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风格的形成

井下桃花庵主

<h3> 书法风格是指书法家的作品有一定的个人面目,这个面目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看到一片树叶,就知道它属于哪棵植物一样。外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某某人的字,而内行人一看,先想到的是他学的是哪个书法家,但要有书写者自己的理解和精神所在,否则,写得再好也只是第二。下面谈谈本人对书法风格形成的粗浅认识:</h3> <h3>一,书写习惯。</h3><h3> 书法风格的形成浅层的讲主要是书写习惯,书写习惯主要指执笔,运笔,书写姿势等。这也是学习书法必须注意的问题,今天我们临帖的姿势有的与古人的姿势相去甚远,这样就很难写出与古人一样大小相似的字。就像今天的“展览体”,放在古代,那是不可思议,古人极少作那么大的字。古人写字主要是出于实用价值而作,但也不是说不讲艺术性,写的人多了,就有可比性,慢慢的就形成约定俗成的审美品味。</h3><div> 古人写字的姿势大多应该一样,至少在毛笔诞生到毛笔淡出主要书写工具的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但是一样的姿势,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风格迥异的书法家呢?这就讲到书写习惯中的执笔与运笔习惯,用力的部位,用力的轻重,用力的侧重方向。借用米芾论书的一个趣事来说明,就清楚了,宋神宗曾问米芾,你认为当朝谁的字写得最好,米芾说,苏轼刻字,黄庭坚描字,蔡襄画字,神宗继问,那你呢?米芾说,“臣书刷字。”这里,米芾解释的就是他们书写的运笔,用力的习惯不同导致风格的形成。</div><div> </div> <h3>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说,启功的字不禁放大,所以,启功的小字写得最好,这跟他老人家的书写姿势有关,众所周知,启功是一个公认的学者,学识渊博,多方面有着巨大的文化成就与贡献,他一生应该以做学问为主,所以,他写字的姿势中规中矩,跟我们现在学生在桌子上做作业的严格要求姿势没什么区别,大部分写字的用力来自于腕力,有时候,几乎用不到肘关节的力量,,这样的姿势怎么会写出大字呢。《启功》电影中,hwb让他写dzb时,虽然站着,但他老人家还是俯案写,也看得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启功的楹联,瓦当书法,题词也相当不错,但究其书法,学启功,还是首推他的《论书绝句》,他对历代书家的经典作了全面的评价,也道出了他学书的过程,如“先摹赵董后欧阳,”句。很多人冲着启功的名气来学他的书法,其实,启功的名气大部份来自于学问,他谦虚的说过,他不承认自己是个书法家,在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中,更是风趣的说明了这一点。有人认为,启功的书法放在民国,只是一般学者写的书法而己,难怪后人把他的书法称为馆阁体了。</h3> <h3>二,学问修养</h3><h3>书法风格形成中层的说就是学问修养。我们说,某某人的字有书卷气,有涵养,讲的就是作品蕴含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感。学习书法,经常被提及字外功夫,字外功夫就是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学问的总和。历史上的书法大家都是了不起的学问家,王羲之是右军,颜真卿是鲁郡太守,苏轼就更不用说了。《书谱》中所提到“人书俱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书法水平,除了多增长见识外,还要多读书,特别是有关书法理论的书,美学,哲学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h3> <h3>三,气质涵养</h3><h3>书法风格形成的上乘是气质涵养,这里指的是天生的气质,是练就不成的气质,以上说的两个都可以在后天训练获得,而第三个是天生的,乱头粗服不掩国色一路。像王羲之的“东床驸马”故事,就可以看出王羲之气质非凡的特征,清朝的鉴赏家宋荦,对自己的鉴赏水平非常吹嘘,但也是不无道理,他有诗曰,“真赝何须苦辨之,刑夫人至尹能知。”他讲的就是作品给人的内在气质,他引用了发生在汉朝皇宫里的一个故事,汉武帝有个宠妃刑夫人长得非常漂亮,一直被尹夫人嫉妒,汉武帝怕刑夫人被尹夫人迫害,一直不让她们见面,后来,迫于尹夫人的压力,汉武帝让人装扮了个刑夫人的替身前来面试,不料,尹夫人一看,说这不是刑夫人,“她的气质不如我,皇上怎么会这么宠爱她呢?”有一天,尹夫人偶尔在偏宫里见到一个人,此人虽打扮像丫鬟,但步履轻盈,气质非凡,尹夫人说,“这就是刑夫人,”随从一看,果然是刑夫人。这里,干脆借用一下著名评论家陈传席老师的理论,这就是“骨秀”,骨秀分为“练骨”与“天骨”,一,二两点讲的是“练骨”,现在我们说的就是“天骨”。所以,陈老师认为,没有一定的气质是成不了书法家的原因在此,有点形而上的味道,但的确如此。当然,只要努力——“练骨”,还是可以弥补“天骨”的不足。</h3><div> 以上就是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一副优秀的书法作品为什么耐看,玩味无穷,就是因为她有内在的骨秀,简单的说就是杂而不乱,狂而不怪,娇而不俗,换言之,没有了骨秀,就无所谓风格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