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芝罘岛

西山行者

<h3>胶东有岛名芝罘;</h3><h3>陆岛相连灵芝图。</h3><h3>古来帝王多艳羡;</h3><h3>风水宝地乐万年。</h3> <h3>提到芝罘岛,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其实,“芝罘”可是大名鼎鼎,芝罘岛自古就闻名天下,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奇秀的风光,使其成为一座生机盎然、令人向往的美丽岛,成为胶东大地、东海之滨的海上传奇!</h3> <h3>芝罘岛横亘于山东省烟台市区北部的海面上,又称芝罘山,主峰高298米,东西长约9公里,是我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芝罘岛阳坡苍翠欲滴,风景如画,背面怪石嶙峋,崖壁陡峭,象怒目的金刚,所以芝罘山又有老爷山的俗称。</h3> <h3>数千年之前,芝罘岛是一个海中孤岛,与烟台隔海相望。由于海岸近海区域,有一股携带泥沙的水流,这种被称为“海岸泥沙流”的泥沙来源,多半来自于附近河流冲积物和海滩物质。在芝罘岛的屏蔽隐藏作用下,从而使海岸泥沙流在此堆积。日久天长,渐渐堆积了两条沙坝,将芝罘岛与大陆连接了起来。</h3> <h3>芝罘,古称之罘。“芝”即灵芝。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罘”即屏障。芝罘岛横卧在黄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身后的沃土。“罘”是古代的一种猎具,看岛子的形势,一线连陆,环岛临海,正是围猎的好去处,它的得名,很可能与狩猎有关。也就是说这个岛有“灵芝”一样的形状,有“罘”一样的作用,因此称之为“芝罘岛”。</h3> <h3>据考证,芝罘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早在春秋时代,芝罘岛就是著名的地方。在麓南滨海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群。齐景公曾来此游览,欣赏这里的景色;山巅有齐康公的坟墓。</h3><div>《史记》载: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二十九年两度登临此岛,纪功刻石分立两端,俗称“两观”刻石,石堕海已久,今犹有拓片14字保存当地。始皇三十七年,又自琅琊使徐福入海采药,射杀巨鱼,现“射鱼台”遗址尚存。</div><div>汉武帝东巡,亦曾登临此岛。</div><div>秦皇汉武都登临过芝罘,那时这座“与大陆握手的岛屿”,已经显露出它的独特魅力了。<br></div><div>汉晋时代成为我国北方最大口岸;</div><div>唐以后芝罘一直属于我国重要海口;烟台开埠以后芝罘与海外的交往更加频繁。难怪有些外国人至今只知有芝罘而不知有烟台了。</div> <h3>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他沿着渤海湾东行,“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br></h3><div>次年,第二次东巡,令大臣在芝罘岛刻石,颂扬自己的政绩。</div><div>秦始皇第三次登临芝罘,不像前两次那样东巡秦朝游,而是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然而,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专横暴君,不仅没有寻求到什么长生不老之药,自己的性命也正丧于芝罘归咸阳途中。这种结果不能不说是极具讽刺意味的。</div> <h3>芝罘岛古为东夷族地。夏朝,东夷族建过国。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h3> <h3>近代以来,芝罘岛的隶属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化。  </h3><h3>1913年,废府置道。至1925年,先后属山东胶东道、山东东海道福山县地。<br></h3><div>1934年春,山东省政府建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至此,烟台始脱离福山县,独立建置。</div><div>1938年2月,日伪改烟台特别行政区为烟台市,隶属伪鲁东道。