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儿子要给我过六十岁生日,我说一家人亲近大自然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全家人到凤凰公园赏落叶踏秋,甜甜蜜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秋日倚昵,显幸福人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春年华,追时间流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岁月静好,愿时光不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生命如歌,醉里相媚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生日快乐,赞花甲靓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祁丽萍赠<span style="font-size:15px;">( 银川市计算机中专同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父子有亲。儿子的爸爸要把从老爷子手上传过来的照相技术继续传给第三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蓦然回首六十载,如白驹过隙,恍若昨日。如一杯浓茶可细品细嚼,往日每每起心动念,以利他为原则,他人的喜乐就是我的满足;每每要出发了,以终为始的路途,眼光永远在前方,这是父母的品格注入到我的灵魂深处的表现。也如一杯白开水,淡淡滋润心田,过去就过去吧,生命就这样走过路过,没有遗憾,没有叹息。剩下的岁月,但愿轻轻的踏着夕阳的余辉,尽情舒展灵魂,悄悄的听听自己心灵的诉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翻阅一下曾经岁月的定格,也是满心欢喜,走过路过,一路只有感恩时光岁月,感恩我的父母、我的家族,感恩我们的祖国,感恩我们的党,感恩一路栽培我的组织,感恩曾相遇过的所有的人,事,物及喜怒哀乐。</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以下是我流淌过的岁月,感谢闪光留影!!</b></p> <h3>童年紧紧依偎在妈妈身边。图为妈妈带我和姐姐在海原县照相馆照合影</h3> <h3> 这是我最幸福的全家福,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及生命成长的一切,是这个家庭给了我正确的“三观教育”,给了我生涯途中克服一切困难的正能量和辨别路途方向的辨别力。只有在这个家庭里,才感觉到没有任何分别心的舒展舒坦的快乐,此生永远感恩我的娘根,伴我成长的姐弟。</h3> <p class="ql-block">姐妹俩</p> <h3>陈氏三姐妹</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青 🍀 涩 🍀 时 🍀 光🍀</b></p> <h3>懵懵懂懂的少年。最美少年,好怀念质朴的一张脸</h3> <h3>中学时代</h3> <h3> 在固原一中学习期间,我和同学成立了校外“五七学习小组”,我任组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家属院组织“向阳院”课外活动,为此,“五七学习小组”也名震宁夏山川,获得自治区奖励,为学校争了光,那时还体会不到荣誉感的价值,也就那时候增强了我参加社会活动兴趣。每每回忆,依然为我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演绎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感到自豪。那时也经历了糊里糊涂写批林批孔大字报的政治运动,彰显勇于担当的爱国之情。</h3><h3> 图为和张慧玲写大字报、五七小组成员到古城任河村学农实践、组织向阳院孩子活动合影。</h3> <h3>1974年初二四班毕业照</h3> <h3>2018年8月17日初中毕业44年与固原一中恩师董云峰,王笑婷,周莲芝相会</h3> <p class="ql-block">🌺🌺🌺🌺🌺🌺🌺🌺🌺🌺🌺🌺🌺🌺</p> <h3><font color="#167efb"><b>1983年正月初六,我当上了杨家的三媳妇。公婆在行署家属院平房住所门口举行婚礼典礼。招待客人酒席是自家人操刀。</b></font></h3> <h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磕磕碰碰过一生。</h3> <h3>固原小西湖</h3> <p class="ql-block">补办结婚证照</p> <h3><font color="#167efb"><b>那年清明,回到我的老家甘肃镇原县开边乡甄沟村岔门自然村,那是我生命到来的地方,是我父母落叶归根的故土,是我一生灵魂的栖息地。</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2018年正月初一,婆家全家福</b></font></h3> <h3>2018年2月16日正月初一</h3> <h3>2018年春节全家合影</h3> <h3>2019年中秋,和亲家一家合影</h3> <h3>2019年清明节带孩子回老家上坟,和舅家亲人合影。</h3> <h3>2019年4月20号至28日儿子儿媳带两位妈妈游海南</h3> <p class="ql-block"> 农历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三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出生于</span>甘肃镇原县开边乡甄沟大队岔门生产队陈家老庄子磨窑洞。2019年清明节我带孩儿们回老家,故地重游。图为在我出生老窑洞遗址前留影,我的生命从这里起航。</p> <p class="ql-block">💐💐💐💐💐💐💐💐💐💐💐💐💐💐</p> <h3>孙子2019年8月14日出生,和孙子壮壮在一起是快乐的。</h3> <h3>壮壮百天留影</h3> <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13日悦儿出生了,人生美满幸福阖家欢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7年10月,国家决定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吹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号角。这是一次特殊的大考,它汇集了从一九六六届到一九七七届十二届高中毕业生走进同一考场,全国考生达570万之多,录取仅27.8万,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竞争最激烈的考试,真可谓百里挑一!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走进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即“七七级”,也成为教育改革的第一代受益者。