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70年4月23日,上海市南洋中学69届毕业生赴大别山金寨插队落户,时隔47年,于2017年10月10日集体返乡。</h3> <h3>习主席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题词的金寨县,是我们青春岁月留駐之地,是我们永远难忘之地。</h3> <h3>如果说,世上真有那么个地方让我们魂牵梦萦,那么这个地方一定是大别山,是金寨,是习主席题词的地方,没有之一。</h3> <h3>因为,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给我们一生最值得回忆的,</h3> <h3>是我们的青春岁月。</h3> <h3>47年,仿佛只是转了个身,花月春风都退到了远处,我们征征站于窗前,忽然很想,很想给山里的父老乡亲打个电话,你们,还好吗?浓浓的思念何以电话可以倾述? 于是,我们踏上了返乡之途,只为我们留在那里的青春,留在那里的岁月,以及那山那水,那里的父老乡亲!</h3> <h3>我们聚集于上海火车站,沿着当年的路线,出发了。</h3> <h3>第一站 合肥火车站。</h3> <h3>相拥而泣。这是一个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日子,我们会悄悄握紧属于我们的友谊。</h3> <h3>迫不及待,上海合肥的插兄赶紧留个影。</h3> <h3>合肥的插友们盛情安排,让大家在刚下火车之刻,就品尝了合肥的美味佳肴。</h3> <h3>尘封的记忆在饭桌上就已经悄然打开。</h3> <h3>47年啊,近乎半个世纪 ! 大家都可安好?</h3> <h3>我们领略了合肥风光。今非昔比,祖国一日千里。</h3> <h3>包公祠可是合肥的标志景点啊。</h3> <h3><font color="#010101">老朋友会面的笑容不仅阳光灿烂,而且那么动情!</font></h3> <h3>包公祠前的合影也有着我们当年的老朋友,老领导呢。</h3> <h3>让我们激动不已的不仅仅是欢迎二字,还有故里,还有金寨.......</h3> <h3>县领导满腔热情与我们促膝交谈。</h3> <h3>我们说,我们回来了,话未完,却哽咽难鸣......</h3> <h3>我们从来就未忘记过,47年前,我们踏上的土地是一片红土,是用红军鲜血染成。当然,重返故里,第一件事就是去革命纪念碑缅怀我们的先烈。</h3> <h3>纪念碑依然高高耸立,它在我们心中! ! 刘伯承题词的燎原星火四个字依然让我们肃然起敬。</h3> <h3>都说这是红军的故乡,</h3> <h3>都说这是将军的摇篮,</h3> <h3>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永远怀念!</h3> <h3>无论是昔日的梅山水库,</h3> <h3>还是今日的光伏园,我们都知道,大山的热血和醇酒一直温暖着我们,直至每个夜晚。</h3> <h3>还有那被称为华东最后一片净土的天堂寨,</h3> <h3>也敞开大山的胸怀,将我们拥抱。</h3> <h3>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呢。</h3> <h3>体验一下落九天的梦幻。</h3> <h3>不是银河胜似银河!</h3> <h3>我们的摄影师抓拍了我们不少镜头,我们也抓拍他了一张。</h3> <h3>幽谷深潭,绝壁奇峰,</h3> <h3>我们共同闻着大山的气息,</h3> <h3>倾听大山的诉说。</h3> <h3>此刻,我们在大山脚下,才意识到,我们是多么渺小。</h3> <h3>人生情致,来自这份休闲。若是可以,把我们留在雨里,留在我们最美好的的时光里。</h3> <h3>细细看看,他们是七仙女吗?花甲之年,竟然有这时光,真是深嵌于生命里的宠恩。</h3> <h3>即使沉醉于一片绿色的山海之中,我们也没忘了,在神树前,面对佛耳,我们祈福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的亲人,安好,健康和幸福。</h3> <h3>我们,漫步于时光的堤岸,</h3> <h3>一种情怀,是岁月里独舞的清颜。