</div><div>1940年7月改属伪登州道。</div><div>1945年8月烟台解放后,划属胶东行政区。</div><div>1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据烟台市。</div><div>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后,烟台市仍隶属胶东行政区。</div><div>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div><div>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div><div>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div><div>1983年11月,撤销烟台地区,组建地级烟台市,原烟台市改为新建市的直辖市区——芝罘区。</div> <h3>芝罘岛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景致,还在于它的位置。据史料记载,这里自古就是个天然良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转附(芝罘)就与碣石、句章、琅玡、会稽被称为五大港口。<br></h3> <h3>芝罘岛是个基岩岛,状如长梭,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岛上最高峰海拔294.1米。北岸峭壁悬崖,悬崖高达70米,迎击着北黄海的急流险浪,每当风急浪高之时,身临其境,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悬崖前还有突兀海面之上的海蚀柱,高出海面十四、五米,像一座海上的袖珍金字塔。</h3> <h3>芝罘湾水深浪缓,严冬不冻,是一优良港湾。老爷山主峰西侧有康公墓,是战国时齐国最后一代“姜”姓君主齐康公姜贷之墓。芝罘岛阳坡有阳主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国君奉祀“八神将”的庙宇之一,历经扩建修葺,始成规模。阳主庙背山面海,由山门、门殿、大殿、后殿及两廊房组成,为典型的封闭式寺院建筑,布局严整,造型古朴典雅。建筑群周围有松柏、古槐环绕,环境幽雅秀丽。正殿供奉梁王大帝(阳主)石像,是利用此处露出地面的巨石雕琢而成。阳主庙是中国有史记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现仅存断墙残壁。</h3> <h3>芝罘岛的山后澎湃的浪涛中,有一块怪石形似老婆婆盘坐在水中,人称“婆婆石”;与其相对的海面上矗立着一块礁石酷似渔翁,人称它为“公公石”。民间传说他俩是“一对儿”。可惜这位“石公公”受不住日潮夜汐的冲击,早已“遗恨九泉”了,只剩下那孤零零的“老婆婆”还象在等候着什么,成为芝罘岛上的一大景观。</h3> <h3>婆婆石,耸立于烟台市芝罘区芝罘岛中部婆婆口不远的海面上,是芝罘岛著名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婆婆石由一尊高约10米和另一尊高约5米的礁石组成。远远望去,高者酷似于一位曲颈驼背的老婆婆,矮者宛若尚未成年的幼年儿童。高矮两石组合相看,恰恰相反如祖孙两代携手而立,面向茫茫大海,若有所思、若有所盼,构成一幅“母望儿归、子盼父还”的古代渔民凄楚惨然的生活图画。</h3> <h3>关于这两块礁石,还有这样一段传说:</h3><div>很久以前,芝罘岛上经常发大潮,浪头像小山一样排山倒海袭来,岸上不少人被大浪卷走,而且船毁房塌,庄稼颗粒不收。于是岛上的百姓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设龙坛,摆祭品,祭拜龙王爷,求他老人家开开恩,保佑岛上的老百姓。<br></div><div>这一天龙王上早朝,值殿官对百官呼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只见一大臣出班奏曰:“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芝罘岛百姓向吾王呼救,祈求平息浪灾,搭救一方生灵。”龙王想了一会说:“速派龙公公与龙婆婆镇守芝罘岛,保佑岛民,二人务必尽职尽责,前后海岸相隔,永远不得见面。”命令一下,龙公公与龙婆婆只好道别,各自就职了。<br></div><div>原来,龙公公与龙婆婆都是龙宫里的伙夫,平时在一起干活,日久生情。