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5月美国总统刚上任不久就访问了位于中东弹丸之地的以色列,当天还去了位于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圣地哭墙,成了首位去哭墙的在职美国总统。凑巧我们几位旅友同样怀着对这个有争议国家的好奇,经过近5个月的准备走进这个传奇国家_以色列。</h3> <h3>巴以双方历来领土上的纷争:图中绿色为巴勒斯坦人控制区,白色为以色列人控制区,左边第一张图是1946年时国联托管英国具体管辖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控制约6%的巴勒斯坦土地。</h3><div>第二张图是1947年联合国决议的“巴以分治”地图。</div><div>第三张图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巴以地图,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又减少了一半,只剩下“名义”上22%的土地。</div><div>第四张图是2000年以色列的实际控制地区。以色列通过多次对巴勒斯坦人的打击,又控制了巴勒斯坦人“名义”上22%土地的一半以上,且巴勒斯坦人只能在这些地块上实行有限自治,只有民事管理权。</div> <h3>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这里的报纸广播媒体宣传着支持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现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了。10月9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的晚上,我们经北京转机乘上了海航去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航班,下半亱2点左右,飞机刚升空,在睡眼惺忪中送来了餐饮。</h3> <h3>当地天刚亮到达了特拉维夫的上空,以色列和北京时差5个小时,即以色列当地上午7点多,而在我国己是中午12点多了。</h3> <h3>以色列去年的GDP是人均3.7万美元,可是路上很少有豪华车,朋友说:不像我们有了些钱就得瑟。</h3> <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找到预订住宿的旅店已近中午,午餐后直奔附近的地中海海边,从未见过这么湛蓝的海水! 闺蜜们会望着大海能呆上半天,清新的海风透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p> <h3>特拉维夫充满魅力的地方就是绝美的海岸线,地中海犹如一颗蓝色的宝石,吸引了很多冲浪爱好者。看着冲浪的年轻人,其中也不乏比基尼美女和带着小孩子的奶爸,共同享受着地中海的阳光。</h3> <h3>特拉维夫的全名是特拉维夫-雅法,实际上,特拉维夫是一个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道路整洁人不多,跟一些欧洲城市有点像,但雅法在5000年前就有人居住了。雅法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成为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地,特拉维夫的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现在,特拉维夫已经成为以色列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及以色列的文化之都。在近雅法老城地中海边的石碑前来张集体照。</h3> <h3>旅店离雅法老城较近,雅法的跳蚤市场其实就是家具和日用品的二手市场,生活用品应尽应有,人们挑选着中意的物品。</h3> <h3>老人和雅法老城一样虽经历沧桑却终曰伴着阳光。</h3> <h3>今天是“Sukkot”住棚节,过节最重要的是“回家”,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起祈祷,一起感恩。历经磨难的犹太人相互祝福着,希望明天会更美好。</h3> <h3>雅法老城的地标是边上有一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土耳其钟楼,附近可以找到一个游客中心领取免费的地图。</h3> <h3>登上扶梯就是雅法老城,老城建在地势较高的高坡上。雅法古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既有凄美的传说,又有前卫的现代艺术,据说“雅法”是希伯来语“美丽”一词的谐音,果然名不虚传。</h3> <h3>在雅法老城里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专属星座,十二星座分布于雅法古城的12条老巷。