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3·3”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徐健霞

<h1><b>  虽然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3·3·3”是什么,但可以从“3·3·3”里有什么,具体去体会。<br></b><b> </b><b>今天就从学习方法这个角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3·3·3”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b></h1><h1><b> 本文共三部分内容,一是学习方法;二是如何运用;三是影响学习方法运用效果的因素。</b><b><br></b><b><font color="#ed2308">一、“3·3·3”中蕴含两个重要学习方法</font></b><b><br></b><b>(一)找关系联系</b><b><br></b><b> “3·3·3”教材中所有题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环环相扣,一个台阶搭一个台阶,受训者反复操作、体验、悟道理,逐渐形成“找关系联系“的思维习惯,并有意识地迁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中。<br></b><b> </b><b>为什么要“找关系联系”?</b><b><br></b><b>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结构的。什么是结构呢?简单说就是知识之间的关系联系。学习如果能从驾驭结构的层面出发,找到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那么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容易的多。 <br></b><b>早在上个世纪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著作《教育过程》中就提出“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摘自《结构主义教育理论》<br></b><b> <br></b><b>(二)“九字真言”­——全面看、抓关键、猜意图<br></b><b> 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全面看”就是把各种类型的信息接收全面了;“抓关键”是抓住信息中的关键,这和“找关系联系”密切相关;“猜意图”是指换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发出信息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b><b><br></b><b> 看似简单的几个词却可以高度概括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真悟透了,不仅可以在学习上用,还可以广泛迁移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br></b><b> </b><b>接下来以举例子的方式谈谈具体如何运用学习的好方法。<br></b><b> <br></b><b><font color="#ed2308">二、好方法在学习中如何迁移运用</font></b><b><br></b><b><br></b></h1><h1></h1><h1><b> 需要说明的是“3·3·3”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各学科,本文仅以数学、语文为例进行讲解。</b></h1><h1><b>(一)运用“3·3·3”方法学数学</b></h1><h1><b>(以下是一对一辅导案例在暑假中学习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内容,用时五节课)</b></h1><b> </b><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引导该学生迁移运用好方法学习时,我首先抓学会看书,而不是做题。道理很简单,如果知识本身没弄清楚,就去做题,如造空中楼阁,白费力气!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成绩差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自学能力没养成。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自己不会看书。看不明白,抓不住重点,基础知识都是一锅粥,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去补课大量刷题,会做的题大部分是死记硬背住的,并不知道怎样去思考解题思路。所以成绩很不稳定,如果考试卷中出现较多补习的原题或基本相同的题就会考的比较好,如果是变式题,就很难举一反三,成绩可想而知了。</b><b><br></b><b> <br></b><h1><b> 下面以“复习平行四边形”为例讲看书的好方法:<br></b><b> </b><b>对已学过的内容,我要求学生先看一章内容的前言,再看本章小结,最后看具体的内容。(新学内容是先看前言再看内容最后看小结)<br></b><b> 为什么要这样做?</b><br><b> 就要用到“3·3·3”讲的“猜意图”去理解。假如你是作者绝不会把没有用的文字写上去对吗?</b><br><b> 所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每章内容中都有前言和总结,这些内容有什么用。</b><br><b> </b><b>拿“平行四边形”这章内容举例说明:</b></h1><h1></h1><h1><b><br></b></h1><br> <h1><b>前言共分两段:</b></h1><h1></h1><h1><b> 第一段大意是平行四边形的事物在生活中很常见,这和它的性质有关系。我理解它的意图有二,其一是想告诉读者,学数学要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能孤立的去学数学,要学以致用。同时正因为它和生活紧密结合,就减少了抽象,空谈之感,从而激发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其二是告诉读者这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是搞清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b><br></h1><h1><b> 第二段主要有两层含义:</b></h1><h1><b> 一是本章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以及特殊平行四边形,并告诉读者学习重点除了知识本身,还要学习获得知识的研究方法(这是学数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即学会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b></h1><h1><b> 二是给出学习这些知识的好方法。即利用已学的图形以及证明图形几何性质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新学内容中(这正是“3·3·3“所讲的“找关系联系”的学习方法,书中已经明明白白告诉读者了,可是有多少人能发现并利用呢?)</b></h1><div><br></div> <h1><b>小结共分两个部分:</b></h1><h1><b> 第一部分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本章重点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简明扼要呈现出来。这是把书看薄的过程,要清晰、有序的印在脑子里。</b></h1><h1><b> 第二部分是本章内容的关键点,要利用这些关键点归纳整理知识。<br></b></h1><h1><b>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前言和小结已经告诉读者要学什么以及如何学,倘若我们能把作者的这个意图准确揣摩出来,学习无疑是有的放矢、事半功倍!<br></b></h1><h1><b> </b><b> 接下来再来说说如何学习本章内容。