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国庆假期总是令人纠结,金秋时节八天的假期不容错过,但一想到高速路上车多缓行,著名景点人聚如茵的景象又令人沮丧。其实,风景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喜见花簇月,悲闻乌啼天。不必绚丽惊人的美景,只要清秀怡情的境地。今年国庆,我们把目光投向瓯江下游的支流楠溪江。<br></h3><div> 楠溪江,发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县城西北部的山岭间。据说永嘉曾盛产优质楠木,永嘉丘陵山间,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溪流,这些溪流在奔流涌出山谷后,汇成一条大河,所以得名楠溪江。</div><div> 楠溪江风景区总面积671平方公里,分为大楠溪 、石桅岩、大若岩、太平岩、岩坦溪、四海山、源头八大景区,约有八百多个景点,星罗棋布。</div><div> 为避开十一高峰,我们放弃免费高速,30日下班,就驾车出发,晚入住神仙居附近客栈。 </div><div><br></div><div>1、神仙居(10月1日)</div><div> 神仙居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县城约20公里的白塔镇境内,有南北两个门,都有缆车上下。10月1日上午,我们游览神仙居。驾车到北门,停车场已经停了不少车,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景区服务较好,车停在临时停车场,由景区交通车送达大门,车很多,到了就走,基本不用滞留。</div><div> 景区北门进入不远,到西罨寺故址。西罨寺本是宋代雪崖禅师的卓锡之地,兴为丛刹后,明代吴时来年轻时曾在此读书。如今因风雨侵蚀,寺毁成墟,钟声不再,只有牌碑一块。 </div><div> 顺山道拾阶而上,过缆车站,有一小潭,</div><div>水很绿,一道瀑布飞崖而下,不是连成水帘或水柱样,而是一滴滴水珠密急,如疾暴的雨,让人不禁想起朱自清笔下的梅雨谭。</div> <h3> 小水潭过后,全是向上的石阶路。一路上树荫覆盖,少有几处阳光照射的地方。登到山顶豁然开朗,再上几步就是索道上口。神仙居风景在环顶山道,环山皆奇峰,巨石山顶,有几分丹霞特色,形状各异,犹如李白诗中描述“仙之人兮列如麻”。</h3><h3> 山顶有多个观景台,其中一个是玻璃观景台。登斯台,云天峰顶,山谷幽翠,尽收眼底。</h3> <h3> 山行漫漫,美在艰峰之上;</h3><h3> 汗流如雨,极顶微风豪畅;</h3><h3> 信步如闲,环视仙境风光;</h3><h3> 天高云淡,一览群山如浪。</h3> <h3> 登上山顶后路较平缓,环绕山谷,不时有阵阵凉风。我们向南口环行,有阶梯缓行向上。</h3> <h3>2、埭头古村(10月2日)</h3><h3> 埭头古村位于大若岩镇境内,古称埭川或埭谷,其型如船。 埭头古村建于元代后期,是陈姓血缘聚居之村。 埭头古村有陈氏大宗祠、积翠祠、墨沼池、墨沼生香、裕后祠、屈庐等古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h3><h3> 陈氏大宗祠有祭祖灵台、议事厅、戏台和两边的长廊。戏台名曰“可以观”,台上楹联“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工夫明夜早点来。”朴实风趣而又有寓意。</h3><h3> 宗祠清静无人,让我们独享这祠堂,这舞台。且看我一袭旗袍,一柄团扇,舞一回民国往事。</h3> <h3> 戏台的建筑当是永嘉清时的风格,顶部不像徽派建筑那么平直,又不似福建集美那样的弧度。圆弧状的瓦片叠成一垄一垄的,形成一道道排水槽。与所见过其他地方不同,在房顶的下沿,有一道立着的瓦片形成的隔栏,挡住排水槽流下的水,使其沿预留的水口流出。同时,这瓦片又是一道风景。</h3> <h3> 梁柱且干裂,画漆犹艳丽。</h3><h3> 台上话往事,祠中演新祭。</h3> <h3> 陈氏大宗正门外的房檐下,摆放了石磨等农具。