老巷子仅有一两米宽,铺路的方形石板已经磨得光滑可鉴。两边多是两三层的的楼房,下层开店,上层居住。</h3> <h3>雅法老城房价比特拉维夫高得多,居民生活都很富裕,日子过得蛮滋润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圣彼得教堂】圣彼得教堂高高地矗立在大海边,占据了老城的最佳位置,可以算是雅法的地标。圣彼得天主教堂最初建于1654年,是为纪念耶稣的得意门徒彼得复活升天而建,1894年完工,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18世纪晚期,教堂两度被毁两度重建,目前的建筑是1903年修复重建的。耶稣的弟子彼得在这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听到上帝的声音,指导他把基督教传给犹太人以外的人们, 于是彼得在上帝的指示下,到意大利人哥尼流家里,向他们讲述耶稣的教义,并为他们施洗,首开向外邦人传道之例,使信主之人不再分种族,阶级。由此基督教传播向全世界,成为现如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font></h3> <h3>在圣彼得教堂前方不远的一条小路上,雅法古城的至高点,伫立着一座雅致的白色石雕——信念门。信念门雕刻着《圣经》旧约的故事,左侧门柱是雅各布(亚伯拉罕的孙子)之梦——雅各布梦见天梯,上帝应许赐给他土地和后裔并给予恩宠。右侧门柱是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将其儿子以撒献祭于上帝,得到应允替罪羔羊。轻抚着面向大海许愿,就能成真。</h3> <h3>老城中央的广场有12星座喷水池,教堂与游客中心,还有几家可以遥望地中海的咖啡厅。倘若时间充裕,我必会点一杯咖啡与大海“耳鬓厮磨”一整天。从雅法古城一角瞥见现代化的海滩,便有了一眼万年的意味深长。</h3> <h3>往前是雅法港。</h3> <h3>很远就能见到的雅法港灯塔。老港这里成了一片餐饮和旅游观光区。</h3> <h3>沿海公路上举行自行车拉力赛,Yaffo beach清晨迎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开启了不少活力因子。</h3> <h3>沿着海边原意要寻找“拉宾广场”,“包豪斯建筑”但未找到,来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食品百货贸易市场,清晨人流量还不大,这里鲜花食品包括日用品。</h3> <h3>特维夫市中心的拉宾广场。</h3> <h3>“拉宾广场”现在是游人休闲的地方,一群儿童在这里奔跑,踢球。由于政府有生育的优惠政策,这里一对夫妇有两三个小孩是常态,而且小孩都是“放养”,犹太民族的领土和人口的扩张速度令人吃惊。</h3> <h3>这条市中心的彩虹大道从拉宾广场一直通向海边。</h3> <h3>街头的鲜榨果汁,这里的石榴汁是一定要尝一尝的。</h3> <h3>夕阳西下地中海,大海被染成金色。</h3> <h3><font color="#010101">世界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对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来说,耶路撒冷旧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朝圣目的地之一,神圣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物比比皆是,我们是怀着一种虔敬和期待进圣城的。旅馆就在著名的雅法门附近,和我们一起登记入住还有一位背包姑娘。这次行程中惊奇的发现单独出行的都是妹子,男士却没见过。羡慕她们义无反顾背包上路的身影,佩服她们面对孤独和未知的勇气。</font></h3> <h3>历史文化和宗教都深深打动人心的耶路撒冷里的老城,从三千年前一路走来,说它是镶在皇冠上的耀眼宝石绝不为过。虽然老城方圆不到十平方公里,却像一块强有力磁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和游客前来瞻仰它的容颜。神圣的建筑、往来复去的朝圣者和流传千年的传统风俗各司其职,老城俨然成为了一座生活着呼吸着的博物馆。老城里,连每一块石头都饱经风霜。</h3> <h3>游览大卫城。</h3> <h3>大卫城塔下面有一攝影展,有传统的也有较前卫。</h3> <h3>买了晚上的大卫城灯光秀门票。</h3> <h3>灯光秀原来不是一面墙的投影,而是面前的整个城堡都在投影,并且是流动剧情式的,整个灯光秀时长40分钟,实际上就是一部3D超级大屏幕记录片,以色列人用高科技手段将犹太民族和耶路撒冷4000年厚重的历史表现的淋漓尽致,技术相当高超,配合天空的流云涌动,堪称完美。没有一句台词,画面,音乐和周围的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h3> <h3>上午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来到“大屠杀博物馆”,耶路撒冷市区出行,乘坐轨道交通是最方便的,能到达市内任何景点。