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深情呼唤着一个名字</div><div><br></div><div>——我与一位七岁男孩的故事</div><div><br></div><div>又是人间三月天,梦中惊醒枕已湿。<br></div><div> ——摘自日记 </div><div> (一)</div><div> </div><div>这是发生在三年前的故事,可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并成为我记忆中的珍藏。</div><div> </div><div>2003年3月9日至4月9日,正好是一个月。这一个月,从时间长度来说,只是我新闻从业时间中的极短一截。但这一个月来发生的事情却是那么强烈地震撼着我。</div><div> </div><div>事情围绕着一个生活在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一位名叫叶军的7岁小男孩而展开。这个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走不了几步路就会累得额头冒汗,呼呼喘气,每天上下家里的楼梯都只能爬行。当地医生称,像这样的病再不动手术,他最多只能活两到三年了。但这户人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又非常糟糕,叶军的父亲因参加斗殴而被判了7年徒刑,打零工的母亲每月只有300元左右的收入,根本无力承担这笔手术费用。“编辑同志,你们能不能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予关注,以唤起社会的同情?……”这是温岭市一位热心群众给《钱江晚报》编辑部写来的一封信。信中附着患病男孩正在艰难爬楼梯的照片。我打开这封信的日子是2003年3月9日,那周我是浙江新闻版块的值班部主任。当我的视线与照片上病孩的企盼目光对接在一起时,我似乎听到孩子在声声呼喊着:“叔叔,帮帮我,帮帮我……”</div><div> </div><div>于是,在次日的《钱江晚报》7版上出现了《七龄病童 渴望补心》一文,文章配上了患病男孩正在吃力异常爬楼的照片。此事见报当天,我就接到了许多热心读者打来的电话,表达他们对这个可怜男孩的深情关注。接着,一股股裹着浓重爱意的暖流涓涓流向病孩家庭。</div><div> (二)</div><div> </div><div>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外来务工者当晚在电话里对我说,他也有个儿子,也是7岁,尽管一家子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与叶军一家相比,感到好多了,起码自己的儿子身体很健康。他说,他的老家离温岭不远,准备近期专门去探望一下,尽点绵薄之力。而在杭州市一家银行工作的辛女士在电话里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捐500元钱,请你们尽快转交病孩家属。”</div><div> </div><div>“一个本应有金色童年的孩子,却被疾病折磨得连路都走不动。一看完那天的报道,我就有一种立即去探望他的冲动。”义乌市民王丽娟女士在将一笔5000元的爱心款委托本报转交给叶军家人时动情地说,因她近日生意太忙,实在抽不出身来,她希望这笔钱能在叶军动手术时派上用场,并预祝手术成功。</div><div> </div><div>家住杭州金海公寓3幢的黄萃华当年已86岁高龄。当黄奶奶从本月的退休工资中抽出200元钱递给记者时,嘴里一迭声地念叨着: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孩子。老奶奶还代素不相识的小叶军向记者提了一个要求:动这么大的手术,应该由《钱江晚报》出面给他联系一个技术好的医院。这年的 3月11日,常山县劳动局干部徐永功一连和记者通了两个电话,第一个是来问他是否可以将捐赠给叶军的钱汇给报社转交,得到明确答复后,隔了一小时他又打来电话告诉记者,这笔钱已经从邮局汇出。杭州东山弄一位姓付的女士,刚从外地迁来杭州居住,她特地赶到报社,代11岁的女儿陈方舟把这些年积蓄下来的600元零花钱“全部捐给急待补心的弟弟”。</div><div> </div><div>在这股爱流推动下,病孩所在的温岭市滨海镇党政领导班子的18位成员也每人捐出100元,并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在全镇范围内发起了“为七龄病孩献爱心”的捐款行动。更有许多热心读者,直接与叶军的家庭联系。3月15日下午5时左右,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走进叶家,专程送上2000元钱。</div><div> </div><div>短短几天,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资款已达4万余元。</div><div> (三)</div><div> 与此同时, 《七龄病童 渴望补心》一文还很快引起浙医一院领导和专家们的关注。报道刊登后的第三天,浙医一院心内科主任陈君柱就代表院方主动与记者取得联系,初步谈定了先免费为患病男孩做一次全面的检查,然后确定手术方案,并且在治疗费上尽可能地给予减免。我当即将好消息告知了当地政府部门,并请他们转告病孩家长。一周后,在当地政府专人陪护下,七龄病童叶军来到杭州,住进浙医一院心内科病房。此后十几天,叶军接受了一系列的细致检查。检查表明,叶军的病状确实相当严重,他患的是法乐氏四联症,即“心脏室外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和“右心室扩大”,另外,他的肺动脉很少,左心室发育也不好,所以这个手术除了要填补病孩心脏中间直径约1.2厘米的一个洞外,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纠正术。因此,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性也极大,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只有40%。我参加了这次对话,对医生的说明,叶军家属表示充分理解,他的爷爷不断地揉着眼眶再三对记者说:“社会上有这么多热心人来关心我们、支援我们,已足够我们全家感激一辈子了。如果叶军这次能治好病,我们会让他永远记住,他这条命是许许多多的好心人救回来的。”</div><div> </div><div>那几天的我,真正称得上“忙,而愉快着”,每天早上起来就去医院,最多时一天去了三趟,以至于与小叶军同病房的病人家属把我当成了这个小男孩的亲人。回报社后则将最近进展以追踪报道形式及时告诉给关心他的读者:《拳拳爱心汇成爱河》、《七龄病童住进浙医一院》、《温岭七龄童即将补心》,一篇接着一篇,篇篇载满希望。一天,我又一次走进病房,睡在叶军边上的一位病人突然从枕头下抽出一张《钱江晚报》,你是报社的吧,《钱江晚报》真好!说句心里话,当时我的感觉真是好极了。</div><div> </div><div>4月8日,手术前一天,我又一次走进医院,病床上的小叶军一看到我就站了起来,搂住我亲个不停,还在我耳边轻轻说,好伯伯,等我好了,你带我去看西湖……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div><div> </div><div>4月9日上午9时开始,浙医一院心胸外科查育新主任医师亲自操刀为他进行“补心”。在查大夫走入手术室之前,记者了解到,这个手术难度极大,风险也很大。等在手术室外的我,一遍又一遍地为弱小的叶军祈祷着。</div><div> </div><div>是日下午近3时,“补”完心的叶军终于离开手术台,转入监护室观察。整整5个半小时的紧张战斗,查医生此时还没吃中饭,他见到站在手术室门口的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放心,也请你转告众多关心这位孩子的晚报读者,这次手术比较成功。”据查医生介绍,小叶军术后的生命体征都比较理想,如不出意外,估计再过半个月就可出院了。</div><div> </div><div>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意外”还是发生了。接受手术后的第二天,我就接到查医生电话,说是在重症监护室的小叶军突发意外,创口血液大量回流(后来才知道,查医生打电话时,小叶军其实已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放下电话就飞也似地冲向医院,等我赶到时,她的母亲正涕流满面地给小叶军做最后的洗涮。他是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走的,他是在许许多多的关心下走的,他是在已经差不多将我当成他的爸爸的情况下走的……</div><div>从此,这个十分机灵的小男孩常常闯入我的梦境。如果他活着,今年10岁了……</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