</h3> <h3>生日庆贺之,焉不激动乎。凡我插队友,举杯共贺也。</h3> <h3>寿星说,这是她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我们共同的祝福,有着千年之前的温柔。</h3> <h3>我们来到了斑竹园。当年我们就是从这里进入我们的插队之地。</h3> <h3>这里是一个红色山镇,原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于1929年在此诞生。</h3> <h3>88年前,共产党人在大别山中心区打响了土地革命的第一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立夏节起义,也叫商南起义,鄂豫皖三大起义之一,为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h3> <h3>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加过立夏节起义的洪学智等40位革命者,成了共和国的将军。徐立清、漆远渥、肖显进、林彬、方升甫、王远芬、戚先初等七位开国将军和周维炯、漆德伟等500多名革命烈士记载史册,</h3> <h3>《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作者罗银卿、革命诗人詹谷堂均出生于此。《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唱响全中国,直至今日。</h3> <h3>那些斑驳的剪影,依次穿过呼啸的山峰,穿越重重的时光,直至刻骨铭心!</h3> <h3>其实大山的人并未随心所欲过着随遇而安的日子。他们懂的红叶是叶子滤干了自己的水分后奉献出那样的颜色。于是,当我们看到大山里这样的一幕,留给我们的当然是满满的敬佩和引以为己的自豪!</h3> <h3>李文海,就是其中之一。一位大山里走出的孩子,一位被央视多次采访报道的实业家,更是我们插友的好兄弟。</h3> <h3>他栽培的灵芝,高卧在我们的思绪里,</h3> <h3>他栽培的天麻,在最平淡的沙土里,也衣襟含香。</h3> <div><br></div><div>因为是大山的风将他吹起,飘往梦里的远方。</div> <h3>我们终于回到我们的公社,我们的大队,我们魂牵梦绕之地。</h3> <h3>我们的故里啊,我们把我们瞬间的青春给了你,你却予以我们毕生的斑斓!</h3> <h3>还是不能忘啊,我们的脚下,是刘邓大军进军之地。</h3> <h3>邓小平李先念视察工作之地。</h3> <h3>回来了,</h3> <h3>我们回来了</h3> <h3>拥抱,</h3> <h3>再拥抱!</h3> <h3>必须有充满泪水的眼睛。</h3> <h3>必须有远方召唤的灵魂,</h3> <h3>还记得吗?</h3> <h3>那些我们想念的,都在故土的记忆里。</h3> <h3>村头的银杏树,泥泞河上的小竹桥。</h3> <h3><br></h3><h3>椿米的石臼,山里的吊锅。</h3> <h3>当年挑稻把子的尖担和背柴火的柴马</h3> <h3>我们的老屋。</h3> <h3>当年的工分记录。</h3> <h3>是谁 ,又燃起了炊烟?</h3> <h3>当年唯一和外界联系的邮电所,是我们知青最爱之地</h3> <h3>祠堂依在。</h3> <h3>还有当年心仪的妹子吆。</h3> <h3>乡亲们的盛情招待,都会是记忆里的温暖,常驻心间。</h3> <h3>以后的年年岁岁,不经意间回眸,依然会有发自内心的微笑。</h3> <h3>我们怀念这片故土,</h3> <h3>我们思念这里的亲人。</h3> <h3>即使年过六旬,有你们为伴,仍是芳华!</h3> <h3>我们的故土不再破旧,</h3> <h3>新农村就在我们前进的路上。</h3> <h3>当我们的笑声,成为内心的一种声音,</h3> <h3>时光,就成了记忆里金灿灿的叶子,</h3> <h3>相遇,就成了记忆里银闪闪的风铃。</h3> <h3>那条通往山外的小路,踩响着我们整整一生的思念!</h3> <h3>再见了,我们的大山,再见了,我们的父老乡亲。此情未央,此意难忘。愿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