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江寻旧

JCJ 醉倚斜阳

<p class="ql-block">  安江这片故土,离开快三十年了。我在这里出生、成长,生活了近四十年。这块不大的地方,承载了祖辈、父辈和自己三代人的兴衰荣辱与喜忧哀乐……。离开这片故土后,虽然时有往来,但只是作为过客,每次都来去匆匆。人上了年纪,常有“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离开这么多年了,现虽身处异地,但每每在睡梦中显现的,还大都是当年这片故土的情境……。早些年就很想邀约有过共同经历的故友,花上三两天时间,专程一起去故地重游,慢慢地寻访梦莹缠绕的旧址遗迹,细细品味流逝的过往。这个夙愿终于在2017年10月秋高云晴之日得以实现。</p> <h3><font color="#010101">10月23日,我们一行三人踏上了安江寻旧之旅。为时两天的旅程从安江汽车站开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安江大桥桥头,过去这一段有邮电局、“三八理发店”等店铺,属于昔日的繁华地段。</font></h3> <p>汽车轮渡码头旧址。没有修建大桥之前,320国道南来北往的车辆就是靠渡船在这里横越沅江。</p> <h3>汽车轮渡码头为何原名为“烂码头”就无从考证了。</h3> <h3>“烂码头面馆”主人向我们介绍码头的变迁。</h3> <h3>原轮渡码头旧址筑起了防洪堤,修建了江畔景观六角亭。</h3> <h3>安江大桥,建于八十年代中期,它横跨沅江,贯通东西两岸,结束了汽车轮渡的时代。</h3> <h3>以安江大桥为背景,与友人防洪堤上留个影。</h3> <h3>安江老街,曾经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这条主街道两侧有衙门口、刘三庙、汤家巷等老巷子。这些老巷现在不仅有了新的名称,而且大都已经修建了新房,凭借记忆,尚能依稀辨别出昔日街道的方位。</h3> <h3>路上遇见了三十年未见的老同学。时光荏苒,老同学已满头华发,相对注目,发现我们彼此都在老去!</h3> <h3>一路走着,遇见不少熟悉的面孔。这是以前的一位老同事,年纪稍长我们几岁,从他的白须皓首可见岁月的无情!</h3> <p>这位昔日的劳模,谈起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厂子的变迁和原来职工的待遇,唏嘘不已,不免有些义形于色。</p> <h3>这位仁兄也算是安江的名人了,音容像貌竟然还一如既往。</h3> <h3>当年油菜园(七街)居委会旧址居然破落成这样!</h3> <h3>母校----原纺小大门。这里曾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小学六年的时光。</h3> <h3>母校大门口的那棵老槐树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h3> <h3>昔日的教室现在都成了民居。</h3> <h3><font color="#010101">原学校礼堂与周边教室现在改建成了幼儿园。</font></h3> <h3>纱厂前卫门一条街。我就是在这条街长大。孩提时代曾在这条街嬉戏打闹,每天从这里上学、回家;暑夜,搬来家里的竹凉床或门板在街边乘凉、睡觉……。那时,这条街鸡犬相闻,夜不闭户。</h3> <h3>小溪坑我的旧居外围。</h3> <h3>这条巷道尽头便是我曾经的家</h3> <h3>这座破旧的老宅曾经是我的家,是我们三代人遮风避雨的处所,它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记忆……</h3> <p class="ql-block">这座老房子只是原建房屋的一部分,建好几年后因经济原因卖掉了一半。后因家庭人口增多,又在堡坎边搭接了吊脚楼式的偏棚居住。搭建的偏棚,年年都在修修补补,后来还进行了重建。直到九六年洪水冲塌了堡坎,搭建的偏棚也付之洪流,这座老宅也于一九九七年廉价变卖了。如今这家房东是附近农村出来的,在城里做点小生意。看来这房屋之后也没有怎么打理。这座老宅是外祖父和父亲曾经的伟大杰作,它凝聚着外祖父和父亲的半生的辛劳和创造,见证了三代人的苦乐年华与生活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下面溪边垒砌起来的一块坪,曾因发洪水垮塌修过两三次,现在这样,还是我多年前亲手垒砌、填修的。</p> <p class="ql-block">  安江纺织厂(俗称纱厂)是我家三代人赖以生存的母厂。我家三代先后共十二口人曾在这个厂工作过,其中还有两个舅舅解放初期同时英年殉职于这个厂附属煤矿的矿难中。这个厂是个百年老厂,早年号称“湘一纱厂”,抗日战争时期由长沙迁往安江,一直都有着几千员工上万家属,八十年代末发展成国家大型企业。它有着超凡脱俗的企业文化,生产与生活等配套机构、设施一应俱全,在安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十分繁华的小社会。然而,昔日的辉煌,都被历史的风尘湮灭。今天重又走进厂区,虽然还能隐约听到机器运转的响声,却失却了当年那般轰响的共鸣和此起彼伏的悦耳;虽然原来的厂房、办公楼、文化宫、宿舍楼等都还在,但已破旧得面目全非,没有了半点生气。只能在遗址前,闭上眼睛,将思绪的镜头前移,脑海里就会浮现当年那热闹、昌盛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纺织厂前卫门。在厂子迁过来初期,这里是工厂的正大门。文革前,这个“卫门口”一直是武装把守,要凭出入证出入。