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南京城墙

LNJ刘凌

<h3>   "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首儿时耳熟能详的民谣,可谓是老南京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可是,扪心自问:我了解南京"城"吗?从小到大,多少回在城门下穿行而过,多少回在城墙边嘻戏跑跳,多少回登上城留下小姊小妹的笑貌,多少回听城外的人吆喝着"进城去喽!"……。</h3><h3> 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城墙那刻板的造型 、单调的色彩,往往被"围城"里的人们熟视无睹。然而一旦我从城南到城北,从城脚到登城,一次又一次地迈开双脚,用脚步丈量着这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那一砖一墙,一门一城,立刻变得鲜活起来,它不仅栖息着南京历史的灵魂,蕴含着南京的古韵古风,更是记载着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与传说。</h3><h3> 它好似一部硕大而厚重的书,当你埋头品读时,便会由衷地感叹,南京城墙不仅是"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的巅峰之作;那故事里的城墙,那城墙里的故事,可谓是莫衷一是谈笑间,古今千秋两重天;那逶迤绵延20余公里的城墙风光带,包裹着散落在城中各个角落的六朝古都的遗风遗韵,如同大家闺秀般的尽显其风韵卓姿,可谓是城区景区融一体,让人沉醉让人迷。</h3><h3> </h3> <h3> 公元前五世纪,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实为南京最早的古城。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10个朝代和政权建都金陵,使南京不但有"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之 称,更留下南京城墙甲天下之美誉。</h3><h3> 南京明城墙作为明代初年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在历朝历代筑城造墙的基础上,采用了极为严苛的施工程序和建筑规制,大规模的兴 建而成。同时,作为历时54年的大明王朝的兴起之地及其政权中心,和此后留都约224年的历史,南京明城墙体系在整个明代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h3><h3> 经过600年历史的自然浸蚀,战火硝烟的命运跌宕,尤其是太平天国大面积的战火摧毁,以及解放初期拆城拆门的严重毁坏,南京城墙曾经也惨不忍睹。自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南京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抢险维修,及对城墙周边环境进行了改头换面的整治 。 如今南京城墙"高坚甲于海内"之冠依然勿容置疑,其林林总总的故事和传说,更是久传于世而延绵不绝。</h3> <h3><br /></h3><h3><br /></h3><h3>明太祖朱元璋选京城的传说:</h3><h3> &nbsp;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出生低微却成就旷世伟业的一代君主。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梦见太白金星要他选有一百个山头的地方做京城,所谓百山百山,百代江山。朱元璋听说六合冶山有一百个山头,就带人去了六合,坐在最高的一个山头上数来数去,只有九十九个山头。他叹道:"早知只有九十九个,还是选南京好。"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刘基)找来当地的老汉,老汉说确实是一百个。朱元璋这时想起来,自己把屁股底下的山忘了。刘伯温说:"既然这里有一百个山头,就选这里造京城吧。"朱元璋连声说自己金口玉言已出,不能更改。刘伯温说:"万岁,你难道只要金口玉言,不要百代江山啊?"朱元璋说:"两者都要。"他灵机一动,说道:"这山不是叫做冶山(六合方言读移山)么,就将它移到南京去吧!"就这样,朱元璋选定南京作为都城,至今南京朝天宫后面还有一座冶山呢。</h3><h3> 事实上,朱元璋是以政治家的视野,在分析了各方面的利弊后,提出:"今建业(金陵)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h3> <h3>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定都南京。在听取谋士朱昇关于"高筑墙"的建议后,朱元璋于公元1366年至1393年,先后征调全国百万余众、历时28年大规模兴建明城墙。它在六朝国都建康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整体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 ,及各城垣的护城河组成。 