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带着对前一天学习满满的收获,怀揣着虔诚的学习之心我们开始了第二天的学习旅程。第二天的第一位主讲老师可以说来头很大,她就是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延革刘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刘老师屡获殊荣,刘老师的课堂也可以称得上朴实细腻,意蕴深刻。</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首先刘老师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回顾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中,长宽边长分别表示每行单位的个数与行数,进而归纳出面积=每行单位的个数✖️行数。<br /> </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然后刘老师就和同学们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探究的过程,刘老师让同学猜测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其它的图形?如果可以的话那个最有可能呢?为什么?<br /> 同学们利用方格纸开始了验证猜想的过程,最后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对每一种不同的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种方法:先数整格子,再数拼凑的格子。<br />第二种方法:先拼好整个,再数每行单位的个数和行数。<br />第三种方法:先拼出长方形,再数每行单位的个数和行数。</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进行操作,让整个班级的孩子都从投影屏幕上直观的体会到每一种方法的思路,比较之后自然而然心中有了一个最方便的方法。最后将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进行对应。发现其实图形的面积求解方法都是互通的,最后把梯形、三角形、圆形的面积探究留给孩子课后继续进行。</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顺畅自然,学生学的扎实轻松。总结了以下几点借鉴到我自身的课堂当中: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只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刘老师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这一块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她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体验,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参与新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利用点子图,重点梳理学生拼接、挪移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我认为很适合现阶段的三年级数学教学。</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认知过程中,当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与他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相符合时,新知识就被直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的建构过程就是同化过程。由于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抓住新知的生长点,促进知识、认知的迁移,实现新知的同化。</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3认知过程中,当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与他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相符合时,新知识就被直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的建构过程就是同化过程。由于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抓住新知的生长点,促进知识、认知的迁移,实现新知的同化。</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总之,刘老师的课,朴实细腻,意蕴深刻,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让我们久久地回味。<br /> 最后,刘老师就小学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为我们铺清了两条主线,这更有利于我们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的重新构建。<br /> 两天的学习时间就这样匆匆的过去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加油!</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