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康”的藤编情结 图/文 老驴

老驴记录

说到腾冲的藤编,人们都会提到这么一个人一一“老康”。他叫寸康明,1955年出生,今年已61岁了,腾冲和顺人。他就是号称“腾冲三绝”之一的“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采访中他告诉我:人呀!也真是很奇怪。你想做的事做不成,不想做的事却要做一辈子...... 他的工人都是邻里的老伙计,都应该是当爷爷,奶奶的年纪了。 老伙计告诉我,这椅子叫罗汉椅,光编这道工序紧紧张张也要一天半的时间才编得好。我问他一天能赚多少工钱,他说70一80块吧。 一丝不苟 手艺已经娴熟到飞沙走石 破篾子 老板娘也亲自上了。“老康”的妻子张景仙伙计们都叫她“厂长”。 这是做椅子的龙骨架,关节处用火烤,借助温度来把它弯曲成型,这是最难的环节,火候掌握不好或者力度失控,都会出现问题。 正在整型的龙骨架部件 藤编的质量关键是看原料,这藤生长在缅甸的原始森林中,数十年才能成才。这藤叫“机广藤”是“藤中之王”,它韧性好,油性大。近十多年,机广藤产量逐年下降,缅甸也限采,价格很贵,每吨要卖到2.4万元,比红酸脂木的价格还贵。 藤条要在水池泡里泡上半年,主要是杀虫,杀菌和增强韧性。 和顺的藤编因为造型精巧,貭量上乘,有较高的口碑。这套罗汉椅和这茶几就是北京的一游客订购的。 这椅子是办公椅,是1985年做的,到现在已经有30年了。看,还多板扎。当时卖价就是60块左右,是藤编厂的主打产品。这小椅子现在卖350元一个,但成本就要300多元,并且买的人也很少。 寸康明,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藤编民间美术艺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全家福,这小子就是”老康”的儿子叫寸林祥,今年29岁,已成家。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现在家帮着打理藤编厂。 1972年成立了和顺三大队藤器厂,寸康明1974年进厂当学徒。厂子1984年濒临倒闭,寸康明和人合伙承包下来,打破统购统销的限制,当年就把积压的半成品全部卖掉,几个承包人还掉欠款后还分得5000元。 “老康"还兴奋的告诉我,生意红火的那几年,厂里的工人都有50多人,每年的产值都有20多万,在80年代已经是不得了的事了。我又问他,你想没想过把这藤编的事业再做强做大?他告诉我,那叫“痴人说梦”,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大家消费观念的改变对藤椅的需求越来越少,现代工业化产品对传统手工产品的冲击越来越大,原材料价格,人工工资上涨,成本太高,利润越来越少。同时,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想学这手艺,吃不了这苦,真是后继乏人。你看我现在的工人就是我们邻里的这5-6个老伙计,只能是维持着经营,干到那天算那天了...... 留下的一个问题给人们思考,腾冲藤编的工艺的保护应该怎样从全方位的发掘,怎样溶入现代“文化”产品才能得到真正的接受,这一项民间艺术也才不会绝灭而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