有城门13座,水关三座。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为世界第一大砖石构造的京师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现今保存完好的明城墙,共有25.1公里。</h3><h3> (此图片为下载)</h3> <h3>   南京城墙的城门有里十三,外十八之说。民间传有城门名编串而成的顺口溜:"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国民政府将七处城门改名,并加以整修。</h3><h3> 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瓮城"的中华门,始称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13个城门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设计最奇巧、结构最复杂的。明人顾起元如此称赞它的宏伟壮观:"聚宝门左右眥巨石砌至顶,高数丈,吾 行天下,未见有坚厚 若此者也"。</h3><h3> 瓮城平面呈长方形,高20.45米,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1931年改名中华门。其门头匾额上的"中华门"三字,由蒋介石亲笔所书。 </h3><h3><br /></h3> <h3> 中华门城堡始建于元至正26年至洪武19年(公元1366年至1386年),在南塘都城正南门基础上扩建而成。瓮城分为三层,最上层的木结构"镝楼"现已不复存在</h3> <h3>  大明建城之初,财力匮乏,民生凋敝。于是所需巨额费用大部分摊派到江南富户的头上。其中江苏吴县的大富翁沈万山单独认捐了洪武门至水西门的造城费用,至少独占了三分之一的摊派。</h3><h3> 沈万山确有其人,他曾因做海上贸易发了大财。然而,由于他在皇帝面前炫富,招来了灭顶之灾。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h3> <h3>  传说沈万山少年时,在田野里蛇口中救出一只青蛙,这青蛙本是天上仙女,因罪被贬下凡,为报救命之恩,吐出聚宝盆酬谢。聚宝盆只要投入金银,立即溢满全盆取之不尽,成万沈万山滚滚而来的财源,用之还生。 </h3><h3> 在建造聚宝门时,内外秦淮二水相夹,有河妖作祟,城门屡建屡塌。刘基奉命查访内情,忽听孩童唱着民谣:"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个聚宝盆,找到聚宝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头戴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门笃 定建 得成"。</h3><h3> 刘基本是通阴阳晓卜 算的术士,听懂儿歌的含义,便向朱元璋汇报,但聚宝盆也不便强取硬夺,朱元璋便派徐达前往沈家,声称皇上借用,于五更时天亮即 予归还,沈万山岂敢违抗,只好悻悻捧借。聚宝盆到手后,朱元璋把头顶着聚宝盆的戴鼎成 活埋于城基,只见青光一道,河妖逃遁,城门 立马造成 。朱元璋无盆奉还,就想出一计,下令南京城所有的更夫都不许打五更报时,沈万山只等到天亮仍没听到五更,知道被赖帐,但也无可奈何。自此南京城与其他城不一样,不打 五更便成了惯例。后沈万山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并不知所踪。</h3> <h3>  整个城门共有27个藏兵洞,战时可藏兵3000,平时 可藏粮万担。藏兵洞,是我国古城堡中独特的建筑,在古代战争中,对于物资的储备和兵源设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h3> <h3>  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由四道城门贯通,形成三座瓮城 。各城门均有能上下启动的"千斤阐"和双扇木门,遇有敌兵攻入,城门内"千斤闸"迅速降落,切断其退路,伏兵四出,分别迁灭,恰如瓮中捉鳖。</h3> <h3> 两侧登城马道上的大明旗帜随风飘飘,让人似乎穿越到那个时代。</h3> <h3>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军骑马上城。</h3> <h3>   " 城门城门几丈高?……",瓮城内,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围坐在草地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哼唱着这首民谣。古文明的传承正在后人中延续。</h3> <h3>  中华门瓮城所使用的巨型条石长0.8一 1.39米,宽0.7米,厚0.235米左右,整个建筑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做粘合剂,极为坚固。600多年来,经历朝历代 战火硝烟、风雨沧桑,基本保存完好。