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我们的广雅

龙口西

<h3>我们心中的广雅</h3><h3>1964年9月,我们入读广雅中学。五十多年过去了,学校变化很大,看到这些老照片,感到特别亲切: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广雅,我们心中的广雅!</h3> <h3>学校正门</h3> <h3>侧门(侧门在正门东面,靠近学生饭堂,应该是便于车辆通行)</h3> <h3>一组珍贵的老照片</h3><h3>昨天(2018.11.5),南方发送了一组广雅的老照片到班群,顿时引起一阵小兴奋:大家似乎都很想从清晰的照片里寻找到自己的身影,恍惚间又像回到五十多年前的岁月里…</h3><h3>我呢,我要把它们放进我的美篇《广雅,我们的广雅》里,好好珍藏,让更多人分享!</h3><h3>感谢刘南方,还有他的兄长刘南昌!</h3> <h3>我们熟悉的学校正门</h3> <h3>1978年广雅90周年校庆,我们和冯丽娟老师在学校门前的合影。</h3> <h3>正门的侧面</h3> <h3>正门的后面(学生准备从正门出去)</h3> <h3>山长楼(曾经的教务处和总务处分别设于东西两侧)</h3> <h3>由学校正门进去,从主干道(广雅的中轴线)穿过山长楼看到的是广雅的礼堂。</h3> <h3>礼堂</h3><h3>礼堂前面一小块绿化地设置了"气象站",我们有时会进去观察一下那些仪器......</h3> <h3>照片的左下角便是学校的气象站,几个白色木架子里有测量气象数据的仪器,同学们可以随时进入园地观测,我也是常客之一。</h3> <h3>同学们在礼堂前玩耍,身后便是我们那一排排平房的教室。</h3> <h3>架在礼堂东侧的大钟(比«红旗谱»里的朱老巩的那口钟还要大)</h3> <h3>教室</h3> <h3>广雅的教室基本是一排排平房(每排六间课室),课间休息时我们会在门口玩些小游戏,放松放松,只有这时才会暂时性地打破男女界限,疯癫那么一小会。</h3> <h3>初二时,我们的宿舍就在这些平房的最后一排,离课室仅隔了初一的那排房子。周六一早,我们就把回家的东西收拾好,带到教室里,中午吃饭时也带着去饭堂,只等饭后拔腿就可以回家,不必再回宿舍了。这样抓紧时间,归心似箭,却舍不得花钱乘车的,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我们结伴一起步行回家,从西往东,队伍越往东人越少,最近的是住德坭路,最远的是东山,我住在小北路附近的豪贤路,属中间位置吧。</h3> <h3>广雅90周年校庆,与担任我们初一,初二时的班主任季广玉,冯丽娟老师(均为数学老师)在旧教室前合影。</h3> <h3>晚自习偶尔会停电,这一刻众人都各显神通亮出自己的"宝贝"继续晚自习,这个时候,要数南方和小平最为兴奋,他们会不断地从抽屉变出经过加工改造的灯具来。</h3> <h3>礼堂的东边有一堆两层楼的红砖房,除了安置了高三的几个班,全校的男生宿舍都安排在这里了。例外的是,音乐教室就在这堆房子中的一间。记得当年上音乐课时,必先开留声机欣赏一番,然后再开讲,开唱。</h3> <h3>广雅游泳池</h3><h3>我在这里学会游泳。</h3> <h3>饭堂</h3><h3>简陋亲切的饭堂,八人一桌,一班一大木桶饭。一日三餐就在这里解决了。早餐通常是白粥+炒粉,顶饱且清肠胃(这是我二哥得知我们早餐内容后如此评价的)。每张桌子两个大菜盘(像现在蒸糕的那种)一个盛物一个倒扣,用餐时,将盘里的食物分八份,每人一份,饭和粥各人从木桶舀。饭后值日生将饭桶菜盘清洗干净送回伙房。当时正值困难时期,肉类供应紧张,但印象很深的是,饭堂经常会用炸过油的猪油渣炒菜,特别香。有时还有蒸水蛋,蒸鱼,会用另一个小碟子装着,放在倒扣着的大菜盘里。</h3><h3>生病的同学可以把校医室开具的"病号饭"条子交给伙房,便会有粥,粉,面之类的病号饭享用。</h3><h3>每月的伙食费根据粮食定量而定,女生定量低点,每月不超过9元,男生比我们略高些,也不会超过10元。家里每月给我们的10元钱,交了伙食费,还略有剩余,我们会跑到学校后面的银行开个存折存上一元两元的。</h3> <h3>绿树掩映下的学生饭堂。早餐和午饭,各班都是排队操步到饭堂集中用餐;晚餐相对会自由‘散漫’些,有早有迟。但都会按照规矩处理好饭菜进餐。值日生也会尽职尽责做好份内事。</h3> <h3>操场.检阅台</h3><h3>每天,我们在这里锻炼。</h3><h3>学校有很多运动队,如田径,射击,体操,篮球,足球,游泳,航海......。