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课堂上告诉我们的陕北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那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那里,延安枣园窑洞的灯光下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那里,南泥湾的荒滩被359旅的将士们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在那里,共产党的抗大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那里,孕育出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除此之外——</p><p>当我们合上书本,来到陕北,亲临这片气势磅礴的黄土高原时,我们又从“除此之外”处看到了另一面的陕北,历史的沧桑,景色的美丽,民风的淳朴,大自然的原汁... ...</p><p><br></p><p><br></p><p>2017年9月13日我们一行10人自驾三辆车从北京出发直奔陕北,去探寻那些学生时代没有在课本里看到的地方。</p><p>我们的旅行从陕北的神木县开始。行程10天,于9月22日返回北京。</p> 陕北二郎山 二郎山在全国共有六座,分别坐落在山西、四川、陕西、河南、甘肃、山东。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二郎山,因其山上有二郎庙延名,俗称西山。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状如骆驼双峰,又名“驼峰山”。其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观。 <div>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势蜿蜒,巍峨险峻。在前后1公里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由山脚石窟地藏阁起,至北山顶山神庙止,计有100多座殿、庙、亭、阁等庙群建筑,是难得一见的宗教胜境。</div><div>二郎庙群建于明正统8年(1443),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div> <h3>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北4公里处,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h3> 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也是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层,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 <h3>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北,古代文人墨客喜好在此题刻。"榆林八景"之一。</h3><h3>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红石峡红岩东西对峙,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杨柳成荫,林木青翠,群花生艳,景色优美;长城穿峡而过,峭拔雄伟。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h3> 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着大小不一的25处石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但现已面目皆非,所存无几。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据记为明代所创。 <h3>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成化年间,至今已历600余年沧桑,虽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但大部完好,不失为塞上明珠"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城中遍布四合院,有"小北京"之美誉。</h3> 榆林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h3>神树涧 <br>在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村境内有300多棵古柳,树龄小则数百年,大则上千年,散落在周围20平方公里滩涧地上,形态千奇百怪,各个不同,“神树涧”也由此得名。</h3> 古柳千奇百怪,各各不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模样,加上自己的想象力,看什么象什么。但他们相同的地方在于树干宽厚的质感,如铁铸的面具,如老人脸上放大的皱纹从他们身上透出的灵气与气质,是一种坚韧不拔,无所畏惧,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描绘着生命顽强的震撼。 神树涧古柳是雕塑、是化石、是精灵,只有生长在这高原上、大漠中的生灵才有如此的气质与神韵,也只有身经风刀霜剑的生命才是有如此傲视苍生的气魄。 <h3>统万城遗址 <br>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已有近1600年历史。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故又称为赫连城。这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h3> 统万城城址由外廓城和内城组成,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廊城、东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700米。遗址白色墙体,林立的马面,高耸的角楼,独特的“祟台秘室”结构和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清晰地勾引出这座以“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 统万城繁华了五百多年,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城的兴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及其农耕文化的交融。自北宋初年下诏被毁,逐渐废弃已一千余年。 <h3>毛乌素沙漠如今正在被改造为"塞上绿洲"。</h3>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 <h3>盐场堡位于榆林定边县西北,这里群众祖辈以打盐为生,从汉朝开始历代都设有盐官,对食盐的生产、销售进行专门管理。抗日战争时期,三五九旅四支队1200多名指战员驻此打盐,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过去很少种植粮食,如今粮、盐、牧并举。</h3> 这里的盐池池面辽阔,达3300万平方米,俗称“大池”,全池一片白茫茫,水面如镜,池州绿草如茵,野花丛生;池畔坝田毗连,渠道从横,每当入夜,明月空照,池光水色,上下辉映,景色明丽。被誉为“定边八景”之一。 <h3>榆林靖边县龙洲丹霞地貌为红沙岩峡谷,也被称为波浪谷。与美国波浪谷差距不大。但更加年轻,只有6000万年,很多砂土还没来得及凝固为岩石。