看我推磨,是否有点民国神韵?</h3> <h3> 陈氏大宗旁边一弄之隔,是埭头村民俗博物馆。馆陈乏善可陈,但房屋门木格窗花较有趣,虽有些陈旧,却干净整齐,别有一番风味。</h3> <h3> 南方的每一个古村落几乎都有一汪水是村的中心,也是村的灵魂。这汪水边居住的往往是曾经的大户人家。从陈氏大宗向里去,墨沼池是埭头村的中心区域。墨沼池西侧一排房子曾经应是富裕人家,现在房子已显破败,但还有人居住。旁边耳房的矮墙被粉白画上了农民画,水鸭子栩栩如生。</h3> <h3> 华祝祠、松风水月宅、裕后祠与卧龙岗构成的空间,洒脱隽永,层次丰富。背依九螺山,山形秀美,如一座座巨石笋。巨大的古樟树,别致的水井,优雅的竹林,让人流连忘返。 对面梧山上大片森林,人称鸟播林,传说是埭头的先人,为美化秃秃童山施饭招鸟,留下含有树籽的鸟粪发育而成,山下田畴如画。</h3> <h3> 老屋的苍桑,照壁似白玉新成,一丛翠竹,依稀石板古径伴着潺潺溪流。新与旧的对立,动与静的互承,现在与历史的和谐,正是埭头村总体印象的写照。</h3> <h3> 石板存古意,山青入旧形。</h3><h3> 访野探幽径,寻景穿古庭。</h3><h3> 飞檐纤如喙,广屋隐翠林。</h3><h3> 人声女墙里,明元瓦鳞鳞。</h3> <h3> 墨沼池,是全村钟秀灵气所在,也是埭头村中心地带。绿水映天,垂柳细拂,蓝天白云下山青林翠,峰奇景秀,环池老屋鳞次栉比,池中不时有一群水鸭浮游。</h3> <h3> 池呈矩形,周边是大卵石铺就的路。拾阶而下,有洗涤取水的平台。我们在此盘桓多时,谋杀了不少存储空间。</h3><h3> 我们在埭头村游玩了约5小时,原计划再逛个景点,看时间尴尬决定放弃。考虑到昨日全程爬山体力消耗很大,天气又比较炎热,干脆早些回宾馆休息。</h3><h3> 我们出游一向追求写意尽兴,维如此才能深度领略风景。在埭头村口的一个饭店,吃晚午餐,品尝了网上盛传的田鱼。据说田鱼是养在水稻田里,水稻熟了,田鱼也长成,正宗的吃法应是不去鱼鳞,入口感觉一般,肉质较松。永嘉的菜肴总体水平与浙江其它地方有明显差距。</h3> <h3>3、永嘉书院(10月3日)</h3><h3> 永嘉书院依山伴水,风景秀丽。从停车场进书院大门,沿路左边是一条河溪,水呈绿色,有游船不时划过。右边是一片小树林,为快活林。过桥,有一个不大的广场,有人在表演川地的茶艺和变脸。向前左拐,水面忽然宽阔,下几级台阶,是一个水泥平台,由一串石墩联通水中圆台,直到对岸。隔水山秀林翠,零星点缀些橙红色的树种,平添几分秋意。右边,是一长石坝,称为百米碇桥,有石板长桥连接河溪两岸。溪水堪堪漫过石坝流入下游。</h3><h3> 一袭旗袍,引一幅秋意山水;一顶画伞,衬一片翠绿青天。</h3> <h3> 从石板桥过河溪,就是书院的中心地带。一台古朴的水车,把人带回遥远的年代。</h3> 王致远(1193-1257),字仼道,号九山,永嘉县黄田乡(今瓯北)千石村人,他父亲就是当年率区区数千军民,死守安陆孤城,击退十万金兵的德安通判王允初。13岁的王致远也亲历了那次守城之战,父亲与民同生死、与城共存亡的壮举,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7岁那年,他因父荫补通仕郎,开始步入仕途。从此,他立下宏愿——一定要像父亲那样为天下苍生谋福祉。<div> 淳祐七年(1247),王致远因不满宋室的腐败,愤而辞官归里,在永嘉县城(今温州鹿城区)的书堂巷置地建房,兴办永嘉书院。此后,他潜心致力地方教育,全力培养桑梓学子。当时,温州知府赵师篯,对他十分敬重,特地在书堂巷建渊源坊,以示表彰。王致远晚年居乡十余载,于宝祐五年(1257)去世,留给坊间的是几多的好事善举与一脉书香。</div><div> “昂昂人物今何在?万古声名重九山。”这是后人对王致远的评价与赞扬。好一个“万古声名重九山”,这不正是先贤孜孜以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吗?</div> <h3> 永嘉之学,溯源于北宋庆历之际的王开祖、丁昌期、林石等,以后周行己、许景衡等又把“洛学”、“关学”传到温州。南宋之时,永嘉地区的郑伯熊、郑伯海、郑伯英、陈傅良、徐谊等是前期永嘉学派的出名学者,到叶适则集永嘉学派之大成,成为吕祖谦去世后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浙东学派之代表人物。