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因为本学期我们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打通“课内到课外”的阅读,做好整本书的阅读。所以这次达标课我在语文组内提出建议,大家要分课型,有上阅读课的,有上写作课,有上名著阅读课的。于是我就带头上名著导读课了。</h3><div>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第一次达标课正儿八经地上名著阅读指导课,说出来我都为自己感到羞赧,以前都是简单地指导,多是孩子们自己的交流,那是因为我没有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只能大而括之,“宏观”指导。对于精读,浏览,跳读,浏览,,比较阅读等阅读方法也没有教给孩子,只是放手去读,写好读书笔记和读书感悟就行了。回想我投入阅读课的时间太少了,失去了很多和孩子们畅游书海的机会,这次体验课,我和孩子们都学会了很多。</div><div>教学设计思路:</div><div> 我授课的课题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内容是《三国演义》第37、38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首先我是做了大量的准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我看了很多遍,但是名著没有读过。于是我利用十一假期读完了前38回,又了解了后面的大体内容。假期回来,我询问了学生,学生已经有3个同学全部读完,还有十几个已经读到40多回,其他同学都在20回—30回左右,我确定了讲《三顾茅庐》的课题,因为我发现这一回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三顾茅庐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形成,故事才刚刚开始。</div><div> 我拿出两节阅读课的时间让孩子研读37、38回,找出有意思的情节做好批注,完成了阅读指导学案。又利用两节阅读课观看了《三顾茅庐》的电视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学生们第一次上阅读的公开课,很兴奋,整天问:“老师,咱什么时候上公开课呀,我们都等不及了。”“那你们排个话剧吧”,孩子们兴奋地排了三天,还在我的话剧教室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服装。</div><div> 课终于开始了。</div><div>一、导入很简单,就用了《临江仙》三国的主题曲,引入三国,进入情境。</div><div>二、我让一位已经读完三国,研究比较深入的同学,把前35回内容大体解说了一遍,总起来说就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学生就对前35回内容有了大体了解。我又借机引入曹操和刘备,他们两个性格迥异,但有个共同点就是爱惜人才,引出了课题。</div><div>三、重温故事,走近人物。让两名学生起来复述故事,都还不错,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都基本全面,但是对第三顾中的情节说的很简单。正好话剧表演可以弥补,于是我让准备话剧的同学上台表演,着重演出了“隆中对”的情节,学生把原著语言演绎的一字不差,人物也活灵活现。所以相信孩子,他们只有乐意去做一件事情,才会做到最好。</div><div>四、揭秘“三顾”,走进人物。我设的探究问题是:在遇到诸葛亮前,刘备错认了哪些人?这些人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哪些特点?</div><div>学生经过自己批注------小组交流后,每个小组都起来汇报自己组的探究结果。结果让我意想不到,超出了我的预设,原本我只是想从这些人的外貌,对话,诗词等入手来解决,想不到孩子居然很仔细,比如“写黄承彦,他是诸葛亮的岳父,但是他却来带着东西亲自拜访诸葛亮,这说明他很尊敬他的女婿”比如“诸葛均长的俊美,所咏诗歌中:以待天时,就体现了诸葛亮的思想,就是诸葛亮的化身”等,学生能发现这些真的让我很惊喜,这次课我毫无培训,也没有展示任务,都是自动汇报,自动展示,效果反而要比提前准备好很多。</div><div>五、我进行了总结。指出这些明星出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捧出诸葛亮这轮明月,这就叫众星捧月,层层衬托的写作手法。</div><div>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回忆前面有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呢?孩子们提到了《桃园三结义》中桃花的描写,赵云的出场,我又补充了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描写。</div><div>到最后本来还有一次练笔,没有时间写了,只能阅读课写了,但学生这节课虽然羞涩紧张,但后期情绪一直很高涨了,这次体验课让他们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更加浓厚了。</div><div> 教学反思:</div><div> 这节课我还是准备不充分,感觉最后诸葛亮的形象还是不够突出,刘备的形象还没有来的及说。还没有达到我说的“风流人物”霸气的程度。</div><div>学生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所以他们紧张,又加上全部是口头展示,他们觉得心里没有底,一开始没有全部融入。</div><div>一部分女生读得较少,上课展示的女生偏少,这一点还得积极引导。</div><div> 后期我打算围绕曹操和诸葛亮再上两节课,最好能把整个三国串起来,所以我还要继续读下去,领着孩子们读书的感觉真好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