从此,“七七级”成了一个时代的专有名词。 1978年3月1</span>8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和56名同学,从四面八方来到宁夏大学政治系七七级报到,开启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很幸福的是,和正读中文系的大姐成为校友。校园多了一对亲姐妹。</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学校门,和大姐成为校友,师姐,少不了大姐的百般呵护。</p> <h3>大学姊妹花</h3> <h3>大学生的模样</h3> <h3>大学毕业证照。人生的转折时刻,褪去大学生的随意,包装走向社会大舞台的成稳,留下定格的那一刻。</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我的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是一名教育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1月,大学毕业了,很幸运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先后从南部山区到首府银川市,走了八个工作单位。1982年元月-1989年7月,任固原县第三中学副校长。 1989年8月-1997年8月,任固原县职业高中书记兼校长。 1997年-1998年,任银川市第十三中学副校长。 1998年至2002年6月任银川市计算机职业中专学校书记兼校长。 2002年6月至2005年2月任银川市第一职业中专书记兼校长。 2005年2月—2008年8月在银川晚报社任常务副社长兼经营管理委员会主任。 2008年9月-2010年,在唐徕回民中学任书记校长。 2010年2月4日_-----2012年12月,调任银川市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2012年底退休。党和组织给了我成长的平台,培养支持我开展工作,工作期间,又多次给了我奖励,1996年9月,受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表彰为“全区优秀中小学校长”2002年5月受国家教育部等部委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span> </p> <h3>无论换了多少岗位,无论岁月如何蹉跎,工作证件照始终如一是最庄重最重要的事。她定格了每一个阶段岁月的痕迹。</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1989年8月-1997年8月,任固原县职业高中书记兼校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执行政府决策,完成了固原县职业高中和固原县第三中学分离,固原县职业高中独立设置工作,并担任第一任校长。任职期间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和山区脱贫致富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把“要致富学技术,请到固原职中来”的办学思想宣传到全县各乡各村各家,让一批批农村孩子通过技能教育培训走上了致富之路,还积极实施就业教育和劳务输出相结合的办学途径,让一批批农村孩子走出家门,投入到大城市沿海经济建设之中,挣回了钱,摆脱了贫困。学校被自治区任命政府评为省部级重点职业高中,后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多次被区人民政府表彰为全区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本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表彰为“全区优秀中小学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任固原职中校长期间,我们面向扶贫事业,以短,平,快办学模式,为农村回乡青年开设:美容美发,服装制作,果树修剪,蘑菇种植,装饰设计,劳务输出培训等实用技术培训,让一批批回乡青年走出传统农耕,投入到第三产业经营,短短几年回乡青年开办的服装店,美容美发店遍布固原县城及各乡镇。还有一批批被送往北京及江浙,深圳等地工厂劳务输出。学校还开办校办厂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图为指导美发班教学。宁夏教育电视台拍摄了《山区女校长》对此做专题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学校发展离不开地区行署及县政府领导鼎力支持。学校立足山区脱贫,特色办学模式,名声鹊起,门庭若市,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被评价为山区职业教育一面旗帜,学校也和各县职业学校协作发展,互相结对帮扶。图为时任地区主要领导(书记芮存章,付书记何琮,付专员台为民,教委主任靳伟才,地区各县委政府领导,教育局领导,各县职中校长)到学校召开发展职业教育现场会后合影。当时有领导得知我是陈丕良的女儿,都说“将门出虎女”,我很自豪有好爸爸好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8月,固原行署教育局从固原地区六县选拔12名中学校长到浙江挂职培训,我被分配到浙江省绍兴市第三中学担任副校长。我的第一个教师节在绍兴三中度过的。图为到浙江后,我们一行校长聚会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7年8月——1998年7月银川市第十三中学任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妈妈年老多病,我想为国尽忠不能忘了为父母尽孝,在时任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张圣哲,银川市教育局长窦自喜两位领导的帮助下,1997年8月调入银川 任银川市第十三中学副校长(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来得及陪伴照顾父母,连一顿可口饭都没有做过)。到十三中后,主管职业教育高中部和初中部教学工作。带领一班人研究指导职高部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扩大了职高招生规模。和初中部教务处及毕业年级组一起冲刺毕业班中考,1998年初中部中考成绩位居银川市前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8年8月——2002年6月任银川市计算机中专书记兼校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8月执行市政府整合银川市第七中学和银川市十三中义务教育资源的决策,完成银川市计算机职业中专和银川市第十三中学分离并独立设置工作,担任独立设置后银川市计算机中专第一任书记兼校长(1998年至2002年6月)。