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打造高效悦读的语文课堂

潍坊文华学校2022级7班

<h3>  2017年10月26日,潍坊广文中学、潍坊文华国际学校语文学科同课异构研讨会在潍坊文华国际学校礼堂顺利举行。恰逢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大家鲁迅先生逝世八十一周年,潍坊文华国际学校的孙扬老师和德润国际学校的官睿老师选择了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作品《故乡》为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特邀潍城、奎文、高新、寒亭四区的教研员莅临指导。潍坊广文中学、文华国际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以及四区代表教师四十多人,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 </h3> <h3>  广文中学孙扬老师的课堂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设计:主篇《故乡》,组篇《孔乙己》《祝福》。通过学习三篇文章,达成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分析人物形象,二是挖掘文章主题,三是理解鲁迅情怀。首先从赏析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形象特点入手,通过分析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在主人公回忆中的形象与现实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思考探究鲁迅先生想要以此反映的社会现实。并且结合《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祝福》中的“祥林嫂”共同学习鲁迅先生对于社会底层群众形象的刻画,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幸命运的悲哀与同情。最终引导学生感悟鲁迅情怀,在课下更多地去研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h3><h3> 这样的课堂设计遵循了广文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法“主题学习,单元推进”。通过学习一组有同一主题(共同点)的文章,反三归一,归结出共同的文章技巧或情感思想。遵循了语文学科学习规律,满足了学生“大阅读”的需求,并将“大阅读”落到了实处。</h3><h3> 本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领会了鲁迅先生的民族情怀,引领学生要做鲁迅先生一样情怀的人,心怀梦想,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真正落实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h3> <h3>  官睿老师从文章的背景开始引入课文,接着引出“我”回乡的心情,从而引出“我”在家乡中遇见的人,最终引出学生印象深刻的“闰土”和“杨二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为了不局限学生的着眼点,通过让学生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分析触动心灵的语言深入到课文之中,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和小组讨论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在最后的研讨环节,确立闰土和杨二嫂代表了当时社会像他们一样的农民和城市小市民,他们因生活严重扭曲了心灵,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接触这部作品,让学生接触到鲁迅的精神生活。 </h3> <h3>  韩文联老师主持了本次评课的研讨活动。两节展示课后开始了评课议课环节。韩老师这样开场:</h3><h3> 大家好,今天对于广文文华语文组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各位的到来,这里将有一次思想碰撞分享的盛宴。</h3><h3> 首先,我代表广文文华语文组全体教师对前来指导的各位领导、专家、外校教师表示真诚的欢迎,感谢各位对我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关注与支持。</h3><h3>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当时上海的民众自发送葬,先生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他一生像一盏国人灵魂的明灯,普照众生,光耀四海。在先生辞世的日子里,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感受他的情怀,也算是我们对先生的一种祭奠和怀念吧。</h3><h3> 每一堂课,它的背后折射着任课老师的教育思想。今天的两堂课,课堂设计有相同又有不同,请两位老师说说她们设计初衷。</h3> 两位老师先就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设计理念进行了讲解。她们的精巧设计为听课的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h3></h3> <h3>  韩文联老师串词:有人将课堂比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的确,纵使非常成功的一堂课也总免不了有些许不足。多挑出课堂上的一根“刺”,就意味着任课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会少走一些弯路。因此自我反思,评课议课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技能之一。尤其是专家的点评,一定会为任课教师指明努力的方向。</h3> <h3>  贾友玉校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点评,他提出进行同课异构的研讨目的在于: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要梳理各个学科的课程文化,三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四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他说一堂好课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要把能不能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作为评价标准。</h3> <h3>  寒亭区教研员沈玉姗肯定了孙扬老师的课堂设计,有课内解读,又有拓展,落实了“大阅读”,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丰盈大气。官老师用一个主体问题对课堂进行引领完成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积累。 她还向老师们提出了建议:一是关注教学目标,看最终是否达成了最初预设的目标。二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更要掌握方法。</h3> <h3>  高新区教研员肖敏老师点评说:两堂课体现了共同的两点,一是教学贴着文本行走,朗读特色语段,分析人物形象,批注字词句子,挖掘透露出的情感;二是课堂设计人性化,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h3> <h3>  潍城区教研员刘晓岚老师点评两堂课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双主”地位落实很好。“双主”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起到了引领作用,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互助,探究。第二,教材用得好。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个例子。孙扬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以教材为例学习,主题学习的方式,拓展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引发了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探究鲁迅精神品格的极大兴趣,起到了反三归一的作用;官睿老师的课精析了一篇文章,提前7分钟下了课,学习资源稍显不足。之后提出建议,今后课堂落实要好。课堂是“生死”之间的较量。“生”是生本、生成、生动;“死”是死水、死记、死板。好的课堂一定力求达到以生为本,捕捉课堂思维生成的火花,上出生动有趣的课;切忌死水一潭,死记死背,上成死板无生气的课,失掉了语文课的美感。 </h3> <h3></h3><h3>  韩文联老师串词:以教材为例拓展,需要的是资源。《新学校》主编李斌先生说:“从前教材是我们老师的世界,今天世界才是我们老师的教材。”语文教育专家吴非老师说:“最好的教材是教师的二次创造。”</h3><h3> 广文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法“主题学习,单元推进”,需要教师具有研发课程的能力。我们做了八年探索,研发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落实了课堂上的海量阅读,把阅读变成了“悦读”,唤醒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渴望。我们从中考全校所有学科的倒数第一名,到今天的正数第一名,中考A等率超过50%,是因为我们遵循了语文学科的规律,尊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量变到质变,扎扎实实地落实了“语文是读出来的”。 </h3> <h3>  奎文教研员刘磊老师这样点评:鲁迅作品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两堂课都分析了人物描写,都没讲到环境描写,本文环境描写很值得品味,它是灰色与亮色的对比。另外,教学选点很重要,找一个突破口,落实学习目标。 </h3> <h3>  韩文联老师最后总结:专家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有”。即“有人”“有料”“有趣”“有变”。</h3><h3> “有料”就是要有资源,也就是课程,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孙扬老师的课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课程资源,拓展了鲁迅的另外两篇小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h3><h3> “有人”就是心中要有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注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关注喜欢阅读的学生,更要关注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关注积极发言的学生,更要关注沉默寡言的学生······</h3><h3> “有趣”就是课堂力求生动有趣味,语文学科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上出语文味,以活动推动学习目标的达成,语文课上阅读实现“悦读”。</h3><h3> “有变”就是老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根据需要随时调控课堂,灵活多变,动静结合,水到渠成。</h3><h3> 我要说,好课的评价标准还要再加一条,就是“有效”。课堂追求愉悦的同时还要追求高效。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h3><h3> 今天是展示课,更是公开课。交流分享,我们更明晰了语文课堂追求的方向。感谢两位任课老师的付出,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感谢各位老师们的认真倾听。期望今后还有这样的平台,让我们共享思想碰撞的盛宴!</h3><h3><br></h3><h3><br></h3> <h3>  结束语:借用今天两位老师共同执教的课文《故乡》中鲁迅的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广文文华的语文人也将心怀梦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打造出具有广文特色的语文课堂文化。追求更高效悦读的语文课堂,我们一直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