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团山村,位于云南红河州建水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7月27日,在游览了建水古城后,我们决定去建水城西十三公里外的团山古村走走。 </h3> <h3> 远处的白云似乎就在青山顶上</h3><div> 从建水到团山,没有长途班车直达,只有米轨旅游观光专列小火车,但班次很少,中途停留时间也不十分宽裕,怕沿途无法就近领略风光,于是就租了辆山地自行车自游行。虽然已有三十多年没有骑行过这么远的路,但还是信心足足。</div><div> 出了建水古城,到了去团山乡镇公路后,满眼是秀美的田野自然风光。路的右侧一路是从泸江河而下的溪流,河水潺潺,相伴耳边。溪中有水牛在纳凉,有水鸭在戏水。另一边是广袤的田野,翠绿的玉米,成片成片的;低穗的稻子,微微摇摆;田野中不时有挂满红红果子的石榴树,格外令人惊喜。远方的天空好像很低,似乎不再遥远,朵朵白云亲吻着前方青山。一路骑行,一点也不觉得累。</div><div> </div> <h3> 一路上还不时见到古桥、老宅,那建筑样子与我们海岛完全不一样,我们就停下自行车,在古桥石墩上坐坐,喝口水,歇歇脚,抚摸一下老宅檐下的精美雕饰,零距离感受岁月的沧桑。</h3> <h3> 小小团山村,满眼都是古宅</h3><div> 大概骑行二个小时左右,终于到了传说中的团山,这个被WMF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的古村。</div><div> 村口外路两旁有两个好大的荷花池,满塘碧绿的荷叶,那绿绿的嫩,一片连着一片,在阳光下,非常的润眼。绿叶中有含苞欲放的,娇艳盛开的,红的、白的、粉色的,煞是好看,让人记起李商隐的“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之诗句。</div><div> 据相关文字介绍,团山村庄面积15.64公顷,房屋建筑面积46244平方米,清末古建筑二十一座,占地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这些古建筑以带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汉族民居为主,夹杂一些有彝族建筑文化色彩的土掌房,两种民族建筑风格相融于一个区域并不十分大的团山村,那是很有一种特别的味道。</div> <h3> 在这些古建筑中,张家花园、皇恩府、将军第、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以及大成古寺、上庙下庙、张家宗祠、东南西三个寨门等传统建筑,是游人参观最多的地方,可以说是团山村的精华所在。</h3> <h3> 整个下午,我们在这一个个古宅老屋中进进出出,总在想一个问题,这一个个古宅,建筑年代、风格似乎都非常接近,又都装饰的非常华丽,外墙基本是用白石灰粉饰,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设在主体建筑一侧,然后通过各种形状的过道进到主体院落。院落广泛使用木雕、砖雕、石雕,尤其是木雕,超乎寻常的繁锦。庭院的板壁上和厅柱前,彩绘的书画和诗词楹联比比皆是,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书画天地。如此偏僻之地,百年前的团山村民怎么会有有这么大的财力?这个疑问后来在皇恩府,看了团山村张氏十六世张立水的《团山 我的家乡》一书,才找到其中的答案。</h3> <h3> 精心雕琢,古宅美得无与伦比</h3><div> 团山村原来也是一个穷山恶水之地,虽然宗谱说,明洪武年间,始祖张福于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做生意到建水,“喜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始居西门外兰头坡,继迁沪江上游张宝石寨,后睹团山,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于他境,复移而居之。”其实团山自古就有“干团山”之称,三面靠山,缺水,土地又少,生存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很理想。为了生存发展,清中晚期时,团山很多人都到建水石屏地区的个旧开矿谋生。苦尽甘来,到光绪年间,团山开矿的多数人都开到了富矿,于是财富滚滚。发了财,自然回家乡盖房造楼,清光绪晚期起,一幢幢楼屋庭院就接二连三拔地而起。</div> <h3> 团山人的造房,真是不惜金银。每座庭院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细细雕琢,在建筑风格上,邻里间大家相互仿效,极尽完美,师傅都是当地手艺一流的工匠,还请了建水有名的书画家写字绘画,凡是院落内有木之处,无不布满书法绘画。据传,清末年间,团山是车水马龙,工匠云集。就这样,数十年后,一幢幢青砖白墙,雕梁画栋大院让团山美不胜收,令人刮目相看。</h3> <h3> 皇恩府,团山古宅的典范之作</h3><div> 岁月流逝,百年风雨,团山这些老宅老屋,依然是完美如旧,令人赞叹不已。皇恩府,是团山老宅院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宅院。皇恩府座落于团山村南寨门外,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民国二年(1912)落成,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由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组合。</div><div> 在皇恩府,我们与老宅张氏后裔第十六世张立水的夫人朱老师聊了好长时间。朱老师今年74岁,他们俩老都是老师,退休后就回团山守望祖宅。朱老师非常热情地向我们讲了古宅的不少故事,眼神中始终充满着一种自豪。