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家信

ake

<h3>  提起写信,可能现在的人们都不再会选择这种沟通方式。的确,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了人们的沟通成本,手机上轻点屏幕,哪怕隔着千山万水,通过微信视频也可以很快收到来自对方的问候。然而,我的身边一直留着父亲的手写信,那是那些年,我和家人最重要的沟通方式的见证。</h3> <p class="ql-block">  04年我离家前往上海求学,父亲除了常规的叮咛和嘱咐,十分郑重其事的要求我每月至少给家里写一封信。当时的我沉浸在可以远离管束、自由翱翔的兴奋状态,根本没把他的这个要求放在心上,以至于父亲直接将写信和我的生活费挂钩:当月若没收到我的来信,便领不到饷。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也只得老老实实的动笔写信。</p> <h3>  那时的我心态很浮躁,手提起笔,却迟迟落不下去。写点什么呢,平时电话里该说的也都说了。一时间,我居然为如何完成写信的任务倍感焦虑,这焦虑倒并不是担心拿不到生活费,而是如何写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封家信。仓促涂完了三两张信纸,直到把信塞进邮筒,我才松了口气,可一转眼,我又开始担心父亲收到我这封不知所云的信,该是怎样的心情。很快,我收到了父亲的回信,出乎我的意料,他似乎对我能给家里写信感到十分高兴,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真切的关心和教诲,透过信纸上父亲的笔迹,仿佛看到他在桌前俯身给我回信的样子……就这样,我和家人写信的习惯慢慢坚持下来了。</h3> <h3>  当写信成为一种习惯后,我才逐渐参透这其中独特的韵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有很多方式,有的直接如面对面的谈话,有的迅速如打一通电话,开始写信后,我感受到“写”和“说”之间存在着的细微差异,或许每天我们动口太多,言之有物,却少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情感。写家信对我而言更是一种思考表达的过程,静下心来把自己一段时间的发生的故事和感悟通过思维的转化,形成字迹落在纸上,本身就让我安静了许多,我也开始有耐心把这件事情做好,甚至有几次,因为父亲的忙碌,性急的我还去电催他不要耽误了给我的回信。在如此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写信成为了我们父子心照不宣的默契。</h3> <h3>  家信是有温度的。每每收到父亲的信,我总是会仔细的品读多遍,他的信中总是能让我感受到家乡的生活气息,告诫我朴实的处世之道,深深触动我的内心。在我刚离家时,父亲在信中就告诫我“学一门手艺,交一帮朋友,找一份工作,长一番见识”,这“四个一”的要求,如烙印般深深刻在我思想的深处,让我至今仍难忘记。写信褪去了我浮躁的心态,教会了我和父母以朋友谈心般的方式沟通;我收到的一封封饱含关切的家信,陪我走过了近十年时光,见证了我求学、立业、成家的每一个阶段,让我体会到亲情的平凡朴实和博大。如今,因为琐事的忙碌,我已很久未再拿起那支写信的笔,但我仍视若珍宝般保存着父亲的每一封来信,与我而言,这是值得一生珍藏的礼物。我期待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再坐在桌前,提起笔,静下心,写下我对家人的思念,再一次鸿雁传书,飞到他们身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