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龙游书院

慧一文

<h3>  每次从大南门走过,总有一股磁力吸引着我,这里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石板,每一条巷弄,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幽远,我似乎看到了时光的脚印。驻足回首,一眨眼便是千年,儒学、鸡鸣书院、凤梧书院的轮廓仿佛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自古以来,历史的血脉靠文人来承载,姑蔑之地,德泽涵儒,人文蔚起,旧时的书院便是蕴育文人墨客的主要场所。那么,龙游书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h3><h3> 龙游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晋时期的"精舍"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东晋末期徐璠之与"元嘉三大家"之一颜延之共同创设的"蒙山精舍",为古太末最早的私人讲学所,培养出精通经史的南齐著名学者徐伯珍。而徐伯珍更是将"蒙山精舍"发扬光大,一直隐居于龙丘山讲学,受业弟子千余人,连讲舍的门窗上都栖息着一对来蹭课的白雀。</h3><h3> 然而,"精舍"只是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皆由口授,尚不具备藏书条件,若把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h3><h3> 在书院文化中,被誉为"德行之宗师,文辞之雄伯"的唐代徐安贞占有重要一席,张九龄墓志铭文为徐安贞所撰,也足显徐安贞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徐安贞在龙丘山所建的"安正书堂"与"蒙山精舍"一脉相承,则是古太末最早的书院。宋赵抃在《九峰岩》诗曰:</h3><h3> 龙丘石室人难继,</h3><h3> 安正书堂世莫登。</h3><h3> 但见烟萝最高处,</h3><h3> 九峰排列一层层。</h3><h3> 雅好吟诗的贯休在此读过书,继之有被誉为四大书院之一的丽泽书院主持吕祖谦也常来讲学,禅寺中尚存"邹鲁遗风"的匾额。</h3> <h3>  宋时龙游儒风甲于一郡,当然这与宋皇帝尊重读书人有关。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文化历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说赵匡胤曾立过一个碑,发誓不杀读书人、维护读书人的尊严。</h3><h3> &nbsp;宋至和元年,龙游县尉刘达元始建黉宫创儒学,龙游有儒学从此开启。后来,无论是知县宗泽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还是知县吴芑,开始置学田。由此,龙游风教大兴,科举擢者众多。上行下效,书院也逐渐由开始的民间性质过渡到官办性质,从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林湖边幽静之地,纷纷走出山林的幽静,走到文化发展与普及的前台。</h3><h3> 但古代书院教育既不同于官学,也不同于私塾。书院提倡自由讲学,以传扬中国儒家道统思想为旨归,而后二者以纯科举应试为目的。私塾中,吕防于嘉估末在鸡鸣山设立的义学,士之慕道从游者甚多,也成就了吕氏一族科第极盛,河西街的"丛桂坊"即因此得名,刘章曾为之撰《丛桂坊记》,但刘章年少时是在县南40里的"延和精舍"求学的。</h3><h3> 南宋时,随着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教学采取自学为主,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只是为了科举获取功名。当时书院的社会地位很高,影响很大。</h3><h3> 鸡鸣山下的鸡鸣书院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院由进士夏僎、周升和缪景仁创办,招收乡里子弟,讲论经典。夏僎曾对学生说过,古人读书是为了治理国家,如今读书只为科举做官,岂不本末倒置?他写的《尚书》详解以及编撰的《柯山传》四十卷均流传于世。书院学子大多学业有成,夏僎之子蹈规,侄蹈古先后高中进士。慕名而来的求学者络绎不绝,鸡鸣书院盛极一时,跻身于两浙著名书院之列。</h3><h3> 宋时龙游兴学重教之风,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名人雅土。刘章,绍兴十五年高中状元,其四子,也均有不凡成就。还有绍兴二十七年进士余端礼、绍定二年进士马天骥、端平二年进士胡大昌等,一县之内,选举表中人物数不胜数,实为罕见,书院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h3> <h3>  明隆庆六年知县涂杰所建的鸡鸣书院已是官办,位置在儒学北二百步,灵耀寺之左。书院中为公堂四楹,后为穿堂,再后为燕室,东西各有学舍十八间。当时的鸡鸣书院,是正学之堂,称雄于龙游。</h3><h3> 涂杰是嘉靖年间进士,在龙游任内,作兴士类,以教化为主;创归仁、宫庄两仓,修鸡鸣及姜席堰,立龙邱先生祠堂,还聘请乡贤余湘、童佩重修县志。涂知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声望极高,在他迁升御史时,百姓立碑颂扬。</h3><h3> 由宋至明,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主要场所。满清之主中原后,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开始抑制书院发展,不分官办私立,皆受朝庭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并且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龙游城内的岑峰书院、盈川书院、凤梧书院和复英书院皆为官办。</h3><h3> 但溪口下街的金兰书院是民办的。金兰书院的集资方法比较特别,是按学生获得成就的高低捐赠的。乾隆三十八年学生费淳获大学士,曾撰《金兰会序》,捐的银两就要比其他人多的多。光绪三十二年,金兰书院改为中和两等小学堂,现为溪口中银小学。</h3><h3><br /></h3> <h3>  同样渊源流长、传承有序的还有西门小学的前身凤梧书院。凤梧书院始建于道光二十二年,由知县秦淳熙创建,名之曰"凤梧",盖取"蔼蔼吉士,惟君子使"之意,正门题有"凤梧"匾额。书院规模宏大,合计屋舍一百数十间,并置田亩若干,以补充日常经费开支。秦知县带头捐廉并撰《凤梧书院碑记》。然而,凤梧书院终究是还是没有逃过咸丰十一年的战乱。</h3><h3> 凤梧书院的重建已是知县高英任内,修复后的凤梧书院,讲堂隆崇,斋室幽敞,两廊的号舍可容千人。高知县还厘清了书院的旧产,又将兵燹之后是许多无主之田,招来垦荒,将以拨充书院资产。</h3><h3> &nbsp;光绪二十一年,知县张炤为凤梧书院购图书计8875册,藏于东西两楼,并亲自编目,分经、史、子、集、钦定、丛书六类,成《龙游凤梧院藏书目》。古时书院是集藏书、讲学与研究三结合的教育机构。龙游历史上真正成规模的藏书楼还是以凤梧书院为始的。</h3><h3> 王宝华、余庆椿、余庆龄等众多名家都曾在凤梧书院传道授业,培养出诸如余绍宋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凤梧书院还承载着其他功能,如山长冯一梅、叶元祺编修县志都在书院进行。凤梧书院还是龙游现代教育的摇篮,因为书院改立凤梧高等小学堂,作为办学示范,是龙游县创设最早的学堂。1961年9月改称龙游西门小学,延用至今。</h3><h3> 一个书院,一个朝代,风风雨雨。从唐宋至明清,龙游书院始终是书香漫溢的地方,崇文尚学是这座古城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文化滋养,让龙游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儒风沐浴,代有英才。虽然龙游书院或是那些价值连城的藏书早已化为灰烬,但书院文化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情怀,也是古城的记忆。漫步在大南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道上,抚过墙桓青苔,细细品味,轻轻挪步,那些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在时光的打磨中没有湮没反而更加熠熠生辉,依稀可见古人心中的山水,眼前的十里桃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