独立设置后,抓住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机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此首先率领银川市计算机职业中专学校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并很快走在全区教育系统前列,教育厅在学校召开了全区教育工作现场会。创新办学模式,首次在宁夏全区提出创办综合高中模式,走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路子,给学生搭建了多元化成才道路(2024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启动评估职业学校转变为综合高中的工作)。狠抓教科研工作,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骨干教师的引导力。短短几年,办学成绩显著,很快了提升学校社会美誉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计算机中专校园拍照(校址在满城北街,现改建为金凤三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银川市计算机中专1998年9月---2002年9月整体概述》</b><span style="font-size:20px;">(校史馆用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廷德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前身是银川十三中学1988年创办的职业高中部,1993年开设“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1994年申办“计算机技术应用中专班”。1995年挂牌为银川市计算机职业学校”,1996年底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银川市计算机职业中专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此时的银川市职业教育受全国“大气候”影响,呈现出大滑坡趋势,各职校几乎都是在惨淡经营。银川十三中职业高中部当年仅招收59名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尽快扭转局面,走出困境,主管职业高中部的副校长的陈海兰同志亲自挂帅,带领教师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调研。经过分类整理、筛选分析、反复论证,形成共识与对策:一是抓宣传、抓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在专业设置上以“一讲三适应”为原则,即适应学校专业特色、适应银川市场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问题清,方向明,学校首先从内强素质人手,强化管理,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师进行全员计算机技术培训,为现代化教育打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关键时刻,1998年7月,为了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银川市政府批准,使原七中和十三中合并重组,将十三中的职高部迁并七中,建起了宁夏第一所集教学、实验、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银川市计算机职业中专学校”。陈海兰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陈海兰校长的带领下,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分析研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学校立即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机邮电通讯应用、微机营销与维修、计算机商业管理应用、计算机美术装璜应用、信息与网络程序、计算机形象设计应用”等7个专业。加之</span>独立设校,学校立即有了发展的转机,1998年秋季招收新生400余人,9个教学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开展社区服务,为下岗职工及待业青年开设美发美容技术培训、高级服装设计与制作等再就业技术短训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使学校更好地发展壮大,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陈海兰校长带领中层领导,通过群策群力,共谋学校发展大计,研究确立了“学校是一所以计算机及信息用“教学、科研、实验、推广”为骨干专业的,成教、普教、职教一体化,长短班结合的初级、中级、高级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同时确立了“文明,勤奋,求是,创新”的校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工作策略,以及“负重拼搏,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教书育人”的教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办学过程中,陈海兰校长十分重视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特别是创新办学模式,培育办学特色,做优做强优势专业,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坚持“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思路,开办综合高中班,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需要,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成才之路,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书”教学管理制度,1999年引人普通高中会考,2000年学校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微软和ATA授权为“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站”,为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了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当时的办学形式就有三种。即普通高中班:学制三年,参加普通高中会考,成绩合格者可同时取得通高中毕业证书和中专毕业证书。