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北禅寺巷、新街巷和前西溪,感受中西文明

coffee

<h3>一早约了牙科,耐性细致的王主任边聊边操作中做好了永久性充填术。</h3><h3>看着班车时间还早,我便穿过几条小巷到了中山北路,一座红色的哥特式教堂矗立在眼前,高耸的钟楼、金色的十字架、静静的教堂大厅,在这车水马龙的闹市区显得格外的庄重和安宁。</h3> <h3>这里就是无锡基督教堂,原来是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在无锡建造的主要教堂。1901年美国圣公会派麦甘霖牧师和华人朱葆元会吏来锡传教。1908年在此购地建小礼拜堂(圣安得烈堂)和钟楼。1916年美国一信徒律师捐献全部资金,建成大礼拜堂,命名为&quot;中华圣公会无锡圣十字堂&quot;。</h3> <h3>教堂大厅门口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来自约翰福音4章24节的文字:</h3><h3>&quot;God is spirit, and those who worship him must worship in spirit and trust.&quot;</h3><h3>&quot;神是灵,所以崇拜他,必须用心灵和诚实。&quot;</h3><h3>漫步教堂四周,虽然身处闹市,却仿佛没有了嘈杂、纷繁。滚滚红尘里,人们哪怕得到片刻的安宁也许也是一种奢侈和幸福。</h3> <h3>随着钟楼的塔尖慢慢的消失在绿色的树丛之中,穿过了中山路,来到了北禅寺巷的巷口,北禅寺巷东起中山路、西止睦亲坊巷,不足500M。儿时,这里窄窄的巷道、高高的青砖围墙、西式的小楼和大大小小的院落,如今已被拥挤的小区所取代。</h3> <h3>虽然这里仍然叫北禅寺巷(原名叫中市桥西巷,即竞志巷),但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的北禅寺(相对南禅寺)早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北禅寺旁的竞志女中即后来的第二女子中学,经历了十二中学到现今的东林中学。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文革期间,二女中的红卫兵不仅仅自己斗得头破血流,而且将寺内的佛像抬到了原来的迎春电影院门口,佛像在熊熊的烈焰中燃烧殆尽。<br /></h3><h3>无锡基督教堂得到了保护和修葺,而古老的北禅寺却踪迹全无,令人嘘唏不已。</h3> <h3>北禅寺巷靠近睦亲坊巷的一侧,分布着无锡县学古建筑。无锡县学,一名学宫,亦称儒学、庙学,是古代无锡唯一的官立学校,创建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清雍正四年(1716年)改称无锡金匮县学,民国后改为无锡县立中学,曾为市第八中学和卫校校址。</h3> <h3>学宫门前立有《状元牌坊》,公元1223年为宋状元蒋重珍而建。后凡有元魁鼎甲之功名皆立名,为无锡最早的牌坊,宋嘉祐十六年建,毁于文革。现存戟门、明伦堂、讲堂三所建筑,均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上世纪80年代重修。如今明伦堂、讲堂已辟建为无锡碑刻陈列馆,旁则是无锡知名的民办中学大桥中学。</h3> <h3>低矮古老的学堂和高耸的现代教学楼,近千年的历史,彰显着中国悠久的教育历史和辉煌传承。</h3> <h3>穿过一小段睦亲坊巷就是新街巷,这条巷子和无锡近现代历史上两个大家族有关,一是荣家、一是钱家。<br /></h3><h3>巷子东侧荣耀花园内,一栋民国建筑孤零零的矗立在小区的中央,在浓密的树荫里,如果不注意很难发现。这里原来是荣德生先生女婿李国伟先生的住宅,建于1928年。荣德生先生1946年起寓此,至1952年逝世。1989年夏,李国伟先生的子女联名申请将本宅捐赠无锡市人民政府,并建议辟为工商界活动场所。如今这里是"锡商馆",也是无锡工商业历史和发展的陈列馆。"锡商"虽无"徽商"、"晋商"等那样为人熟知、声名远播,但作为"小上海"的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h3> <h3>"锡商馆"的对面就是钱钟书故居,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以前曾经来过数次,今天故居闭门谢客,大门上的告示显示这里正在进行整修,何时开放不得而知。大门的左侧有一条通向后院的长长的狭窄的弄堂,径直走进去,故居后院似乎还有人居住。据说,由于没有谈妥补偿,居住者一直没有搬迁,以致故居没有完全修葺,期待这次整修能够还钱绳武堂整体原貌。</h3> <h3>从睦亲坊巷走出新街巷,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前西溪的健康路的"溪"口,东侧是薛家花园,薛家花园早已修缮一新对外开放(门票25元)。</h3> <h3>&quot;溪&quot;口的西侧,是一处建于1917年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老式洋房。1911年至1917年,薛福成长子薛南溟在如今的前西溪2号之处建造巴洛克式欧风楼三幢,作为他与周毓希合资创办的太湖水泥公司的办公楼,后来移作薛南溟次子薛汇东与袁世凯之女袁昭的结婚新居。袁世凯当过83天"洪宪皇帝",其女自然是"公主",薛汇东便成了"驸马",故有人也称此宅为"驸马府"。1919年,那场薛家迎亲、袁家嫁女的豪门婚礼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h3> <h3>如今,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已经是人去楼空,房门紧闭,院落内空空荡荡不见人影,据看门的阿婆讲,将对原来被总工会等政府机关占据的百年建筑进行整修,并将对公众开放。我填写了&quot;寻访旧迹&quot;的理由(中学时,母亲在总工会任职,常来这里),便独自参观起来。虽经百年风雨的洗礼,这些建筑在秋日的阳光下、在四周高楼林立的包围中,依然别具风格、熠熠生辉。</h3> <h3>从中山北路到北禅寺巷,一路向西过睦亲坊巷、到新街巷再到前西溪,一路、三巷、一溪,虽然匆匆走过,但千百年来的历史沧桑、文明积淀,无不让我们感叹、回味和期待。<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