</h3> <h3>  中华门瓮城作为城垣的奇葩,以其辉煌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它宏大的规模,巍峨的雄姿,为四海所罕见。从建筑角度看,其规模恢宏、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别具匠心,在我国城垣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浑厚的风韵,和震撼人心的古代军事建筑魅力,成为南京明城墙中最大的亮点。</h3> <h3>  由中华门城堡向东西两侧 延伸,可至东水关和西水关,距武 定门和水西门各有2.5公里和3公里左右。漫步城墙,可尽揽老城南的 古城新貌。</h3><h3> </h3> <h3>武定门</h3> <h3> 东水关是南京明城墙的两座明代京城水关之一,与西水关相对,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东水关始建于杨吴筑城时期,明朝修建明城墙时在此基础上扩建,1960年代受拆城风波影响拆除部分。</h3><h3> 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上面二层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间的铁栅栏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 &nbsp;</h3><h3> 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鲜为一见,堪称一绝。</h3> <h3>  &nbsp;秦淮河系长江的支流,东起东水关淮清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流域面积约占31%之多。干流长约34公里,城区内的流径约17公里。在一座丘陵地貌的城市中,有如此大的水域面积,亦可堪称"水光潋滟晴方好"。</h3> <h3>中山门</h3><h3> 南京中山门建于明代,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其前身为明初宫城东面的朝阳门,原是一座瓮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迎奉中山先生灵柩归葬中山陵,国民政府建中山大道,并将门洞狭小的朝阳门拆除,改筑为三孔券门,同时改朝阳门为中山门,门额由谭延闿题写。1943年9月,中山门门额改为汪精卫的隶书石额。1946年,汪精卫的落款被凿去,但他的"中山门"三个字则一直沿用了五十多年后才改为颜体。</h3><h3><br /></h3> <h3>  中山门城墙,与城内皇宫毗邻,故墙高池阔。</h3> <h3>前湖</h3><h3> 扩建中山门城墙段时,刘基等所勘定的宫城位置,虽然符合风水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带是前湖(燕雀湖)的湖身所在,地势十分低洼,朱元璋只好调集几十万民工来填平此湖。填湖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还盛传在填湖过程中,朱元璋曾把住在湖畔的一个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活生生地投入湖中垫底,作为"填得满"的"吉兆"。</h3> <h3>  &nbsp;</h3><h3>玄武门</h3><h3> 玄武门开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来宾游览玄武湖,决定该段城墙上开辟城门,建成后命名为丰润门。它的开辟,标志着玄武湖正式成为近代历史意义上的公园。</h3> <h3>  1928年4月,国民政府将丰润门易名玄武门;1929年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应邀题匾"玄武门"三字。</h3> <h3> 由玄武门至解放门的玄武湖城墙段。</h3> <h3>解放门</h3> <h3>台城</h3><h3> 台城是东晋和南朝的朝廷禁省和皇宫的所在地。"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是晋成帝时在孙吴苑城的基础上营建的,331年(咸和六年)建成。</h3><h3> 台城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城墙全长253.15米,外高20.16米,下以条石为基,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砖高12.8米。</h3><h3> </h3> <h3>  从台城长达5公里的古城墙一直延伸至太平门。</h3> <h3>太平门</h3><h3> </h3> <h3>集庆门</h3><h3> 南京历史上原本并无集庆门,为了沟通新老城区的人车交通,1991年底在古城墙上新开通此门,并架设了集庆门桥,贯通了由外秦淮河形成的新老城区的阻隔。</h3> <h3>清凉门</h3><h3> 清凉门位于清凉山西麓,为明初京城13座城门之一。