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多样消遣是生活的色彩

老般

<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167efb">时下的酒吧很多,但偶独独衷情于希尔•克勒。 是矫情?还是得瑟?非也! 有些事,说不清道不明,也许是一种“魂”在作怪。<br></font></b><b><font color="#167efb">长话短说,让偶来浅析希尔•克勒的前生今世。 话说老祖宗留给偶们休闲社交场所是——茶馆,它是千百年传下来的产物,既是休闲娱乐场所,又是信息交流和朋友叙事聚集场所。 而酒吧与茶馆一样,异曲同工,它是近代史上的泊来品,是一种外来文化的侵蚀;孰是孰非不论,有一点是肯定的,引导的好那就是多元文化齐放。</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言归正传,希尔•克勒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租界,起因是抗战爆发上海沦陷,那时的租界一时成为孤岛,那些遗留在租界的商贾、贵族、侨民茫然不知所措,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圈子,其中有些人整日流连于酒吧,或沉沦,或怀旧,或打探时局;其中以老克勒为代表的酒吧,是贵族人最爱去的地方,外面炮火连天,这里依然衣冠楚楚,蓝调、爵士声声,特别适合那些没着没落的贵族生活怀旧格局,在酒精和音乐声中缅怀逝去的好时光;以此代表就是老克勒酒吧,聚集一帮流亡贵族,挥之不去的旧梦,回不了的故乡,愁,只能借酒寄思;这就是老克勒当时的精神面貌,也是希尔•克勒的前身。</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战乱中孤岛醉生梦死的奢糜生活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废除。</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说说希尔•克勒的今生。 在希尔•克勒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在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首先从上海的梅林路、田子坊再度重现,当然已非早些年颓废的样子,基本已本土化,文化格调也提升了,渐渐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弄堂文化,中西合壁,但它的“魂”还在,还是以蓝调、爵士为基调,增加了时尚流行元素,更贫民化了,但又不失贵族气息。</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这就是偶喜欢它的原因,每次醉眼惺忪时就爱去发呆,一瓶啤酒能坐大半夜,放松身心,任思绪泛滥,挺爽。</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其它的酒吧也去过,没感觉,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除了强烈灯光和撕心裂肺的歌者,就是疯狂灌酒,在重金属的音响中酩酊大醉,实在无法忍受。 还是这里,弄堂深处,柔光中低回婉转的蓝调吸引偶,踩着爵士乐的鼓点晃晃悠悠而来,静静叫上一支啤酒,慢慢地让音乐声浸入神经,任由思想驰骋,高兴时还可以浅唱低吟一番,感觉今夜又是星光灿烂……美极了!</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在这里,在这份情调的烘托下,可以一个人静静发呆,也可以三五好友共同释怀,没有喧哗,只有舒缓的音乐,浅酌中,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息,焦虑的情绪得以缓解……</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暖暖的煤气灯,好复古,好温暖……沽一杯小酒,听一曲旧日情怀,日子不紧不慢,还求嘛呢?</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如今,多元化的酒吧很多; 然,酒吧,偶只爱孵希尔•克勒。</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注:“孵”为本地方言,搭配不同词组有不同意思,譬如:“孵太阳”就是“晒太阳”,本文的“孵”字当“逗留、停留、驻足”解释。</font></b></h3> <h5><i><font color="#167efb"><br></font></i><i><font color="#167efb"><br></font></i><i><font color="#167efb"><br></font></i><i><font color="#167efb"><br></font></i><i><font color="#167efb"> 有空来坐坐<br></font></i><i><font color="#167efb"> ——老般寄语<br></font></i><i><font color="#167efb"> 2017.10.23</font></i></h5>