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23日是2017年霜降,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是"阿拉去哪里"群的又一个小节日:周末校运会后安排周一、二补休。非双休日的2天连休,恰逢天气晴好,喜欢旅游的群友们自然心里欢喜,早早就筹划了一场围绕秋色的短途旅游。南黄古道、后岸村、街头镇、国清寺、赤城山等景点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众筹"结束,成果斐然:线路更完善、住宿性价比超值、人员精干,职责到位,分工明确,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h3> <h3>忙碌的周一早晨,我们比上班族更早就出发了,从城市空旷的街头驶过感觉特别爽。上高速后一众“乘客”才发现,此时的高速比城市道路更热闹,集装箱、大货车“成群结队”,原来这些车辆都想赶在车流高峰到来之前快速通过,于是这个时段成了高速公路的“准高峰期”。还好,准高峰时间维持不长,我们在手机导航的指引下从天台下高速,穿过县城,准确的沿G104转滩山线后顺利到达前杨村。这是进入南黄古道前见到的一片农田,黄澄澄、沉甸甸的稻谷,一派丰收景象。</h3> <h3>进入南坪乡G104变得平整宽敞,看到了下杜村口那座有名的双拱古石桥,它可是南黄古道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跨过拱桥来到小溪对面,唯如此才能清楚看到用乱石砌成的双拱。这座石拱桥可是有年头喽,桥两头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桥身上爬满了藤蔓植物,不仔细或角度不准确的话,往往只能看到单孔。</h3> <h3></h3> <h3>道南桥是从游步道进入南黄古道必经之路,虽然是新修的,造的还算气派。<br></h3> <h3>我们的“战队”:两辆车,10个队员,先在道南桥旁来一张集体照。</h3> <h3>虽然去年12月来过一次,但那次是跟班,只带了眼睛和嘴巴,就是没带脑子,所以当听说去前杨村的线路需要“领路”时,有点小紧张。幸好有范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前杨村的杨总取得了联系,有强大的后盾保障心里也就不慌了。你看这不很快带领大家正确的来到古道入口处了吗?<br><br></h3> <h3>2016年12月1日南黄古道入口处的龙溪水量充盈,瀑布飞溅。石墩是过溪流的必经之路。</h3> <h3>相同地点,完全不同的景色。没有溪水只有一个个裸露的小石墩,却也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h3> <h3>这回头一瞥,情景交融,美丽秋色呼之欲出。</h3> <h3>慢外婆带领大家走我们去年的路线:半程原进原出是一条最节省时间和体力的线路。即先沿溪水走到龙潭叠瀑与千亩鹅冠红枫林岔路口后转到南黄古道,再向望海尖走一小段,然后返回。整个来回时间大约2个半小时左右。因为龙潭叠瀑是全国结构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瀑布群体,素以"幽溪、秀潭、神瀑、奇石"而著称。沿溪而上,泉水淙淙,溪石斑斓,可谓九步一潭、十步一瀑,潭瀑相映,水光山色,浑然一体。龙溪叠瀑是南黄古道的精髓部分、因此将其作为南黄古道游的精彩开场。</h3> <h3>可惜序幕拉开,精彩并未登场。不过大家的兴致还是很高。</h3> <h3>兴致勃勃的摆谱。</h3> <h3>遗憾的是当我们沿着龙潭叠瀑行走时基本没有听到水声更看不到瀑布,蜿蜒曲折的山道,没有欢笑的溪水潺潺流过,没有妙趣横生的各色瀑布接踵而至,这徒步的乐趣缺了不少。却也读懂了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中的白石含义。</h3> <h3>好在于大家都是第一次游黄南古道,没有太高的要求,对于涌泉瀑、秋香瀑、卧佛听瀑等一概不知,因此也无怨言。于是经过仙人聚会瀑布后,我们来到古道,向千亩鹅冠红枫林进发。虽已是霜降节气,但物候未到,枫叶没有变色,因此也搞不清楚这千亩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往双田方向走了一段后我们准备往下走。</h3> <h3>通往双田方向的小道。</h3> <h3>路旁一座废弃的旧宅孤零零的站在草丛边。