该门在明末被封闭,2003年被重新打开,现为石头城遗址公园入口之一。</h3> <h3> 清凉门内的一城砖刻有书体十分考究的"崇仁县造"的铭文。</h3> <h3>石头城 &nbsp;</h3><h3> 石头城俗称"鬼脸城"。自古为军事要地。石头城城墙段,是典型的包山墙 。利用土丘或山体,劈山砌砖成城。</h3><h3> 此段城墙上的一山体突出的一个石包,被称之为鬼脸照镜子传说中的"鬼脸"。其五官 栩栩如生。现因其周边长了一些植物,遮盖了其本来面目。</h3> <h3> 由石头城墙段俯瞰石头城公园,可见鬼脸照镜子的镜子湖。</h3> <h3>鬼脸照镜子</h3><h3> 相传三国时候,孙权在建业建都造了个石头城。后来石头城墙壁上慢慢拱出了一个"石瘤",渐渐显出一副棱角分明的鬼脸来,从这以后,这一带就经常闹鬼。有天晚上,闪电挟着一个响雷,砸到石头城上。第二天大早,鬼脸的底下,多出了一口水塘。又过了好多年。一天,有个打鱼的来到这口塘边撒网。起网的时候,里面一条鱼也没有,只有一面铜镜子。打鱼人对着镜子一看,乖乖,自己的白骨红筋、心肝五脏,全清清楚楚地照在镜子里头。他猛一抬头,望见城墙壁上的那张鬼脸,横眉竖眼,龇牙咧嘴,要朝他扑过来的样子。吓得他手一松,铜镜又掉到水里。那鬼脸顿时又显出原来一副倒霉瞌睡的样子。从此,人们就把石头城叫做鬼脸城,把它下面的水塘叫镜子塘了。</h3> <h3>石头城段城墙上方的烽火台。</h3><h3> 东汉建安16年(公元211年),孙权迁都秣陵(今南京),他在楚金陵邑原址筑城,并设置了烽火台和大型堡垒,取名石头城。城内 堆积军粮和各种兵器。是东吴水军总部所在,城下建有大型军事码头。公元230年,东吴大将卫温率船队达到夷洲 ( 今台湾)就是从石头城出发的。由于当时南京的出口在西边,石头城以长江为天堑,一遇军情石头城的得失,关乎首都战事成败,因此石头城历来都有重兵把守,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东吴第一军事要塞。整个六朝时期王朝内部斗争中,石头城也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可以说石头城见证了六朝兴废,成为六朝文化的重要象征和历史文化地标。</h3> <h3>汉中门</h3><h3>  汉中门为公元1366年,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南唐江宁城府大西门基础上,加筑瓮 城。此 门坐东朝西,东西深121.4米,南北宽122.6米,占地近1.5万平方米,有两道瓮城,三道城门组成,1931年在旱西门北侧正对汉中路,另辟一门称为汉中门。</h3> <h3> 汉中门城墙段</h3> <h3>  神策门现为和平门。</h3> <h3>挹江门</h3><h3>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的这首 气势磅礴的诗词,描绘的就是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挹江门入城直插南京总统府而 占领南京的。</h3><h3> 挹江门开辟于1921年,是当时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的重要通道,城门最初只有一个门洞,原称"海陵门"。1929年,为了让孙中山灵柩顺利送往中山陵,国民政府将其扩建为三道拱门,并更名为挹江门。由戴季陶题写"挹江门"门额。原先城楼毁于侵华日军战火。1946年复建城楼留存至今。</h3><h3> 挹江门见证着渡江胜利、南京解放的重大历史转折性事件,见证着国民党政权的灭亡,中国近代史的结束,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同时见证着 南京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历史文化史迹。1984年,为纪念南京解放35周年,挹江门城楼上的两层仿明宫殿式门楼进行了重新整修,作为渡江胜利纪念馆。</h3> <h3>仪凤门</h3><h3> 原为明初京城13座城门之一,为单孔拱券结构。1928年,改名为"兴中门",谭延恺题写"兴中门"门额 。1971半 因道路建设城门被拆。2005年在旧址新建城门,恢复旧名"仪凤门"。</h3> <h3>栅栏门外护城河</h3><h3> 栅栏门在金川门和兴中门之间,这里的一段城墙,传说是分给朱元璋的一位宠臣负责督造的。这位大臣自以为有皇帝作后台,根本不把造城墙的事放在心上。眼看离最后期限只剩十来天,这位大臣的手下出了个主意:用大毛竹把这百余丈地方搭成一个大栅栏,筑在城外一道宽阔的河边上。一天,朱元璋带着文武百官巡查来到这里。由于河道太宽,他们只好远远看上几眼,谁都没有发现问题。大臣刘基还夸赞道:"皇上,城外挖一道护城河,这个办法好!应该命令城外都挖,与这里连接,出入城门要过桥,岂不更加安全!"朱元璋一时高兴,重赏了那个宠臣。可事隔不久,事情败露,朱元璋以欺君之罪杀了那宠臣一帮人,拆掉了竹栅栏,补筑了那段城墙。不过,城外挖护城河的规矩倒传了下来,这栅栏门的地名也一直流传至今。</h3> <h3>  由玄武门往解放门的玄武湖畔,隔湖观望南京紫金山塵,好似这座城市的一双秀美而深邃的眼眸,可谓阅尽人间春色,并不停地在述说着无声语言。</h3><h3> 相传当年南京城修好后,朱元璋颇为得意。