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繁华落尽的古村落--邢台崔路刘家大院

寸草春晖

崔路村位于邢台市区西部10公里。属邢台县南石门镇辖。镇政府位于崔路村的东北向4.3公里。东距大桃花村1100米,大陈庄村1500米,南距西侯兰村1700米。崔路村南向有邢左公里(S323)从村边穿过,东吕高速G2516距崔路村约5公里。 崔路村建村较早。相传建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在明代永乐初年,明朝政府为了解决因战争造成的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问题,向河北等地进行“屯田”和“移民”。崔路村的聚居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在600年的发展历史中,崔路村在不断的发展,优秀的文化在继承着。调查时我们发现在现村子中部保存着较多完整的古民居院落,其面积东西长892米、南北300米,总面积约267600平方米;其中以村中以东的面积最大,东西约280米,南北宽260米,总面积约70000平方米。古村落调查工作自2009年开始,到2014年7月止,前后进行了七年,累计工作日达300余天,调查村民约百人。崔路古村落是当前我市保存最大、最完整、建筑质量最高、文化价值最大、最有文化产业发掘价值的古村落。 崔路刘家大院,是以刘可升永寿堂下的四门――永和堂、永保堂、成业堂等组成的冀南民居庄园。 刘家大院建筑面积大,约占全村的古民居的的三分之一。现大多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永寿堂、永和堂、永保堂保存最为完好,其建筑艺术、文化价值很高。 刘家大院以永寿堂、永和堂、永保堂为轴,并向两翼南北发展。有院落约三十多座,房屋约500余间。 在刘家大院保存着许多马厩,以及宅院外墙拴马用的拴马石锁,有的墙上多达五六处,除此在沿街两旁还有大量的喂马用的石槽。 崔路村,据《邢台县地名志》记载: 崔路村位于南石门公社西南部,在公社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地处七里河南岸,紧靠邢左公路,属浅山区,有2258人,均为汉族。耕地6069亩,以农为主。相传,明朝之前就有崔路村。明靖难之役后,只剩下李、于两户。明永乐年间,王、刘、赵、姚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沿用崔路至今。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始祖讳刘英从山西洪洞迁居崔路,至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通过对崔路村的考察,现村子中心几条老街基本上是明代初年形成的,目前尚保留着数通有关史料的石刻。从这些史料看,崔路村的形成当在明代之前,为此说其村子的历史更加的久远。 关于崔路村一名的来历,据村中老人口碑相传,说崔村建于隋唐时期,在村南官道上有城隍庙,庙旁有官设茶棚,由今村东周公村崔姓人在官道茶棚管理事务,其后人在此定居,因邻靠官道名为崔路。 又有说很早之前,在通往西山的官道上经常发生劫道事件,有山匪伏在路旁对过往行人进行抢劫,位于大路旁的居住着几户人家,常常提醒路人提前行路,久而久之大家对好心人催人上路以避劫灾的地点称之为摧路。 在崔路村的东西两端保留有古阁楼,虽经过翻修,原位没有移动,是明清时期崔路村东西门的所在。村内大街两侧分布有传统的农家院落,这此院落的建筑风格为冀南平原民居,以正房楼式、东西配房平顶式建筑,在入宅口建有门楼,较好的院落有内宅门楼,根据各自家族的经济情况,修建的质量也不尽相同,大户人家以砖雕门楼,配以正房大量的木雕装饰,内饰装修有花棂隔扇,崔路古村落现保存较好的近六十多座,以村东的刘家大院建筑最好、规模最大。 根据调查,崔路刘家历史悠久,有600年的家族史,远自明初先祖刘英奉召来到崔路建业,现传繁育后代二十多世,四百多户千余人。现自崔路村外迁至河南、山西、北京、内蒙等省市自治区。 根据刘顺超《崔路村刘家大院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