</h3> <h3>想拍张旧宅子的照片留念,因一路行进拉开了距离,没有队友帮忙的慢外婆只能自拍,结果拍了这么一张看不清背景的照片。嘻嘻,有点意外的效果,就在游记里露下脸吧。</h3> <h3>房子上还能依稀看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字样,由此判断这房子大概是50年代的产物。</h3> <h3>山道弯弯,弯弯山道。虽然没有看到彩林,但是这杂草颇有点彩色的味道,能不能称之为“彩草”?哈哈,挺有创意的吧。</h3> <h3>额,终于看到了带点红色的树叶,虽然不是枫树,还是有点彩林的意味。</h3> <h3>路边的红柿子是谁挂上去的?虽然只是点点红色,还是使画面增色不少。</h3> <h3>通往望海尖的山道就是去年我们站在路旁集体观赏摩托车手表演的地方,这段山道也是整个黄杨古道中最美的一段。于是大家停住了下山的脚步,一起向望海尖进发。<br></h3> <h3>虽是秋已到,叶未黄的景色,但路边成片的芦苇也引得一群女同胞忘却年纪,“搔首弄姿”摆谱、凹造型玩得好开心额。</h3> <h3>蓝天下的狗尾巴草也是那么有诱惑力,引得一帮女同胞,顾盼流转,说什么也得拍几张田园风光照。</h3> <h3>朱老师的“摆谱”已经非常专业了,举手投足很有范儿。</h3> <h3>慢外婆跟着年轻人也来风花雪月一番。</h3> <h3>轻舞飞扬。</h3> <h3>一曲曼妙的秋之歌。</h3> <h3>光影斑驳的古道,静静的躺在那里,斗转星移,世事变化万千,只有这古道基本还保持着千年前的模样。</h3> <h3>去年摄影大师俞同学拍的美照。</h3> <h3>学着拍一张聚焦照片,但效果完全没有达到。</h3> <h3>从望海尖下山的路,虽然台阶还算齐整,坡度也不大,但下坡路还是需要提高警惕,不留神就会滑到。</h3> <h3>酷酷的在古树前摆个谱。</h3> <h3>下山也很美。</h3> <h3></h3> <h3>造化弄人,平时十一月中旬就有的南黄古道彩林,硬是没有按时出席,16年12月1日我们踏上古道时感觉还是绿色占优。树叶是一半在挂在树上,一半落在地上。但与今年相比可谓差别巨大。同一路段,相同的山道,脚下踩的,树上挂着的,仿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季节。</h3> <h3>10月的山道上光溜溜的,几乎没有落叶。树叶绿中微微泛着黄色,健康的挂满枝头。</h3> <h3></h3> <h3></h3> <h3></h3> <h3>深秋的枫树林,逆光下的树干显得挺拔有力。</h3> <h3>貌似是同一片树林,现在的树叶绿中带黄,透着勃勃生机。</h3> <h3>徐老师的"一阳指"好有气势。</h3> <h3></h3> <h3>"浙"里的秋景好美哦。</h3> <h3>老将不减当年勇。</h3> <h3></h3> <h3>再来一张美美的集体照。</h3> <h3>又见护龙寺。</h3> <h3>这照片是不是达到了宣传画的效果?哈哈,前杨村的长廊,好赞额。</h3> <h3>前杨村村口的千年古樟树。</h3> <h3>圆满结束南黄古道的游玩,离开前杨村了。结果一辆车因停车时忘了关大灯,电瓶没电导致汽车不能发动。于是一行人“勇敢”的将车子推到这个牌楼前,再借助工具打着火,将汽车发动起来。呵呵,旅行中的一个小“插曲”。因着急慌忙的,导致照片的位置都没摆正呢。<br></h3> <h3>古道徒步时,大家分享了自带的“干粮”充当中餐。半下午时分,结束游程后,我们到达街头镇,找到传说中“牛血羹”最“正宗”的小吃店,吃上了这份特别的小吃,真的很不错,物美价廉,每人都吃的不亦乐乎,美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地方小吃更是需要尝尝,也只有自驾游才能达到这种接地气的效果。为策划者的成功"链接"点赞。</h3> <h3>这牛肉面也很不错呢。</h3> <h3>第二站游览后岸村。上图为停车场路边树上挂着的一串串豆荚状的"果实"。大家搞不清这是什么东东,后来还是看到一边的注释才知道,原来这是紫藤花的果实,小小的紫藤花竟然能结出这么大的种子,真是涨姿势了。</h3> <h3>后岸村著名的十里铁甲龙由数十天然巨岩排列而成,气势恢宏、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感;也是唐代“和合二仙”之—、闻名国内外的白话隐逸诗人、诗僧寒山子的隐居之地。</h3> <h3>“寒岩洞天”位于街头镇后岸村。据说寒山子曾长居于寒岩。