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掠影

若茶

<h3>黔东南掠影</h3> <h3>  苗族原生态村落 感受民俗民风</h3><div>有些旅途不是单纯经过的,是用来感受的。就像黔东南一行留下印象,令人久久怀想。既有来自遥远记忆脉络清晰的线轴,也有细碎入微一日日生活的纹理和印迹。那千里之外偏远的村寨,寨子里回荡悠远动听的歌声,屋子里漂浮着馥郁醉人的酒香,柴火点燃照亮的温度,还有新鲜清脆的鸟语,一直还在,我却迟迟不知如何去描述它的容颜,它的风情。是该记下来了,它会慢慢风蚀,渐渐变得模糊,就像我从来没有见过一样。</div><div>一路向“黔”</div><div>4月9日,来黔东南凯里第一天,去凯里剑河县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高标村。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好奇,急切想一睹其颜。</div><div>因为早起,车上大部分影友借路途中加紧补觉。苗寨相对偏远,远离城市使村寨得以保持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车窗外,树木山林郁郁的似醒未醒,呼出的雾气萦绕在山腰,漂浮在天空,庸庸懒懒地迷蒙迷离着,云朵也打着瞌睡。然后,太阳红彤彤的脸露了出来,像婴儿刚刚醒来的模样,在牛奶般的晨雾里沐浴。大地隐约在轻纱里,影影绰绰,像宣纸上的一幅水墨画。青山披着白沙的丝巾,飘渺若仙。接着人们也醒了,炊烟袅袅氤氲着应和着云雾。</div><div>这儿的山不像名山直插云峰,壁立刀刃的神气。 似少女的清秀,婉约,羞答答,着装清纯,严实不裸露。一律儿绿,各种绿的集合,素色的,清浅的,浓郁的……色板上无法调出这么多,这样自然、协调的绿色。浅绿的清秀,墨绿的庄重,点缀着云雾的沙边,似大家闺秀,内涵温雅,一派宫廷装扮。即使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满眼铺天盖的绿,地摊毯一样蔓延。</div><div>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生态,绿色的风情。随着车颠簸,洒在碧绿碧绿的水面上的阳光,像无数的星星在墨绿色的夜幕眨巴眨巴眼。又像波光粼粼耀眼夺目的水晶,亮晶晶的一闪一闪。在绿色中穿行,仿佛连呼吸都能嗅到空气中浮动的植物绿色的清香。</div><div>远远的看见褐色的吊脚楼掩映在翠色中,高标村到了。</div><div>其实,不单单是我这么热烈的新鲜,大家彼此彼此。一下车,相机就咔嚓咔嚓响个不停,看见什么都想拍。苗族上千年历史沿袭留存的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触动着摄影人敏感的神经。</div><div>4月11日去姊妹节发源地施洞老屯也是。</div><div>我们沿村串巷,时时能感受到的简朴、简单、简静。对苗家都是平常日子里不足挂齿的生活,在我们眼里却是一种不熟悉的神秘。好像他们古老的风俗文化,几千年从未改变的模样似的,好像他们的存在就是一种陈设,好像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会行走,会说话的民俗博物馆。</div><div>这里,物质的、精神的都是极简、极单纯的,与生活无关的丰沛,华丽的词语无处安放。行走期间,不由然,想剔除平日生活里叮叮当当,与这儿格格不入装饰点缀的繁绪,心却安静了下来,好像辟谷,清心寡欲了。 他们的房屋一色儿褐色的吊脚楼,延山顺势,随意洒落在哪儿,想面向哪个方向就面向哪个方向。反正屋内都黑黝黝的,像鸟屋,像他们远离尘嚣的封存,像一坛酒在幽暗里静静发酵出的醇香,兀自着自己的个性,安静祥和恬淡。城市里那些歇斯底里的浮躁,无病呻吟的焦虑,无穷无尽的攀比,像是心灵丢失了什么?走慢一点,简单一些,让灵魂跟上来。</div> <h3> 红 绣</h3><div>高标村是一个红绣苗族村落。关于红绣,流传着如牛郎织女一样的爱情传说,只是故事的女主是一个穿着红绣的仙鹤妹妹“仰阿莎”,男主是英俊少年“阿月”。苗族没有文字,因此,红绣也成为记载生活,记忆历史的方式。红绣以红色丝线为底,绣上蓝色仙鹅图案为主,绿、蓝、黄、橙、青、紫色的牛、马、羊、花、鸟、草、虫为辅的图案,满饰于胸、襟、肩、背、袖及衣边和裙,针脚密集,绣片装饰处见不到一点面料的底色,色彩热烈而奔放。