幼年的时候,曾在这门口迎接母亲下班回家;自己成年工作后也每天从这里出入上班、下班。</p> <h3>原厂招待所</h3> <h3>八角亭是厂区一景,虽然有些陈旧,却还留有往日的风彩。</h3> <h3>亭子里竖立着的“复工纪念碑”,它清晰记载着厂子长沙“文夕大火”后迁徙恢复生产的经历。</h3> <p class="ql-block">老党委会办公室外的荷花池。池水依然,荷花不再。</p> <h3>昔日的灯光球场。我们那个年代娱乐活动不多,在这里打篮球成了年轻人的主要消遣。这里不时举办高水平的篮球比赛或地区级的篮球运动会,每当这个时候,这里便成了欢快的海洋。</h3> <h3>厂部办公楼,万人瞩目的指挥中心。</h3> <h3>纺织生产区大门</h3>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拾级而上,公共厕所楼上两侧扩建的房屋曾经一度是织布车间办公室与厂俱乐部、图书室等。</p> <h3>机械车间大门</h3> <p class="ql-block">  文化宫,过去职工集会,周末放电影,文艺演出、图书阅览室等都在这里。厂子作为本地区的一家大企业,还加上这里有着一个大型舞台和多功能的设施、设备,省、地高级别的会议和文艺汇演都曾在这里举办。此刻,站在这个被重新粉饰的建筑前,仿佛往日的繁华又浮现在眼前……</p> <h3>纱厂后卫门大门。后卫门这一片较前卫们居住人口更多。后卫门外一条街上,有银行、合作社(商店)、菜市场、药店等,是工厂的主要生活区。</h3> <h3>曾经的厂行政科与食堂</h3> <h3>职工食堂大门现在都被封闭了。好怀念当年食堂两毛钱一盘的红烧肉和二两米一个的馒头……</h3> <h3>动力车间一侧生产区大门</h3> <h3>职工浴室。那时候,每当下班后到这里舒服地洗个澡,是件很惬意的事。这个浴室早年在安江可谓唯一的一家,每到冬季,周末还要接待不少部队军人和城区居民到此洗浴。</h3> <h3>当年的印染车间,它几经辗转,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这里已经开发成了“印象安江”商住房小区。</h3> <h3>女工房,过去的女职工集体宿舍。</h3> <h3>女工房曾是年轻小伙子心中向往的圣地,今天却满目疮痍。</h3> <h3>昔日女工房长期没有住人,杂草丛生。</h3> <h3>男工房,我们曾经的栖身之所。</h3> <h3>工房外我们看着栽种的树苗,已经是参天大树。</h3> <h3>过去的男工房现在改变为女工宿舍。</h3> <h3>与熟识的宿舍管理员合个影</h3> <h3><font color="#010101">“猪楼房”干部楼。这个名称似乎有点揶揄意味,其实它是八十年代在养猪场---俗称“猪楼房”原址上修建的厂级领导住宅楼,它曾是特权的象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过去的职工医院楼,如今也变成了宿舍楼。</font></h3> <h3>曾经的动力车间发电机房</h3> <p>动力车间其实就是一个火力发电厂。早年,它所发的电量除了供应本厂外,还承负着整个安江城区的供电。</p> <h3><font color="#010101">后卫门“合作社”旧址</font></h3> <h3>昔日的“胡家铺子”改弦易辙了。</h3> <h3>回到安江免不了要去吃一碗安江面。</h3> <p class="ql-block">面馆店铺虽然陈陋而简朴无华,这碗碱水面却还是当年的味道!</p> <h3>“新工房”变老屋</h3> <h3>“新工房”变老屋</h3> <h3>往日的黔阳师范,几经辗转,现在是一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h3> <h3>校园里环境相当不错</h3> <h3>昔日行署幼儿园大门</h3> <h3>动铁安江大桥---这次寻旧之旅中,唯一脱离主题的新事物。沅江西岸是高庙文化遗址,东岸有安江农校---袁隆平杂交水稻纪念园,特大铁路桥一桥飞架,意寓着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并接。希望铁路通车后,能给古老的安江带来新的转机。</h3> <h3><font color="#010101">趁还未铺设铁轨,在铁路大桥上留个影吧!</font></h3> <h3>黔阳一中校大门</h3> <h3>黔阳一中校园</h3> <h3>我们曾经借读的教室</h3> <h3>木马冲,纺织厂子弟中学教学楼。这里曾是我中学就读的校园。在这里,虽然只度过了一年时光,但给我留下了很多挥之不去的记忆……。</h3> <h3>原纺中教工宿舍楼。</h3> <h3>学校球场</h3> <h3>这座校园的建设,也凝聚了我们的劳动汗水与付出。我们作为首届学生,曾经肩挑手提,参入搬砖运瓦;夯土和泥,铺筑球场操坪……。</h3> <h3>这所学校扩建了一座教学楼,现已变更为安江第六中学</h3> <h3>安江沅水河对岸宝塔山</h3> <h3>沿河风光带</h3> <h3>晚餐在安江食府就餐,与友人一起举杯换盏,喝点小酒。</h3> <h3>安江大桥夜景</h3> <h3>防洪堤风光带的夜景</h3> <h3><font color="#010101">安江大街夜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榻的宾馆。在这里住宿一夜后,次日,游览了人民剧院旧址、下马路等地。下午,便结束了旅程,打道回府。</font></h3>

安江

这里

昔日

曾经

大门

大桥

旧址

车间

三代人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