无奈龙宫里规矩森严,他们不敢公开相会,只能借着干活的当儿说几句知心话。但日子长了,他们相好的事情还是传到了龙王的耳朵里。龙王很生气,就借机把他俩发配出宫了。<br></div><div>龙婆婆出宫后就盘腿坐在芝罘岛的后海上,天天盼着龙公公过来与她相会,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龙公公连个影子也没有。她耐心地等着,闲了就做些针线活。龙婆婆坐的那个地方南面不远处是岛上的渔船靠岸处,这里地势险,水流急,只要来了风暴,渔民和船都难逃鬼门关,即使是风平浪静船靠岸时,也常常有人掉进海里。不过,自从龙婆婆来了后,这里就变得安全了,再也没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渔民们都把龙婆婆当成救命恩人。时间长了,渔民们就知道了龙婆婆的身世,都为她打抱不平,也愿意帮她与龙公公见面。可是龙婆婆不敢违犯龙王的旨意,不敢离开后海半步。渔民们却不管这些,他们拉起龙婆婆就走。谁承想龙婆婆刚一抬身,就被巡海的夜叉看见了,它用手一指,龙婆婆马上又盘腿坐在原处,瞬间化作一座礁石。</div><div>再说龙公公,他镇守着芝罘岛前海,虽说和龙婆婆一山之隔,却由于同样的原因,也不能过去见面。寂寞的龙公公天天立在海面上,望着过往的船只,哼着小乐曲,思念着龙婆婆。晚上,他指引着岛上的渔民安全靠岸,大雾天渔民们只要看见龙公公就放心了。天长日久,风吹日晒,翘首远望的龙公公始终没见到龙婆婆,自己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人。</div> <h3>山顶上有齐康王公墓的遗址,岛上人俗称“康王坟”。这里还有一段精彩生动、耐人回味的传说,几千年流传下来,在烟台地区家喻户晓。</h3><div>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君重用田和,田和在掌握重权后,开始了他的篡位之举,运用权力逐渐消灭了旧贵族的大部分势力,并得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拥护。田氏在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后,把齐的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姜贷迁到海边上,给了他“一城”之地,就是芝罘岛附近的宫家岛一带。</div><div>康王时时不忘匡复失去的权利,可是,他仅有的一个儿子不争气,生性怪癖,总是与父亲拧着劲干,康王对他毫无办法,因此,得名“拗拧儿”。岛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康王儿拗拧种——叫他往东他往西,叫他打狗他撵鸡。”</div><div>康公被逐后,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人所篡,儿子又不学无术,忤逆不孝,十分郁闷。忧愤成疾的齐康公,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巫者料断后事。巫者占了一卦说:康王的康字与糠字同间,糠为轻浮之物,易于消逝。死后应葬于低洼处,以避免被风吹走。于是,康王便选中了芝罘山下一块背海朝阳的平坦地方作为自己的墓地。那里林壑优美,阳光灿烂,环境幽静。康王想,若占了这一风水宝地,死后也许尚有复兴之望。康王本想把占卜之意和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但又怕儿子和自己“拗拧”。经过苦思冥想心生一计:把欲葬之地反说,儿郎再像往日一样拗着劲儿去做,其结果不正实现了自己的意愿吗!于是,康王扶病与“拗拧儿”一同前往芝罘岛,指着芝罘山巅对“拗拧儿”嘱咐道:“我死后将我埋在山顶,让我与高山共存吧!”不久,康王病逝,“拗拧儿”回想自己一生从未听过父亲一句话,如今,他最后的遗言说什么也不能违背了。因此,竟真的把康公的遗体葬到芝罘岛的最高峰上了。</div><div>殡葬的那一天,不知是康王下世感动了上苍,还是老天有意捉弄这个不肖子孙,霎时间电闪雷鸣,风狂雨暴,飞沙走石,山呼海啸,天错地暗,使送葬的队列行进艰难。灵柩运至半山峰上,灵杠多次折断,几易灵杠,多加壮汉,才勉强将灵柩抬上山顶下葬。康王,本身是“糠”,糠放在山顶,一阵风就刮散了,所以康王断了子嗣。</div><div>康公墓的传说,至今还吸引着一些游客到“康王坟”去观望鉴赏康公墓的遗迹。</div> <h3>芝罘岛树木葱茏,天光水色,怪石嶙峋,崖壁陡峭,波涛澎湃,风景如画。