那些曲曲折折的线条,是苗族波折坎坷历史路途,他们不会写下来,就绣在衣服上,一代一代默默的叮嘱、交代、传承、接力、沿袭、怀想、记忆……</div> <h3>弱光下的生存</h3> <h3>淳朴的民风 安祥恬静的生活</h3><div>黔东南的老人、孩子们,用自己民族特有质朴的性情,行走在平静的日子里,安详在自己的文化、风俗中,脸上洋溢平和、灿烂。又和我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div> <h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h3><div>要告别了,即使相互语言不通,交流不畅,一点也不影响苗家人的热情好客。送别的苗族妇女端着米酒,唱着离别的苗歌,我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那委婉的曲调,触动着情感,让人动心。一直送到村头,到我们坐车离开,苗家人身影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思绪仍久久流连在村寨。</div><div>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div><div>这里是金凤凰休息的地方</div><div>这里是苗家美丽的家园</div><div>如果喜欢</div><div>欢迎你下次再来</div> <h3>台江姊妹节——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h3><div>2017“苗族姊妹节”于4月10日在台江县开幕。在本次行程安排之列,能亲眼目睹苗族姊妹的嘉年华,不枉向往已久的贵州之旅。</div><div>词条解读: “贵州苗族姊妹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以其独特的内容和独特的方式在台江施洞老屯地区举行)是贵州苗族地区的一个传统盛大节日,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间的青年男女间热情奔放的情爱生活。是一个情与爱的节日,同时也是展示多姿多彩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和丰富厚重的苗族文化底蕴的一个盛会,民族风情与人文景象蔚为壮观,被外界誉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藏在花蕊里的节日”。</div><div>早早的,来到台江县城。导游闻香在微信朋友圈给大家发了“盛装游行”路线图。姊妹节盛况空前,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预计人数达十多万。在人潮拥挤中,团队根本无法步调一致统一活动。改为自由活动,闻香宣布午餐时间和地点,大家就解散,各自行动。</div><div>我们四人小分队约定紧紧相随,避免走散。苗族支系繁多,民俗文化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原本,姊妹节是有情人的节日,但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大家的节日,可能是欢乐喜庆的场景都愿意融入其中的缘故。眼睛所见的到处是浓郁的民族风情,一时,乱花渐欲迷人眼,感觉苗族所有寨子都倾村出动了,好像贵州所有的苗族人全都聚集在台江了。刚到贵州凯里,还为拍摄一个身着苗服卖水果的大妈,急切追随半会。现在,一排排一队队,妆容精致,进入视线的全是苗人,反倒应接不暇,不知从何着手拍摄了。民俗荟萃,佳丽云集,苗人各支系把本族富有特色的习俗,从服饰,美食,乐器,歌舞,娱乐活动……全都亮相街头,这些对我都是前所未闻的新奇。苗族姑娘美是动人的,我眼球一再被吸引,总想收藏在镜头里,但所有的美像一条流光溢彩的大河,在不停息的流动变换中,都是瞬间的一闪而过。对一个如我一样反应慢半拍的蹩脚摄影爱好者,真是难为了,情急之下越发手忙脚乱,只有感慨欣赏的时间了。突然觉得,我正陷入无边的花海中,为捕捉一只蝴蝶屏声敛息,蝴蝶飞走了,一阵惋惜,再寻找再捕捉。</div><div>夹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突然意识到同伴半晌都不见踪影了,还是走散了。我是一个心里依存感特别强烈的人,被指责没有生活能力,方位感又异常差,常常不辨东南西北,最怕被丢失。此刻,在全然陌生的他乡,在人山人海中倍感身单影只。于是,干脆关了相机东张西望、望眼欲穿。