击包围,无法脱身。危急时刻,住持云灯法师急中生智,将袈裟披在叶飞身上伪装成寺僧掩护他安全脱险。应该说方广寺在闽东革命史上写下瑰丽的篇章。1985年10月,周宁县委、县政府在方广寺竖立“周宁县重要革命纪念地”石碑。</h3> <h3>  祈雨是解放前抗旱保苗的一大盛事。据传,平麓祖师与八蒲龙井的花鼓龙王交谊甚好。因此,要求花鼓龙王行雨,须先得到平麓祖师支持。清乾隆四十六年《宁德县志》称:“岁旱祈雨辄应。”祈雨前,先须选择吉日,全村斋戒三天,设供备疏,把疏文藏入腊封的银瓶之内,通过请圣、问杯,获准之后,率队举旗持铳,抬香炉到方广寺“龙小门”设供,再到八蒲龙井放瓶取水。</h3><div><br></div><div><br></div> <h3>  求梦,又是方广寺的一项传统的活动。四方善信因事有所求或疑难未诀,即向活佛请求梦示。求梦者到寺时,首先要备办香、烛、纸箔及供品,并把所求之事写入疏文,于晚课后,焚香、点烛、上供,由主持僧导引,跪在活佛座前通报疏文,焚化纸箔,然后上床就寝等候活佛梦示。《周墩区志》称:“远近到寺祈梦屡著灵异。”</h3><div> 据新纂的《方广寺志》载:民国初,周宁进登村张某向活佛求嗣,当晚梦:“草堆里摆着两个石蛋(圆形卵石)当即捡起,随后再拨开草堆又发现一个石蛋,也一起捡回。”后来生了三个男孩。其中小的一个夭,剩下两个,长名“佛蛋”,次名“梦应”。此后全家乐于公益事业,深得乡人好评,家境亦渐宽裕。上实际60年代,梦应曾独资在进登通萌源的古道上建一座路亭,俗称“梦应亭”。1981年改为永久性石拱结构,更名“秋水亭”。</div> <h3>  十六时十分,从福安山门下山,经赤路、湖洋、界竹、宝岭、秋岭等村,十七时三十分许抵康厝。</h3> <h3>  乘着暮色,沿小浦路一路狂奔,过双峰大桥,经双峰、城山,抵溪北洋,穿隧道,过富阳桥,十九时整到家。</h3><div> 全天耗时11个钟头,行程120公里(其中三分之一为上行山路),一日之内瞻仰了心仪已久的两大圣地。</div> <h3>(文字有参考网络文章,在此对原作者表示谢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