</h3><div> 永嘉学派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重视史学研究,尤其重视实用,重视“事功”为特色,批评理学和心学,提出“道在物中”等许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认识到商品经济对国家、社会的作用,主张发展商业,务实创新,成为今日“温州模式”的传统渊源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历史源头。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深远地影响了后世。</div> <h3> 砖径、绿茵、小树林,一个清雅幽静的所在。可以想像,当年意气奋发的莘莘学子,朗朗的读书声。</h3><h3> 一卷在手,林中漫走,胸怀天下,意气抖擞。</h3> <h3> 回眸一笑,</h3><h3> 水儿化作浪花波涛。</h3><h3> 彩色顶棚,</h3><h3> 繁花一片,</h3><h3> 青山绿水映照。</h3><h3> 秋的山风,</h3><h3> 吹出春的欢闹。</h3> <h3> 山顶如桌,山崖如壁,壁上绿树、石纹一如国画的皴笔手法。崖下白墙青瓦所在就是书院的主体建筑。</h3> <h3> 永嘉书院立足于时代的高点,以永嘉学派为背景,以商道文化为根基,是一个高贵而朴素、富于文化内涵和精神情趣的现代书院。该景区周围古村落星罗棋布,毗邻一门六进士的豫章村、刘基遗脉后裔碧莲村、人杰地灵白泉村、摄影基地茗岙村、范蠡西施隐居遗迹陶朱坑村等楠溪江古村落,人文底蕴深厚。</h3> <h3> 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也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里再现了古时的印刷术,还有提供少儿学习的小教室。</h3><h3> 青砖青瓦,活字板墙,长长的书案,很有中国范儿。</h3> <h3> 书与画应是书院的标配。书院展藏的书画较多,有较高水准,值得鉴赏。书画间摆设些石雕、木雕、木椅、案几,也很精致,闲玩不闲,很有雅趣。</h3><h3><br></h3><h3> 画里仕女画外看,</h3><h3> 画外美人正可赞。</h3><h3> 凝目相对无限语,</h3><h3> 窈窕古今一声叹。</h3> <h3> 走廊的壁龛布置的简洁古雅,旗袍团扇,正是妙配。</h3> <h3> 四画屏</h3> <h3> 瓷器展藏</h3> 小楼眺望青山峦,<div> 书院追思且凭栏。</div><div> 学问别具通达用,</div><div> 自有山青水潺潺。</div> <h3> 万事皆道道相通,</h3><h3> 诸般学问意其中。</h3><h3> 从地从天自然法,</h3><h3> 平常方得业业隆。</h3> <h3> 永嘉学派重视史用,书院读书处,集书也多是史志。窗含翠雅,山谷幽静,正是读书好去处。</h3> <h3> 书墙思读</h3> <h3> 书院三老塑像</h3> <h3> 金珠瀑,书院深处的丽景。山谷深邃,山崖壁立,一挂白瀑飞垂,瀑下深潭碧绿。</h3> <h3> 一瀑垂山谷,飞流下青涧。</h3><h3> 金珠铺赤壁,直崖遮云天。</h3> <h3> 金珠瀑是书院最美处,我们在此驻足一阵,然后登山去寻观景台。由于没有路标,且山道复杂,导航指示不清,故放弃。骆驼峰没能找着,就此返回。</h3> <h3>4、十二峰(10月4日)</h3><h3> 十二峰在陶公洞以远约3公里。因陶弘景在此隐居修炼而得名,被道书《云笺七签》称之为“天下第十二福地”。我们住的宾馆离陶公洞不远,约2㎞。每天到陶公洞烧香谒拜的人不少,车满为患,车流受控。</h3><h3> 但十二峰游人不多,是一个环路形的景区。沿路而上,先入眼帘的是观音殿。观音殿在十二峰下半山腰,与奇峰相衬,颇有几分壮美。</h3> <p> 十二峰是一群如柱石一般拔地而起的峰峦,峰峰相挤,错落有致,环列在一座饭甑的半圆的山上。 十二峰群峰嵯峨峭拔,气势磅礴,奇峰怪石,各有所似,形象逼真。