在乌压压一片热闹沸腾的人海里寻觅几个熟悉的身影,真像大海捞针,好没指望。想着同伴应该不会走的太远,以最后一次照面为寻找起点,穿梭两个来回就气妥了。有时,无望会让人放弃和放松神经,就如迷路了,就会试着另辟蹊径。反正找不见了,反正走散了,反正大家不会丢下我不管的。这么一想,一下子不紧张了,不害怕了,独自跟随着游行队伍行走,也不知要去哪儿,总之完全不操心了,就像被风吹上天空的一片树叶,走到哪儿算哪儿,看见什么就拍什么。</div><div>镜头如我一样局促的被裹挟在人群中,像井底之蛙,舒展不开。多想像鸟儿一样天空任我飞,视线不受任何干扰,想要广角就广角,想要特写就特写,佩服优秀的摄影师们,总能定格瞬间精彩,乱中抓拍到美丽。是自己没有摄影师的天赋吧,这种低标准,对自己没有期望的想法,总能行之有效、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安抚自己忐忑不安、原地踏步、不上进的心,然后就理由充沛、心安理得安于现状。</div><div>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就在人海阑珊处。正毫无悬念的走着,一个熟悉的面孔惊现眼前,世界也不是那么大,走着走着,不用刻意寻找,同伴就又碰面了,原来四人都不在一起,也是,这么多人,一个转身就不知被拥挤到哪儿了。两人都很高兴,这下一定跟紧了不能再走散了。</div><div>在秀眉广场等待集合时,在河滨溜达遇到了一个西安的小伙子,女友是苗族少女。姊妹节专程来到台江陪女友过节,借良辰佳日拜见女方家人,喜结良缘。言语间,幸福流溢。姑娘一脸甜蜜,告诉我,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妈妈给她准备的嫁妆,价值好几万元。黔东南的苗族人家,姑娘出生后,父母就着手为她准备一套出嫁时的银饰嫁妆,盛装集纺织、蜡染、红绣等苗家独特的工艺于一身,并且是妈妈们一针一线针脚细密缝制而成,仅仅苗银就有几十斤,价值七八万元都不算多。嫁妆的缝制伴随着女儿一日日成长,把父母对女儿最无私的爱,最美的祈福、希望都缝在了衣服上。人生最美好的事,莫过于青春遇到爱情。游行队伍中,给一对苗族恋人拍照,小伙子一边推辞说自己女友胆小不拍,一边又亲昵的靠近等着我给他们拍照,忸怩又清纯的爱情啊。</div> <h3>千人长桌宴共庆姊妹节</h3><div>盛装游行结束,定于姊妹街长桌宴用餐。餐桌顺势延狭长的街道,从街头摆到巷尾,犹如一条婉约的长龙,真是神龙见头不见尾,蔚为壮观。五湖四海,东南西北,八方来客齐聚一桌,有一种“我在长桌头,君在长桌尾。不见君之面,共用一桌餐”的感受。长桌摆满苗家传统特色的美味佳肴,当然少不了姊妹饭。第一次见如此之多的人同时用餐,且秩序井然,颇为赞叹。苗族千人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来贵州是一定要体味一下原汁原味的长桌宴的,否则会留有遗憾。</div><div>(手机留念一张,从我吃饭的桌子拍过去,一眼望不到头,身后也是一张连着一张的长桌)</div> <h3>牛王争霸赛</h3><div>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是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十分英雄。是牛图腾和鸟图腾部落首领。苗族也因此对牛十分敬重和崇拜,把牛看成是健康、力量、勤劳、勇敢和英雄的象征。苗族自古有斗牛的传统,是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专门的斗牛节。姊妹节举办牛王争霸赛,亦是锦上添花,给盛大隆重的节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div> <h3>老屯摸鱼别开生面</h3><div>4月11日,台江姊妹节发源地老屯,也正沉浸在一片欢庆的节日气氛中。苗家“摸鱼”是“姊妹节”颇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当天下午,为了目睹活动场景,我们跟随来到老屯乡长滩村,在污泥浑水的荷花塘里,苗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使出浑身解数摸踩捞鱼,活动中捞的鱼都归各家所有了,看谁摸的准、看谁捞的多、看谁本领大。这么多人,双手双脚同时在荷塘翻搅,比渔网闹腾的动静大多了,能把荷塘翻个底朝天。