有一天,他带着文武百官和众皇子登上紫金山,欣赏他的杰作。在山顶上,第四子朱棣信口说道:"这城墙好是好,就是没有把紫金山包进来。敌人来犯时,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一说后宰门)。这城墙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啦!"朱元璋听后,脸色变得十分阴沉,默不作声,剥了个橘子递给朱棣。回宫后,朱棣生母得知此事,交给朱棣一个包裹,对他说:"今天你揭穿了你父皇的秘密,他给你橘子吃的意思是要扒你的皮抽你的筋,赶紧逃命去吧!"就这样朱棣逃到了北京。而朱元璋觉得朱棣说得在理,于是下令修筑了外郭城墙,将紫金山包进城内。</h3> <h3>  明城墙历经600多年风雨依旧坚如磐石。其根源是整个明城墙的建造有严酷的责任体系。这种责任制通过城砖上的铭文充分体现。<br /></h3><h3> 城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10-20公斤。城砖铭文一目了然的刻录着它们来自哪里,由谁监制,脱坯人是谁,烧制窖工又是谁。 当时全国有34个府为明城墙烧制城砖。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的五个省: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h3><h3> ( 以下为拍摄于石头城、台城、明孝陵等处的砖铭文)</h3> <h3> 据专家统计,南京明代城墙有城砖约3.5亿块,难能可贵的是95%以上的城砖落有铭文,多者69个字,少则1个字。这些铭文原本是作为城砖的身份证明,现在无疑成了研究南京明代城墙最佳的历史文化载体。</h3><h3> 当年,政府在恢复性抢修明城墙的过程中,收集了散落于民间的大量的明城砖。并将一批铭文保存完好,文字清晰的城砖,相对集中地修砌在中华门、台城、石头城等城墙段的显著位置,以供人们观赏。</h3> <h3> &nbsp;南京明代城墙砖上的铭文,是中国书法篆刻中的一部很别致的厚书。铭文以楷体为主,偶见一些篆隶。砖文主要有模印、刻画、书写三种。</h3><h3>  铭文的书体,大致可以分为"书斋式"和"民间式"两种。</h3><h3>  书斋式以文人墨客书写为主。他们追求城砖铭文的美感,字体流畅工整,笔画清晰,棱角分明,且多融入篆刻等艺术。此外,在铭文的外侧刻着一个矩形边框,显示出作者对篆刻艺术的喜爱。</h3><h3>  </h3> <h3> 绝大部分城砖铭文都采用的是阳文形式。</h3> <h3> 将城砖铭文雕刻为阴文,甚至还有罕见的"双线阴文"。</h3> <h3>  "洪武元年造"城砖是一块纪念砖,为了纪念明朝的建立而烧造。同时,它还是一块样砖,是明太祖为了统一造砖标准的样版。应该出自皇室指定的工匠之手,是最具价值的城砖之一。</h3><h3> </h3> <h3>  民间式的铭文则大有不同。这些制砖人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只求按照规定完成皇差,但笔画依然十分工整,一丝不苟,其朴实的本性一目了然。在南京明城墙上,他们的名字同样永垂青史,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h3> <h3>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为坐稳江山而大杀功臣屡见不鲜。朱元璋是个疑心很重的皇帝,为树立自己的专断权威,他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将功臣屠杀殆尽,手段极其残忍。因此有获罪的大臣跪求"臣罪当诛,谢主隆恩",也就是说被砍头也成了幸运之事。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深刻指出:"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即定,即尽取天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夲其天性。"此语虽不免偏激,却道出朱元璋滥杀的事实。</h3><h3> 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则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h3><h3> 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的刘基(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 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亦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然而作为一代功臣的刘基也难逃皇权取舍之需的厄运,最后被朱元璋赠药而死。</h3><h3> 而刘基之死仅仅是一个开始。由刘基之后的大清算则"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实际数目远高于此,因为被杀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杀一人也就是杀一家。