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星期天到巩义杨树沟景区去看朋友,返回途中取道环翠峪,在当年庙子乡政府旧址下车。我90年曾经和殷浩灿、邢刚、吴光先等老师一起带郑州第一预备军人学校首届学生到此拉练。</h3> <h3>这里在27年前是一所小学。暑期放假,我们就住在教室里,这块空地是当年我们举行煹火晚会的地方。向导赵长𡖖表演的豫剧《马二牛学剃头》引来阵阵喝彩。邢刚的军旅歌曲独唱引起了师生的强烈共鸣。</h3> <h3>小学东边当时有个小饭店,啤酒在小河里泡着降温,老板因此和我们带队的武警教官还发生了一些矛盾。</h3> <h3>柏池边上盖起了亭子。</h3> <h3>柏池是当地村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源,十几年前曾经干涸,一是天旱,二是与周边开煤矿抽取地下水有关。今年,郑州秋雨量大,连续十多天,池水充盈,不断涌出。</h3> <h3>二十七年了,我曾不下三十次到这里。这里是庙子乡党委、政府给我们命名的德育基地。最早认识的苗乡长曾为首届学生讲述皮定钧豫西抗日支队的光荣传统。恋山书记李连山曾在此贫因乡村坚持工作十多年,和我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的张浩书记大手笔把乡政府院开发建景区大庙,即现在的嫘祖祠堂。</h3> <h3>这个祠堂从打地基到建成搁浅了许多年。张书记因此调走了。近几年,景区发展了,祠堂也终于盖起来了。</h3> <h3>碑上记述了轩辕黄帝之原配夫人嫘祖出生在这里,她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织布,让人民有衣服穿。此地位于黄帝故里轩辕之丘西六十里,符合史书记载;有地下出土五千年絲织品为证;更有古地名一桑梓峪、绩纺台、纺绩岭、织机洞、玉仙河、老蚕坡、蚕桑庙等与嫘祖身世有关。荥阳人深信此处即是嫘祖故里。</h3> <h3>通往庙子宾馆的石桥。</h3> <h3>27年前拉练,同学们在河边乱石滩支锅野炊,直接取水的地方。当时河水清澈透明捧起就能喝。王岩同学操刀切菜的场景记忆犹新。</h3> <h3>如今,此宾馆一片破败景象。大门边我校德育基地牌子也不知去向。</h3> <h3>当初,这里也曾成为我们师生居住的地方。宾馆接待力量有限,我们的炊事员做饭。客房不够住,上下两层餐厅、会议室打地铺,住满了我们的师生。院子里充满了欢歌笑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h3> <h3>在这乡里工作过的多任领导,亲如一家,李本栋书记、安保兴乡长、宋晨生乡长、苟福堂部长⋯,虽然多少年过去了,音容笑貌犹在眼前。</h3> <h3>这是祠堂西墙上的石刻文字,详细介绍了嫘祖的家世,把上世纪80年代初在附近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五千三百年前的絲织品实物做为有力证据,</h3> <h3>详述了三千多年来荥阳人民祭祀太素元君即嫘祖的传统文化传承。</h3> <h3>当地民众,口口相传关于嫘祖与黄帝之间的爱情故事。特别是对生于此地的玉仙即嫘祖有高度认同感。千百年来,玉仙庙香火不断。</h3> <h3>201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荥阳"嫘祖文化之乡"和"嫘祖文化传承基地"。中华民族絲绸生产发源地,也应是在此地了。</h3> <h3>祠堂内东墙。</h3> <h3>环翠峪二十多年的绿化,退耕还林,初见成效,山色青翠,涵养水源,青山在,水长流。历届政府领导接力打造出美丽的环翠峪风景区。</h3> <h3>祠堂外一石碑,记述建嫘祖圣母祠的缘由。把四周风物:纺绩、锦阳、柏池、玉乳描绘其中。千年文化遗产,开发挖掘出来,实在是荥阳政府、荥阳嫘祖文化传承学会之功劳。</h3> <h3>原来的小学已搬迁。我们曾经向庙子中学捐赠过全套的物理、化学、生物教学实验设备。我们也曾让庙子乡学生免费上学。我们的学生霍献伟当兵回来在环翠峪落鹤涧景区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红火。</h3> <h3>消失二十多年的梅山瀑布,恢复生机。</h3> <h3>这水来自柏池,应从巩义米河汇入泗水河。</h3> <h3>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h3> <h3>弯弯的盘山路,是我们每次进山的必经之路。</h3> <h3>晴天,远看环翠峪,层峦叠嶂,让人胸襟开阔,意气风发。</h3> <h3>返回郑州时走新建的万山湖景观大桥。</h3> <h3>两侧湖面,水位太低。东侧湖面。</h3> <h3>西侧湖面。几十年来,河南省气候变化偏旱,许多河流断流,近几年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坚持下去,一定会大大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环翠峪的变化,预示着我们国家的美好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