</h3><h3><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h3> 据了解,龙洲的红砂岩大都被厚重的黄土所覆盖,在数千万年的风力和雨水的冲刷下才显露出来形成孤立的山峰和形态各异的奇岩怪石。 每一块砂岩上的纹路都千变万化,有的像波浪,有的像兽首,有的像流水,有的像云朵,有的像陀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龙洲是一个壮美的盆地是峡谷,处于低洼地带,明长城从身边穿过,土桥水库像孩子一样镶嵌在旁边,四周被群山环绕,就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峡谷最宽处南北5公里,最窄处200米,峡谷由西向东延伸至榆林鱼河镇,全长136公里。 靖边龙洲丹霞地貌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还是我国比较少见的、很有特色的一种丹霞地质景观。也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丹霞地貌地区之一。 <h3>2017年关于雨岔大峡谷的微信刷爆了朋友圈!</h3><h3>"雨岔大峡谷,堪比美国羚羊谷",相信这个标题今年已为不少旅游爱好者所熟知。它位于延安市甘泉县西北50公里的下湾寺雨岔村,是一处尚待开发的景地。</h3> 雨岔大峡谷”不是一个地名,属丹霞地貌峡谷群落,分布在雨岔乡几公里范围,是雨岔乡若干条峡谷的统称,目前被旅友发现的峡谷有四条:龙巴沟峡谷、花豹沟峡谷、南河沟峡谷(又称牡丹沟)、桦树沟峡谷,几条沟地质各有特色,地质专家称雨岔大峡谷为“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属于狭缝型峡谷,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羚羊大峡谷相似。 关于雨岔峡谷的形成,专家们认为,在亿万年前,陕北曾发生过强烈地震,黄土大山分开一条条裂缝,有宽有窄,又经过上亿年高原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地表被切割和冲刷后慢慢形成这样独特的峡谷地貌。走进峡谷,峡壁呈现凹凸不平,线条流畅,如波浪从你身边划过,宽的地方几人并排可行,窄的地方只容一人过去。 目前,雨岔乡一带丹霞地貌峡谷群基本上还处于尚未开发的原始状态。 <h3>壶口瀑布为山西和陕西的共有景区。其知名度就不需再多啰嗦了。</h3> 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是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裂点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因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br>黄河至此,两岸石壁峭立,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河口收束狭如壶口,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瀑布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故名壶口瀑布。 <h3>乾坤湾和清水湾位于延安市延川县境内晋陕大峡谷之间。"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莫过乾坤湾"。</h3> 乾坤湾<br>黄河被喻为母亲河,在延川境内形成的五道大弯被统称为河曲, 其科学名字为蛇曲。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延川黄河蛇曲是如今中国干流河道蛇曲规模最大、最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罕见的景观。 在大湾的左河道中,托起一块鞋状的沙丘,人称鞋岛, 是黄河中少见的在河之洲 。这里水鸟翔集, 成为鸟类的天堂, 没有人为的干扰。至今,鞋岛鸟的种类仍是一个未知数,有待专家考察。 相邻的清水湾,具有同样奇特的神秘色彩。它像盖在黄河上的一顶硕大的草帽,景观很美。据说清水湾是大禹生活过的地方。 <h3>离清水湾不远的会峰寨曾是先民藏身避难之所。会峰寨东南侧岩壁有处背斜褶皱,岩层呈波状弯曲,是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陕北单斜翘曲构造的见证;</h3> 会峰寨巍峨险峻,东临黄河天堑,西南两侧濒临寨河深谷,四面悬崖突兀,峭壁嶙峋,仅西北有条狭隘的崾岘为径与山寨相通。此寨沟深垒高,山环水抱,形如虎踞,势若龙盘,易守难攻,固似金汤。 <h3>吴堡古城始建于北汉时期,历史已千年有余,位于榆林吴堡县黄河西岸山巅。古城很小,就占据那么一个山头,下面就是黄河。自1936年县政府迁出后这里逐渐荒置。</h3> 吴堡古城为北汉(951-957)时建,城墙用石头垒就,城门由石头搭成,房屋也是砖石构建的窑洞。古城很小,就占据了那么一个山头,下面就是黄河。这里没有大红大紫、大富大贵过,一切都普通得甚至显得简陋。 <h3>碛口,是吕梁山中,黄河边一座古镇,山西临县的一个古渡口。碛口地处当年山西与内蒙古、晋陕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古时候是晋陕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h3> <h3>碛口镇李家山村隐于大山深处。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h3> 李家山村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效果。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 <h3>黄河画廊又叫黄河百里水蚀浮雕,位于晋陕黄河大峡谷碛口段山西临县曲峪镇开阳村,碛口黄河上游43公里处。此处山势险峻,地形奇特。画廊浮雕镶嵌在高山绝壁之间,久经风雨侵蚀形成的自然景观。黄河画廊是由地下水溶蚀与河流冲蚀作用复合于三叠系后层砂岩而形成的天然崖壁浮雕。</h3> 黄河画廊是世界上珍贵的自然遗产,形成于三叠纪,由地下水溶蚀与河流冲蚀作用复合于三叠系厚层砂岩而形成的天然崖壁浮雕。由于厚层砂岩内含有大量的正长石和石英石,在水溶蚀、河流冲蚀、风蚀和日照条件下正长石逐渐分化分解,石英石从厚层砂岩中脱落下来,因此在砂岩中就形成了石沟、石龛、石窟、石书等形状以及各种动物形态的天然浮雕。 <h3>碛口古镇古色古香,街道和店铺依地形而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黑龙庙居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是古镇祈雨的庙宇。</h3> <h3>碛口镇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黄土高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西湾民居属典型的晋西风格四合院,有浓郁的黄土文化特色。</h3> 西湾民居是窑洞式的明柱厦檐高屹台院,南面是客厅,或者是马棚、厕所、大门;民居的门楣上,大多镶嵌有石质或木质匾额,落款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石刻匾额并不鲜见。<br> 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绝壁三面凌空,一段石柱矗立,四面凌空,距离香炉峰两米有余,石柱有小庙做顶。因石柱若高足香炉,再有寺庙做衬,故而香炉寺得名。<br> 香炉寺地势险峻,香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西,如龙卧波。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