<br></b><b> 学生点读完前言和小结,明确作者意图,知道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以及哪些知识点自己还不清楚,带着问题和目标去阅读具体内容。<br></b><b> 先找大标题,整体了解学习内容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又包括什么内容,一定要清晰明确整体结构!</b><b>之后有意识引导学生分析例题的证明过程,让其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比如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就是利用了前面所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进行证明的。这样做学生不只是理解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对边相等,更重要的是他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很好的理解新知识还掌握了解题的思路!<br></b><b> 该学生不断练习“找关系联系,全面看,抓关键,猜意图”的学习方法,分类有序的梳理知识。她不但没有厌烦,还越做越有兴趣。问其原因,她说:“这样学和补习班不一样,补习班就是听老师讲题,我做题。这是自己思考,而且有方法,想的有意思。”<br></b><b> 所有内容进行完后,请学生自己画结构图,不能照着书画,要按照自己的理解画。画完让她自己讲,讲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哪些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问题,哪些知识记得不牢,然后重新画。一般反复两到三次,就真学明白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刚开始会花较多的时间,不过一旦把方法运用熟练了,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br></b><b> 书看完后开始做题,做题也有好方法,不是一道题挨着一道题做,而是先从整体观察,猜每道题的考点,根据考点进行分类,一个考点出了几道题,这几道题增加了什么条件就从简单题变成了难题,寻找解题思路再具体运算。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找关系联系,全面看,抓关键,猜意图”这些学习方法。<br></b><b> 这样下来该学生做题时解题思路清晰,很快做出来,特别高兴,说这些学习方法真有用!后来暑假结束开学第一次数学测验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她考了77分(之前考试经常是60分左右)和她聊天中了解到有些题她是靠找关系联系想到了解题思路。我问她尝到甜头了吗?她高兴的说:“尝到了,很甜。”<br></b><b> 这个案例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如果学生没有自学的能力,课本上的知识都掌握不了,“举一反三”的“一”都没有搞明白,就去刷题、补课,是很难有好成绩的!一言以蔽之急于求成、囫囵吞枣、包办代替和揠苗助长是造成学生学不好,老师教得难(双被动)的根源所在!<br></b><b>(二)运用“3·3·3”好方法学习语文 &nbsp;<br></b><b> 首先引导学生看目录,了解一个单元里有几篇课文,通过比较每篇课文的题目猜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再猜猜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什么?翻书验证是否猜对了。明确学什么的前提下开始学习。<br></b><b> 其次要经过“三步法”学习一篇文章<br></b><b> 第一步:通过题目猜文章内容,比如《窃读书》先解读书名。“窃”是什么意思,偷。“窃读”是什么意思?偷读。在哪里偷读?怎么偷读?为什么要偷读书?猜测文章会按什么顺序写?让学生动了一番脑筋后,再去读具体内容,你会发现他们很有兴趣而且对文章内容记忆深刻。原因是边看边和自己所想进行对比,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还是对文章内容深加工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猜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也要边读边提出问题,自己思考解答。比如《窃读书》这篇文章里作者对主人公爱读书只字未提,可我们就是强烈感受到她爱读书,作者是怎么做到的?经过思考不难发现,作者通过刻画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传达出其爱读书的信息来,这就是写作方法,是可以迁移运用的。 <br></b><b> 第二步:如果不认识的字多,要查字典清除这些障碍。如果不理解的词多,要反复读该词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猜词的意思,之后再查字典确认。<br></b><b> 第三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之后进行二次分类概括,把文章分成几大部分,画出结构图。一篇文章的脉络就被抓出来,清晰明确。按此方法学习,学生就可以依葫芦画瓢,自己揣摩、练习如何写文章了。(学生写作文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把文章的学习和写作割裂开来,二者联系不上)<br></b><b>&nbsp;<br></b><font color="#ed2308"><b>三、影响“3·3·3”学习方法迁移效果的</b></font><b><br></b><b>&nbsp;(一) 外部环境</b></h1><h1> <b>家长盲目报补习班,提高班,使学生应接不暇,顾不得仔细思考,更别提用好方法学习了,只是疲于应对各种练习题,养成了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学校教学进度快。重数量轻质量,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运用好方法。<br>(二)内部环境<br>1、在速成的教学中学生养成了不求甚解,不爱动脑筋也不会动脑筋的坏习惯,这些习惯直接影响学习成绩。<br>2、学习兴趣低:一个没有发动起来的汽车,我们能推多远?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家长又能控制多久?现在很多孩子因厌学选择退学,父母、老师束手无策。可是因为还没有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总会抱着侥幸心理,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br>3、懒、自我约束能力差<br>生活中养尊处优的孩子,很难刻苦学习。身体已经习惯了舒服,又怎能忍受得了学习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等不舒服呢?生活中吃不了苦的孩子,学习上也很容易吃不了苦。当然也不排除那些智商很高,学习很好的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很差,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是让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而不是考试成绩。<br>4、“3·3·3”学具的操作<br> “3·3·3”中所有学习方法都不是讲出来、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具操作体验、感悟出来的,老师、学生和家长无一例外。只有自己深刻理解了,才能真正做到广泛迁移运用。要想会用就必须经过大量科学系统的操作练习,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b></h1><h1><b><br></b></h1><h1></h1><h1><b><br></b></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h1></h1><h1><b><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