我想鱼儿早就吓晕了,瑟瑟发抖一动不敢动,不然那么好逮,不时看见有鱼划着弧线被扔上岸边。但似乎,苗家青年男女都不在乎能不能摸上鱼,乱扔着淤泥互相打闹,摸鱼现场混乱了起来,泥水飞溅,淤泥横冲。踩踏激起的水声,混闹声,尖叫声将气氛搅动的热烈而欢快。高高院畔上,观看助兴的苗家妇女,谁一声“依”起腔,众声和音,高亢激昂抒情动听的原生态苗歌,如开闸的水瀑由高处飞泻而下,将节日的氛围渲染的空前高涨。</div> <h3>踩鼓舞</h3><div>踩鼓舞则是苗族姊妹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内容。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唱击鼓走入场内。歌词大意为:姊妹们不要错过良辰佳节,快来作舞……。然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围看的旅客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延顺时针方向,舞动着转圈。舞蹈动作自由、欢快,舞步固定。我和同伴也跟着体验了一翻,共享欢乐气氛。</div> <h3> 安详在歌声里的侗寨</h3><div><br></div><div>4月12日,要去的地方是一个侗族村寨——大利。途中,为了让大家提前感受侗族文化,导游闻香放了一首汉语版的侗族歌曲“行歌坐月”(行歌坐月是侗族旧时男女青年相识交往,对唱情歌并谈情说爱的一种习俗)曲调缠绵柔情,婉转悠扬,动听美妙。我被深深迷恋和吸引,好像大家都很喜欢,很想收藏起来慢慢聆听,就私信给闻香让她把歌曲传到为旅行临时搭建的微信小群里。于是单调的旅途因为天籁般歌声的陪伴变得美好了。</div><div>鼓楼——侗族的灵魂。</div><div>旅行车沿狭窄崎岖的山路蹒跚而下,掩映在翠竹山窝里的侗寨倏然眼前,在早晨氤氲着乳白色雾气和袅袅炊烟里,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像一幅随笔婉约淡墨的丹青画,不染纤尘,纯然清新清秀,随性着自己的安详静谧。俯视,侗寨尽收眼底,高高的鼓楼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稳健的端坐村寨中央,仿佛寨子深扎大地的根,仿佛侗族的心脏和灵魂,仿佛碰触云朵的天梯。侗族有“未建村寨,先建鼓楼”的习惯。凡有侗族村寨,必有鼓楼;有鼓楼的寨子,必是侗族村寨。鼓楼在侗族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聚众议事、宣传村规民约、执行规约、击鼓报信、交谊歌舞、迎宾送客,甚至平日的说故事、聊天都在鼓楼进行。</div><div>我们在半山腰下车,居高临下领略侗寨晨曦的唯美。村子和鼓楼在我的眼底。但我对她心存“世外桃源”般的向往、赞美和欣赏,心灵迫不及待的想靠近。为之,显得俯视是多么唐突的冒犯,面对它原生态质朴,不染纤尘的文明,我和它有着陌生的距离。它在我涉猎的文化之上,是我无法参与经过的从前和以后。它比我脑海里微薄零星的一知半解,广阔很多。它是生态文化最直接、全面、本真、鲜活的课堂和教科书,我需步入期间,虚怀若谷,细细聆听,慢慢翻看解读。</div><div>风雨桥——生命的桥。</div><div>入寨,必先经过风雨桥。风雨桥,侗人的生命之桥。侗族是一个如水一样清澈见底的民族,侗家人喜欢把自己的寨子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河水顺从、依偎、归属、欢歌、自然的天性,也是侗族人的生活真谛和尊崇,日子里有鸟儿悠扬婉转的啼鸣,有流水潺潺的陪伴,便有了和谐不加修饰的韵味,有了和大自然同频共振,息息相关的依存。桥上搭有顶盖,能遮风避雨。桥栏两边摆设长椅,可供歇脚休憩。想着每个朝夕日暮,匆忙经过的脚步,在这儿停驻片刻,疲惫得以舒缓,辛劳得以慰籍。古老的习俗认为,世上每一个人,从阴间来到阳间,都要走过一座自己的生命桥。如果没有了生命桥,就会迷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村民们一日日从风雨桥的长廊走过,桥上一年又一年印上层层叠叠厚厚实实的族人脚印,踩在上面安稳踏实,既把民族千年的脚力承接了,又坦诚地留给后来的人。为了沾一点蕴含哲思,留有侗家人世代辛慰寄托的印迹,我特地反反复复从风雨桥来回走过,带走一份拙朴情怀,留下一份虔诚和祝福。</div><div>侗族大歌——清泉般闪亮的音乐。</div><div>按侗家人热情的待客之道,村民身着盛装,排排站在风雨桥上,斟美酒唱大歌迎接远方来的客人。