毕业时参加各类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职业中专班:学制三年,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主修自选的专业模块,毕业时可考入高职院校,或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推荐就业。电大大专班、宁大大专班:学制五年,取得大专毕业证。毕业生可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中专毕业证、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职业资格证书。三种证书齐备,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还和区内外数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使我校毕业生在升学中更具优势。综合高中的创办,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差异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综合高中成为一方沃土,让各类苗木在这里最大限度地汲取自己适宜的养分,成长为各种有用之材。自独立设校至2002年,不仅是就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各界输送了一大批素质精良、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的专业技能人才,升学教育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有王涛、付燕琴、宋士骏、赵玉国、徐晓莉、刘建萍、刘自刚、王媛媛、肖辉娟、马 军、任世德刘素巧 等10余位学生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本科。三年间,有近300名毕业生考入了各类高等院校,圆了他们的大学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突出以计算机技术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陈海兰校长通过个人集资、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两年内共筹资179万元,在全区率先接通校园网,配备了 PII 、 PIII 及 PI 型联想品牌计算机三百多台,实现了电视网、计算机网覆盖全校,改造和新建了三个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计算机维修室和一个多功能电工电子实验室,使电视网、计算机网覆盖全校所有教室、办公室。率先在全校大规模引人网上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电脑完成教学任务,形象、直观、好学、易懂、容量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为增强。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园网的建成和使用,使银川市计算机职业中专学校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区教育系统的前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旨在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主体,科研指导教研,教研推动教学的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越来越高,为银川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1500多名各类专业合格人才,并将优秀学生送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升造,较早地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接轨。通过三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办学理念与时代脉搏同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课程开设与科技发展同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校设备与硬件换代同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特点,教学质量高,办学成绩突出,很快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办学吸引力不断增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银川市计算机职业中专学校以其办学思路新、教学手段新、教学内容新、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而赢得社会好评。1998年至2001年,连年突破招生计划,在校生1235名,24个教学班。1998年2001年在普通高考、成人高考、高职升学考试、对口招生考试中,升学班有90.6%的学生升人高校继续深造,就业班的学生因持有中专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96%的学生一毕业就被用人单位录用,实现就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把职业技术教育做大做强,2002年4月,银川市计算机职业中专学校和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银川一职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教育资源再次整合。陈海兰校长又一次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新组建的银川一职的党支部书记兼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合校后,原计算机职业中专学校成为银川一职西校区。专业也发展为“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动漫制作、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空港服务、珠宝鉴赏、电子技术、计算机专修班”等 九个专业。2002年—2005年底,校区分管领导是陈丽英副校长,主持校区日常教育教学等管理工作。