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造纸术今犹在—四会古法造纸第一村

啊溜

<h3>之前听说 四会邓村是至今仍保留古法造纸的村落,趁着秋天天气凉爽,骑着小电驴就突突突地往邓村去了。</h3> <h3>一路上庄稼地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秋天地理的黄绿色,天空的蓝色,远处山坡的深浅绿色,就是大自然的一幅天然画像啊。</h3> <h3>这条属于县道,隐约有点小桂林的感觉</h3> <h3>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h3> <h3>虽说邓村是古法造纸,但不代表村落就是古村哈哈,县道进到村是大大的广场、礼堂、还有远处隐约的一些小豪华楼房,我心里打了个突 不会…已经没有古法造纸了吧?那我不是白来一趟啊啊哈哈 然后走着走着 走到文化广场附近,看到广场上正晒着纸呢~一大片大大大广场上都晒满了这些纸</h3> <h3>左看右看 瞄到有个类似造纸的房子,在村里左串右串,走过去看看</h3> <h3>走近一看 都晾满了纸呀</h3> <h3>网上节录:</h3><h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两千年过去了,在四会市的邓村,却仍依稀可见&quot;蔡侯纸&quot;的踪影。</h3> <h3>网上节录:</h3><h3>邓村的古法造纸,历史悠久。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载:&quot;会纸,邓村铺厂最多,始创于嘉(庆)道(光)年间(1797年)。&quot;邓村以造纸而闻名,因地处四会,所产的纸也叫&quot;会纸&quot;。其基本原料是竹子,因而也称为竹纸。与现代工艺造出的纸张相比,黄色的会纸显然粗糙了许多,但以其纸质疏松吸潮、价平,依然是包装纸、纸盒纸板、爆竹纸、元宝纸的首选,在珠三角及港澳、东南亚等地有大量的销路。</h3> <h3>网上节录:</h3><h3>古法造纸7道主要工序</h3><h3>  古法造纸流程非常简单,也很原始,一张纸须经过浸、斩、干打、湿打、抄纸、松纸、晒等工序方能完成。一般来讲,有7个主要工序:</h3><h3>  第一道工序是拍竹。多由村中老人承担,每次抓三、五支竹节放在石砧或木砧上,用锤子或斧头钝面砸破竹节,置于身边的固定栏内,然后集拢捆绑;</h3><h3>  第二道工序是浸泡,即把竹节放入建于河岸边或水渠旁的浸泡池内,一层竹节敷一层生石灰,层层叠压,将至池面时用卵石压紧,然后在池内放入水,让水与生石灰反应放热,借以强化化学作用,促进竹纤维离解。经过三个月的自然发酵,便可除去水溶性果胶等物质;</h3><h3>  </h3> <h3>  第三道工序是晒竹,即把浸泡三个月后的黄褐色竹节打捞出来,竖在池旁,暴晒10天至15天,再置入清水池中浸泡一个月左右,除去熟石灰等杂质;</h3><h3>  第四道工序是打浆,即把洗净的竹节斩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入石碓中反复捣砸碾碎,使竹纤维被一裂、切断和压溃,以达到造纸条件的黄色丝絮状成浆;</h3><h3>  </h3> <h3>  第五道工序是拌浆,即把碾碎的成浆放入回形搅拌池中加水搅拌,使得竹纤维吸水而膨胀柔软,变成具有持水能力的稠纸浆,然后打开回形池的塞口,将稠纸浆放入装浆池,再根据情况作稀浆处理;</h3><h3>  第六道工序是捞纸,俗称"抄纸",这是造纸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操作者手执悬挂于纸槽上方的木栏框,让置于木栏框上的细篾竹帘沉入纸槽用力一舀,竹帘上便会粘附一层淡淡的黄色纸浆,待水稍沥干,熟练地将竹帘从木栏框上取下,倒扣在垛板上,再小心翼翼地揭开竹帘,一张湿润的纸膜便留在垛板上。</h3> <h3>房子门口放了一大车砸扁了的竹子,这些就是纸的原料呀</h3> <h3>在门口踌躇了一下 大着胆子问一下能否进去参观一下,结果人家给我进去了哈哈哈。部分手工古法造纸的步骤已经替换了机器</h3> <h3>网络图</h3> <h3>网络图</h3> <h3>网络图</h3> <h3>网络图</h3> <h3>网络图</h3> <h3>网络图</h3> <h3>参观完了第一个造纸的房子 拐个弯 大树下又见另外一处造纸的地方</h3> <h3>一个婆婆在打水,村里的环境好舒服,浅浅的小溪水环绕着整个村落,就是可惜生活垃圾有点多哈哈</h3> <h3>逛了一大圈下来,发现正式古法的几乎没有了。那个博物馆展览厅也是关着门的,不然进去看看了解一下也是挺好的。邓村的造纸术据说是由蔡伦一直流传下来的,冲着这个宣传去看了一下结果还是有点点失望,感觉四会要是想以这个卖点发展旅游或者教育事业都应该更完善一下各方面的指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