</h3><h3> 朱元璋对自己的杀戮罪业也心知肚明。相传朱元璋下葬的那一天,南京十三个城门洞开,同样的仪仗,同样的棺材,同时抬出城外,谁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在哪一个棺材里面,这样故布疑阵就是为了让人们搞不清朱元璋到底葬在何处。有人说这是朱元璋的意思,因为他自知杀戮太重,怕仇人报复,破坏他的陵寝,所以想出这个办法。</h3><h3> ( 此图片为下载)</h3> <h3>  被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h3><h3> 明孝陵方城后山包的墙基上书有:"此山明太祖之墓"。而事实上 朱元璋到底葬在何处?据清赵执信的《万岁殿》一诗:"酷刑大杖塞殿廷,总向 皮场摹粉本,煤山万寿耸峥嵘,犹是因依万岁名。",可见朱元璋有葬在燕京万岁山一说。<br /></h3> <h3>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h3> <h3>  清康熙帝曾多次到朱元璋陵墓——明孝陵去祭扫,并题词"治隆唐宋",大加褒赞。</h3><h3><br /></h3> <h3>  由于南京的地质、地貌属丘陵地带,依长江水系而水网发达,山地森林植被、 沼泽植被富泽。</h3><h3> 明南京城池,在秉承中国都城营造传统制度的同时,依据南京特有的地形地貌,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并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它东连钟山(紫金山),西据石头(石头城),南贯秦淮(内外秦淮河) ,北带玄武(玄武湖) ,创造性地将南京山与城,水与池融为一体,既满足了封建帝王利用建筑语言突出"皇权"的需要,也使南京城与自然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都城文化中的一个典型。</h3><h3> </h3> <h3>  依山傍水而建的南京城墙,让古城南京处处眥景。它不仅使有着浓郁时代气息的南京都市古韵犹存,城区即景区,更是市民文化生活中的切身体验。</h3><h3> 过去,每年的正月十六,是南京人爬城墙的日子。据说朱元璋在城墙造好后,防卫森严,不许百姓登城墙,以防奸细破坏。后来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是恩泽万民的皇帝,就特地恩准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让天下百姓都到城墙上走一走,象征着与民同乐,秦淮人又称为"走百姓"。正月十六正处在数九严寒,又处于新年佳节,这"走百姓"的习俗,便注入了新的含:祛除百病,一年大吉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就把 "走百姓"的称呼,改为了"走百病",又叫"踏 太平"。</h3><h3> 而现今,除专业暴走人士城墙 全程行、市民健身走,有的城墙段已辟为公园休闲之地外。每年的春秋冬,大规模的城墙 健身走活动,已成为南京市民趋之若鹜的健身运动。</h3><h3> &nbsp;台城下的玄武湖如明珠般地镶嵌在明城墙旁。</h3> <h3>   由解放门东侧登城一一台城,可称之为 南京城墙最佳观景台,山水城林尽收眼底。台城向东的城墙顶面,东可眺烟岚如黛的钟山,西能仰鸡鸣寺庙古韵犹存;北倚城墙垛口,俯览玄武舟影湖光潋滟,南瞩金陵新貌楼宇栉比。</h3> <h3> 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在《 秋意侵城北》是这样描写台城的:"东面一列城墙,围抱 了旧台城鸡鸣寺,簇拥着一丛树林和一角古楼小影,偶然会有一声奇钟的响声,当空传来。钟山的高峰,远远在天脚下,俯撼着这一片城池。在城里看到不多的山,这是江南少有的景致。城墙是大美观玩艺儿,而台城这一段墙,却在外( 后湖)看也好,在里 看也好,难道我有一点偏见吗?&quot;。</h3> <h3>  由台城可直接进入古鸡鸣寺。它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h3><h3> 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扩大规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后经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百余亩。后来古寺毁于咸丰战火,虽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已大大缩小,但香火却一直旺盛不衰。<br /></h3><h3> </h3> <h3>  一侧玄武碧波荡漾,一侧古鸡鸣寺钟鼓声扬,远处紫峰大厦地标性建筑。一对新人穿古越今,留下一生中的记忆。</h3> <h3>  南京有个歇后语:"出了南门尽是寺(事)",这里"事"与"寺"谐音,"南门"别是指现在的中华门。