2006年3月~2008年8月,校区分管领导是王亚斌副校长,2008年9月,在校长和分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西校区中层干部的集体领导,各负其责,西校区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局面,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分区办学至2010年9月,之后整体迁入新建成的银川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有关资料整理,苏廷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3.8</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2002年6月至2005年2月任银川市第一职业中专书记兼校长(正处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职期间首先很好的完成了银川市计算机中专和银川第一职业中专资源的整合,以后又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政府支持,将第三职业高中和银川第一职业中专资源整合,张秀芹任职第三职业中专校长,两校协作办学,增强了银川市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办学实力;同时组织学校顺利的通过了教育部“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的评估验收;加强骨干专业的建设,烹饪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骨干示范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学校多次收受国家级、区级表彰。期间就读中央党校政治理论研究生毕业。</span></p> <h3>2002年随自治区教育厅教育考察团赴加拿大,美国考察。考察团合影。</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做出了“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和大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宁夏特色的城市体系,以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抓好大银川建设”战略部署。为此,2003年2004年,为提升宁夏银川在国内外影响力,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银川先后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中国第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我校主动承接两大盛会的宾馆餐饮后勤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任务。</span></p> <h3>和当时主厨的烹饪专业名师合影</h3> <h3>和少数民族运动员合影</h3> <h3>银川市第一职业中专服装专业名扬塞上</h3> <h3>那年银川市第一职业中专合唱团</h3> <h3>申报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考评喜迎专家</h3> <h3>2002年至2004年就读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和同窗在毛主席给中央党校题的校训碑前合影</h3> <h3>200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举办全国重点高中校长培训班。结业典礼,专家授证书</h3> <h3>培训班四姐妹。辽宁鞍山市王庆恩,贵州安顺秦先敏,西藏拉萨中学普布卓嘎等三位女校长。</h3> <h3>先后主持六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学校管理期间,《职教论坛》《西北职教》《宁夏日报》《宁夏教育》《宁夏教育电视台》《宁夏教育科研》《银川教育》等众多媒体对学校发展成就进行报道。图为2003年全国核心教育刊物《职教论坛》职教人物版进行专题报道。</h3> <h3>忘不了的同甘共苦的团队,忘不了鼎力相助的挚友,我们共同铺垫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金光大道</h3>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和几个位退休的职业技术学校老校长聚会,每每谈起过去,都自豪的说:在宁夏中等职业教育这块土地上,我们也算第一代拓荒人,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岁月,那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激情燃烧岁月中的中坚力量,</span>为今天的壮大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此生无憾,生命在行走过程中绽放光彩。</span></p><p class="ql-block"> 所受启发,应该不要让那段历史消失。<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的后代把这种精神要传承。最后要付上</span>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情满拓荒路》,它是好朋友罗致平用深情记录了我们这代职业教育校长共同的行动,是哪个时代行动符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2005年2月—2008年8月在银川晚报社任常务副社长兼经营管理委员会主任(正处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加强报社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完善了企业二级目标责任制的管理体制,以后逐步过渡到经营指标招标、竞标的市场经营管理方式。从2005年底到2008年中,报社持续扭亏为盈,大幅度提高经营效益。2005年底广告收入首次突破一千万,2006年报纸发行量实现了历史上的突破。2005年12月8日,银川晚报社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外企业发展合作促进会表彰为“诚信经营,文明发展”先进集体,宁夏日报做了报道和公布;2006年—2007年银川晚报被中国传媒学术委员会评为中国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媒体;广告部被国家工商管理局表彰为全国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集体。</span></p> <h3>出任银川晚报社常务副社长和经管会主任,和历届报社领导及现任班子成员和影</h3> <h3>在北京参加国际媒体变革研修班</h3> <p class="ql-block"> 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优秀媒体颁奖典礼。