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逸影——寻梦绍兴

槛外人·新月

<h3>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小时候学过太多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我们是读着先生的文章长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呐喊,祝福等等。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可以看看百草园内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坐到三味书屋,遥想先生诵读一段,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尝一尝茴香豆的美味,品一品花雕酒的香气,如今,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脑海中却充满了期待,期待,期待!</h3> <h3>现如今,咸亨酒店已经是绍兴的金字招牌,而孔乙己也是招牌中的主角。如果来到这里你只知道孔乙己,阿Q,闰土,祥林嫂,那么你将错过太多的精彩。这里有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人称沉鱼落雁的西施,如果你知道广陵散,那么必知道嵇康,代表竹林七贤精神的嵇康也是越州人。一直以来,百家争鸣尤对法家,道家很感兴趣,那么多年后再读王充的论衡,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是第一部唯物主义论著?二王的兰亭序博采众长,心摹手追,隽秀含蓄,这一切都是不可错过的精彩。</h3> <h3>雨夜,漫步在鲁迅故居的乡间小路,慢慢感受着绍兴的气息。这里曾经是一个梦,梦里百草园的蟋蟀响声阵阵,这里曾经是一部戏,戏里诉说着陆游与唐婉的凄美真情,这里曾经是一幅画,画上我撑着竹篙在母亲赵庄醉听社戏,这里曾是一个特殊时期,特殊时期里人们压抑着,愤恨着,向一切压迫呐喊着,这里曾是一行泪,泪水中挂满了穷苦人民的心酸,这里曾是一条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h3> <h3>雨夜,故里十分安静,静静地守候每一个像我这样的寻梦人。</h3> <h3>绍兴的小街道名字都很有意思。</h3> <h3>听说这里是必游,带着期待来到柯岩。</h3> <h3>据说这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太湖石,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h3> <h3>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h3> <h3>看到这个葫芦,想起西游记中银角大王的紫金葫芦,好吧,我的想象力,联想力,太丰富。</h3> <h3>这是有名的三聚同源,隋唐以来,柯岩素为三教聚盛之地,广场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三根汉白玉雕像分别是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像,象征着道,儒,佛三教相聚。</h3> <h3>乌蓬船,油纸伞,江南水乡,映情应景。</h3> <h3>随处都是这样美,小桥,流水,真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h3> <h3>等一场烟雨雨覆江南,撑一纸油伞我等水蕴心兰。你惊鸿一瞥除却江山如画,红尘牵挂奈何桥上独怜她。</h3> <h3>很早以前,赏阅过陈洪绶的版画,风格自由创新,自成一家。</h3> <h3>柯岩景区中呐喊者的雕像。</h3> <h3>是我孤陋寡闻了,禹陵竟然也在这里,随处是讲不完的史诗。</h3> <h3>随后来到鉴湖。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h3> <h3>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h3><h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h3> <h3>烟雨中那依旧是江南,模糊的,清晰的,梦碎了的、那依旧是江南,依旧是记忆中浅浅最美的江南。</h3> <h3>撑一支长篙,沿着梦中记忆的方向,向儿时的鲁镇划去。</h3> <h3>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这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h3> <h3>处处可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沿河两岸慢慢显现出来。戴着乌毡帽的阿Q,衣衫褴褛的祥林嫂,孔乙己在酒肆的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h3> <h3>这里就是小说中社戏的台子,是由两个飞檐角亭组成的。</h3> <h3>人生自是有缘,相逢未必偶然。</h3> <h3>终于把记忆中茴香豆的味道跟现实中做了一回对比。</h3> <h3>绍兴美酒也是名声在外了。</h3> <h3>鲁镇的青石板路。</h3> <h3>我等江南天青时,君可有寄玉帛书?长亭向晚,晓风残月,空首柳叶残花,只影横霜。涂染了静湖堤畔。</h3> <h3>鲁镇,一曲似水年华;江南,一阙温婉多情;水乡,一袭梦回千年。今生的执着,有你,还有小桥流水间烟雨一场。今生的奢望,青石板上,乌篷船内,与你,携手,看一江春水向东流!</h3> <h3>晚上来到沈园。沈园是宋代著名园林,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沈园,又名"沈氏园",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h3> <h3>沈园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钗头凤碑、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h3> <h3>提及沈园,不得不说陆游与唐婉。陆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晚年放翁重游沈园,又赋诗一首,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h3> <h3>沈园之夜是我最期待的演出。大概算作是一个夜游景点,有&quot;码头恭迎、市井夜市、开园仪式、诗境游园、乡饮酒礼、礼饼献瑞、开戏鸣锣 &quot;等具体活动情景。提供家丁恭候、宋币换购、管家迎客、侍女讲解、品饼饮酒、民乐伴奏、堂会表演七项服务。不仅欣赏风情大戏,醉在花前月下、灯影酒香之中,还可以感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凄美的爱情故事。</h3> <h3>绍兴美食,绍八珍。</h3> <h3>小鱼花生,味道很赞。</h3> <h3>最后一天来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h3> <h3>鲁迅祖居</h3><h3>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先生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 </h3><h3>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封建士大夫住宅。