该山洞高15米,宽48米,深78米,旧名拊石洞,因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洞中书有“潜真”二字,而改名“潜真洞”。寒山子曾长住于此,洞前有寒岩寺遗址。洞口有块大石,称“宴坐石”,是寒山子宴坐之处。这是正在修缮中的寒岩洞天。<br></h3> <h3>本“战队”的五位先生。</h3> <h3>寒岩洞前“斗”柿子,美女少一人。</h3> <h3>10月24日游览已有700多年历史、2013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的张思村。村里的的古建筑群,既有前后错落、层次丰富的特点,又有你藏我露,我藏你露的佳趣。村中的上祠堂、小祠堂、下祠堂均为明、清古建筑。民居均是四合院、三退九明堂等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村街长约一公里,洁净平整,曲折入胜。</h3> <h3>张思村霞客古道还是蛮有点气势的。</h3> <h3>村文化中心处的古戏台。</h3> <h3>继善楼。</h3> <h3>很向往能有通过天井仰望星空的机会。</h3> <h3>形神兼备的稻草人。</h3> <h3>在这里过一把“耕田”瘾。</h3> <h3>10月24日中午时分到达国清寺。刚刚进入景区,远远就望见了三宝之一:隋塔。该塔建于l300年前的隋朝,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建,塔身黄褐色,高有59米余,是六面九级。砖砌塔壁,内为空心。后人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已予整修一新,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隋塔建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即可直接仰见蓝天。</h3> <h3>国清寺位于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是我国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距今有1400多年,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h3> <h3>又有了一处拍集体照的好位置。</h3> <h3>自然少不了女同胞合照。</h3> <h3></h3> <h3>国清寺的名声大的不用说了,但是它的寺门却低调得出人意料。体现了“步至佛寺不见寺,挺立门前门何处”的含蓄之美。山门的门楣上方悬挂的寺额,上书“国清讲寺”,国清寺的寺名在此加了个“讲”字,点出了它是一座以讲经说法,研究教理教义为特色的大寺。</h3> <h3>国清寺的秋日丰收景象。</h3><h3><br></h3> <h3>现存的赵朴初手书,竖写的“大雄宝殿”殿额。清代在重修时,当时皇帝御赐恩准竖写,表明了国清寺是享受类似于皇宫待遇的高规格寺庙。</h3> <h3></h3> <h3>国清寺三宝之一:隋梅。相传为寺院初建时由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从大雄宝殿右侧圆洞门进去,即可见到这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古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h3> <h3></h3> <h3>“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是大诗人李白游天台山留下的名句。用作此照片配词,似乎也挺应景的。</h3><p><br></p> <h3>隋塔,又名报恩塔。</h3> <h3>罗汉堂</h3> <h3>斑驳的门扇上精美的雕刻图案显示着国清寺的文化底蕴。</h3> <h3>寺内有著名庭院──鱼乐国,在寺的西南角。从“双涧萦流”的小门进去,只见古木苍郁,鱼池如镜,乾隆御碑、清心亭、鱼乐国石碑、放生池等小品布置得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宁静。</h3> <h3>国清寺的独笔"鹅"。</h3> <h3>再见了,国清寺,“浙”里寻秋,真是一场美好的活动,让我们来一次华丽转身,回宁波去寻找秋天的另一番景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