但因为我们的旅游团是专门为摄影而来,大家觉得场景感不够。在导游协调下,就将仪式挪至吊脚楼的台阶上。不管在哪儿,我最迷恋的就是侗族大歌,歌声一出口,即使不喝侗家自酿甘醇甜香的米酒,也已醉在其中。侗族大歌,神秘而古老,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合唱。是侗族诗歌的精粹,曾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亮相,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沉着、柔和,悦耳,天籁之音,灵魂之声。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于是歌声里饱含了叙事、历史、教诲、情感。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坎坷历史和世代的叮咛,大歌由祖父祖母传给爷爷奶奶,再传给爸爸妈妈,再传给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悠扬婉转地伴随穿村而过着河水源远流长,走向更远。歌声里有先祖的经验财富,有生活的寄予和温度,有村寨的默契、共识和希望。是侗族岁月的起点和终点,是历史的凝炼和传承,是时代文化的贮存和展开。余秋雨说,这个小小的村寨,一开门就开在史诗上,一下子抓住了自己的荷马。</div><div>鹅卵石蜿蜒曲折,像一个善解人意贴心的向导,把我带到村寨的角角落落。我设身处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用心感受着村寨的宁静,安详,质朴。每一次映入眼睑,镜头定格的场景,都像一帧帧自然动心的油画。门槛里老人、小孩安静在无忧无虑生活里,我是他们新奇的打量的外界;遵循季节劳作路上不急不缓的身影;洗衣簸米妇女;蹲坐门前的老人,幽暗家里烟火的味道,门里门外的生活,都透着清风一样的悠然闲适。好像他们从不希罕城市的繁华、热闹、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绚丽,车水马龙摩肩擦踵的拥挤,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飞速变换。我想就这样简单,明净在山窝里浅浅地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也许是最让人怀想的家园,是最辽阔的深刻和拥有。我静静走过,生怕打扰他们的平静,每次回看聆听,都是内心的一次修行,放下俗世的尘念和烦恼,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朴实无华的原点。</div> <h3> 鸟图腾最后的部落丹寨</h3><div>4月14日 丹寨卡拉村</div><div>自称为“嘎闹”的丹寨苗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相传,上古时代,骁勇善战,兵器的发明始祖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我想牛代表一种农耕文化和无所畏惧的力量勇毅,鸟代表一种风一样自由的向往和神驰天外无限美好思想的无疆)。一个出现在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尘埃之中显得古老而神秘。有史可究,苗族即是蚩尤部落“涿鹿中原”战败南迁演变而成的民族,苗族至今仍尊奉蚩尤为始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中,鸟图腾作为一种原始精神寄托的宗教信仰,已深深积淀融入一代又一代丹寨苗人的生活。苗族古朴、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中无不闪烁着它神秘的踪迹。古老文明在现代文化渲染拉动下,鸟图腾文化独特的魅力倍受人们亲赖。</div><div>卡拉鸟笼——手工艺术的魁宝</div><div>随苗族迁徙的历史,渗入血脉的文明、文化、信仰也沿袭下来。大部分在颠簸坎坷流离中丢失,于是贵州丹寨苗族成了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依存,能鲜活的觅见踪影,像一部传唱的史诗,像一部活的化石。