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我这个毫无运动细胞和特长的人,也身不由己地报名参加了跳伞队。(还记得第一次去跳伞:那是一个周日,队长贾弘业带领我们到了跳伞基地,就是现在的水荫路十九路军坟场所在地。那时就是郊区,一片菜地中,伞塔显得"高耸"。一番准备后,我们套好装备,被伞塔的吊机牵引到塔顶,然后拉动机关,脱离牵挂伞环,根据风力,风向,拉扯伞绳。要求落地时腿微曲站立着地。有一个记录跳伞训练成绩的小本本,我的成绩好像是"良",上面还有基地教练"张瑞镇"的盖章。)</h3><h3>广雅的"早锻"(现在叫"晨运")并不以班级为单位,同学们分别到各自的运动队去训练,直至早读课的钟声敲响,才回各自的课室。下午若有课外活动课,也都各自去参加。印象中,所有这些队的领头人都是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少有老师出现,但所有活动都开展得井然有序。那个年代,学习很轻松,下午的两节自习课,作业基本上能够完成,由于没有负担,之后的课外活动课大家都会积极参加,全情投入。</h3><h3>这里,引用我班李浩同学的一段文字,将会对广雅的操场有更多了解。</h3><h3>---- -广雅校园有两道特别的风景线,那就是晨曦里与夜幕下的大操场:早晨的操场热火朝天,跑道上,球场上,单杠上,全都是人,跑步,投篮,引体向上......锻炼蔚然成风;傍晚的操场休闲安静,人们沿着跑道绕圈,散步谈心。当时全国学习解放军,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校园里形成了这样的氛围,以这种形式沟通思想,交流学习与工作体会。</h3><h3>在操场的西北角,有我们班的一小块菜地,劳动课时我们会到那里劳作,收获的瓜菜都送到饭堂处理。</h3><h3>操场的西南角有一建筑物被同学们冠以"广雅列车",此类分佈于校园各处的建筑物还有"广雅楼","广雅客厅"......这么"雅致"的名称,你会想到是洗手间的雅号吗?</h3> <h3>宿舍(女生大楼)</h3> <h3>照片里的建筑物是当时(1965年)的初三女生宿舍。1966年初春,我们班曾在这个抽干了水的水塘劳动挖塘泥,尽管又冷又冻又脏又臭,但大家干得还是不亦乐乎的。</h3> <h3>女生宿舍</h3> <h3>湖心亭</h3> <h3>记得曾在湖心亭一隅养过小动物?</h3> <h3>这个‘湖心亭’显得特别质朴!</h3> <h3>广雅涌犹如护城河般环绕着整个校园。去往学校的路上要穿过种有西洋菜,水马蹄,慈菇的水田......</h3> <h3>张之洞,应该算是广雅的开山鼻祖。</h3><h3>刚刚(2019.2.20)从纪实片《国家图书馆诞生记》中得知,北京的国家图书馆的诞生亦是经由张之洞向清政府提议所创建的。由此看来,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张之洞老先生真的是颇有建树的!</h3><h3><br></h3> <h3>广雅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时期,两广总督张之洞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为尝试取消科举制度,推行考试制度而建立的新型学府。当时的广雅书院里,除了有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教室,还有庄严凝重的冠冕楼,真是聚集了中西文化之大全。(任杰)</h3> <h3>冠冕楼,广雅古色古香的图书馆。</h3> <h3>正值人生观形成的年龄段,我们在广雅接受教育和学习。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对我们的要求是:艰苦朴素,又红又专,能否说这就是广雅精神的精髓?当时我们都完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从此,我们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做人做事有了基本的准则。</h3><h3>某人说:广雅生活,可以说是我人生的起点;广雅教育,影响并指引了我一生。</h3><h3>我爱广雅,</h3><h3>我为曾经是广雅人而自豪!</h3>

广雅

我们

饭堂

操场

正门

礼堂

学校

同学

教室

跳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