朱老师的一番介绍,让我们对皇恩府有了更深的认识。</div><div> 房屋的修建者是张立水老师的祖父张树元,那为何有“皇恩府”这样显赫的名称呢?其实,张树元是苦出身,一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朱氏当时才十七岁,上有婆婆,自己又是小脚,就这样含辛茹苦抚孤成人。张树元十六岁时就到个旧去背荒(开矿),以换得微薄酬劳帮补家里,他以矿为家,勤俭度日,一直干到40多岁,才积攒了一大笔钱,于是就回家盖房,报答母亲。</div><div> 朱氏毕生勤劳,抚孤养老,到老来人丁兴旺,寨里人赞不绝口,临安知县呈文禀报,一级级转呈至朝廷,最终被光绪皇帝授予“皇恩旌表”匾额,并准许在大道上建立“节孝坊”,以昭彰其美德。于是,就有了“皇恩府”这个名称。因皇帝恩表,故皇恩府的建筑规格是团山村中最高的。</div> <h3> 皇恩府的墙门,富丽而精致</h3><div> 皇恩府的大门是五段式独立门楼,鎏金描彩,富丽堂皇。大门上方悬挂金字红底匾额“皇恩旌表”。两边门柱书写一幅金字对联:大启万年新世界,恪遵百忍旧家声。横批“书香世第”四字。进门口有一对很小巧的青石小门墩,是由门槛下青石门枕延伸出来,雕有小老虎、小马鹿,非常活泼精致。</div><div> 门楼屋檐下有三层彩绘的木坊,所绘图案与其他人家不同,上下是“麒麟吐玉书”,中坊是一所学堂,对书香门第的期望色彩极为浓厚。大门两边是青砖立柱,底脚是青石雕须弥座,正面所刻左狮右象,两面分别刻有“麒麟吐玉书”、“马鹿撞钟”和“左凤右凰”,图案雕刻栩栩如生,石座线条有棱有角,保护如此完整在整个团山村已很难找到。</div> <h3> 皇恩府的木雕,美轮美奂</h3><div> 皇恩府的大门,已经让人迷离不堪,而进入院落后所见到的那些琳琅满目的木雕装饰,真的是目瞪口呆了。在团山村口的保统府,面对院里的木雕门窗,我们已经有点傻眼,然而这里的木雕精致、繁丽、丰硕,令人似乎不在人间。我只能仿用杜工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之诗句,用“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睹”来赞叹皇恩府了。</div><div> 皇恩府的木雕门窗,制作精细,图案丰富,雕工纤巧细腻,故事寓意深远。前院,后院,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是那么美轮美奂,叹为观止。这里仅举前院正屋木雕门窗。</div><div>皇恩府前院,是三坊一照壁布局。正屋是专门用来接待客人的,故此装饰比其他院落来得奢华。正屋的格扇门、格扇窗,其雕工精美绝伦。如六扇格扇门,每一扇雕刻图案都不一样,寓意都很丰富。有形态各异的八匹骏马图、“麒麟吐玉书”传说、鲤鱼跳龙门、红日高照、封候挂印、鹿望金钟、玉树临风、犀牛望月等等。</div><div> 正屋的木雕格扇窗也是布满了寓意吉祥的各种图案,如第一道窗,纤巧的棂格之中有上中下三层图案构成,上为五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中间正中长方型框内是牛郎织女故事,四角各有一个蝙蝠,意为四方有福;左右两边还有一对花瓶,寓意平平安安。最下面是唐僧取经故事。第四道窗,也是有三层图案,上层有仙桃、葡萄、蝙蝠等吉祥物,中间是“千里走单骑”三国故事,下图是八仙中的吕洞宾神仙。其他几扇窗的雕刻图案有赵子龙单骑救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白醉酒、水浒故事、寒山寺等等,图案饱满,惟妙惟肖。</div> <h3> 团山古宅,角角落落都是书画</h3><div> 团山古宅,那传统工匠的高超技艺,让你叹为观止;那历尽百年风雨的诗书、楹联、格言等书画作品,让你耳目一新。据《团山我的家乡》所写,团山民居中书画作品共有5594幅之多,虽然历尽风吹雨打,书画中的神韵还是栩栩如生。如皇恩府,不仅书画作品非常之多之美,宅内还有不少对联让人深思,如厅房的对联:百忍传家积金莫如积德,一经教子恒产不外恒心。在堂屋内还挂有治家格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以及“百忍图”和“百忍歌”的横幅帖挂。皇恩府,还留存了不少有着时代色彩的文字标语,如抗战时期,国军在大门两边写的对联:“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身命,造国家亿万年不朽之根基。”大门进来的照壁上留着国军所画的射击示范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标语在这里也有不少,如“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打倒帝修反”、“拥军爱民”等等,使得这百年老宅多了一些特别的风味。</div> <h3> 在团山古村,类似这样具有特殊时代痕迹的文字图画在其他老宅中也有不少,团山人非常尊重不同年代的文化现象,保护意识也非常强烈。如北寨门旁的上庙,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的团山私立“两等学校”,这“两等学校”四字还镶嵌在上庙门楣上。在大成寺,同一堵墙体上还保留着抗战时期国军二十二师所画的步枪、手榴弹等使用射击图案,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全质量”、“互助公布”等文字与彩画。这一切,让现代人觉得团山古村是那么的真实,历史也始终没忘记团山。</h3><div> 团山,是彝语“图色儿”的音译,意为风景秀丽的地方。团山古村,地方不大,故事很多,一木一石,一砖一瓦,都有历史的记忆。2015年6月中旬,《十二道锋味》节目剧组来团山拍摄,皇恩府是主场地。据说,当时是人山人海,团山一下子名扬东西南北。然而,如今的团山人还是像当年的团山老辈们那样,默默守护,不急不躁。团山很安静,值得你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