苗族没有文字,于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记载在全部的生活中、风俗中、惯性中、记忆中、信仰中。贵州丹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各种形式的鸟图腾文化元素。从这些文化元素里能清晰地看见鸟图腾的历史踪迹。其中鸟笼文化也是它影响、衍生的后裔。丹寨的卡拉村,被誉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绝妙得展现着鸟图腾艺术的精粹,并渊源流长的影响着苗人的文化生活。又赋予了现代的气息,糅合了时代的特征、新意、活力和朝气。</div><div>看见心灵手巧美丽的苗家姑娘,娴熟地编织着一个个精致的鸟笼,一件艺术珍品通过一双手的灵动呈现在面前,越发感觉无比惊叹和美好。心底里总以为传统的手工艺品是有灵性的,是心与手的传递。那个挂在屋檐上的鸟笼里一定还留着心灵的温度,编织人心底里对未来的想像。当竹篃在一双纤柔的手中舞动,一定有一只画眉鸟的呢喃,有一只百灵鸟清脆、悦耳、动听的歌声盈满心田。在黔东南的几天里,时时处处能看见苗族人拎着鸟笼,形影不离,不管田间地头,还是门前屋后;不管苍发佝偻的老人,还是天真童趣的孩子。这么喜欢鸟类的民族还真让人新奇,好像鸟儿是他们心中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生活的折射;好像没有了鸟儿,说不上丢失了什么,心里一下子就慌了空了;好像有了鸟儿,生活的美好就有了寄托安放。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艰辛,什么样困乏,有了鸟儿似乎就有喜悦,悠闲了平静了。这也许就是鸟图腾得以完美无损保留最隐秘、最神圣的心结和情感。</div><div><br></div> <h3>斗鸡——孩子们成长的小天地</h3><div>先前觉得斗鸡是人为佣作的动物间残酷的竞技,内心加以排斥。了解苗族祖先艰辛迁徙的历史,一厢情愿的以为斗鸡一定与民族的坎坷的经历有关。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几乎所有的文化都是靠口传,靠歌谣传递,歌里没有关于斗鸡的描述。但我觉得歌谣在传唱中一定是遗失了一部分。</div><div>传说,丹寨人的祖先躲避战乱多次迁徙,当他们最终落脚丹寨时,带来的只有水牛和芦笙。由于没有种子,无法耕种,丹寨只能依靠打猎、摘野果、捞鱼虾充饥度日,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是一只被猎杀锦鸡胃里未消化的谷物洒落泥土,生根发芽,才有了谷粒种子。使疲惫逃亡的部落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苗族人由此相信,这只救命的锦鸡是祖先的化身,为此模仿锦鸡舞蹈,用自己独有神圣的仪式来虔诚的感恩祭奠。</div><div>那么推想苗寨每年谷物满仓丰收的喜悦,重大节日的庆典,难免衍生各种竞技活动。我想对一个把鸟看得如此庄重的民族,鸡作为训化了鸟类,也应参与其中。就如蒙古族的摔跤,也是重大节日必有的庆典形式,这是一种仪式,它没有拳王争霸擂台赛的名利和霸道。它只是一种暗示,一种饶勇善战,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品格的展现。此以形式,生动,鲜活,赋予一个民族记忆、文化、情感、思念与传承。对于孩子也是一种相通的性格隐寓磨砺。这种活动仪式,伴随着黔东南丹寨孩子的成长。拥有自己的一只斗鸡,最像城市里的孩子得到一部喜爱的单车,飞一般骑行在崎岖泥泞的石子路上,脸上洋溢着自豪,回家又独自爱惜的一遍遍擦拭的光亮。在斗鸡场地,我看见孩子们为每一只刚刚结束激烈争霸的斗鸡细心的喂水,抚慰,不管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一视同仁。就是斗鸡也没有绝对的不可一世的傲慢,如果打累了,一方妥协了,相互交颈给予暂且缓息,就如中国的武术拳术的承让,不比日本武士道的毅然决然的无情。孩子也没有胜利时的欢呼雀跃、大声喝彩。他们不喧不闹,输赢在兼在平静中。</div><div>丹寨斗鸡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童趣顽强勇敢的比试着,又单纯真挚友好的心存善意,不知不觉磨砺成长出一种人格品质。</div> <h3> 感悟黑衣壮族古老的煨酒</h3><div>下尧月亮山腹地的黑衣壮寨,是煨酒的原产地之一。