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此去无多路

自在

<h3>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海上有三座仙山 —— 蓬莱、方丈和瀛洲,那里有仙草、美石、甘泉和神仙。李白的这首诗句,是对仙山真实存在的认可,但又有不可求遇的感叹。</h3> <h3>  最早记载蓬莱仙山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奇书《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说蓬莱在海上,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又说渤海的东边有五大神山,其中一座就叫蓬莱,它隐现于渤海烟波浩渺中。</h3> <h3>  有关蓬莱仙山的描述,多见于古代诗歌和文人笔记中。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杜牧也有“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是仙”的诗句。而李煜的“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也很有意境。</h3> <h3>  追求生命极致,冀望长生不老,是人们一生所直面的课题,自知不可求而求之,也是人的本性。想一想,梦一场,未尝不可,默默祈愿,祷之鬼神,亦无可厚非,然而,毕其一生去追求的,历史上不乏其人,秦皇汉武就是帝王级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求仙活动载于正史。</h3> <h3>  千古一帝秦始皇,居功至伟,一统天下后仍勤于治国,五次出巡,不辞劳苦。然而他又惑于方士之言,“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在出巡途中,他多次临渤海,观蓬莱,求神药,直到身死沙丘也一无所获。</h3> <h3>  汉武帝刘彻的求仙之路更为漫长。《史记•孝武本记》载:“上亲禅高里,祠后土,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殊庭是蓬莱仙人的居所,它令汉武帝朝思暮想。武帝一生东去寻仙竟达八次,前后历时23年,他首次入海求仙就动用了数千人,最后一次东巡,本想亲自入海,时因海况险恶,只好作罢。</h3> <h3>  秦皇汉武位高天下,富有四海,无人可比,他们想长生不老,永享富贵,自有其道理。然而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一种虚幻,那结果只能是一场空劳。秦始皇生前耗尽心力,无数次求仙不成,至死也没有醒悟,正是“徐市楼船竟不还,祖龙旋已葬骊山。”后人又有诗刺讽他,“可怜觅尽蓬莱药,输于桃源逃难人”。</h3> <h3>  汉武帝直到暮年方才醒悟,于是逐杀方士,放弃求仙,注重了自然养生。值得人们推崇的还是那个曹阿瞒,他有诗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养怡就是养生,只有求诸于己,鬼神于我何益哉?</h3> <p class="ql-block">  蓬莱有今天,要感谢汉武帝,由于他多次东巡,望神山不遇,得了偏执症,于是就在此地筑一座小城,命名蓬莱,以此来慰藉一生的渴求。 而古人看到的三座仙山,今天的人们也有机会可以看到,那是一种叫做“海市蜃楼”的自然现象。清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这种现象有过生动地描述。“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这些生动的描述,是否能勾起你对仙山的神往呢?</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蓬莱,是一个很不错的旅游去处,当你把它与海上仙山联系在一起时,你就多了去看一看的想法。这里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有很浓厚的人文氛围,有新落成的三仙山和八仙过海处,还有那个存在了千年之久的蓬莱阁。</p><p class="ql-block"> 登山临阁,耳边波涛声起,海风习习,眼前云海明灭,天际如幻。置身阁顶,你会感到心旷神怡,举步欲飞,相信若真有仙山,也应该与此况同,“古人不余欺也”。这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你真实感受到了仙山的美妙,而秦皇汉武却为此耗尽了毕生精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