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一本《古文观止》是1997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时至今日,已有二十年,可内页仍暂新,一定是二十年前我老妈附庸风雅,买来的,这本书的定价在20年前就是39元,可见她老人家为了装点门面也是下了血本的,更让我感触的是,经典永远是经典,不关乎年代和金钱。如不是这次读书会,我想她一定还在沉睡,实在是令人惭愧。</h3><h3> 本月的阅读计划是《古文观止》一、二卷,恰好完成了《左传》这一部分。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更难得的是其同样具有文学价值,也就是说,这本书,让你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能提高文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师,这样的书,实则不该错过。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涌现出很多的想法和感慨。</h3> <h3>一、不读《古文观止》还真以为自己识字</h3><h3> 不必说"鬭",也不必说"蒐",更不必说"儳",就单说《臧哀伯谏纳郜鼎》一文中: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这一句话吧,将我的无知昭然若揭。虽说不是常用字,但如日后遇见,至少可以说一句:这个字,老师在《古文观止》里见过。也好过,"老师真的不认识"。这种感觉真的就是: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无知,越无知越要学习。学而知不足,学逾进而逾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h3><h3> ps:为了克服读书时的阅读障碍,我利用了喜马拉雅中,《古文观止》的朗读,机智如我。</h3> <h3>二、不只是曹刿懂得"取信于民"</h3><h3>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选自《左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考点就是,曹刿的政治远见体现在哪里,答案是:他懂得政治上"取信于民",这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当然了,在讲这篇课文时,我还没有开始读《古》。</h3><h3> 其实不只是曹刿,春秋时期,很多的士大夫都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在《古》中也不止一次提及,如《季梁谏追楚师》中,季梁提到"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在这里,季梁把民 神 并提,而且先民后神,这就是先秦民本思想的体现。在读到此篇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原来不止曹刿明白取信于民。在课堂教学时,如果我能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或是扩展阅读,学生是不是能更好的理解"取信于民",这样,何愁课堂不够丰富,何愁上课无话可说,何愁学生对教师的不信服呢?自我安慰:后知后觉,好过不知不觉。</h3> <h3>三、说话是门艺术</h3><h3> 朱自清曾说,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了, 《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三部说话经典。读了《古文》此言极对。</h3><h3> 《左传》里的辞令,要么不卑不亢,要么有理有据,要么措辞委婉,要么良苦周密,对比、设问、推理、引用、收放自如。反正就是没有直接说的。逾是面对威胁和危机,逾是镇定,越是沉着。</h3><h3> 最爱《阴饴甥对秦伯》一篇,阴饴甥巧借君子和小人的话,委婉而明白无误的表达对秦国的态度,要么报仇,要么抱怨,两手都已经准备就绪,就等秦国答复了,迫使秦穆公权益利弊,送回晋惠公。真是太妙了,这样的答复进可攻,退可守,精彩!典范!这需要大的胆识,更是大智慧的体现。</h3><h3> </h3> <h3> 《古文观止》于教学而言,积累字词,扩充知识;于个人修养而言,长智慧,学说话。真的是可以做为枕边书,手边书,每天朗声吟诵两篇,何其乐哉!</h3><h3> 中国经典著作,实在浩如烟海。名曰《古文观止》,其实古文的学习怎能由此观止呢,中国经典古籍浩如烟海,想到这里又觉得欣喜,又觉得焦虑,可又想起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套用此话,可谓:怕什么古文无穷,读一篇有读一篇的欢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