</h3> <h3>珍贵的文史资料。</h3> <h3>建人先生一家。原来先生的弟弟娶了一位日本姑娘。建人:先生的三弟,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h3> <h3>先生的母亲,好慈祥的样子。鲁瑞:先生的母亲,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h3> <h3>先生的父亲,也很慈祥的样子。周伯宜:先生的父亲,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先生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h3> <h3>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爱情是我不知道的。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h3> <h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直以来,先生就是我梦中爱人的形象。先生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h3> <h3>周作人:先生的二弟,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h3> <h3>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h3><h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h3> <h3>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h3><h3>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quot;美女蛇&quot;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h3> <h3>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私塾。 </h3><h3>先生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 </h3><h3>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书法家梁同书所题。</h3> <h3>先生的书是最早启发我对世间万物的本性看法的良书。先生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先生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先生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先生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h3> <h3>青砖黛瓦,白墙板路,这里承载了先生儿时多少幸福的童年记忆,让我们读到了朝花夕拾的感慨。这里充满了各种社会矛盾,让我们认识了不同人物形态。</h3> <h3>最后不得不写一下许广平。许广平是显赫的近代广州第一家族许拜庭的后人,家族中人才辈出,如反英军入广州城斗争的功臣许祥光、有"许青天"之称的许应镕、廉洁清官许应锵、民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有"铁血将军"之称的东征名将许济、红军名将许卓、著名教育家许崇清等。许广平与先生在一起整整十年,十年携手,十年忧乐相通,在生命中互相往来。许广平的人生价值在先生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她叩开了先生的爱情之门,给予先生一个温馨幸福完整的家,她既是先生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先生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这一切源于许广平的才华智慧,源于她与先生的志同道合 ,也源于她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先生的事业中 。</h3> <h3>绍兴特有的水果之一,红果,吃起来跟李子差不多。</h3> <h3>江南的乌梅也很美味,补血养颜。</h3> <h3>最后来到东湖风景区。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h3> <h3>回廊挂落花格窗</h3> <h3>青砖小瓦 马头墙 。</h3> <h3>沿着古运河旁围墙边小路步行远看,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层次,多变化;沿着湖中小径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近观的形式当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东湖,那时的你感觉可能会是自己的渺小。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与仙桃洞,可以说未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发现栩栩如生的仙桃。</h3> <h3>东湖景区内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观,还有如听湫亭、霞川桥、饮渌亭、桂岭、秦桥等恰到好处的人工点缀,身处东湖犹在画中。除山石湖水等组成自然风光外,东湖还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h3> <h3>风摆翠竹。</h3> <h3>一叶乌篷,漂过二千五百年的沧桑;百转河渠,流动大禹治水的英名;几代文豪,传扬着古越文化的精致肌理;黄酒社戏,演绎着寻常巷陌的风俗百态.绍兴,因深厚的底蕴,圆了梦中水乡的温情,历史的精神,造就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h3> <h3><br /></h3><h3>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h3> <h3>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州?</h3> <h3>饮一碗 绍兴老酒 </h3><h3><br /></h3><h3>惺惺忪忪地游走在梦里江南</h3> <h3>古越文明,黑黑的船篷.</h3><h3>会稽花繁,禹舜千古流芳.</h3><h3>羲之精书黑翰,放翁情书半壁亭.</h3><h3>元培育人美名传,中华脊梁树人为范.</h3><h3>记录了社会的沉淀和流程,步入鲁迅故乡.</h3><h3>更仰光驱伟岸,三味书屋读客尽去.</h3><h3>朗朗书声袅袅不散,百草园的蟋蟀无影,扑捉的身影似有虚幻.</h3> <h3>烟雨中那依旧是江南,模糊的,清晰的,梦碎了的、那依旧是江南,依旧是记忆中浅浅哀伤的江南。</h3><h3><br /></h3><h3>还是忆起江南,记忆有些模糊了,江南的小镇依旧笼罩着薄薄的雨雾,袅袅炊烟缓缓从小屋上头升起,有些意想不到的温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