</p><p> 奇峰成迭依,石级染苔绿。</p><p> 探幽林深处,红衣踏天梯。 </p> <h3> 十二峰分别有犀牛峰、天柱峰、石笋峰、宝冠峰,还有横琴、卓笼、展旗、石碑、莲花、仙掌、香炉、童子峰。 </h3> <h3> 十二峰景区主要有三个景点,一是十二峰,二是棋盘山,三是天门洞。三个景点各居三个山峰,三起三伏,很有点运动量。 景点奇透精巧,具体而微。</h3><h3> 棋盘山有一双顶的亭子,是观景佳处。对面有奇石玲珑小巧,嶙峋向天,侧看更像葫芦。</h3> <h3> 青色的石峰矗立向天,崖壁陡直,影衬柏松橘红、嫩黄的针叶,透着几分秋意。但南方青翠如新的枝叶,依然生机勃勃。</h3><h3> 峰立向天我指云,笑邀天公棋盘行。</h3><h3> 拾级盘山踏碧翠,览尽群峰处处青。</h3> <h3> 山重峦叠,各展奇秀。信步上山,览胜就在山高处。</h3> <h3> 移步换形,石峰上叠着观音的坐像。</h3> <h3> 天门洞,一个天然的石门。门里含乾坤,背影自修长。</h3> <h3>5、崖下库(10月4日)</h3><h3> 离开十二峰,我们直奔崖下库。崖下库距十二峰不远,大约5km左右。</h3> <h3> 崖下库景区之精华集中在环半山崖的栈道周边。从崖下的石级登上,环行一圈,又回到入口处。中间有一个座悬索桥可通对面的山峰,沿路可直达一个观景亭,与沿栈道的路交汇。建议过桥后再返回,沿栈道继续前行,可以将景区游全。</h3> <h3> 眺望群峰</h3> <h3> 山谷中的村落</h3> <h3>6、芙蓉古村(10月5日)</h3><h3> 芙蓉古村位于岩头镇附近,是楠溪江历史最悠久的村落。陈姓是村中大族,据说是埭头村主体迁移过来的。其陈氏大宗与埭头村风格一致,戏台也叫可以观。</h3> <h3> 正赶上村中在布置婚礼场地,不妨凑个热闹。</h3> <h3> 此院叫将军屋,建于清道光年间,曾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为准备婚礼,将军屋布置的花红锦簇。</h3> <h3> 芙蓉古村的摄影展示地,也是一座古宅。</h3> <h3> 芙蓉镇最有特色的就是村中央的这一池一亭。这芙蓉亭,也是村中老少休闲纳凉的好地方。</h3> <h3><font color="#010101"> 芙蓉亭一角。</font></h3> <h3>7、龙湾潭森林公园(10月6日)</h3><h3> 龙湾潭位于永嘉东部,森林覆盖率高达95.2%。景区内有七瀑七潭奇观,飞瀑碧潭相连,奇峰异岩成趣。风景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类自然景观51处,汇集瀑、潭、涧、湖、峰、石为一体。</h3> <h3> 山道留影,鹰嘴峰似苍鹰雄踞,高处的鹰喙是玻璃栈道。</h3> <h3><font color="#010101"> 半山深潭,潭水清透碧蓝。山涧溪流蜿蜒曲折,一路形成多个瀑布,奔腾入潭。山路顺壁盘行,一桥跨越山涧。</font></h3> <h3> 天下一绝“七折瀑”,在龙湾潭背上,七潭七瀑相连,飞瀑碧潭,蔚为壮观。</h3> <h3> 山上看鹰嘴峰,似擎天一柱,峰挺崖直。</h3> <h3><font color="#010101"> 鹰嘴峰顶有一玻璃栈道,可俯视整个山谷,是登山游人必去之景。可能是栈道伸出不远,且金属护拦很厚实,上面的游人都很淡定。只是照相的人多,需等候。</font></h3> <h3> 玻璃栈道远眺</h3><h3> 眺望群峰接云天,幽谷叠翠藏深涧。</h3><h3> 栈道玻璃心底定,一袭旗袍风中跹。</h3> <h3> 栈道极处合影</h3> <h3>8、狮子岩(10月6日)</h3><h3> 狮子岩是岩头镇下日川村前潭中的两座小岛屿,站在岸边远望水中奇岩,酷似狮子戏球,故名狮子岩。这一带景色迷人,是楠溪江的天然盆景。</h3><h3> 据说狮子岩的落日很美,傍晚时分,由龙湾潭赶往狮子岩,可惜天公不作美,既没落日,也无晚霞。</h3><h3> 因羡夕霞照狮岩,单车逐日驰潭前。</h3><h3> 江暮犹有渡舟在,一湾碧水云遮天。</h3> <h3>9、石桅岩(10月7日)</h3><h3> 石桅岩因形似船桅故名。于翠林低丘中巨峰突起,擎天拔地。