4月13日,从党扭到下尧体验黑衣壮族古老原始的酿酒文化,晕车翻江倒海的折腾,使2个多小时,兜兜转转盘旋颠簸的路程变得格外漫长。</div><div>当青山环抱,绿水绕村,安详静谧的村寨映入眼睑。急于探寻和好奇心让晕车带来脆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贴心的同行外省大姐又是自制咀嚼姜片,又是党参想送,天涯若比邻,温暖盈心。村寨没有开通公路,客车只能停靠在村外的道路边。我一边随团队步行进村,一边新鲜的极目观望。依然的木质吊脚楼,依然的民族风情,依然的自然祥和,依然陌生的相距和观望……</div><div>深入村寨,体验壮族原生态土方煨酒,是我们今天探秘的主题。煨酒是壮族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入村正好好有两家人正在点燃柴火准备煨酒。有幸目睹了酿制工序过程。从中领略,在朦胧隐约中感受煨酒与壮乡人如泉水般清澈润心的依存。</div><div>在这僻静远离尘嚣的大山里,我真切的触摸一个民族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村寨,我是外乡人,只能凝视、感悟和思考……</div><div>也许人们都渴望生活的日新月异,又留恋渗入骨髓难以割舍亲切的味道。于是总有一些东西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留了下来,如壮族煨酒,不管岁月如何流转跨越,不管生活如何颠簸动荡,不管环境如何变幻莫测, 依然固守沿袭着古老的手工酿造。其中蕴含着祖先一脉相传的对抗逆境的秘笈和平顺生活的襁褓。他们小心翼翼不受外界干扰的呵护着,用原生态柴火的炙热和朴素的情感薰燃、加温着传统酿酒的生命力。在与自然和谐相荣共处中,壮族人深谙万物的生存法则,懂得接纳遵循自然的眷顾厚爱,将大地馈赠的香糯与得天独厚山涧纯净的泉水,在时间空间里完美的结合,演绎、嬗变出独特的佳酿,密切着农耕文化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距离。煨酒是黑衣壮族为之执着的原生态生活方式,是外界不管如何翻天覆地变迁从未丢失的部分。似乎他们对酒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像食物一样必不可少,甚至是一种无形、情不自禁的依赖和精神慰籍。仿佛少了酒,生活就缺少了灵气。</div><div>日子在酒香中缓缓行走,在舌尖上唯美的味道里缠绵流淌,一晃千年。一代代族人从每天米酒的黏醇胶织清亮中醒来,又在酒的浓厚熨帖安稳抚慰中入睡。从降生第一声嘹亮的啼哭,到寿终正寝安详的辞别。“谢奶汁酒”、“婚姻酒”、客酒”、“年酒”、“祖宗酒”、“马酒”、“保家酒”、“”等等,煨酒已和壮族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温和不离不弃的伴随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酒参予了他们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不急不缓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发酵,天长地久的滋养、熨帖、温暖、完美着壮族人们的生活。并带着慰籍、踏实、奢侈、坚韧、好爽、矫勇,惺惺相惜地相互搀扶着,升华转化成一种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远方。</div> <h3>煨酒工序原始又细致,原料是香糯、酒曲和水在时间里的完美结合和嬗变。</h3> <h3>先是将选好的香糯米浸泡到山泉水中,泡胀虑水,放到木质甄子里,架到大火上蒸。</h3> <h3>揭开甄笼,白色的蒸汽欢快的升腾缭绕,带着米香沁心入肺。</h3> <h3>将糯米饭盛入簸箕上放凉</h3> <h3>把自制作的传统酒药球摩擦成粉面撒在糯米饭里,搅拌均匀。应该起着酒曲的作用,这是煨酒最关键是一道工序,是酒的灵魂。</h3> <h3>将拌了药酒曲子的糯米饭装进铺有粽粑叶的酒篓盘里铺开。</h3> <h3>更多的工序我们没有时间继续旁观,据说仍然细碎繁琐。需要给酒篓盖上盖章保温发酵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待糯米饭滴出酒液,逐渐变成酒糟,三到七天后,酒液滴完,然后连糟带液移到大酒缸里盛着浸泡一个星期左右,酒液由甜味稍变辛辣味再倒进酒坛子。