</h3> <h3>大屠杀博物馆,是以色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翔实的资料述说着犹太人悲惨的历史。这里有一块石碑,代表着600万被迫害致死的犹太人。许多到访的外国元首都会安排到此献花。回首历史是属于两个民族的悲伤。</h3> <h3>被押往毒气室的犹太人和囚服。</h3> <h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最让人感伤的一个地方,一点光代表一个不到10岁的亡魂,一个低沉的声音,呼唤着在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一百五十万儿童的姓名,大概每十几秒念一个名字,也就是说你此刻听到一个名字,下次再听到大约就得九个月以后了。</h3> <h3>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遗留下的照片。发动战争者会把罪恶放在脑后,感受征服的荣耀,甚至会赞美战争,但最终的结果是自掘坟墓被毁灭。</h3> <h3>从狮子门进入耶路撒冷老城,罗马总督彼拉多曾在这里谴责耶稣,耶稣开始背负十字架走向行刑地的圣墓大教堂。走过狭窄光滑的苦路感受宗教信仰给予人们的精神力量,不由为之动容。</h3> <h3>耶路撒冷十字,有时也被称作为“十字军十字”。是由一个被四个小希腊十字所围绕的一个大希腊十字。据说,耶路撒冷十字中,四个小十字象征着四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或者代表基督的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出的四个方向。而就整体来说,五个十字可以象征耶稣受难及摩西五经中的“五伤”,也被说成是代表最初五大基督教会。</h3> <h3>导游向游客介绍耶稣受难时带着手铐、脚镣,背缚十字架,走过十四站苦路。这条路在耶路撒冷城内,沿途有教堂、民居、学校、市场和市政建设。</h3> <h3>当年耶稣走过的苦路,如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商业街道。</h3> <h3>老街上的阿拉伯调味品店,“圣城”的居民也要吃喝拉撒的,调味品在食品中起着重要作用。</h3> <h3>趁清晨人少我们来到圣墓大教堂,这里是四世纪时耶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也是他背着十字架行走的苦路终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复活。四百年后罗马在耶稣的埋葬地建造了这座教堂。里面有好几个小教堂,属于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祭坛。</h3> <h3>苦路第十站:耶稣在这里被剥去外衣。</h3> <h3>这个拉丁主坛标记着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苦路第十一站),那是在他母亲的视线范围内。这个拉丁祭坛1588年于佛罗伦萨制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 术作品。几十年后,红衣主教美第奇将祭坛送给教堂。</h3> <h3>这个希腊祭坛建立在加略山的岩石上, 位于昔日耶稣与两个强盗同钉十字架的地方。在基岩内下面,有一大裂缝,是昔日耶稣死时地震所留下来的。这个希腊祭坛的台下有一大银盘。你可以把手伸入银盘中央的洞中,触摸立十字架的岩石 。(苦路第十二站)</h3> <h3>耶稣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被放在膏抹石上作安葬前的处理。(苦路第十三站)许多虔诚的基督教徒,把信物放在对着教堂大门的红色大理石上擦拭,然后带回家供奉起来,以求保佑。更多的人则是长跪亲吻这块传说浸透着耶稣鲜血的石板。</h3> <h3>耶稣在圣墓被埋葬及复活,成为基督信仰最神圣的地方。</h3> <h3>耶稣被安放在坟墓里(苦路第十四站)圣墓教堂也称“复活大教堂”,是14苦路的终点,耶稣墓地,是基督教的圣地。因为基督教主要分为七个教派,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进行了判定,圣墓教堂内每一个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现由三个教会,六个宗派共同管理。</h3> <h3>希腊东正主教堂,中间的祭坛被称为“宇宙的中心”。</h3> <h3>圣墓有自己的礼拜堂,位于圣墓大殿内,是整个教堂的焦点。这里光线幽暗,全是虔诚的教徒和闪烁的烛光,天光仅从教堂顶下漏下,犹如耶稣正在凝视。</h3> <h3>大马士革门。