其相对高度306米,通体皆石,呈浅红色,岩顶如并蒂莲蕾,比肩而耸,有“浙南天柱”之誉。 </h3><h3> 沿鹤盛溪还没进景区,就看到石桅岩傲然挺拔,俯视四环。这是拍摄石桅岩的最佳视角。</h3> <h3><font color="#010101"> 石桅岩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有小三峡、石桅岩、下岙水库游乐区等悬景区。小三峡集峭壁危岩、奇峰险陕、急流深潭、沙滩草地于一体,清幽迷人。石桅岩造型独特,姿态雄奇。在渡口至小三峡途中的上埠村一带还有红岩、观音峰、青蛙石以及“石林拱翠”等奇石 。 </font></h3><h3> 入景区沿溪行,水如翡翠透绿,山浮碧草胜青。两岸秀丽,有曲径寻幽,渐入佳境之感。</h3> <h3> 白石入水浅礁黄,绿溪映天涓流长。</h3><h3> 佳人石上坐看水,奇峰夹翠似画墙。</h3> <h3> 石桅岩三面环溪,陡坡松枝展翠,藤萝障翳。石桅岩南面脚下有一深潭,乘竹筏溯流而西,潭两岸是黝黑如铁的悬崖。眼看到了绝境,倏然间,舟筏捌一弯,钻进一条三米宽左右的岩缝,岩缝峭壁上置一钢梯。对面峰峦陡立,峥嵘险峻,高低不同的两座独立石峰,中嵌一石,如麒麟送子,昂首向天,清流环石桅岩脚近300度迂回流淌,溪边修有栈道,沿溪而上,溪流似绿宝石镶嵌的腰带,盘旋石桅岩脚,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景色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给人回味无穷。</h3><h3> </h3><h3> 回看石桅岩</h3> <h3> 乘游船穿过峡谷,两岸峰高崖直。水很清绿,与山峰翠树碧草相衬,恰如清灵仙境,世外桃源。出口处豁然开朗,水阔洲平,是群山环抱中的一片平地。</h3> <h3> 溪流巨石两相看,青山远映卵石滩。<br></h3><h3> 且作沧浪濯足栖,再踏前程无数山。</h3> <h3> 小三峡</h3><h3> 水映山石碧映天,佳人遥指峰上仙。</h3><h3> 借问此景何处似,王母玉池落人间。</h3> <h3> 俯看来时津,一潭碧水清似镜,伞盖如花,倒影如坠。</h3> <h3> 小三峡往回,沿栈道上行,向观景台攀登。俯看山形似笋,水绿如蓝。旅者喜山乐水,风景怡然。</h3> <h3> 栈道最高处,俯看溪水与群峰,俯看渺渺来时路。山峰清秀,绿树苍翠,微风习习沁人心。在此栖息流连,薄暮而归。</h3> <h3> 俯看峡谷</h3><h3> 峡垂风欲停,潭深听鸟鸣。</h3><h3> 翠谷寻幽处,孤舟绿中行。</h3> <h3>10、苍坡古村(10月8日)</h3><h3> 苍坡背依笔架山,面临楠溪江。苍坡的建筑理念源自文房四宝。进木结构的村落大门,一条直线的石板道纵贯全村,为笔;石道中间过一桥,由五块大小匀称的石条搭成,为墨;整座村落占地面积最大的为石道两侧的莲池,为砚;而呈长方形的村子则为纸。该村是南宋国师李时日设计的,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仍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及古柏,以及砌在村落四周的鹅卵石围墙,墙内树龄很老的榕树,树下的亭和檐上的龙,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h3><h3><br></h3><h3> 笔架山和砚——莲池</h3> <h3> 桥左右两边有两个池塘,左边的是西池,右边的是东池。西池遥对笔架山,环围体现的是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东池李氏大宗祠、仁济庙、望兄亭等院亭建筑,体现的是对高尚精神美好品德的传颂和对神明的敬祀。</h3> <h3> 东池一角,水中映蓝天白云,池上莲花、美人蕉盛开,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倒影明晰。</h3> <h3> 古柏,渗透出古村的文化气息。800多年前的宋朝苍坡寨主李西斋亲手种下这两棵树,并留下了护树佳话,被传颂至今。