南京古寺多,其中又以南郊的古寺为最多,是江南佛教圣地,素有"佛陀里"美誉,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一个缩影。</h3><h3> 与中华门城堡遥遥相对的、建于 明永乐年间大报恩寺,坐落在长干里上。1412年明成祖朱隶下令开工,历时19年竣工。成为当时最为辉煌繁盛的建筑群。大报恩寺的琉璃塔高约78米,九级八面,五彩辉映,巍然耸立,是明代初到清代前期,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quot;天下第一塔&quot;。</h3><h3>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号称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h3> <h3>  被誉为&quot;金陵明珠&quot;的玄武湖,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的人文历史。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现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h3><h3>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宋人欧阳修曾写道&quot;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quot;。</h3><h3><br /></h3><h3>湖光山色惹人醉。</h3> <h3>  &nbsp;一派云蒸霞蔚、瑰丽绝伦的湖光山色。泛舟湖上,如在画中。</h3> <h3>  黄昏中的玄武湖西岸。</h3> <h3>  从前湖远眺 紫金山塵,山水城林尽显其美。</h3> <h3> 中山门城墙段的前湖秋色,正如唐 · 刘禹锡《秋词二首》所描绘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h3> <h3>  秋意渐浓的明孝陵一侧的紫霞湖可谓是:</h3><h3> 金陵霜深秋如期,<br /></h3><h3> 山水城林忙更衣,</h3><h3> 赤橙斑斓随风舞,</h3><h3> 遥见村姑更俏丽。</h3><h3> </h3> <h3> 紫霞湖景区已成为南京人冬泳的圣地。</h3> <h3>  位于中华门东面的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历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正如楹联所题:"布衣将相合书千载大文章,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如今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古建筑群,不仅集中展示了中华建筑的传统文化,每到年节也是人流如织,它已经成了南京第二个夫子庙,重现当年繁华之盛景。历史与现实在古明城墙下相映成辉。</h3> <h3>  由中华门城堡俯视老门东修复的古建筑群。</h3> <h3> 幽静的雅座鳞次栉比。</h3> <h3>  让城门的童谣印刻在后人的记忆中。</h3> <h3> 每至年节,这里人头攒动。</h3> <h3>  东依古城的白鹭洲公园,因李白的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而得名。历史上屡毁屡建。1924年修建东园故址时发现墙内有一块镌有此名句的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石碑,随正式命名为 白鹭洲公园。公园水域宽阔,集山、 水、 城、林、寺为一体,山色翠微、湖波融汇。 或小桥流水、游舟相随;或轩阁依树 、飞鸟往还;或苔藓蔽路、绿径通幽;或琴声悠扬、曲高 铿锵 ……,好一派清旷疏朗之意, 世外桃源之境。</h3> <h3> 祥云瑞照下的白鹭洲公园</h3> <h3>  &nbsp;从东水关的遗址遗迹,可见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一一秦淮河的入口处,观看南京城墙,寻踪"十里秦淮"的人文古迹,你会由衷的赞叹,这一城一水,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h3> <h3> 东水关遗址残存。</h3> <h3>  作家叶兆言先生在他的《老南京·旧影秦淮》的开篇写下这样一句话:"秦淮河是一条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河,人们提到它,不由自主地就会把历史拉出来。"</h3><h3> 的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故有"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之冠。</h3> <h3>  位于秦淮河畔、夫子庙中心地带的江南贡院,是一个曾经造就过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林则徐、邓廷桢等名士的摇篮。