</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参加全国媒体经营交流盛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2008年9月-2010年,在唐徕回民中学任书记兼校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为任唐徕回中校长期间带班子成员登六盘山长征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2008年9月-2010年,在唐徕回民中学任书记校长</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font-size:20px;">期间做了一下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落实银川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完成了与金风区银川二十二中整合的任务,实现了“平稳整合、健康运转、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使我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区域从兴庆区唐徕小区迅速扩大到了金凤区贺兰山路以南、黄河路以北、唐徕渠以西、亲水大街以东的广大区域的众多小区,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和社区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进一步理顺学校理体制,建立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层级管理制度,随着与银川市二十二中的整合,探索实行校长总负责、分校区管理、年级部主任聘任考核制、管理干部述职考核制等。加强干部岗位培训,授权与责任追究结合,提拔了年轻干部到主要教学管理岗位,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初、高中治理“大班额”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完成校园信息技术平台升级换代,提升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加强学校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建立民族书屋,民族文化墙,开展民族教育课题研究。2009年9月学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引导挖掘、整理学校历史文化,推进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的建设。积极传承学校优秀的德育工作经验,引导建立唐中文化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研究银川市教育发展格局调整新的形势下,对如何寻找唐中发展新机遇,确定唐中新的发展定位做了有益的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教学设备建设:多渠道争取财政投入和自筹资金400多万元,实施教学设备建设工程:完成校园信息技术平台升级换代,提升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改造装修初中部图书室,增购20多万元初中学生阅读图书;装配三个新计算机房;新建初中理化生实验室各二个;配齐初中部教师办公室办公设备;改建高中部多功能阶梯教室为艺术活动中心;装备高中部微格教室一个;建民族图书屋:改造升级高中计算机教室;购18万元高中学生阅读图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大力培养年轻教师,引进高学历人才。</span></p> <h3>2019年春节唐徕回中办公室主任杨学龙夫妻私宴款待曾经的同事</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2010年2月4日_-----2012年12月,调任银川市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正处级):</b><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后分管党务、财务处及办公室。2013年1月退休离岗。</span></p> <h3>2010年7月随银川市政府欧洲教育考察团考察。荷兰留影</h3> <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8日银川市市教育局全体女职工共度三八妇女节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2年底在银川市行政中心参加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升国旗仪式。记得当时有人在旁边评议升国旗是形式主义,我当机立断反驳,我的生命成长与国旗飘扬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父母给了我生命,社会给了我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国家,组织给了我历练、成就的平台和力量,同行和所有朋友给了我贴心的助力,所以,我只有感恩一切。</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结此集,不是为自己立传,而是要告诉我们的后代,人活一世,要时刻对自己,对家族,对社会,对国家,对众生负责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退休后的生活自然多彩</b></p> <h3> 1999年12月20日饱经沧桑的澳门回归祖国,一朵莲花扎根在祖国肥沃的土壤开始繁茂盛开。做为澳门回归系列庆典之一:1999年2000年跨世纪“千禧跨世纪敲钟”仪式于2000年元旦0点在澳门举办,团中央组织全国各省青年代表赴澳门参加“千禧跨世纪敲钟”活动,我有幸受邀参加。仪式是庄严的,欢乐的,45岁的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参加世纪之交敲钟剪彩。我们每位参会者都要写一张祈福纸条,把心中最美好的愿望写上,然后活动组织者把所有心愿条封存在一个密封的铁球里,把它沉到大海底,到50年后的半个世纪之交再取出,公布于世。我把对儿子的一切祈福深藏海底,但愿50年后儿子儿媳和孙子有幸看到或听到它。</h3><h3> 我们一行参观了紫金花广场,到达莲花广场,每到一地我都给在银川九中读书的儿子寄了明信片,共同分享喜悦。</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退休,但离职离岗不离党员职位,参加党组织活动,图为2019年8月27日教育局退休党员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参观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园活动,在潜水艇内参观。