耶路撒冷旧城分四个区,基督教区、犹太区、穆斯林区和亚美尼亚区,各个区的居民过着自己的生活,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旦局势动荡,当局会很紧张,特别是穆斯林和犹太人之间,弦是一直绷紧的。不知什么原由城门又警戒了。</h3> <h3>大马士革门是犹太人和穆斯林聚居交汇的地方,治安比较复杂,军人常年驻守。</h3> <h3>西墙是犹太人最神圣的精神家园,它实际只是支撑圣殿山外围的一个挡土墙。而圣殿山曾是犹太圣殿的所在地,犹太人认为虽然圣殿被毁,但神灵之光从未离开。犹太人来此哀悼,痛惜圣殿的毁灭,这也是西墙被称为哭墙的原因,但犹太人很忌讳这个称呼。阿拉伯人曾经在西墙建了许多房屋,犹太人被驱离。1967年阿以战争中,以色列伞兵攻占这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平西墙附近的阿拉伯人建筑,修建了今天的广场。现在进入广场要经过安检。</h3> <h3>这里的犹太人大多保留着传统的犹太习俗,从外貌看,他们穿黑衣服,留大胡子,大帽子里还戴着小帽子,表示人类对上帝的谦逊,特别是鬓角,那是属于上帝的地方,所以不能剪,久而久之就留成了两条卷卷的小辫子。</h3> <h3>犹太教圣地——哭墙。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便会来到第二圣殿护墙(仅存长约50米,高18米)遗址前低声讼经、祷告,哭诉流亡之苦,不惜跨越千山万山,三千年的时光都停在这一刻,这是犹太教的第一圣地,到哭墙祷告、哭诉前要洗手净面,而且男士在左边,女士在右边。</h3> <h3>和平啊,从来都是人类文明中的奢侈品,唯願世界永远和平。</h3> <h3><font color="#010101">夜的耶路撒冷老城,似乎回到千年前,黑衣黑帽的男人和黑袍的女人在石板路上匆匆而过,哭墙和清真寺灯火通明,不同朝代的高墙述说着久远的故事,和街边的吉他声一起进入浓重的夜里。耶路撒冷传统上是阿拉伯聚居地,一些在这里买了物业的犹太人在门口挂起了大卫之星国旗,显示了对合约和私有财产的尊重。</font></h3> <h3>老城遗址。。</h3> <h3>来自圣经中的七盏金灯台是犹太教的圣物之一,原本是犹太教礼仪用品,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时候,将七盏金灯台定为以色列国徽。</h3> <h3>上午去锡安山,途中经过亚美尼亚教堂。</h3> <h3>圣彼得鸡鸣堂 (Church of St. Peter in Gallicantu)位于耶路撒冷锡安山,是彼得于耶稣被捕后三次不认主的地方。</h3> <h3>锡安山大卫王衣冠冢外,大卫弹奏竖琴雕像。</h3> <h3>(马可楼)紧邻大卫王墓,马可楼的拉丁文原意为饭堂,也是传说中耶稣最后晚餐的地方,是犹太教和基督教重要的朝圣之地。十五世纪马可楼已改为清真寺。</h3> <h3>这里耶稣和他的门徒进行了“最后的晚餐”,可是没见到餐桌,尽管艺术家达芬奇将耶稣的“最后的晚餐”画得很华丽,但导游说那只是达芬奇的想象,两千年前人们吃饭可能是席地而坐。</h3> <h3>二战中从毒气室解救了1200个犹太人的奥地利人辛德勒的墓,在这里的基督教公墓里,轻轻放上一颗石块表敬意。</h3> <h3>乘阿拉伯人的公交来到巴勒斯坦城市伯利恒。古城伯利恒因耶稣的出生地而闻名于世,这是圣经记载耶稣降生的地方,当初玛利亚得到天使报喜:将孕育神的儿子。她和丈夫来伯利恒旅行,在马槽里生下了耶稣。同时也是以色列王大卫出生和加冕的地方。</h3> <h3>马槽广场―伯利恒圣诞教堂,耶稣诞生的地方,耶稣降生的马厩和他的摇篮一马槽是最具宗教意义的历史遗迹。这是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圣诞大教堂,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留存至今最古老和保存完好的基督教堂。</h3> <h3>这是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圣诞大教堂”,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便位于教堂内,参观遗址得通过这个角落一个窄小的(高仅约1.2米)门,意告:做人要俯首谦卑!</h3> <h3>尽管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了伯利恒的主要宗教,可是市中心的圣诞教堂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信徒络绎不绝地前来朝圣。</h3> <h3>颇值一提文化史上的佳话,公元386年,一个名叫哲罗姆(Jerome),早期基督教拉丁教父,来到伯利恒,在教堂里距“马赫德”山洞很近的地方隐居下来,专心致志地将《旧约圣经》译成了新拉丁文本。哲罗姆被认为是伟大的译经家,他的《旧约圣经》译本,至今仍是天主教的最权威译本。现在,圣诞教堂的地下室内,建有哲罗姆纪念堂,用以纪念这位著名的隐修者为圣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br></h3> <h3>圣地在教堂的地下室,里面神龛里的14角银星标志着耶稣降生的位置,要通过一个很低矮的“谦卑之门”进入。