始建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时为建康府贡院。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全胜时期,江南贡院有房间3万多间,可供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h3><h3> 当时庞大的国家治理者,大多来自江南贡院。仅清朝的所有状元中,有一半以上来自这里,而一品以上的大官重臣,则有三分之二都出自这里。科举考试的目的,就是"为国求贤",事关历朝历代的前途命运。清代曾国藩、林则徐等名臣都曾在江南贡院亲自督考。</h3><h3><br /></h3> <h3>  清代大才子袁枚曾盛赞莫愁烟云胜西湖一筹。其诗书长卷曾在南京现身。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可见,莫愁胜景在诗人眼中的地位。</h3><h3> &nbsp;</h3><h3> 莫愁湖公园中的 莫愁女塑像。</h3> <h3>  莫愁湖是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江南古典名园,在六朝时称横塘,在宋、元时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后更是盛极一时。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誉。湖面约33.3公顷,公园绿地率92.24%。</h3> <h3> 由石头城城墙段俯视石头城公园一角。</h3> <h3>  清凉门城墙段旁的国防公园一 角。</h3> <h3>  与仪凤门遥遥相对的阅江楼。</h3> <h3>  位于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的 阅江楼,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h3><h3> 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h3><h3> 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开始建一楼阁,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h3><h3> 阅江楼在建楼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才正式复建 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h3> <h3>  南京明城墙上都布满了青藤,墙角都是参天大树,可谓古韵犹存。此为披上秋装的狮子山城墙段。</h3> <h3>  初秋之时的小桃园城墙段。</h3> <h3>  在狮子山上 俯视小桃园公园一隅。</h3> <h3>  狮子山公园一角。</h3> <h3>  由挹江门通往仪凤门的城墙段,其 地面上的城砖因今人踩踏着古人的脚印而光滑圆润,成了市民 赏景、健身休闲的好去处。</h3><h3><br /></h3> <h3>  从 仪凤门到挹江门,明城墙将一座精致的绣球公园贯穿首尾。公园内一座被称之为绣球山的小山,因与北面的狮子山呈狮子盘秀球之势,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剔名为绣球山。公园并不是很大,但是山水城林五脏俱全。植物茂密繁盛,郁郁葱葱。更有一个传奇故事,从小到大让我们口口相传。</h3> <h3>  绣球山南曾有高僧葬于此,明朝中国第一贤后"大脚马皇后"常来此山拜谒。山顶翘壁上有一斜形凹槽,形如一深深的大脚印,终年积水,胜为奇特。民间因此留下"马娘娘脚印"许多美丽的传说,600多年久传不衰。</h3><h3> 少儿时那里的山水草木我们都了如指掌,也 常常到山顶把脚放在"马娘娘的脚印"里,比划着自己的脚是多么的小!</h3><h3> </h3> <h3>  与马娘娘脚印相对应的是一座望夫亭。亭上的楹联是这样写的:&nbsp;</h3><h3> 古亭依旧马后贤德传宇内</h3><h3> 风范长存大明功业刻此山</h3> <h3>  精致而 玲珑剔透的公园一角。</h3> <h3> 当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过的一段段明城墙,已不再是味如嚼蜡,它像一歺盛宴,只有在细品之后,才体味烹饪大师的绝妙技艺。当用自己双眸细察过的一块块城砖,亦不再是没有灵气,只有在你和它对视时,才深知古人的工匠精神是那样的意蕴深厚。那城墙里的故事,那故事中的城墙,一旦掀起盖头来,其撩人心扉的风姿,招八方来客络绎不绝,令世人瞩目赞叹不已。也让南京人自己开始细细品读南京城墙这一本厚重的书。</h3> <h3>  笔者于1994年夏在台城城墙段上。</h3> <h3><br /></h3><h3><br /></h3><h3> 以上图片中,除2幅为网上下载外,均为个人手机拍摄。介绍性的文字部分参照网络、书籍等相关资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