用粽粑叶包上酒坛口,捆实拿到火塘边,文火不间断煨烤约10个小时左右 。待坛里的酒沸腾到坛子外面,周围变成膏壳后即可。再将坛子移到火边待冷却,用稻田里的泥浆或黄泥巴搅拌火灰把坛口的粽粑叶糊好,搬到阁楼上,让烟火熏烤。</h3><div>之后一切就交给了时间,静静的等待发酵,时间越久酒越绵长。这期间,一粒粒香糯的生命达到了神奇美妙的封藏、转化和升华。存放两年以上便可以摆上餐桌上享受了,存放的时间越长酒质越好。</div><div>这种慢节奏和不温不火的酿酒过程,也是是壮乡人的生活节奏,他们也许从煨酒中品味到生活的真谛。把酸甜苦辣都封藏在一坛坛酒里,醇厚绵长。开坛了,芳香迎面,溢满空气中的每个分子。当壮乡人从倒进小盆的米酒中用木质的舀子缓缓盛在杯中,喜悦便随着清澈金黄的酒液流动,细细品咂甘甜入心,久久回味。</div> <h3> 加榜梯田 农耕文化优美的篇章</h3><div>去黔东南就绕不过加榜梯田,它犹如贵州省的一张名片文明遐迩,被冠名黔东南最美的风景。然而它却是最古老、最乡土、最原生态的地标,是世世代代苗乡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黔东南的之旅,也是以它为中心的环游,5日旅程,其中3天里都与它耳鬓厮磨。它的晨曦、日暮,他的绵延起伏,它的气势磅礴,它的曲线韵律,它的波光云影,它的耕耘播撒,它的抒情诗意,它的恬静韵味,它的安然丰厚,它的信赖依存,它的遐想希翼……都一丝不苟耐心地记载在褶褶皱皱,流畅洒脱的线条里,抒写在一畦一畦倒映日月光华的水田里。它是饱含着真情和生存秘诀的杰作,是用辛勤和汗水浇注的农耕文化,历经纵横岁月,敢与星辰并驾齐驱。</div><div>加榜深隐于从江县月亮山腹地,是世人眼中心中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与它一起厮守自然真谛的,是镶惬洒落在梯田中,岛屿般苗乡特有的吊脚楼。一切都是自然和谐的相依相偎,没有日新月异现代化的参与。房屋是树木山林的一部分,稻谷是草木植被的一部分,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和谐、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相惜相宜,与山川草木是如此密不可分;彼此是彼此的一部分,与外界无关。</div><div>置身期间,无论从哪个角度、方向看去,都如一幅幅记录片,如一篇篇情感饱满的散文诗,如一页页翻开的书扉,层层叠叠记载书写着一段人与自然的故事和深情依偎。一直流淌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好像突然间被人们记起。谁无意中经过,万分惊诧这片大地铺天盖的壮观,柔美曲线和色彩多姿的脸谱,消息风一样传播,吸引了寨子以外的好奇心,突然间加榜原始朴素的日常生活劳作,赋予了洋气的文化气息——古老的农耕文明。</div><div>早起,站在高高的山坡,看着梯田和苗寨在天际晨光橘黄色的暖调里,一点点醒来,笼罩着幻境,金色的光晕在水田里灵动跳跃,若隐若现,飘渺迷蒙安然。午后,梯田和窝在它怀抱里的寨子悠悠然跟随着暮色酝酿着恬静的梦。我总是迷在它舒展的线条韵律中,像沉醉在一首歌的旋律中,忘了挪动脚步。生怕只要一离开,一个转身,世界就在那一刻同时转过身去。像“芝麻开门”打开宝藏的厚实的山门,又严丝合缝的闭上了,悄悄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像以前从未见过,那些不断流传的传说又只飘浮在脑海里。</div><div>那个最后一眼看见加榜梯田的傍晚,同伴们都跟随田间暮归的苗族人们去了寨子里,想看看那些散落浓缩在吊脚楼里,鲜为人知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依然站在田埂上没有动,那刻我正与强烈的腹痛较量着,以至于好奇和思维有些麻木,变得没有了冲动的激情。我所感知的世界也变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眼前苗族数百年用心情和汗水浇注的杰作——加榜梯田,一部分是孤零零的自己。不知谁在远远的高处向我喊到:“喂……眺望前方,给我做个前景……”,立即就有一句诗浮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div>

苗族

侗族

村寨

丹寨

苗家

姊妹

图腾

文化

生活

长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