以前的门比较大,据说十字军为了防止袭击者骑马进入,将门改小。</h3> <h3>这是一条流淌着“奶和蜜”的路。</h3> <h3>自2002年起,以色列开始沿1967年战争前以巴边界线修建高8米、长约700公里的安全隔离墙,目的是将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区与以色列彻底隔离开来,阻止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成员渗透到以色列境内实施袭击。隔离墙由数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铁丝网、高压电网、电子监控系统组成,并由以色列巡逻队和哨兵进行警戒。在巴勒斯坦的许多地方,民众在每周五做完礼拜都会到隔离墙前去抗议,经常和以军爆发冲突,造成人员死伤。但这没能对现状有丝毫影响和改变,15年过去了,隔离墙没有被拆除,反而仍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继续延伸。</h3> <h3>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而对于涂鸦艺术家而言,给他们一块墙,便可以还你一片艺术的天空。出现最艳丽的图案和色彩,他们在诉说自己的人生,在遥望彼岸的生活,在为底层的人们呐喊着。<br></h3> <h3>伯利恒在巴勒斯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居民主要是穆斯林,地方治安由巴方的治安部队维持,但进出的主要公路都在以色列的控制下。</h3> <h3>回程进入以方过检查站,大巴上的巴人要下车排好队,拿出证件让以色列士兵检查,以色列人和外国旅游者则坐在车上,士兵上来看看就行了。巴人都默默无表情地接受检查。</h3> <h3>耶路撒冷,随处可见穿着制服手持冲锋枪的以色列国防军。以色列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无论男女只要到年纪都需要去服兵役,这种兵役制度,和犹太人两千年来被赶出家国,又遭受迫害和屠杀,拼尽死命复国后对这家园笃定的珍惜和守护是脱不了关系。毕竟从国际公法角度,现在的以色列还处在战争时期。服兵役也是当今以色列年轻人引以为傲的一项使命,出生入死所结的战友情谊和为祖国愿献出生命的决心,上演着以色列的荣耀和悲情。</h3> <h3>虽有不同的信仰为保卫这个国家而尽力,一个个背着行李拿着枪,直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见多了不怪,只当他们拿着大单反的同行旅友。</h3> <h3>星期六是安息曰,犹太人是真正休息了,公交停运,商家关门,但阿拉伯人的公交仍然营运,来到大马士革门对面坐公交上橄榄山,灰顶的是阿克萨清真寺。</h3> <h3>橄榄山上俯览耶路撒冷老城,金色顶的是伊斯兰教圣地-圣岩金顶清真寺。橄榄山是圣经旧约撒迦利亚书中,提到到末日审判时,上帝决定救赎死者的地方。站在制高点,下面是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坟墓,据说有15万人被安葬在圣殿山周围的斜坡上,旧城的这一面完全被墓地包围着。山上还有纪念耶稣被捕和升入天堂的教堂和遗址。在橄榄山上,看着圣城在夕阳中圣殿山的的岩石园顶清真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眼前的墓地在我们看来还是有点阴森森的。</h3> <h3>登上橄榄山,第一次震撼并不是耶路撒冷的全景,而是满山的犹太陵墓!没有花巧的雕塑,没有丰富的祭品,只有墓碑上的一块块小石头……这,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和追思——犹太人就系遵循一种简单的墓葬方式,或许,逝去的灵魂只需要一种最纯粹的精神告慰……</h3> <h3>圣-玛丽亚神女教堂</h3> <h3>主泣耶京堂,耶稣曾在这里为耶路撒冷即将毁灭,和犹太人的不幸哭泣,教堂的外形也像一滴圆润的眼泪,也叫泪珠教堂。从教堂窗户可以看到金顶清真寺。</h3> <h3>万国教堂建于1919年至1924年,由十六个国家捐资所建。每个国家的标志纂刻在雕塑(壁画)前和放置于天花板的玻璃上。</h3> <h3>喀西马尼园,《圣经》记载耶稣常常在此祷告冥想,园中虬枝盘曲的橄榄树,据说耶稣时代种植的橄榄树如今依然苍翠挺拔,树龄已逾二千年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即将离开以色列回国,以色列的出入境安检严格(从里到外,翻箱检查),世上闻名,提前三个多小时到达特拉维夫国际机场,出乎意料很顺利地通过了安检,来到候机大厅,时间宽裕小憩。</font></h3> <h3>长长的通道走向登机口,此次以色列历程是短暂的,但我永远祝福:SHALOM(你好)以色列,願上帝眷顾犹太民族平安,富足,和平。让世界插遍幸福的橄榄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