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有幸代表银川市教育局退休党支部参加银川市学党史知识竞赛,获团体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读“四书”,听黄帝内经有声书,拜师打太极拳,拜师操缦古琴,攻坚克难帮儿媳带孙子,和孙子一起成长,重新体会生命的奇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开始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放任自己不修边幅的生活。图为赴台湾旅游,在台南钟氏祖庙前留影。</p> <h3>习练太极拳</h3> <p class="ql-block">2019年中秋节,爸爸妈妈最小的孙女聪聪结婚了,我彻底放下那颗责任心了,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为此,在聪聪和李源博婚礼现场拍了一张开心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值得高兴的是,小妹陈敏和新郎的母亲李爱媛都是我的学生,同校校友,这就是缘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珍贵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固原县第三中学当老师。图片是担任班主任的第一个高中班学生毕业多年后,带着孩子参加师生聚会,没想到其中一个小男孩二十多年后成为我的外甥女婿(李爱媛儿子李元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陈果语录:“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知名歌唱家狼戈说:“合群是为了生存,孤独才是自由。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需要融入群体以维持生计,但真正的自由往往诞生于孤独的时刻。在孤独中,审视内心,追求寻真实的自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百年孤独》:“幸福晚年秘诀不是别人,而是与孤独签下一份不失尊严的协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读后特别酣畅淋漓。退休了,把过去做个了断,开始过小家庭小天地的日子。从茫茫纷纷扰扰的世界中,进入了孤独的自由,那就把孤独的自由活出精彩。</b></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6日,大学毕业四十周年返校,补照了学士服照,算是对六十六个春秋脚步的印记记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谢谢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刀郎</p><p class="ql-block"> 假如人生能够留下可以延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我一定选择感激。</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我临终之前还能发出声音,</p><p class="ql-block">我一定会说一句谢谢你。</p><p class="ql-block"> 如果生命之重可以用我双手托起,</p><p class="ql-block">你定是我生命的精灵。</p><p class="ql-block"> 如果爱能够让我们永远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我会对它说一句谢谢你。</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你搂着我的伤痛抱着我受伤的心,在迷乱尘世中从来未曾说放弃。</p><p class="ql-block"> 你牵着我的手走进明天的风雨,不管前路崎岖你从来坚定。</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让我可以在平凡世界发现我自己,不管是否有阳光照耀我依然美丽。 </p><p class="ql-block"> 你让我明白爱你就是爱我自己,你让我学会珍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情满拓荒路》</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记宁夏固原县职中校长陈海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海兰,她在西海固这片干涸的黄土地上,硬生生拓开一条职业教育的路。回首来看,这条拓荒的路上,留下了很多可贵的印迹,但其中最感人的,则是她孜孜奉献的不朽的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深秋的一天,当时任固原县第三中学副校长的陈海兰在街上碰见她班上的学生张云芳时,内心不由得一征。小张在她班上的两年内,学习一直很认真,可最终因三分之差未能跳出“农门”。谁知撇开书本回到黄土山蚴里,“x+y”顿时无半点用场。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农活不会干,茶饭做不好,哥嫂面前一下子短了三分。为避免淘气,父母急忙为小张找了个婆家。谁知到了婆家,公婆面前,妯娌之中,她更矮了三寸,就因有点文化也成了受白眼的罪责。半年之后的小张憔悴得连她父母都差点认不出来了,张云芳泪流满面地诉说着,直说得陈海兰也满面流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夜,陈海兰彻底失眠了。她知道,固原地区的中学毕业生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只有8%。严酷的现实注定92%的中学生只能泪洒考场,人回乡里。要避免或者说减少张云芳式的悲剧.不给中学毕业生一种自我谋生的带动家人致富的手段,在贫困落后、就业机会极小的西海固,可以说别无选择。从此,年仅27岁的陈海兰再一次发挥丁她倔犟要强的性格.在西海固这片焦灼的黄土地上为职业技术教育奔走呼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8月,固原县人民政府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终于作出决定:职业中学正式建校,陳海兰任该校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职中设在一所村级小学的旧址上,没有围墙的场院里,除一栋一千多平方米的新建教学楼外,空无一物。她这位女校长和 20多名教职工把18张办公桌,30套桌凳搬进这座空楼房后,一个个竟不知所措。后来陈海兰四处奔波,才从十分困难的县财政争取来数千元钱。职中用这点钱买了几盒粉笔、几瓶墨水,几把笤帚……最让陈海兰伤心的是,当年计划招生62名,但费尽心力争取了一番,送到她手中的报名表上仅仅只有64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海兰也悄悄恢心了好一阵子。