</h3> <h3>芝罘岛阳坡的阳主庙,大约建于春秋时期,是齐国奉祀"八神将"的庙宇之一,也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庙有四进院落,殿房136间,呈"工"字形排列,建筑雄伟壮观,是一典型的东方古建筑布局。</h3> <h3>岛内的幢幢错落有致的建筑,给古老的岛屿增添了秀色佳景。海岛周围的海面上,养殖海珍的浮标,光点闪闪,渔船千帆竞发,使这座古老的岛屿充满了蓬勃生机。</h3> <h3>"芝罘日出"景象耀眼生辉。朝阳从万顷波涛中喷薄而出,放眼顾盼,碧海耀金,绚丽多姿;危岩披霞。五光十色,极为壮观。</h3> <h3>清澈的海水,岩石与海水,相亲相爱,水石交融。</h3> <h3>在芝罘岛大疃村,其独有的、已经被列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芝罘咯鞭”远近闻名。之所以闻名,一是芝罘咯鞭传唱时间长,它已经被当地人传唱了200多年;另外它的唱词传神,寥寥300个字就可以勾勒出经典的赤壁之战。然而,在芝罘咯鞭发展演变的200多年间,既保留了原生态的表演程式,也融入了当地海岛文化的元素,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舞蹈宝贵财富,值得珍惜并传承下去。</h3> <h3>芝罘岛居民每年都要举办祭海仪式。祭海神活动在芝罘岛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东口祭海活动,承载着浓郁的渔家民俗文化,承载了胶东人民的对幸福的祈求。老辈儿祭海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参加祭海的人员的头上、腰上都要系上红绳,寓意红红火火;抬供品队伍的前列,有两名青年手拿点燃的艾蒿、麦穗等头前开路,寓意辟邪祛灾;队伍中,还有两名青年一人拿一个小瓢,里面盛着荞麦面,边走边撒,祈福五谷丰登,等等。</h3> <h3>正月十三祭祀海神娘娘,已成为渔家文化典型代表,这一活动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活动,更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祭海”已经不是一种迷信的祭祀,而是一种承载着浓郁渔家文化的特有民俗,预祝风调雨顺、人舟平安、鱼虾满仓、满载而归。这些民情风俗在芝罘岛已相传多年,成为芝罘岛特有的“渔民文化节”。</h3> <h3>在只楚南上坊存有8面大鼓,有120多年的历史。这8面百年大鼓,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南上坊村东山上有座“龙母庙”。每逢天旱,村民便到庙前求雨。还别说,一求就灵,准下雨。所以,这一带的村民对“龙母”十分崇敬。在龙母庙前打的鼓,便被称为“庙鼓”。每年的正月初九,南上坊村的村民就一路打着庙鼓,浩浩荡荡抬着“龙母”塑像到毓璜顶赶庙会,场面十分热闹。这一风俗坚持了好多年,南上坊村的庙鼓表演也就成了毓璜顶庙会的保留节目之一。</h3> <h3>以前芝罘岛的前海,有蛤、蟹子、蛏子等海产吕。西海有花蛤(文蛤)。退潮时,沙滩上有会有许多赶海的人,用三个尖头的叉子在蛤窝里取蛤,最大的有一斤重。不认识蛤窝的就用锄头在退潮的沙滩上拖着锄头拉花蛤,当听到有声响时,就可能有蛤了。退潮时,还可在沙滩上捉到藏在沙里的梭子蟹和虎头蟹,虎头蟹是圆盖黄色像虎头,大的约有一斤,很好吃,可现在已不多见了。</h3> <h3>位于西海的东北角有一个山海湾,外形像鱼肚状,面积约几亩地大,最深处低潮时,也足有2米深,爱钓鱼的人们大都爱在此钓些逛鱼,钓上来的逛鱼炒辣椒最好吃,芝罘岛人大都好这一口。</h3> <h3>芝罘湾海参----刺参,因背部有4-6行肉刺而得名,是海参中的上品,名列海味八珍之首,在“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刺参是蛋白质含量高、糖类丰富而不含胆固醇的珍贵海产品,具有滋补强身的功能。</h3> <h3>对虾俗名大虾、青虾(雌)、黄虾(雄),一年生大型虾类、雄虾平均体长155毫米,体重30-40克;雌虾平均体长190毫米,体重75-80克,最大体长26厘米,重150克。对虾属节肢动物甲壳纲,体躯肥厚,长而侧扁,晶莹闪亮略带透明。</h3> <h3>鲍鱼,为软体动物,号称“八珍”之一,是极为名贵的海珍品。有盘大鲍、黑鲍、紫鲍、邹纹鲍之分。芝罘沿海的皱纹鲍,是鲍中上品。</h3> <h3>刚打上的鱼虾要分拣分类。</h3> <h3>把鱼晒干便于储存。