他栽下这柏树后,为使古柏不受破坏,就立下禁约:“凡拴于柏树之牛,立杀不赦。”由书画家夏国英女士写成、副总理吴邦国先生题写的诗中的“古柏古”,说的就是这两棵古柏。</h3> <h3> 仁济庙是座三面环水的带有宫廷风格的古建筑,临水座廊建有美人靠,夏天在此乘凉,当是非常惬意的。</h3><div> 仁济庙檐角微翘,屋檐面稍呈弧形,屋脊线条平缓却充满张力,象是要展翅起飞,优美而舒展大方。庙中供奉着一个叫作周处的人,是浪子回头典故的主人公。据《世说新语》载,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乡邻们切齿痛恨,视其为“三害”之一,与猛虎毒蛇相提并论,后经人指点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为乡里除害,战死沙场。于是周处就成了人们教育青年改恶从善的楷模。也有人说这里供奉的是“平水圣王”周凯。</div><div> 庙中的天井也是水池,这种水院式建筑在楠溪江也少见,因为这里供奉着治水成神的平水圣王。许是平水圣王掌管着水,于是这里就风调雨顺了。</div><div> 现在仁济庙已被辟为“楠溪江民俗馆”,摆放着楠溪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器具,比如古老的翻水车、水桶、水杓等等;庙的左廊里摆放着磨盘、织布机、纺纱机等;右廊中摆放着千斤石、石锁、石水缸、石香炉、梨耙的器具。其中千斤石、石锁是苍坡人用来练工夫的。苍坡古村的人们在耕读传家之余,没有放弃练武的习惯,早在北宋时就出过武进士李邦。</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仁济庙藏展的戏服,据说村里活动时,要用这戏服表演古戏。</font></h3> 水月堂是建在水池中央的一座纪念堂,初建于北宋(公元1124年)。北宋徽宗苍坡八祖李霞溪在朝任迪功郎,他哥哥李锦溪在朝任成忠郎,兄弟友好,情深意切。李锦溪在宣和二年随童贯出征辽国,不幸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李霞溪知悉哥哥死后,心碎肠断,不能继续在汴京为官,便辞职归隐苍坡,并在东池北头水中央建造了这座水月堂,居住其中,日夜思念兄长,“寄兴殇咏,以终老焉”。<div> “水月堂”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楠溪江古建筑中的经典。你看它屋脊灵动,四面有檐,而且还是重檐设计,本来是一般的坡屋面就自然异变成歇山顶,因而显得特别生动。这庭院的南墙是镂空花墙,由三组花样组成,使南墙显得内涵丰富而灵动,采用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法“漏景”建成,是院墙之中的经典杰作。通过花墙上的空洞可以看到外面的亭台池树、远山近水,而外面的人却不见一丝院内情景。</div><div> 水月堂的中堂上方悬挂着“吉州园”匾额,吉州园得名于苍坡十一世太祖李樵隐,他曾教授于江西吉州,很有声望,晚年归隐苍坡后,为乡里办了许多善事,赢得众人称颂。苍坡三十三世李世铺为了纪念李樵隐,于是重修中堂,取名吉州园。北面的院墙就是水月堂的北墙,墙上开有两扇窗户,窗户上的图案造型很特别,都为“井”字和“八卦”图形相间构成,</div> <h3> 水月堂内的棋盘。下棋人雕塑形态生动,栩栩如生。棋子布局谨然,似一盘未下完的棋。</h3> <h3> 老宅庭院,大气而有特色。在古庭院中罕见。</h3> <h3> 绿水扇叶美人蕉,楠溪江不像那盛开的牡丹,处处绽放富贵的霸气,美艳而高傲;也不似溪水中的水仙,委屈的像小媳妇,悄悄地躲在一旁暗自开放、孤芳自赏。她就像这水边的美人蕉,秀美、精致,那片片柔嫩的新叶,筋脉芊芊;那向天怒放的橘红色花朵,大方、美丽,自由地开放在天地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h3> <h3> 楠溪江的美,美在自然,美在清秀,美在有故事的底蕴,美在充满自信的闲静。虽是丰收的秋实季节,仍然处处有着春的生机。</h3> 多谢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