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盘龙太公和莫讲僧

邬国势

<h3>  莫讲僧,相传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他不但武功出众,还精通天文地理,对古代中医和奇门之术颇有研究,是当时有名的相术专家和风水大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陈友谅起义失败后,张定边便于明朝洪武元年遁入福建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也称莫讲僧,意为不想讲他出家前的俗事。后来在天台国清寺落脚,经常云游四海,奉化便是他常来之地,因为奉化的西坞古镇有一个他很谈得来的知音,这个知音就是西坞的盘龙太公。</h3> <h3>  盘龙太公,又叫新祠堂太公,是西坞邬氏始迁祖老祠堂太公的大儿子,原名叫邬德远,因其墓址在西坞的盘龙山,故后世子孙都称他盘龙太公。据说西坞邬氏之所以人丁兴旺,就与他的墓穴选址有关,而选墓地的高人,就是前面提到的莫讲僧,这里就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h3> <h3>  盘龙太公从小聪明懂事,异于常人,虽家境贫寒,却肯勤耕苦读,他熟知天文地理,对中医学、风水等堪舆术也颇有兴趣,考上秀才后,为维持生计而去余家坝村当私塾老师,因太公为人知书达理,事事以德为先,待人热情厚道,故在当地很有威望。</h3>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莫讲僧路过余家坝,正逢暴雨,浑身湿透,避雨在学堂大门下,太公见状,立马邀请他进学堂沐浴更衣,并亲自为其洗衣服,烤火取暖烘干,热情留宿。太公以茶代酒,以诚相待,两人谈天说地,相见恨晚,君子同道为朋,遂结为良友。</p> <h3>  太公每天往返于西坞与余家坝之间,盘龙山是他必经之地。时间一长,他发现盘龙山确有盘龙卧虎之相,感觉山上有一股瑞祥之气,是块风水宝地,转念在此建阴宅必能福荫后代子孙。当时盘龙山属于余家坝村人所有,太公的学生有了出息,在一次谢师宴上余家坝族长问太公有什么要求,太公说自己想在盘龙山寻一块墓地,族长就把以山岗为界的西南部分盘龙山送给了他,太公满心欢喜,旋后请莫讲僧选择坟地。</h3> <p class="ql-block">  莫讲僧得知太公当时已有三房媳妇,想试试太公是否有福份,因此并未立即答应看坟地的要求,而是向太公提出一个苛刻条件。他说,若要请我看坟地,必须依我一件事:大媳妇为我焐头,二媳妇为我焐肚,小媳妇为我焐脚。太公听了,心里实觉为难,嘴上未说,心里却闷闷不乐。回到家里,三房媳妇看出了公公的心事,遂追问原由。公公和盘托出,老大老二两房媳妇听后深感羞耻,无言以对,唯有小媳妇聪明机灵,稍作思忖后便说,此事不难。然后解释说,老大做一顶僧帽焐头,老二做一只肚兜焐肚,我做一双僧鞋焐脚。太公和其他家人都很欣赏小媳妇的机敏。几天后,太公请来了莫讲僧,送上三件东西,莫讲僧一见心里十分满意。心想这位教书先生福份确实不浅,但是还得再进一步观察太公的为人。</p> <p class="ql-block">  一天,莫讲僧约太公来到盘龙山上,指着一块地穴说:往上三尺可做一朝皇帝,往下三尺能做三代一品官,中间一块可得三斗三升籽麻孙。盘龙不假思索地说:“阿拉一不想做皇帝,二不想做大官,但愿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就心满意足了。”莫讲僧觉得这个教书先生心地善良无贪欲,是一个难得的忠厚长者,便认真地告知了准确的墓穴位置,并告诫必须挖三丈三尺深,太公对莫讲僧说:“我们老百姓放个棺材没必要挖这么深,就挖三尺三寸深够了,有福没福就看天意吧。”莫讲僧从心里佩服太公的忠厚善良,感叹有福之人自有天助。因为三尺三寸深度刚好就是此穴的龙脉,若深挖至三丈三尺,则会把龙脉打断,破了本相,与平常坟地无异,莫讲僧其实这是最后一次试探,看看太公到底有没有福份去享受。孰知太公福人心中自有灵犀,心善即是福!</p> <h3>  多次交往后,莫讲僧发现太公对中医和奇门之术很有功底和兴趣,便把珍藏多年的古代原创医学书和堪舆术奇书送给了太公,太公如获至宝,刻苦研读,终于成了乡村级神医和风水大师,盘龙太公也因此而盛名于十里八乡。</h3> <h3>  说来也奇怪,自从太公安葬在盘龙山后,后世子孙果然人丁兴旺,成为了四明山地区的望族之一,当时就有“一门五千户”的说法,明朝宰相叶向高曾亲身感受了西坞邬氏的繁荣,并亲笔题词“名门钜宗”,意为名门大族。</h3> <p class="ql-block"> 邬国势</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