</h3> <h3>随着芝罘岛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娱乐设施的完善,芝罘岛的旅游开发也日臻完善,根据规划,芝罘岛将被打造成集海上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岛。</h3> <h3>据《芝罘湾复兴概念性规划》,百年芝罘湾将打造成为滨海国际旅游目的地、东北亚旅游集散地、蓝色经济建设示范区、全球最美的多元化斑斓海岸之一。</h3><div>南起烟台山,向西、向北沿北马路、环海路、芝罘岛东路至芝罘岛东端与海岸线围合的区域为本次规划范围,规划总用地面积约9.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规划共划分为烟台山至一突堤混合功能区,港站交通枢纽区,二、三突堤混合功能区,保税港物流区,芝罘岛东岸旅游度假区五个功能区。</div><div>规划两条滨海旅游观光线:一条海上旅游观光线。规划沿岸形成多元化、层次化的景观风貌,其中烟台山至三突堤以现代化城市景观为主,三突堤至三里河以现代化物流海港景观为主,三里河以北至芝罘岛东口以自然生态海岛度假区景观为主。</div> <h3>万科等几家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大力支持芝罘岛开发,几个大项目基本建成。</h3> <h3>作为独具魅力的休闲胜地,芝罘岛今年又将迎来美丽蜕变。今年,涉及生态旅游、健康养老、搬迁安置等方面的一系列重点项目将在芝罘岛被推进实施。</h3> <h3>今年芝罘岛将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按照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岛的目标要求,整合山、海、岛、林、滩、礁等优质资源,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健康养老、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保持芝罘岛经济发展活力。</h3> <h3>崆峒岛旅游开发项目,力争6月底前签订投资合同,12月底前完成项目概念性设计方案并通过审批;芝罘岛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力争6月底前完成规划方案设计并通过审批,7月份开始用海手续审批,年底前开始填海施工。水面水下机器人项目,将为海洋保护性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力争9月底前研发中心交付使用,12月底前投产运营。</h3> <h3>崆峒岛是距芝罘岛最近的海岛,主岛面积0.84平方公里。岛上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海参、扇贝等名贵海珍品。</h3><div>岛的北面多是陡峭的礁石,南坡地势平缓,并有一月牙形的天然海水浴场,岛的周围环绕着十几个岛屿,主要有头孤岛、二孤岛、三孤岛、马岛等。</div> <h3>启动东口胶东渔家文化魅力小镇项目,结合当地渔村文化、生态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及生态保护特色小镇;三水健康产业园项目,力争6月底前完成项目招商,12月底前正式运营;芝罘岛康复中心项目,力争6月底前完成康复设备购置调试,7月份正式运营。同时,配合完成崆峒岛-东口陆岛交通码头项目、烟台打捞局芝罘湾抢险打捞基地项目。</h3> <h3>芝罘岛将以打赢旧城旧居改造遗留问题和市区环境综合整治两个攻坚战为总目标,切实提升辖区人居环境。尽快完善崆峒岛、西口两个旧改项目的建设手续,尽早完成安置房的验收交付,力争年内完成两个居民区的搬迁安置,实现民生福祉长久发展。</h3> <h3>加快推进老旧社区改造步伐,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整治改造资金,扎实推进芝罘岛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体改造提升东口居民区的环境,10月底前对村容村貌、道路、绿地进行升级改造,配套基础设施,达到美丽街居标准。加快推进西海岸路等4条城市道路管理权的移交工作,实现辖区常态化保洁的无缝隙、网格化管理。</h3> <h3>海里长着一棵灵芝草,这棵灵芝草就是美丽的芝罘岛。一棵灵芝草,碧波水中摇;沧海桑田混沌开,梦幻芝罘岛。一棵灵芝草,长生永不老;秦皇东巡列队来,神奇芝罘岛。一棵灵芝草,海天任飘渺,普济众生传天下,万年芝罘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