但当她偷偷抹去泪水,冷静的思索了一阵后,反到为自己的行为羞愧。她从心里笑自已,等着人家来报名,还嫌着人家报名少,人家凭什么报名你职中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番实实在在的反思,使陈海兰心里透亮了。固原的实际决定了这里职业教育必须由城市转向农村,必须面向第二三产业和农民的脱贫致富。思路明确了,他们便以职中为轴心,全方位地向社会辐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人要求学什么样的实用技术,固原职中就把什么样的培训班办到需要的地方。为拓宽职业技术教育的路,他们还到偏远山村为农民免费办各种培训班;带上有关实用技术录像.按农时季节巡回到乡村放映。这样一来,职中的名字传开了,找到职中要求学习技术的人多起来了。陈海兰适时采取长班短班结合、城市乡村兼顾、职前职后衔接的灵活措施, 让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轮番上阵,无人问津的职中眼看红火起来,陈海兰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但肩上的担子却更加沉重。这其中最揪心的,无过于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中的办学方向两大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陈海兰和她的同事是如何解答两道难题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刺骨的寒风旋转着冰冷的雪片从四面八方向陈海兰进攻,呼出的热气顷刻间在额前凝固,飘逸的刘海不觉中变成叮当作响的冰棒,而且不厌其烦地在眼前晃动。陈海兰顾不了这些.她尽管气喘吁吁,但还是坚持往海拨2400米高度的六盘山电视转播台攀登。因为她昨天听说转播台要招收一批新职工就在这一两天拍板,而职中家电班的多数毕业生还就业无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海兰终于来到转播台,一番自报家门,一番真诚推荐,转播台的领导感动了,当场答应从职中招收六名职工。多么激动人心的喜讯啊。陈海兰忍不住热泪盈眶了.她首先代表毕生向领导深鞠一躬,然后顶风冒雪下山,及时将喜讯传送给翘首以待的同事和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来,陳海兰和同事就是这样四处打探,八面游说,主动和固原大大小小企业结盟。每到学生毕业前前后后各企业厂长经理门前不时回想起职中教师的脚步声。但毕竟固原经济落后,就业能力有限,于是,陈海兰就及时引导学生向个体经济进军。当服装班的毕业生张晓瑞,王宏洲等想办个体服装店时,陈海兰和学校出面,为他们联系地址,租房子,从批发商店赊布料,允许他们挂固原职业中学服装分店牌子,还经常帮他们解决技术和经营中问题,从此以后,服装班的毕业生竟相开店,不几年就占领了当地市场,而且给其他行业带了个好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海兰并没有因此而乐观,面对当地日益饱和的市场,她的目光早已越过重重黄土高山瞄向祖国各地。于是,全国职业中学校长培训班上那份通讯录便派上用场,她主动加盟全国职教学会的金凤凰人才市场的同时,还不厌其烦的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同行联系,一旦争取到好的项目就亲自前往考察,签订合同,为本校的毕业生扩展就业门路,提供锻炼机会。目前已经同北京昌平服装公司,浙江绍兴电缆厂,福建石狮服装厂等企业签订长期输送技术工人的合同,已经有200多名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凭固原职中交给的技术和提供给的机会去施展六盘儿女的才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保证本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甚或超越市场经济发展的潮头,聪颖的陈海兰以她特有的敏锐审时度势,及时开设: 美容美发,公关礼仪,电脑应用,家庭烹饪等热门专业,同时在街道办起来美容美发厅,装潢部等教学实习基地,是固原职中一跃成为宁夏南部山区职业教育龙头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年过去了,三十来岁的陈海兰终于朝着要为山区父老乡亲增添更多脱贫致富技术的夙愿跨出了一大步。当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她有比别人更深的体会,好在陈海兰一般不去回味这些,在她心目中,一个以组建宁南山区职教联合集团为起点的大规模职业技术教育的蓝图已经绘成,而且陈海兰满怀激情地向固原人民表示,这份蓝图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 罗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刊发在1995年8月29日《宁夏日报》第二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获奖情况:</b></p><p class="ql-block">1、1996年9月,受自治区党委表彰为“全区优秀中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2、2001年1月,受银川市政府表彰为“三五普法”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3、2001年9月,受银川市政府表彰为“师德标兵”</p><p class="ql-block">4、2002年5月受国家教育部等部委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发论文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1、《新世纪呼唤银川职教事业更快发展》,发表在《宁夏教育》1999年第2期</p><p class="ql-block">2、《对职业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第13期 </p><p class="ql-block">3、《对职业中学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发表在《中共银川市党校学报》2001第2期</p><p class="ql-block">4、1999年,《应用教学评价手段,提高我市职业中学教学质量》获市教育学会第六届优秀论文二等奖</p><p class="ql-block">5、2001年《“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两条腿走路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的生机》获市创新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